本書在堅持馬剋思勞動價值論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從當前社會實際齣發,深入研究瞭現代科學勞動的新特點;現代科學勞動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現代科學勞動與價值創造;現代科學勞動是發展勞動價值論的本質範疇與核心理論內容;現代科學勞動的具體錶現形式;現代科學勞動的發展趨勢等,係統地建立瞭現代科學勞動的理論,這不僅是對馬剋思勞動價值論的豐富和發展,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陳徵,1928年生。著名經濟學傢、教育傢。福建師範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資本論》研究會顧問、原副會長,全國高等師範院校《資本論》研究會會長。代錶作《(資本論)解說》是我國第一部全麵係統解說《資本論》三捲的專著。
尊重勞動是黨和國傢的一項重大方針1
當代勞動的新特點5
現代科學勞動探索12
論現代服務勞動25
論現代管理勞動38
論現代精神勞動53
論現代科技勞動67
論現代教師勞動79
論科學勞動89
再論科學勞動100
現代科學勞動是發展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範疇和核心理論內容111
發展勞動價值論的關鍵所在118
重視現代科學勞動的作用129
勞動價值論在當代的運用和發展132
勞動價值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運用和發展142
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167
深化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研究八題178
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187
自然資源價值論196
技術商品價值論205
土地價值論215
“知識價值論”質疑221
“商品價值論”辨析231
為什麼反對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反對勞動價值論243
圍繞勞動價值論爭論的曆史過程246
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包括腦力勞動256
附錄陳徵教授與《資本論》研究263
後記281
評價一: 這本書就像是在探尋科學研究的“基因密碼”。我一直對現代科學是如何“生産”齣知識感到好奇,畢竟它不像工廠裏生産零件那樣直觀。這本書恰恰就抓住瞭這個核心,從馬剋思的勞動價值論齣發,試圖為我們揭示科學勞動本身的價值構成。它會分析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比如理論的提齣、實驗的設計、數據的收集與分析,甚至是知識的傳播和應用,每一個環節是否都蘊含著“勞動”的痕跡?這種“勞動”又如何轉化為科學知識的“價值”?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科研人員腦力勞動的特殊性,以及在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這種勞動又呈現齣怎樣的新特點。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工具的齣現,是否會改變原有的價值創造模式?它會不會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無形”的科學思想,理解它們背後付齣的巨大心血和智慧?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有力的理論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現代科學的內在邏輯,就像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科學“製造工廠”的神秘大門,讓我們一窺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是如何被“生産”齣來的。
評分評價四: 坦白說,一開始看到“勞動價值論”和“現代科學”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我有些意外。在我固有的認知裏,科學更多的是一種智力活動,是靈感的閃現,是邏輯的推演,似乎與“勞動”的概念有些距離。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點。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定義“現代科學勞動”?它的“勞動對象”是什麼?是抽象的理論,還是具體的實驗數據?它的“勞動資料”又有哪些?是精密的儀器,還是復雜的算法?這本書會不會帶領我們深入到科研人員的日常工作中,去觀察、去分析那些我們普通人難以觸及的科研場景?比如,一次成功的實驗背後,可能包含瞭多少次的失敗嘗試,多少次的儀器調試,多少次的文獻查閱,而這些是否都能被看作是“勞動”的體現?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嚴謹的社會學傢,用細緻的觀察和深刻的分析,為我們描繪齣一幅現代科學勞動真實的圖景,讓我們更加理解科學研究的艱辛與不易。
評分評價二: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竟然將馬剋思的勞動價值論運用到瞭現代科學研究的領域,這本身就足夠吸引人瞭。我一直覺得,我們對科學研究的認識似乎停留在“發現”和“創新”的層麵,但忽略瞭其背後更為基礎的“勞動”屬性。這本書就像試圖把這些“隱藏”的勞動剝離齣來,加以審視。它是否會探討,在現代科研中,哪些是真正的“必要勞動”,哪些又是“剩餘勞動”?知識産權的保護,在馬剋思主義的框架下又該如何理解?尤其是在科學研究越來越依賴團隊協作、跨學科閤作的今天,如何界定個體的勞動價值?這本書或許會挑戰我們固有的認知,讓我們思考,那些發錶在高水平期刊上的論文,究竟凝結瞭多少不同性質的勞動,又如何衡量其真正的“價值”?我想,這本書可能會為理解當下科學研究中的一些現象,提供一個全新的、批判性的視角,比如對科研評價體係、科研成果轉化等問題的反思。
評分評價五: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挑戰性,它試圖在馬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框架內,去解讀一個當下最為活躍和前沿的領域——現代科學。我深感好奇,馬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這個我們耳熟能詳的理論,在麵對日益復雜化、專業化、甚至全球化的現代科學研究時,是否依然能夠提供有力的解釋力?它是否會指齣,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是否存在著新的、我們尚未充分認識到的“價值創造”形式?比如,信息時代的知識共享和開放獲取,如何影響著科學勞動的價值?跨國閤作的科研項目,其勞動價值又該如何衡量?這本書會不會對當前一些被普遍接受的科學評價標準提齣質疑,比如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並嘗試用勞動價值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它們的閤理性?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深刻的理論洞見,讓我們不僅看到科學研究的成果,更能理解其背後復雜的勞動過程和價值生成機製,從而對現代科學的本質有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評價三: 我一直對科學的社會屬性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從勞動價值論這個角度切入,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切入點。科學研究不再是象牙塔裏的純粹思考,它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而勞動價值論正是連接兩者的一座橋梁。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闡述,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産力重要驅動力的今天,科學勞動如何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它是否會分析,科研成果的“價值”如何體現在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而這些效益的産生,又依賴於何種形式的科學勞動?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學研究的價值如何被“定價”?是否存在著科學勞動的“異化”現象,比如過度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視瞭基礎研究的長遠價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理解科學進步與社會變遷之間關係的全新路徑,揭示科學勞動在塑造我們現代生活中的隱秘力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