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逻辑学》 是一本简单的逻辑学入门读物,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简明的、具有普遍性的逻辑标准,以轻松易懂的方式,循序渐进地阐述逻辑学的基本准则,并且深刻揭示21种逻辑谬
误,告诉你如何将逻辑运用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让你的思考、决策、表达、写作具有清晰的逻辑,这本书足以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第一章 人人都应该学一点逻辑学
超简单的逻辑学入门 / 002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 / 003
逻辑推理与人的才干 / 004
逻辑思考与有效沟通 / 006
逻辑分析与独辟蹊径 / 008
逻辑关乎人的幸福 / 010
第二章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
同一律 / 014
矛盾律 / 015
排中律 / 017
充足理由律 / 018
合理不一定合乎逻辑 / 020
第三章 推理和论证:逻辑学的语言
语句和命题 / 024
前提和结论 / 025
概念 / 026
判断 / 028
演绎推理 / 030
归纳推理 / 031
类比推理 / 032
归纳和演绎 / 034
比较和分类 / 035
分析和综合 / 039
语意预设 / 042
第四章 培养逻辑脑:逻辑思维的训练
排除法 / 046
递推法 / 048
假设法 / 050
倒推法 / 053
分析法 / 056
作图法 / 058
类比法 / 061
综合法 / 063
计算法 / 065
第五章 逻辑谬误:不讲道理的人怎么总有理?
由谬误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 / 070
两难推理谬误 / 071
无知谬误 / 072
全知谬误 / 073
滑坡谬误 / 073
复合谬误 / 074
诉诸同情的谬误 / 075
诉诸多数的谬误 / 075
诉诸结果的谬误 / 076
诉诸权威的谬误 / 077
情感绑架的谬误 / 078
一厢情愿的谬误 / 079
人身攻击的谬误 / 079
归纳谬误 / 081
不当类比 / 081
排除证据的谬误 / 082
稻草人谬误 / 083
例外谬误 / 084
因果谬误 / 085
含混不清谬误 / 087
循环论证谬误 / 088
猜测动机谬误 / 089
第六章 诡辩与反诡辩:和不讲理的人讲道理
诡辩的概念:争论的智慧 / 092
诡辩的特征一:似是而非 / 095
诡辩的特征二:割裂联系 / 096
诡辩的特征三:用表面现象掩盖事物本质 / 097
偷换辩题法诡辩 / 098
偷换概念法诡辩 / 100
歪曲法诡辩 / 103
利用歧义的诡辩 / 105
把事务简单分类的诡辩 / 107
虚拟前提的诡辩 / 107
虚拟论据的诡辩 / 110
混淆预想和现实的诡辩 / 112
虚拟原因的诡辩 / 113
问题转换诡辩 / 115
转换重音的诡辩 / 116
标准不统一的诡辩 / 117
以偏概全的诡辩 / 120
以全概偏的诡辩 / 121
名实互混的诡辩 / 123
制造混乱诡辩法 / 124
模棱两可诡辩 / 127
数字诡辩 / 129
矛盾诡辩 / 131
推理不当诡辩 / 132
较真诡辩 / 134
使用断句诡辩 / 135
以谬制谬,反驳诡辩 / 136
放大错误,批驳谬论 / 137
歪理歪推,谬上加谬 / 140
活用反语,放大荒谬 / 142
第七章 魔鬼逻辑学:让你每次辩论都能赢
诠释辩题,确定论点 / 146
首尾统一,前后完整 / 147
有因有果,寻找联系 / 149
演绎推理,揭穿对手 / 151
顺水推舟,乘势反击 / 153
识破矛盾,攻击对方 / 155
巧设条件,取得胜利 / 157
找准关系,逻辑推理 / 157
布设两难,进退不能 / 159
二难推理,四种形式 / 163
以虚克实,出奇制胜 / 166
虚而显实,弱而示强 / 168
诱惑对方,肯定自己 / 169
旁敲侧击,逆势顺取 / 171
层层递进,攻击对手 / 174
以此类推,以此类比 / 177
类比相推,灵活机动 / 179
类比辩论,五种类型 / 184
小中见大,触类旁通 / 189
以小放大,归谬反驳 / 190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192
模仿对手,批驳有力 / 193
反驳论据,直接有力 / 195
寻找缺口,反驳对手 / 198
指桑骂槐,一语双关 / 201
绕远求近,迂回诱导 / 203
迂回进攻,四种方法 / 205
绕开避讳,消除对抗 / 208
后记 / 210
逻辑推理与人的才干
如果你想到谷歌、微软、苹果这样的世界明星公司谋得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那你很可能在面试环节遇到这样的分析题:芝加哥共有多少名钢琴调音师?或者:下水道的井盖为什么是圆形的?
老实讲,面对这样的题目,你是不是觉得考官有点无厘头?
然而,这些看上去无厘头的题目,正是这些超级优秀的公司挑选聪明员工的方式!
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靠谱吗?靠谱!因为聪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们在分析问题时,都能有非常清晰的思考过程。注意,是清晰的思考过程,而不是绝对正确的思考结果。
前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曾经在2006年12月访问中国,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的时候,记者问道:“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哈佛大学生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萨默斯先生说:“正直诚信的品格是我们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我想最重要的是思路清楚,分析问题的时候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考过程。”
我们平时说某人很聪明,智商很高的时候,也常常用反应快、思路清楚来形容。为什么“思路清楚”很重要呢?除了哈佛校长之外,还有一位名人也很看重“思路清楚”,这个人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叶利钦在回忆录《午夜日记》里说:“他(弗拉基米尔)提交的报告总是思路非常清楚,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受到叶利钦重视的弗拉基米尔很快被提拔为国家安全局长,一年后成为政府总理。半年后,叶利钦将总统的宝座让给了他。从主任助理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的总统,他只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是谁?呵呵,他的全名是弗拉基米尔·普京!
叶利钦选定普京为他的接班人,当然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原因,但回忆录唯一提到的一点正是“思路清楚”!
明白了“思路清晰”这个秘密,再来分析文前提到的面试题。
其实这些面试题都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面试官只想测试面试人解决问题时,是否能形成清楚的思路,换言之,是否能展现一个清晰的思考过程。
因此,钢琴调音师的题目可以这样来回答:
假设芝加哥约有500万人居住,平均每个家庭有2人,大约有1/20的家庭有定期调音的钢琴,平均每台钢琴每年调音一次,那么芝加哥每年的钢琴调音总需求是12.5万个订单。又假设每个调音师调整一台钢琴需要2小时,每个调音师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5天、每年50周,那么一个钢琴调音师每年可以处理1000个客户订单。由此可以算出:芝加哥总共需要125个钢琴调音师。
其中估算的数据,只要不是违反常识太多(例如假设芝加哥只有1万人),就不会被判定为错误。从假设到推理到形成答案,只要这个分析过程是清晰而又符合逻辑的,那就能让面试官为你的聪明点赞。
如果你能迅速找到解决“钢琴调音师”这类问题的规律,那么聪明的你就能给出第二道题的答案。
例如:因为圆形可以滚动,可以让安装工人更轻松地搬运,所以下水道的井盖是圆形的。
如果井盖是方形的、三角形的、梯形的,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那么在安装时都要求工人要把井盖和井口的形状对齐,而圆形则能省去这个环节,因此井盖是圆形的。
要想形成清晰的思考过程,就离不开假设、论证和推理,而这正是逻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我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控”,很容易被那些微小的、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细节所困扰,以至于经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本书帮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处理这种信息过载的问题。它强调了在思考过程中,如何高效地进行“信息过滤和层级排序”。它没有让我放弃对细节的关注,而是教会我如何分辨哪些细节是真正构成论证骨架的“关键节点”,哪些只是锦上添花的“装饰性信息”。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回溯到宏观的循环训练,让我的认知图谱清晰了不少。以前,我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去纠结一个次要数据的准确性,而忽略了整个论证方向的偏差。现在,我的精力分配更加合理,能够更早地识别出逻辑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并集中火力去攻克那些真正影响全局的问题。这本书更像是一套高级的“注意力管理”系统,只不过它针对的是思考而非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一本“技巧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心智训练指南”。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思考不清晰,并不是因为我们笨,而是因为我们太想“快”。我们渴望快速得到答案,所以常常跳过中间那些繁琐但至关重要的逻辑推导步骤。作者反复强调的“延迟满足感”在逻辑思考中的应用,对我触动极大。他鼓励读者享受那种在复杂信息中慢慢梳理、等待洞见浮现的过程。这种慢下来、去“感受”逻辑流程的能力,让我对很多曾经觉得晦涩难懂的概念重新燃起了兴趣。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逻辑思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机械的计算。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方法,我现在面对突发情况时,内心会有一种沉稳感,因为我知道,无论情况多么混乱,我都有一个可靠的路径图可以遵循,去拆解、去分析,最终找到出口。这种掌控感,无可替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对“语境依赖性”的深刻剖析。我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在特定情境下成立的论断,直接套用到完全不同的场景中,然后惊呼逻辑不通。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用大量的案例展示了看似矛盾的观点是如何并存于同一世界的,关键就在于它们所处的“逻辑场域”不同。这让我开始警惕自己语言中的绝对化倾向。比如,在讨论效率和质量的关系时,我们总想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某些领域,平衡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需要的不是折中,而是场景切换下的完全侧重。这种对“相对真理”的尊重,极大地解放了我的思维定势。我不再急于给任何事物下一个一刀切的定论,而是会先问一句:“你是在哪种前提下得出这个判断的?”这种习惯的养成,让我的判断更加审慎和周全,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争执。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清道夫”!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像一团乱麻,尤其是在需要表达复杂观点的时候,常常卡壳,抓不住重点。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被一把锋利的梳子梳理了一遍我的大脑。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空泛的、大而无则的哲学理论,而是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工具箱”。我特别喜欢它对于“前提”和“结论”之间关系的解析,那种抽丝剥茧的过程,让人醍醐灌顶。以前,我可能只是凭感觉下结论,现在,我开始习惯性地去审视支撑我观点的那些基础,如果地基不稳,再华丽的楼宇也会倒塌。这种从底层逻辑上去构建思考框架的能力,对我日常的工作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会时不再人云亦云,能迅速抓住讨论的核心矛盾。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有建设性地质疑,而不是单纯地反驳,这让我的沟通效率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市面上那些打着“逻辑”旗号的书都有点审美疲劳了,总觉得它们要么太枯燥,要么就是故弄玄虚。但这一本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导师在旁边手把手教你拆解一个复杂的谜题。它的行文节奏掌握得非常好,不会让你在深奥的理论面前感到窒息。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有效论证”和“说服力”之间区别的阐述。很多时候,一个论证逻辑上是“有效”的,但在听众那里却完全没有“说服力”,这本书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并提供了如何弥合这种差距的方法。它让我明白了,逻辑不仅是给自己的思考导航,更是与他人有效沟通的桥梁。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设计我的表达结构,确保我的“逻辑链条”不仅自身完整,而且能够被接收方轻松地“解码”和“接受”,这种从“自我满足”到“有效连接”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实际的收获。
评分不鱼头汤
评分好
评分内容不错,包装也很精美。
评分赞
评分书籍非常不错,内容丰富,值得大家阅读。
评分书籍非常不错,内容丰富,值得大家阅读。
评分写的很好?
评分买书太多,就是一种病,得治
评分书籍非常不错,内容丰富,值得大家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