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

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乔治·佩雷克 著,丁雪英,连燕堂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生活
  • 爱情
  • 婚姻
  • 家庭
  • 社会
  • 人际关系
  • 存在主义
  • 法国文学
  • 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1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911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La Vie mode d'emploi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44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部诞生于四十年前的法国却精准诠释当代世界的预言之作!
★ 法国文学献给世界的真挚、恢弘的文学巨著;《尤利西斯》用600页描写了18个小时,《人生拼图版》用600页描绘了一个瞬间。
★ 包含了上百部小说、上千种阅读快感和各色人等的人生,形成了一部集各类小说体裁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是一部无法归类的文学经典,改变了对小说的理解,被人们誉为堪与《人间喜剧》和《追忆似水年华》相提并论的杰作。
★ 《人生拼图版》是一幅宏大的静物画,一副复杂的拼图板,一个令人目眩的迷宫,在它精巧的结构和冷峻的叙事中,无处不在地饱含着温情,时而让人悲从中来,时而又让人忍俊不禁。
★ 《人生拼图版》是一部关于生活的寓言,一切都是虚构的,也因此一切才是真实的
★ 《人生拼图版》不只是属于法国,更是属于世界的小说,不过是用法文书写而已。
★ 这是国内“外国文学出版史”上公认的遗珠,1999年版仅印3000册,有读者因为没有买到从而发出感叹:“失之交臂,嚎啕大哭”,此后多年不断被读者询问,新版在未做任何宣传的情况下,短短三个月,豆瓣想读人数高达500+,读者绝无理由再次错过。
★ 乔治?佩雷克因为他过人的天才和智慧而一再被推迟认识,他是当代文学巨匠,也是犹太作家代表。
★ 作者46岁英年早逝,而与他同列“法兰西三星”的勒?克莱齐奥、莫迪亚诺分别于2008年和201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他是其所在文学团体“乌力波”核心的成员之一,而“乌力波”是法国总统马克龙少年时代的文学偶像,并经常在胸前佩戴它的标志。
★ 佩雷克从不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文学,他的任务仅仅是表现这种现实,然后静静等待另一个人*时空来探究他未完成的棋局,驱动他的不是再造一个世界的野心,而是再造一个世界的使命。
★ 虽然明知一部小说不可能展现生活中所有的奇妙场景,但作者仍然要用辉煌、完美的文字大楼,构筑出一大堆伟大或渺小、可笑或可悲,充满真实和谎言,尽显幸福和忧愁,然而却没有结局的故事。正如佩雷克所说:“总之,当有人跟我说:‘结局是悲剧。’我就说:‘不,结局是喜剧。’有人跟我说:‘结局是喜剧。 我就说:‘不,结局是悲剧。’就像一副必须要不折不扣完成的拼图版。”
★ 读一流文学是痛苦的,但痛苦又是必须的,在这个多元共生却又无比混杂、一切评价标准不断更替的年代,我们始终相信文学可以拯救众生:人生总是曲折的命运、机会和隐含的意义,而这里有全部的人生,涉及到当代社会生活里人们关注的一切题材。
★ 卡尔维诺说,现代写作极度恶劣的病菌是含糊,而没有谁具备佩雷克对这种病菌的免疫力。
★ 佩雷克极具写作高度的作品《消失》与《重现》因翻译的巨大困难,问世40多年来始终无法进入中文世界。

内容简介

这部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巴黎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的一幢十层公寓楼,讲述了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故事。
这幢公寓楼被作者纵向剖开,将房间、楼道、电梯、地下室划分成一个横竖各10格的国际象棋棋盘,除左下角的格子之外,其余99个格子分别对应书中的一章。作者从四楼楼道开始,依次描绘每个格子中的物品、人物、故事,描写的顺序按照国际象棋中马步的走法,绝不重复,故事在四楼紧左侧的房间结束。整部小说按照严密的数学结构,有条不紊地描绘了1468个人物包罗万象的生活。
作者佩雷克将小说设置成这种无以复加的烦琐结构,使读者如堕迷雾、不辨东西,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结构,即撤去了作者安放在小说中的“脚手架”之后,读者就会发现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或感人至深、或玄妙有趣、或意味悠长的故事。
可视为小说主人公的有三位:亿万富翁巴特尔布思决心用50年时间完成一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拼图板计划,手工艺天才温克勒持续20年负责为他制作拼图板,画家瓦莱纳则要把在公寓楼的百年故事呈现在一幅巨型画作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楼房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光怪陆离的遭遇缓缓呈现出来,充满了人生的真实和谎言、幸福和忧愁。总之,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生活里人们所关注的一切题材,从而形成了一部集各类小说体裁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被人们誉为堪与《人间喜剧》《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相提并论的杰作。

作者简介

乔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1936—1982),法国当代作家。1936年3月7日出生在法国巴黎第20区维兰街24号,与莫迪亚诺一样,佩雷克也是犹太人,父母都是到刚法国不久的波兰移民。1940年6月父亲战死。1943年2月,30岁的母亲被关进集中营,从此杳无音讯。
“我不知道我与我的童年之间相连的线在哪里绷断了,我忘记了我生命中起初的时光。”佩雷克在童年回忆中写道。
20岁时他自信必将成为小说家,1965年29岁时出版处女作小说《物:六十年代纪事》,随即斩获勒诺多文学奖,从此,以大约每年出版一部作品的速度写作,直至1982年去世。在人生*后的十五年中,他是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建的奇特文学团体“乌力波”(Oulipo)的核心成员,这个“潜在文学工场”向作家们提出了各种挑战:S-7写作法、漏字文、离合诗、回文、置换、异位构词法及其他大量“限制性写作”。
佩雷克曾写过一本没有使用字母“e”的小说,接着又写了一本元音字母只使用“e”的小说与之对应。把玩操纵文字的能力似乎是他的天性。要阅读乔治?佩雷克,读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游戏精神中去,然而他的悲剧性家史又使他成为一个绝不会“为游戏而游戏”的人。他在以个人化的方式表达着某种难以表达,甚至是不可表达的情感。
佩雷克从不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是好的文学,他的任务仅仅是表现这种现实,然后静静等待另一个人*时空来探究他未完成的棋局。

精彩书评

★ 卡尔维诺
《人生拼图版》重新唤起我们读巴尔扎克所写的那类伟大长篇系列小说的乐趣。它是长篇小说史上迄今真正的“事件”。乔治?佩雷克是世界上非凡的文学人物之一,一位很难*的作家。
★ 保罗?奥斯特
《人生拼图版》如今终于被译为英文,我们对当代法语写作的观感将由此发生巨变。
★ 高德纳(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算法分析之父”、图灵奖和冯?诺依曼奖得主)
《人生拼图版》是二十世纪极伟大的长篇小说。(他还将它列在自己喜欢读的非技术书籍前位)
★ 云也退
用我自己的话说,读过这本书跟没读过这本书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 石一枫
陈雪的《摩天大楼》可以视为法国作家佩雷克的《人生拼图版》式的小说。
★ 吕蕤冰
当年错过了这本书,失之交臂,嚎啕大哭。
★ 法国《世界报》
《人生拼图版》是一部至为重要的杰作,作者不仅在作品中充分展现了他的创造性,而且为法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广度、新的结构、新的丰富性,以及新的讽刺形式,同时,他在讽刺和批判中,自始至终不失温情,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喜剧性的巴洛克式现实主义”。
★ 英国《泰晤士报》
一个古怪、疯狂又雄心勃勃的计划,淋漓尽致展示全部人生。如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一样,这部小说凝聚着奇妙而天才的智慧。
★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人生拼图版》是贝克特(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三部曲以来又一部无法*的法语小说。
★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
《人生拼图版》是本世纪伟大的小说之一。完全出乎预料,二十世纪末突然出现了一部可以与乔伊斯、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夫卡和纳博科夫之杰作比肩的作品。
★ 读者
与《尤利西斯》《白鲸》《万有引力之虹》并列为我读过的优秀小说!
★ 读者
佩雷克就像福克纳、乔伊斯、卡尔维诺、巴尔扎克等等一样伟大!
★ Guttersnipe Das
这本书可以跟哪些作品类比呢?*先是梅尔维尔,把冒险故事用百科全书包装起来。然后是博尔赫斯,把所有的规则和奥秘都巧妙地融入传统的讲述方式中。当然还有波拉尼奥(《2666》作者),只有在他身上,我才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 John Moran
这本书排在我读过小说的第二位(前一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也是二十年来我读到的难忘的小说。如果你酷爱繁复,这本书就是你的菜。
★ Shami Ghosh
你实际上并不需要太在意眼花缭乱的写作技巧和文字游戏,我*次读它的时候对这些可以说毫无头绪,但那丝毫没有影响到我享受阅读乐趣。
★ 读者
在回答那个关于孤岛的著名问题(美国one grand书店举办的主题活动,如果要在孤岛上度过余生,你会带上哪本书)时,我的选择是带上它。
★ 读者
如果仅仅以普通的方式似乎无法真正意义上领略佩雷克对文字不可思议的掌控能力,一旦深入地介入其神奇的作品中,便会惊呼奇迹。事实上,这部小说震慑人心的地方在于,通过描述公寓里居民的生活,将波澜壮阔的人类生存全景呈现在读者面前。
★ 读者
佩雷克的伟大是在于它所面对的背景:一切故事情节、人性变化都被巴尔扎克他们写完了。佩雷克用一种物化过的语言写出了当下琳琅满目的世界当中的空虚、痛苦和人的执迷。
★ 读者
巴特尔布思的失败人生是《人生拼图版》中极离奇的故事。但是书中的每一个人物走到人生终点之时似乎都意识到:人生毫无意义,一切努力均属徒劳,穷尽一生不过是搭起了一个空中楼阁,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一个不现实的计划,而所谓的机会不过是对生活的某种干预。

目录

Ⅰ…前言

第一部分
002…第一章 在楼道里1
006…第二章 德博蒙1
010…第三章 四楼右侧1
013…第四章 马尔基佐1
016…第五章 富勒罗1
017…第六章 用人房间1 布雷台尔
020…第七章 用人房间2 莫尔莱
025…第八章 温克勒1
033…第九章 用人房间3 尼埃多和罗杰斯
035…第十章 用人房间4 简?萨顿
038…第十一章 于汀1
041…第十二章 雷奥尔1
043…第十三章 罗尔沙斯1
049…第十四章 丹特维尔1
052…第十五章 用人房间5 斯莫特夫
059…第十六章 用人房间6 克雷斯比小姐
060…第十七章 在楼道里2
064…第十八章 罗尔沙斯2
069…第十九章 阿尔塔蒙1
071…第二十章 莫罗1
075…第二十一章 在锅炉房里1

第二部分
082…第二十二章 门厅1
095…第二十三章 莫罗2
101…第二十四章 马西亚1
105…第二十五章 阿尔塔蒙2
113…第二十六章 巴特尔布思1
119…第二十七章 罗尔沙斯3
125…第二十八章 在楼道里3
131…第二十九章 四楼右侧2
134…第三十章 马尔基佐2
137…第三十一章 德博蒙2
153…第三十二章 马西亚2
155…第三十三章 地下室1
160…第三十四章 在楼道里4
164…第三十五章 门房
168…第三十六章 在楼道里5
169…第三十七章 卢韦1
171…第三十八章 电梯(机械装置)1
174…第三十九章 马西亚3
178…第四十章 德博蒙4
183…第四十一章 马尔基佐3
187…第四十二章 在楼道里6
189…第四十三章 富勒罗2
194…第四十四章 温克勒2
200…第四十五章 普拉沙埃1

第三部分
208…第四十六章 用人房间7热罗姆先生
212…第四十七章 丹特维尔2
216…第四十八章 用人房间8阿尔班太太
219…第四十九章 在楼道里7
226…第五十章 富勒罗3
232…第五十一章 用人房间9瓦莱纳
242…第五十二章 普拉沙埃2
249…第五十三章 温克勒3
254…第五十四章 普拉沙埃3
261…第五十五章 用人房间10弗雷斯纳尔
268…第五十六章 在楼道里8
270…第五十七章 用人房间11奥尔洛弗斯卡太太
277…第五十八章 格拉蒂奥莱1
282…第五十九章 于汀2
291…第六十章 西诺1
295…第六十一章 贝尔热1
299…第六十二章 阿尔塔蒙3
303…第六十三章 后门
305…第六十四章 在锅炉房里2

第四部分
310…第六十五章 莫罗3
320…第六十六章 马西亚4
325…第六十七章 地下室2
327…第六十八章 在楼道里9
328…第六十九章 阿尔塔蒙4
331…第七十章 巴特尔布思2
340…第七十一章 莫罗4
344…第七十二章 地下室3
348…第七十三章 马西亚5
357…第七十四章 电梯(机械装置)2
360…第七十五章 马西亚6
364…第七十六章 地下室4
368…第七十七章 卢韦2
370…第七十八章 在楼道里10
378…第七十九章 在楼道里11
382…第八十章 巴特尔布思3
391…第八十一章 罗尔沙斯4
394…第八十二章 格拉蒂奥莱2
397…第八十三章 于汀3

第五部分
408…第八十四章 西诺2
412…第八十五章 贝尔热2
415…第八十六章 罗尔沙斯5
419…第八十七章 巴特尔布思4
432…第八十八章 阿尔塔蒙5
442…第八十九章 莫罗5
446…第九十章 门厅2
450…第九十一章 地下室5
453…第九十二章 卢韦3

第六部分
458…第九十三章 四楼右侧3
461…第九十四章 在楼道里12
464…第九十五章 罗尔沙斯6
468…第九十六章 丹特维尔3
474…第九十七章 于汀4
478…第九十八章 雷奥尔2
485…第九十九章 巴特尔布思5

489…结束语

附件
493…公寓大楼平面图
495…年表
509…故事提示
514…补充说明

515…作者简介
517…译后记

精彩书摘

当一个人站在一幢巴黎楼房前面,难道他从来也没想过这幢楼房不是不可摧毁的吗?一颗炸弹,一场火灾,一次地震,都可能把这幢楼房摧毁,然而如果没有这些灾难,楼房又将如何呢?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甚或是一个大家族来说,一座城市,一条街道,一幢房子,似乎是经久不变的,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受人生磨难的影响,以至他们认为可以把自己命运的脆弱和石头的坚不可摧相对比、相对抗。

正是1975 年6 月23 日晚上,快8点钟了。贝尔热太太从诊所下班回到家里,正在做饭,小猫玻克? 迪斯在天蓝色床罩上睡觉;阿尔塔蒙夫人在化妆,她丈夫刚从日内瓦回来,坐在她对面;雷奥尔夫妇刚吃完晚饭,奥利维娅? 诺维尔正准备出门进行第五十六次环球旅行;克莱贝尔用扑克牌算了一次卦;埃莱娜在给斯莫特夫补他衣服的右边袖口;韦洛尼克? 阿尔塔蒙正在看一张她母亲年轻时的照片;特雷凡太太把家乡寄来的一张明信片给莫罗夫人看。

正是1975 年6 月23 日晚上,马上就要8点钟。西诺在厨房里一边查旧词卡片,一边打开一听沙丁鱼罐头;丹特维尔大夫刚检查完一位老年妇女;在西里尔? 阿尔塔蒙不常用的办公桌上,两位膳食总管铺上一块白桌布;在后门的走廊里,五个送货员和一个去找猫的妇女相遇;伊莎贝尔? 格拉蒂奥莱用纸牌搭一个塔,她父亲坐在旁边,正在查看一本人体解剖学书。

1975 年6 月23 日晚上,快到8点钟。克雷斯比小姐在睡觉;丹特维尔大夫的客厅里还有两个病人在候诊;门房太太正在房间里换衣帽间灯闸的保险丝;一位煤气检查员和一位工人在检查暖气设备;于汀在大楼顶层画室画一幅日本企业家的肖像画;一只双眼颜色不一的白猫在斯莫特夫的房间里睡觉;简? 萨顿反复看着她盼望已久的来信;奥尔洛弗斯卡太太在擦她小房间的铜吊灯。

1975 年6 月23 日晚上,立即要8点钟了。装修原来莫尔莱住过的房间的工人已经收工;德博蒙夫人晚饭前躺在床上休息;莱昂? 马西亚想起了让? 黎施潘在疗养院做的报告;两只小猫睡在莫罗夫人的客厅里。

1975 年6 月23 日晚上,瞬间就是8点钟。巴特尔布思坐在他的拼图板前,永远离开了人世。桌子上摆着他的第四百三十九副拼图板,已经拼出的图案是黄昏的天空,可是中间留下一个黑影―还缺一块板块。空缺的形状正好是X,而死者手中拿的一块板块形状却是W。这真是长期以来人们早就预料到的对他的一种讽刺。

前言/序言

眼睛注视着作品中为它开辟的道路
——保罗?克利,《教学笔记》
乍看起来,拼图艺术似乎是一种瞬间艺术,一种无足轻重的雕虫小技,其全部内容都寓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枯燥说教之中:人们看到的一切事物—无论是一种感觉行为,一次学习,一个生理系统,或是大家所关心的一副木制拼图板—都不是一些必须首先分解的部分的总和,而是一个完全的整体,也就是一种形式,一个结构;其单个组成部分并不先于整体而存在,并不更早也不更晚,不是由组成部分来确定整体,而是由整体确定其组成部分—不可能通过对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分割认识,来推演得到对整体及其结构和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你可能花三天时间看一副拼图板的一个板块,自以为完全掌握了这个板块的形状和颜色,然而对整个拼图游戏来说,却没有任何作用—只有把这块拼图板块与其他板块拼接起来,才是有效的。从这一点看来,拼图游戏艺术与围棋艺术有相通之处:只有把所有的拼图板块拼成一个明显的图案,它们才有意义;单个板块毫无意义,它仅仅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种难以理解的挑战;然而,只需几分钟,通过摸索、碰壁、修正,或是半秒钟之内灵机一动,就可能成功地把一块拼图板块与邻近的板块拼接起来,此时这个单个板块便消失了,作为个体板块的它已不复存在。板块拼接起来之后,此前的那种恼人的困惑,以及“拼图游戏”(Puzzle)字意本身—英语准确地解释为“谜”—都理所当然地不复存在了,而且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为它们已经变得如此一目了然。两个板块再也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奇妙地接合为一个整体。从此刻起,又要开始新的碰壁、犹豫、失望和等待。
很难说清楚制作拼图游戏工匠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所有的纸制拼图游戏—拼图板块都是机械生产的,切割是身不由己的。一架切割机按照一个一成不变的图样,总是用同样的方式切割硬纸板。真正的拼图游戏爱好者不喜欢这类拼图板,不仅是因为它是纸制的而不是木制的,也不是因为此类拼图游戏的原图已经印在包装盒的盒盖上,而是因为这种切割方式使得拼图游戏失去了特性。此外,与一般公众脑中固有的想法相反,拼图游戏的原图难易程度并不重要,无论原图是容易(例如维米尔的画,或一张奥地利城堡的彩照)还是有难度的画(例如杰克逊?波洛克、毕沙罗,或者—特别荒谬—一套白色的拼图游戏)。拼图游戏的难度不在于图画的主题和画家的技艺,而在于微妙的切割技术,任意切割的方法必然使得拼图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周边、细部、光点、轮廓明显的物品以及线条和过渡性板块的拼接非常容易,然而有些部分就要大伤脑筋,例如无云的天空、黄沙、草原、田野、阴影区等。
上述类型拼图游戏的板块可分为几大类,最常见的类型如下:
老好人
洛林十字架
普通十字架
而一旦周边、细节拼接完毕―铺着浅黄流苏的红色台布的桌子,桌上放着一个有一本打开的书的托书架,豪华的镜框,诗琴,女人的红色连衣裙―按照灰色的、棕色的、白色的或天蓝色的色调,把大量的背景拼图板块分成几堆,只要轮流进行一切有可能的组合排列,就可获得拼图游戏的成功。
拼图游戏的艺术始于手工木制拼图板。制作拼图板的工匠设想各种难题,让拼图者解决。他不是用随意性来扰乱线索,而是以狡猾、陷阱、幻觉来取代随意性。所有画面上要拼接的成分―例如金色锦缎椅、插着一根黑羽毛的三角形黑帽子、镶银饰带的浅黄色号衣―都是预先设计好以迷惑拼图者的。画中有组织的、协调的、有结构的、有意义的部分不仅都将被分割为无生命的、无个性的、缺乏信息的、没有意义的部分,而且还是伪装的、带有错误信息的部分:两块柱顶盘的上楣形拼图板块拼接在一起很合适,但实际上这两个板块的正确位置是天花板中相隔很远的两处;形如制服皮带上的环形扣,最后却是一个金属火炬架的板块;几乎是同样方式切割的几块拼图板块,有的可能属于放在壁炉上的盆栽橘树,有的则可能属于橘树在镜子里的模糊影子。上述情况就是拼图游戏爱好者所遇到的陷阱的常见实例。
本书将得出的结论无疑也是拼图游戏的最终真谛:排除其表面现象,拼图游戏不是一个单人玩的游戏;拼图者的每一个手势,制作者在他之前就已经完成过;拼图者拿取和重取、检查、抚摩的每一块拼图板块,他试验的每一种组合,每一次摸索,每一次灵感,每一个希望,每一次失望,这一切都是由制作者决定、设计和研究出来的。



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 一段穿越时空的寻觅之旅 在繁华都市的喧嚣之下,隐藏着一座充满秘密的古老建筑。它静静地矗立在街角,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无数生命的悲欢离合。这座建筑,正是“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的发生地,一个汇聚了形形色色人物、交织着无数故事的奇妙空间。 故事始于一个寻常的午后,一位神秘的收藏家,怀揣着对过往的执着和对未知的好奇,踏入了这座建筑。他并非为了寻觅金银财宝,而是为了追寻一段早已被遗忘的过去,一段与这座建筑紧密相连的往事。他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也由此拉开了关于“人生拼图版”的宏大叙事。 这座建筑,与其说是一处居所,不如说是一个由无数个微型世界组成的庞大迷宫。在这里,每一个房间都承载着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生故事,每一件物品都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从顶楼的艺术画廊到地下室的陈旧储藏室,从热闹的社交厅到寂静的私人书房,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等待被发现的秘密。 我们跟随收藏家的脚步,仿佛也步入了这个巨大的拼图之中。他通过收集散落在各处的线索,解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物件,拼凑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人生轨迹。这些人,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学者,有的是商人,有的是流浪者,他们来自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背景,却因为这座建筑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事中的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 有那位以精湛技艺闻名的钟表匠,他一生痴迷于时间的奥秘,试图用机械的精巧来捕捉流逝的光阴。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时钟,滴答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低语着永恒的哲学。他的人生,就像他制造的钟表一样,精确而又充满了机械的美感,但其中也隐藏着对时间无法掌控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慨叹。 有那位终日沉浸在古籍中的学者,他毕生致力于研究一种早已失传的语言,试图从中 decipher 隐藏的智慧和古老的文明。他的书房,被堆积如山的古籍所淹没,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墨水的味道。他的人生,就像他在追寻的古老文字一样,充满了艰辛和孤独,但其中也闪耀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有那位性格孤傲的画家,他用鲜艳的色彩描绘着内心的世界,用独特的视角捕捉着现实的荒诞。他的画作,既有直击人心的力量,也充满了神秘的象征意义。他的人生,就像他的画布一样,充满了热情和叛逆,但其中也流淌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渴望。 还有那位风姿绰约的歌女,她的歌声曾响彻夜空,她的美丽曾惊艳时光。她的人生,就像一曲跌宕起伏的歌谣,充满了爱恨情仇、辉煌与失落。她在人群中留下无数魅影,也成为许多人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而那位将自己的人生比作一本“生活说明书”的怪人,他用近乎偏执的冷静,试图剖析人性的每一个角落,解读情感的复杂变幻。他的人生,似乎总是围绕着某种逻辑和规则运转,但越是试图解析,越是发现人性的深不可测。 随着收藏家深入探寻,这些看似独立的人生,却在时间的河流中交汇、碰撞,产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一段尘封的爱情,一个未了的心愿,一个被遗忘的承诺,都如同散落的拼图碎片,在收藏家的手中逐渐拼接起来,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这座建筑,也因此不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变成了一个活着的生命体,一个承载了无数人生故事的容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仿佛有了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墙壁上的裂痕,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窗户上的灰尘,模糊了往昔的清晰;房间里的旧物,则无声地诉说着居住者的悲欢离合。 “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并非一本简单的叙事小说,它更像是一场思维的探索,一次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作者以其非凡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将一个个独立的人物和事件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让读者在其中自由穿梭,品味生命的百态。 它让我们思考: 人生的偶然与必然: 在纷繁的世界里,是什么将我们聚集在一起?是什么让我们的人生轨迹产生交集?我们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还是被命运的洪流推搡? 记忆的重量与价值: 记忆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在?被遗忘的过去又会以何种方式影响我们?我们是否应该珍藏每一段记忆,无论美好还是伤痛? 孤独与连接的辩证: 在看似疏离的个体背后,我们又如何渴望着连接和理解?孤独是否是人生的常态,而连接又给予我们怎样的力量? 意义的追寻与创造: 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又该如何为自己的生命赋予价值?是否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寻找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使用说明”。 “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是一部挑战读者思维边界的作品。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抛出无数个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每一次品味,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随着每一次转动,都会呈现出全新的、令人惊叹的图案。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生”的书,它更像是一种“人生”的体验。通过跟随收藏家的脚步,我们仿佛也参与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寻觅,体验了不同人生的酸甜苦辣,也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去发现自己生命中的那些“拼图碎片”,并尝试将它们巧妙地拼接起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模式”。 它提醒我们,即使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无尽的可能和深刻的意义。每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解开人生谜题的关键。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是自己人生的拼图设计师,用自己的选择、经历和情感,一点点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壮丽画卷。 “人生拼图版 [La Vie mode d'emploi]”,它不是关于某个具体的“人生”,而是关于“人生”本身,关于那些构成我们生命最基本、最珍贵的元素。它邀请我们走入这座充满故事的建筑,去倾听那些无声的诉说,去感受那些真实的温度,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纠葛,最终,去更好地认识自己,去更好地理解生活,去更好地“使用”我们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让我体验到了一种近乎疏离的阅读快感。它很少诉诸情感上的煽动,鲜少有那种让人拍案叫绝或潸然泪下的瞬间。相反,它提供的是一种冷峻的、近乎于科学观察者的视角,去审视人类存在的荒谬、重复和徒劳。读者更像是透过一个精密仪器的目镜,观察着一系列复杂的机械运作。那些生活在书页中的人物,他们的欲望、挣扎和最终的结局,都以一种近乎宿命论的冷静被呈现出来。这种“去情感化”的处理方式,反而带来了一种更高层次的震撼——它迫使你从情感的泥淖中抽身,以更宏观、更疏离的视角去思考“存在”本身的意义。这是一种知识的愉悦,而非纯粹的娱乐享受。它在你心中播下的种子,不是情绪的涟漪,而是对世界运作机制的深刻疑问。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密度令人窒息。它不是那种流畅到让你不知不觉读完的文字,恰恰相反,每一个句子都像是被压缩过的晶体,内部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信息量。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便利贴,不是为了标记情节高潮,而是为了标记那些措辞的精妙或者哲理的闪光点。作者似乎对语言的每一个词汇都进行了近乎偏执的筛选和排列,力求达到一种无法替代的精确性。这种写作风格带来的后果是,阅读速度极慢,但每一次呼吸之间,你获取的“养分”却异常丰富。它让你重新审视语言的力量,意识到日常交流中的大量冗余和松懈。那些描述,即便只是对一面墙壁的描摹,也能瞬间构建出一个微观的宇宙,充满了历史的尘埃和未来的预兆。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技艺巅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值得反复拆解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构思之宏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像传统的叙事作品,你无法轻易地用“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来概括它。更像是一部建筑学的巨著,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段落,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房间或走廊,它们彼此相连,却又各自独立地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复杂的情感。初读时,你会感到一种迷失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之中,线索零散,人物众多,时间线索也时常跳跃。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序的排列,才最终构建出了一个无比精妙的整体结构。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个物件、每一句对话,似乎都带着多重隐喻,需要读者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深味。它考验的不仅是读者的耐心,更是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归类的能力。读完之后,你不会觉得故事结束了,而是感觉自己参与了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拼图游戏,而那幅完整的图景,可能永远只有作者本人才能完全洞察,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探索欲和对文本深度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真正魅力,在于它对“空间”这一维度的极致利用。它不仅仅是将故事放在某个地方,而是让“地方”本身成为了叙事的主体。你读着读着,会觉得那些房间、那些家具、那些楼梯井,比书中的人物更真实、更恒久。每一个物理空间似乎都固化了无数过去和未来的可能性,时间在这些空间中折叠、停滞或加速。作者对建筑细节、室内装饰、材料质感的描绘,达到了近乎于触觉和嗅觉的层面。这种对环境的沉浸式构建,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虚拟的“空间漫游”。当你合上书本时,那种强烈的“不在场感”会持续很久,仿佛你刚刚从一个真实的、充满秘密的建筑群中走出来,空气中还残留着旧木头和灰尘的味道。它成功地将阅读体验转化成了一种多感官的、近乎于身体经验的重塑。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人的,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反人类”的。它拒绝提供任何轻松的入口或情节上的拐杖,迫使你必须以一种近乎学术研究的态度去对待它。那种阅读的感觉,就像是潜入深海,光线越来越弱,周围的压力越来越大,你必须依靠自己带下去的氧气和对未知的好奇心才能继续。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是用来挑战思维边界的工具。那些人物的命运,那些物件的历史,那些空间的变化,它们并非以线性的方式展开,而是如同化学反应般,在不同的分子碰撞中产生新的意义。我曾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试图在脑海中绘制出人物关系图谱或时间轴,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那样的努力是徒劳的。这本书要求你放弃控制欲,彻底沉浸于作者构建的那个特定时空场域内,感受它的气压、温度和湿度。它要求你接受“不完全理解”的状态,并将这种模糊性本身视为阅读的一部分。

评分

非常满意!塑封,精致。信任京东感谢京东祝福京东!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特别划算,京东快递就是快。

评分

这本书喜欢很久,这次一下买两本,孩子和我一人一本,赶上活动值了,京东快递非常好,谢谢!

评分

据说很好,还没读,书本身不错

评分

听了讲解,觉得这本书很好,所以买的,很厚一本,期待故事!

评分

很好,这本书是再版,原版早就断货了,能拿到新版很不错。

评分

书店里看过嘘头十足,活动价还能接受

评分

搞活动的时候买特别划算,京东快递就是快。

评分

书好!内容更好!快递服务也不错!谢谢京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