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中国文学争议作品书系”所审视的是整个20世纪中国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记录了中国文学从近代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当代的惊涛骇浪的百年历程。
2.本辑推出4本,全部为小说作品。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在不断的争议中成长繁荣的。从这个视角而言,没有争议便没有文学。
3.《20世纪中国文学争议作品书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每篇争议作品的后边,均附有“述评”,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争议双方的代表人物或主要观点、争议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这些争议,等等。
4.在每本书的“前言”里,梳理并描述这一历史时期争议作品的概况、特点,为读者认识这一特定文学时期及其争议作品,提供相应的阅读和智力支持。
《20世纪中国文学争议作品书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所选中短篇小说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争议作品的代表作,包括卢新华的《伤痕》、金河的《重逢》、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五部名家名篇。
张贤亮,男,国家一级作家、收藏家、书法家。1936年生于生于南京,江苏盱眙县人。立体文学作品:镇北堡西部影城、老银川一条街。早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1955年从北京移居宁夏,先当农民后任教员。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因发表诗歌《大风歌》被划为“右派分子”,押送农场“劳动改造” 长达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恢复名誉,重新执笔后创作小说、散文、评论、电影剧本,成为中国当代重要作家之一。
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
——张贤亮
天赋就像深藏在岩石底下的宝石,没艰苦的发掘,精心的雕琢,它自己不会发出光彩来。
——张洁
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
——礼平
壹 // 伤 痕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伤 痕 ……………………………………… 卢新华/002
重 逢 ……………………………………… 金 河/016
晚霞消失的时候 …………………………… 礼 平/037
贰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啊!世界上最可爱的是女人!但是还有比女人更重要的!女人永远得不到她所创造的男人!有一个小虫子在墙角沙沙地爬。啊,春天来了!再有一个月便是清明。我是不是要回到她身边来领受祭奠呢?好大好圆的月亮啊!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 张贤亮/170
爱,是不能忘记的 ………………………… 张 洁/355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张贤亮
《唯物论启示录》之一
我多少次想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但不是为这段经历感到愧悔,便是为觉察到自己要隐瞒这段经历中的某些事情而感到羞耻,终于搁笔。自己常常是自己的对立面。阳光穿窗而入,斜晖在东墙上涂满灿烂的金黄。停留在山水轴上的蛾子蓦地飞起来,无声地在屋里旋转。太阳即将走完自己的路,但她明日还会升起,依旧沿着那条亘古不变的途径周而复始;蛾子却也许等不到明天便会死亡,变成一撮尘埃。世上万千生物活过又死去,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但都追求着可笑的长生或永恒。而实际上,所有的生物都获得了永恒,哪怕它只在世上存在过一秒钟。那一秒钟里便有永恒。我并不想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永恒。永恒,已经存在于我的生命中了。
永恒是什么?那其实是感觉,是生命的波动。
稍纵即逝的、把握不住的感觉,无可名状的、不能用任何概念去表达的感觉,在时间的流程中,终于会沉淀下来,凝成一个化不开的内核,深深地埋藏在人的心底。而人却无法去解释它,因为人不能认识自己。不能认识的东西,就有了永恒的意义;永恒,是寓在瞬息中的。我知道,我一刹那间的感觉之中,压缩了人类亘古以来的经验。
太阳即将沉落,黑夜即将来临。即将来临的还有那个梦。那个梦也许是那个内核的外形。
……芦苇在路边沙沙作响。路边的排水沟里潺潺地流淌着清水,一碧到底,如山泉,如小溪。两三寸长的小鲫鱼一群群地聚在沟边绿茸茸的水草底下,时不时露出它们黑色的小脊背,或如点点光斑那样闪现出它们银色的小肚皮。四处是黄色的阳光,空间既广袤又沉寂。温顺的土路上印着深深的车辙,像两条凹下去的铁轨。我在路当中走着,脚步既滞重又轻盈。一会儿,脚下的浮土缓缓地腾空而起,像清晨的雾气,使一切都变得迷蒙而柔软。我仍然沿着车辙朝前走。感觉到我有奇异的视力,能透过浓密的黄尘看到我意识下面的东西。我似乎看到了一只猫:灰色的,夹着白色的条纹。它弓着背警惕地站在前面,前腿和后腿分别跨在车辙两边,目光炯炯地盯着我,好像随时都想逃跑。
那是“我们”丢失的猫,我知道。
忽然,猫不见了,像影子一般消失了。
梦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但我又看见了排水沟里游着四只鸭子。从它们的脖颈和撅起的尾巴上,我能断定其中有两只母鸭。它们和猫一样,也是灰色的,翅膀中杂着白色的羽毛。它们静悄悄地游着,沿排水沟溯流而上,似乎有意要把我引到感觉记忆的深处。
我不由自主地尾随在它们后面。但它们在一片芦苇茂密的水洼中,摆了摆屁股,兜了一个圈子,却顺着洄流钻入了草丛。
我仍然在如雾似的黄尘中向前走。我吃力地拔着滞重的两腿,却又走得非常轻盈,如一只顶着风飞翔的鸟儿。
走过了水洼,鸭子又从芦苇丛里钻出来了。但那不是四只大鸭,而是四只小鸭。通体金色的绒毛,在黄色的尘雾中它们好似会渐渐地溶化,会渐渐地消失在空气之中。然而,它们确实在欢快地游着,一面游还一面歪着小脑袋傻乎乎地看着我。那向上弯曲的嘴角好像表现出一种嘲讽的笑容。
我忽然意识到,刚刚见到的四只大鸭就是“我们”原来丢失掉的鸭子。这四只小鸭正是它们雏期的模样。
时间在向回倒流。那么我会不会恢复到那个时期,即使是在梦中?
于是,我在时间中振臂向回游去,想去追寻那失去的影子……
可是,我的梦每次都到此中断,接下去便是一片混沌的迷离恍惚的感觉,是一种梦中之梦。但我又清醒地意识到,那一片混沌的、迷离恍惚的感觉才是真正的生命的波动。生命的意义、永恒,都寓于那迷离恍惚之间了。
太阳重又升了起来,蛾子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不知是否还活着。这时,我想,我为什么不把那个梦用笔来补充、续接出来?真实地、坦率地、有条理地、清晰地记录下那失去的过去?没有什么可感到愧悔,没有什么可感到羞耻,怎么能用观念中的道德来判断和评价生命的感觉?至于理智,亚里斯多德早就说过:“凡是感觉中未曾有过的东西,即不存在于理智中。”蛾子死去了,谁也不会为它生命如此短促负责,那么,谁又有权利指责它飞旋的弧度和途径?
阳光直射着我,光芒好似穿进了我的肺腑,又好像是我在金色的光中浮起,离开了这喧闹的尘世。我趁我获得了这种心境,一种坦然的出世的心境,赶紧一跃而起,奋笔疾书。我知道,如果再过一会儿,说不定我又会改变我这个主意。
第一部
第一章
也许我过去见到过她而没有留意。也许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她。总之,这一次,她却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
两个月前,我从大组被抽调出来,去管水稻田。在劳改队里,我是大组长,调到田管组,我仍然是田管组组长。调我出来的王队长,一个本地干部,农民出身的小老头,吸着自卷的喇叭筒烟对我说:“调你出来当组长,是领导对你的信任。熊!那十二个人可难管!人人都能干,人人都一身毛病。你婊子儿要能把那十二个家伙管好,出去就能当管千儿八百人的厂长了。”
当时,他蹲在高高的斗渠①堤坝上,我刚从灌满一农渠水的渠口中上来,光着脚站在他面前。他似乎还想说什么,然而终于没有说,只是一门心思地吸烟。布满皱褶的干瘦的小脸上,显出一副沉思的神情。我当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知道这是任何一个劳改干部在单独对某一个劳改犯人布置特殊任务时,都必须显露的神情。沉思的神情表示着严肃,而严肃又表示了他与你之间那不可逾越的界线。这种神情还表示了他的布置是慎重的、是经过反复掂量的,甚至是翻着你的档案材料由更高一层的集体讨论所决定的,同时,也说明了这个任务的重要。文化程度不高的、不善于言辞的干部,常常用沉默来引起你对他只言片语的重视。默默无言,倒会使你意识到:从此,由于这种“信任”,你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并且,又由于这不仅仅是对你的一般性改造,而是加倍的改造,所以常常能使你获得立功受奖以至提前释放的机会。因而,这又往往是你一生命运的关键。
他装模作样的沉默中藏有他所能表示的善意,我理解。
他蹲在渠坝上面吸烟,我站在渠坝下面交替地倒着脚,用脚底板搓着光光的脚背。水稻刚播下地的时候,蚊子还没有出世,但成群的“小咬”集结成团,一拥而上,会叮得人心烦急躁。这种比一粒沙子还微小的飞虫,能钻到人的耳朵里、眼皮里、脖颈里、腋窝里、头发根里、裤裆里……简直是无孔不入。让它叮了一下,皮肤上即刻就会肿起一个比它大几百倍的疱。我一面搓着脚,一面挥着臂,手舞足蹈地仰面看着他。
然而他还不说话。他穿着线袜,戴着帽子,手里又拿着烟,他有一整套防备“小咬”的设施,因此他并不着急走。大队已经走得很远了。高高的斗渠坝的尽头,就是那渠水拐弯的地方,几株粗大的柳树下面,金色的夕阳映照着他们黑色的囚服。他们列着队,扛着锹,甩着手臂。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颇觉得他们精神抖擞得可爱。在渠水拐弯的那里,正经过有姑娘媳妇的村庄。当然,对他们的亲切感,主要还是因为我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这个世界上,我是属于劳改队的,而不是属于其他什么地方。况且,那边还隐隐约约传来如此熟悉的歌声,合着渠水潺潺的节拍在刚播下种的田野上荡漾:
改造,改造,改那么个造呀!
晚上回来,一——大瓢呀!
嘿嘿!呀嗬嘿嘿!呀——嗬嘿!
……
坦白讲,这本书的叙事声音非常独特,有一种老派的、沉稳的权威感,但又绝不让人感到压迫。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急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而是采取一种“慢热”的姿态,你需要投入时间去适应它的语速和节奏。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设定的频率,那种收获是巨大的。我感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更是在无形中对读者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探讨的很多主题,比如记忆的不可靠性、身份的流动性,都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价值,但作者处理得非常巧妙,不生硬地抛出哲学命题,而是让它们自然地从人物的困境中生长出来。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看待周围事物的角度发生了一些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这才是好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语言功力深厚却又非常贴近生活,没有故作高深的辞藻堆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散文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小品,但串联起来后,却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情感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关系”这个主题上的复杂性。它没有简单地把人脸谱化,每个人物都有其灰色地带,都有自己无法言说的苦衷和坚持。这种对人性的多面性的展现,让我对书中的角色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既理解又批判,既同情又保持距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逗笑,但笑过之后,紧接着就是一阵更深沉的思考,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技巧,让沉重的主题在轻快的笔调下被消化吸收。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引导你一起探索人性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细节描写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比如描述一个角色的习惯性小动作,或者他们如何整理书桌上的物品,这些微小的动作,都被赋予了巨大的信息量。作者没有浪费任何一个形容词,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这使得书中的场景具有极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我仿佛能闻到书页上那股陈旧纸张混合着灰尘和墨水的独特气味。更棒的是,这种精雕细琢并非为了炫技,而是服务于人物的内在逻辑。通过这些外在的物质细节,我们得以窥见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纠葛和他们试图隐藏或维护的秩序。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充实的阅读体验,让你觉得每一分投入的时间都是值得的,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发现的佳作。
评分这部作品的笔触细腻,简直像是直接从生活里挖出来的宝石。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反而专注于描摹那些在日常琐碎中流淌的情感暗流。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微妙的犹豫、不经意的失落,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句对话,或者某个场景的氛围,感觉自己就像是站在一扇半开的窗前,偷窥着别人的生活,却又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种代入感非常强,仿佛作者拥有某种魔力,能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让你不得不去思考,自己面对类似情境时会如何选择。尤其是一些关于成长与妥协的片段,写得极其深刻,不矫揉造作,只是平静地陈述着现实的重量。这本书的节奏是舒缓的,像一杯温热的茶,需要慢慢品茗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回甘,那种韵味是浮躁的快餐文化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的结构和意象的运用。它似乎跳脱了传统小说的时间线索,更多的是在空间和感觉层面进行建构。有些段落读起来,就像是看一幅印象派的画作,色彩是跳跃的,但整体感觉却异常和谐统一。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些“瞬间”——比如午后阳光穿过百叶窗在墙上投下的光影,或者某个特定气味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回忆。正是这些细碎的、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感官信息,构成了这本书扎实的底色。我感觉作者在创作时,一定是带着极大的耐心和近乎偏执的观察力,才能把这些“非叙事性”的元素如此自然地融入故事肌理之中。它不像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可以供读者居住的心灵空间,进去之后,你会感到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宁静。
评分正在读 有深度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包装不错?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包装不错?
评分好
评分应该不错 看完可以再来推荐
评分不错
评分正在读 有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