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有何內在聯係,嚮來都是復雜的學術問題,也是一項極富挑戰且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本書在對國內外文獻和相關理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構建數理模型對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關係進行瞭定性分析,揭示瞭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路徑;之後基於理論分析,采用空間杜賓模型、聯立方程組模型和麵闆門檻模型分彆就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的作用效應、傳到路徑和存在的非綫性關係做瞭實證研究。本書通過多角度、多種方法的分析,梳理和驗證瞭人口流動與城市化之間的復雜關係,對於進一步認識兩者內在聯係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顔詠華,1987年齣生,湖南省衡東縣人,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任廣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區域經濟學、流動人口與城市化、農村金融、資産定價等方麵的研究。曾主持校級課題1項、參與***和省部級課題各1項,完成兩期《甘肅省流動人口動態監測分析報告》的撰寫,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人口與發展》《人口與經濟》等核心期刊發錶學術論文數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選題背景與研究意義
1.1.1 選題背景
1.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概述
1.2.1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概念及內涵研究迴顧
1.2.2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關係的理論研究迴顧
1.2.3 中國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關係的研究迴顧
1.2.4 相關研究評述
1.3 研究概念界定及指標測度
1.3.1 人口流動及測度
1.3.2 城市化進程及測度
1.4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內容
1.4.2 研究方法與思路
1.5 研究可能存在的創新
第2章 人口流動影響城市化進程的理論分析
2.1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主要理論基礎
2.1.1 人口流動的相關理論
2.1.2 城市化的相關理論
2.2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影響機理分析
2.2.1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關係的數理模型分析
2.2.2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發展的影響機製分析
2.3 小結
第3章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的現狀分析
3.1 人口流動的基本現狀
3.1.1 數據來源與處理
3.1.2 省域人口流入規模及特徵
3.1.3 省際人口淨流動規模及特徵
3.2 城市化的基本現狀
3.2.1 城市化水平及增長率
3.2.2 城市化空間發展
3.3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比較分析
3.3.1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發展的區域差異
3.3.2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發展的地區分類
3.4 小結
第4章 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影響的實證分析
4.1 人口流動對城市化的作用效應:基於空間杜賓模型的檢驗與估計
4.1.1 空間計量模型的基本原理
4.1.2 實證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4.1.3 作用效應的空間計量分析
4.2 人口流動對城市化的傳導機製:基於聯立方程組模型的經驗分析
4.2.1 模型構建與變量選取
4.2.2 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4.3 小結
第5章 影響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關係的主要因素分析
5.1 主要影響因素分析與研究假設提齣
5.1.1 推動力因素:農業與農村社會發展
5.1.2 拉動力因素:非農部門與城市發展
5.1.3 摩擦力因素:政府行為與製度創新
5.2 影響因素的實證檢驗:基於麵闆門檻模型
5.2.1 麵闆門檻模型及其估計方法
5.2.2 門檻變量的選取及模型設定
5.2.3 門檻模型的檢驗結果及分析
5.3 小結
第6章 結論、政策建議與研究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政策建議
6.2.1 依據主體功能區劃,引導人口閤理流動,實現城市化布局和形態的優化
6.2.2 推動農業發展,提高生産效率,發揮農業部門對剩餘勞動力的釋放作用
6.2.3 促進産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提高城市對剩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
6.2.4 規範政府職能,改革勞動力流動製度,促進人口自由有序的流動和遷移
6.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經曆瞭巨大的變化,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伴隨著戶籍管理製度逐步放開以及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帶來的規模巨大的人口遷移流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社會濟發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關係也更加緊密。城市化已經進入瞭加速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由2000年的36%左右快速提高到2015年的56.1%。同時,人口流動也錶現齣規模化和速度的不斷加快,2014年流動人口規模達到2.53億人。可以預見,在未來20年中,將繼續錶現齣人口的快速流動與城市化發展。
與國際上發達國傢城市化進程有所不同,中國人口流動受到經濟、製度、社會結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城市化進程則是在城鄉二元體製和跨地區地方行政力量作用的背景下發展的。在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具有階段性和復雜性的特徵下,厘清當前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基本現狀,以及兩者之間存在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人口流動、為有關決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據,以更好地促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目前,關於中國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城市化模式探討、人口流動對城市化貢獻的測度等方麵,而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還缺少深入分析。鑒於此,首先,本書在對國內外文獻進行迴顧和對相關理論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構建數理模型對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影響進行瞭定性分析,並在理論上深入揭示瞭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的影響機製。其次,基於理論分析,采用空間杜賓模型、聯立方程組模型和麵闆門檻模型,分彆就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的作用效應、傳導機製和存在的非綫性關係進行瞭實證檢驗。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得到的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第一,理論上人口流動與城市化水平正相關,農業與農村發展、經濟與非農産業發展、政府行為及製度創新對人口流動産生影響,而人口流動則通過要素供給、産業結構和經濟發展等渠道影響著城市化進程。
第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能是本地農村人口進入本地城市帶來的,也可能是省外移民進入本地城市所緻,還有可能是由於本地農業戶籍人口遷齣帶來城市人口比重的相對提高,而本地城市人口的遷齣則會帶來城市化水平的相對下降。
第三,人口流入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顯著正嚮影響,且對中西部地區城市化的正嚮影響要大於東部地區。省際人口淨流動對城市化的促進作用,在東部地區主要錶現為人口的淨流入,而在中西部地區主要錶現為非城市人口的淨流齣。
第四,經濟增長、産業結構轉換和要素集聚是人口流動促進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三個重要傳導渠道。人口流入率每提高1%,將通過這三個傳導渠道促使城市化水平提升約0.16%。省際人口淨流動率每提高l%,將通過這三個傳導渠道促使城市化水平提升約0.06%。
第五,農業和農村社會發展、非農部門與城市的發展、製度因素和政府行為是影響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關係變化的重要因素。
中國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遷 中國,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巨型國傢,正經曆著人類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人口遷移與城市化浪潮。這種宏大敘事的核心,便是中國人口流動對城市化進程所産生的深遠影響。本文旨在深入剖析這一復雜而動態的社會現象,從多個維度揭示其內在邏輯、現實錶現及其對中國未來發展軌跡的塑造作用。 引言:時代洪流下的巨變 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經濟的騰飛與社會變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而人口的自由流動則是這場巨變中最具視覺衝擊力的組成部分。億萬農村人口湧嚮城市,既是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也是個體追求更好生活的生動寫照。這種流動不僅改變瞭個人的命運,更重塑著中國的城市格局,加速著國傢的現代化步伐。理解中國人口流動如何與城市化進程相互作用,是把握中國當下與未來的關鍵。 第一章:人口流動——城市化的強大推手 人口流動是中國城市化進程最直接、最強勁的驅動力。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空間上的轉移,更是一種經濟、社會、文化因素交織作用下的復雜過程。 經濟因素的牽引: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差異是人口流動最根本的原因。城市地區蓬勃發展的工業和服務業提供瞭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相對更高的工資水平,對農村剩餘勞動力形成瞭強大的吸引力。這種“拉力”作用,促使大量農村人口,特彆是青壯年勞動力,跨越地域界限,奔赴城市。從沿海發達地區到內陸新興城市,人口流動的方嚮摺射齣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演進。 社會因素的驅動: 除瞭經濟報酬,城市地區更優越的教育、醫療、文化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也成為吸引人口遷移的重要社會因素。尤其對於有子女的傢庭而言,城市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提升下一代社會階層的關鍵。這種對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進一步加劇瞭人口嚮城市集聚的趨勢。 政策的引導與塑造: 中國政府在不同時期齣颱瞭一係列關於戶籍製度改革、區域發展規劃、産業布局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和塑造瞭人口流動的方嚮和規模。例如,經濟特區的設立、開發區的建設,都成為瞭人口集聚的熱點地區。同時,戶籍製度雖然在逐步鬆綁,但其對人口流動和城市居民待遇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是理解中國人口流動復雜性的重要維度。 基礎設施的支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極大地降低瞭人口流動的成本,提高瞭流動的效率。高鐵網絡的延伸、高速公路的普及,使得過去難以逾越的地理障礙變得日益微不足道,為大規模人口流動提供瞭物質保障。 第二章:城市化進程——人口流動的廣闊舞颱 人口流動反過來又極大地推動瞭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使其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嚮前推進。 城市規模的擴張與分化: 大量湧入的人口直接導緻瞭城市人口規模的迅速膨脹,推動瞭城市建成區的擴張。城市不再僅僅是行政中心或工業基地,而是成為集生産、生活、生態於一體的復雜有機體。與此同時,中國城市體係呈現齣明顯的層級分化: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成為吸納人口和資本的“超級引擎”,而中小城市也在承接産業轉移和人口疏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種城市規模的擴張並非平均分布,而是呈現齣明顯的集聚效應。 城市功能的多樣化與轉型: 城市承載的人口規模擴大,必然要求其功能的不斷拓展和升級。從傳統的製造業中心,城市逐漸嚮服務業、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等多元化功能轉型。人口的流入不僅帶來瞭勞動力,也帶來瞭新的需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催生瞭新的産業和新的消費模式,加速瞭城市的現代化進程。 城市形態的重塑與挑戰: 人口快速湧入,給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帶來瞭巨大挑戰。一方麵,城市麵貌日新月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另一方麵,城市病的齣現,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住房緊張、資源短缺等,也成為製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城市形態的演變,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壓力與城市承載能力相互博弈的結果。 城市文化的融閤與變遷: 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口匯聚於城市,帶來瞭多元的文化元素。在城市這個大熔爐中,傳統的地域文化、鄉土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相互碰撞、融閤,形成瞭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這種文化變遷既豐富瞭城市的精神內涵,也可能帶來社會認同和價值觀念的調整。 第三章:人口流動與城市化帶來的深層影響 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的交織,不僅改變著中國的地理麵貌,更對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文化生態乃至國傢治理體係産生瞭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社會結構的變化: 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是中國社會結構變遷的重要體現。大量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居民,帶來瞭社會階層的流動和重塑。新的社會群體,如“新市民”,開始在中國城市中崛起,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社會融入問題,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同時,社會保障體係的城鄉一體化,以及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成為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議題。 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 人口流動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從過去以資本和要素投入為主導的增長模式,逐漸轉嚮以創新和人力資本為核心的增長模式。城市化進程創造瞭巨大的內需市場,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瞭強大動力。同時,人口的集聚也促進瞭産業集聚和技術擴散,提升瞭經濟效率。 區域發展格局的重塑: 人口流動深刻地改變瞭中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格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持續吸引人口和資本,進一步鞏固瞭其經濟優勢;而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也在努力留住和吸引人纔,縮小與東部的差距。這種區域格局的重塑,是中國國傢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考量。 文化觀念的更新與挑戰: 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價值觀的轉變,從傳統的集體主義、鄉土情結,嚮更加強調個體權利、自由選擇和競爭的現代價值觀演變。這種文化觀念的更新,既是中國社會進步的體現,也可能帶來一些社會矛盾和挑戰,例如代際溝通、傢庭關係的變化等。 國傢治理的創新與優化: 麵對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城市化進程,中國政府的治理能力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從戶籍製度改革到城市規劃、公共服務提供、社會管理創新,一係列治理體係的調整和優化正在進行。如何在新時期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傢治理麵臨的重大課題。 結論:邁嚮更包容、更可持續的未來 中國人口流動與城市化進程是一場仍在進行中的宏大社會變遷。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深刻地重塑著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格局。這場變遷既帶來瞭巨大的發展機遇,也伴隨著嚴峻的挑戰。 未來,中國將繼續在人口流動與城市化的浪潮中前行。如何實現城市發展的更加均衡,如何保障流動人口的閤法權益,如何構建更加包容和可持續的城市社會,如何提升城市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將是中國未來發展中必須直麵和解決的關鍵問題。理解並應對好這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這場變遷的最終走嚮,不僅關乎中國人民的福祉,也將對世界産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