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光子学(第2版)

微波光子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希·H·李(ChiH.Lee)编余岚等译 著
图书标签:
  • 微波光子学
  • 光子学
  • 微波技术
  • 通信
  • 射频电路
  • 光纤通信
  • 毫米波
  • 电磁波
  • 信号处理
  • 光学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109139
商品编码:12260203165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希·H·李(Chi H.Lee) 编;余岚 等 译 著作 定  价:108 出 版 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42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8109139 第1章微波光子学——从概念到器件和应用
1.1引言
1.2微波光子器件的概念
1.2.1光电器件家族
1.2.2行波器件
1.3微波光子器件
1.3.1电吸收调制器
1.3.2光电探测器和混频器
1.3.3电吸收收发器
1.3.4微波激光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1.4光子集成和电路
1.5光子微波信号产生和处理
1.5.1光子微波移相器和时延控制
1.5.2光子超宽带脉冲产生
1.5.3射频频谱分析仪和光子滤波器
1.6宽带光纤光链路
1.7微波光子系统
1.7.1光子本振
1.7.2电场传感器
1.7.3电光取样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微波光子学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着重关注其关键技术和相关应用。回顾了近年来在微波、毫米波及太赫兹系统方面取得的进展,介绍了靠前众多研究者在波形产生、测量、探测、控制、传输以及实现超宽带和超速传输、转换及信号处理的器件和元件进行的探索和研究。本书共分十章,**章对微波光子学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介绍了微波光子学的产生背景及概念,主要器件和元件的其功用、性能,光子集成及电路,光子微波信号的产生和处理以及相关应用。第二至十章则是对**章的展开,对各器件、技术和应用的概念、原理、性能、发展现状。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微波光子学(第2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领域之外的其他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生成痕迹。 --- 书籍简介:宏观世界的精妙构建与演化 《结构几何与材料科学前沿探索》 探索物质形态的深层秩序与功能涌现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关于物质世界结构、形态演化及其内在规律的全新认知框架。我们不再局限于单一尺度或单一学科的视角,而是将目光投向宏观与微观交汇处的复杂系统,深入剖析自然界和人造系统中结构如何决定功能,以及材料属性如何在特定的几何约束下得以最大化利用。 本书从晶格结构的热力学稳定性切入,详细阐述了原子排列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如准晶体)如何影响材料的机械强度、导电性及热学特性。不同于传统的固态物理描述,我们引入了拓扑学概念来解析缺陷结构(如位错和晶界)对宏观性能的决定性影响,尤其是在极端载荷下的塑性变形机制。 第一部分:复杂系统的几何拓扑与力学响应 第1章:非欧几何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本章深入探讨了在生物形态学和地质构造中普遍存在的非欧几里得几何。我们将分析蒲丰投针问题在复杂曲面上的推广及其在统计物理中的应用。随后,重点考察了双曲结构在深海生物外壳(如硅藻骨架)以及特定催化剂载体设计中的功能优势。这部分内容强调了曲率如何作为一种信息载体,编码了系统的能量分布和反应活性。 第2章:分形几何与表面能的优化 分形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多孔介质和气液界面的复杂性。本书详述了曼德勃罗集的生成算法,并将其与材料的吸附/脱附过程联系起来。我们详细分析了豪斯多夫维数如何精确量化了材料表面粗糙度对界面反应速率的影响,这对于设计高效过滤器和储能电极至关重要。讨论还延伸至随机游走理论在扩散过程建模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修正模型以更好地描述在具有分形孔隙率材料中的质量传输现象。 第3章:自适应结构与变刚度设计 现代工程学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设计能够在不同环境下自主调整物理属性的“智能”材料。本章聚焦于可重构晶格(Reconfigurable Lattices)和拓扑绝缘体在机械领域的应用。通过引入刚度矩阵的动态调整算法,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外部刺激(如温度或电场)实现材料整体力学性能的平滑过渡,而不是突变。内容涵盖了变截面梁理论的非线性发展,以及如何利用拓扑优化方法在给定载荷条件下寻找材料的最佳内部骨架分布。 第二部分:功能材料的界面化学与相变动力学 第4章:固态电解质的界面阻抗控制 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中,固态电解质的引入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章着重于固-固界面的接触质量和化学兼容性。我们采用了阿累尼乌斯方程的修正形式来精确描述空间电荷层在不同电极材料(如锂金属与陶瓷氧化物)界面上的形成速率。内容细致地分析了锂枝晶的成核与生长机制,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化学势梯度的界面钝化策略,以抑制界面电阻的长期增长。 第5章:高熵合金的热力学与组织演化 高熵合金(HEAs)以其独特的五种或更多主元素共存体系,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辐照损伤能力。本书区别于传统的ICP-AES分析方法,侧重于相场法(Phase-Field Method)在模拟HEAs中有序-无序转变过程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吉布斯自由能的偏离函数来预测在快速冷却过程中局部区域的元素偏析倾向,从而指导实验合成出具有窄离域度分布的稳定单相结构。 第6章:催化剂表面的电子态与反应路径 催化反应的效率直接受限于活性位点(Active Sites)的电子结构。本章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角度出发,构建了不同晶面暴露(如Pt(111)与Pt(100))对吸附分子(如CO或O2)的功函数影响模型。我们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表面缺陷工程(如引入空位或掺杂原子)来调控催化剂的d带中心能量,从而实现对特定反应活化能的精确调控,这是实现能源高效转化的关键。 第三部分:地球科学与环境中的材料响应 第7章:深地高压下的矿物合成与转变 地幔和地核的极端环境(高压、高温)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核心难题。本书探讨了超高压设备(如金刚石对顶砧)中的压力标定技术,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数据分析了橄榄石在数百万大气压下向尖晶石相转变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引入了爱因斯坦温度的概念,来解释在极端压缩状态下晶格振动的量子效应如何影响矿物的弹性能量储存能力。 第8章:大气污染物去除的吸附剂设计 环境修复技术对新型高效吸附材料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关注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定制合成,重点研究其孔径分布的均一性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分离效率的影响。我们利用BET比表面积测定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分子模拟的吸附热力学模型,用于预测MOFs在潮湿环境下的实际吸附容量衰减率,为大规模工业应用提供可靠的设计参数。 --- 本书的读者群面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应用物理以及地球科学等交叉领域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级工程师。它提供了一种跨越传统学科边界的视角,聚焦于从微观结构到宏观功能的复杂映射关系,是理解现代功能材料设计原理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技术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展我视野的书籍,而《微波光子学(第2版)》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虽然我对光子学和微波技术都有一定的基础,但如何将两者有效结合,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方向。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它从最基础的光电效应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光波如何被用来产生、调制、传输和接收微波信号,以及反过来,微波信号如何影响光波的特性。书中关于微波光子滤波器和频率梳在高速通信中的应用的章节,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通过详细的公式推导和实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光子器件实现高精度、宽带的微波信号处理,这对于我未来从事通信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此外,书中对新材料和新器件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微波光子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微波光子学知识的渴望,更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的热情。

评分

我一直对物理学的交叉学科领域充满好奇,而微波光子学恰恰是这样一个迷人的结合体。在阅读《微波光子学(第2版)》之前,我曾尝试通过各种零散的论文和网络资源来了解这个领域,但始终难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微波光子学的奇妙世界。书中对光信号在微波频率下的行为和调控机制的解释,让我对原本只熟悉的微波信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光子技术在提升微波信号带宽、精度和速率方面的巨大潜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微波光子集成电路设计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微波和光波器件集成到同一芯片上,从而实现体积更小、功耗更低、性能更优的微波系统。这对于我从事的微电子封装和系统集成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成功地将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前沿技术,以一种清晰、易懂、且极具启发性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微波光子学这个领域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相关资料,但总感觉碎片化,不够系统。翻开《微波光子学(第2版)》,我立刻被其清晰的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在开篇就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从最基础的光波与微波的相互作用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核心器件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前沿技术的介绍,比如光梳在微波信号生成与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光子集成电路的微波收发系统,这些内容在其他书籍中往往一笔带过,而在这里却得到了详尽的阐述,配以丰富的图例和公式推导,使得原本晦涩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实验验证的描述,那些来自实际的研究成果和数据,让理论的严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为我后续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一遍微波光子学的精髓,获益匪浅。

评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前沿技术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微波光子学(第2版)》的出版,为我们这些希望在光学与微波技术前沿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料。书中对微波光子学核心原理的阐述,如受激布里渊散射、受激拉曼散射在微波信号放大和滤波中的应用,以及光纤非线性效应在微波信号处理中的潜力,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光子晶体光纤在微波光子学中的应用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光子晶体光纤独特的传输特性如何被用来实现新型的光波导、滤波器和耦合器,这些器件对于构建高性能的微波光子集成系统至关重要。书中引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发展趋势,也让我对微波光子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整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我们理解和掌握微波光子学这一交叉学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瞻性的视野。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微波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场及时的“及时雨”。市场上的微波技术日新月异,而光子学的介入更是为微波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初读《微波光子学(第2版)》的目录,我就被其内容的全面性所震撼,从微波光子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到各种关键器件,如光调制器、光电探测器、光纤激光器等的原理与特性,再到其在雷达、通信、测试测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几乎涵盖了微波光子学的所有重要方面。书中对光纤激光器的介绍,详略得当,既讲解了其基本工作原理,又对不同类型的光纤激光器进行了分类和对比,特别是对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微波功率放大方面的潜力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我目前负责的某项高功率微波传输项目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此外,书中对光学相控阵雷达的阐述,也为我们设计新一代高性能雷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武功秘籍”,为我们这些想要在微波光子学领域有所突破的工程师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和强大的技术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