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是一本专门介绍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书。
《学术论文写作》较详细地介绍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一般规律和写作技法。全书共分三部分:(一)学术论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术论文的概念和特点、选题原则、材料收选、语言风格、修改和定稿、论文答辩等。(二)学术论文选编。这部分选编了7篇优秀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的特点是全面系统、材料翔实、文理渗透、具体实用。
第一部分 学术论文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学术论文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第一节 学术论文的概念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性质
第三节 论文的特点
第二章 学术论文撰写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一节 进取心理
第二节 竞争心理
第三章 学术论文选题的原则
第一节 选题原则
第二节 题目的确定
第四章 学术论文材料的收集和选择
第一节 收集材料的意义
第二节 选择材料的原则和途径
第五章 学术论文应具备的几个部分
第一节 内容提要
第二节 目录
第六章 学术论文的构成
第一节 摘要
第二节 引言
第三节 论文的正文
第四节 本论的结构形式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学术论文的语言
第一节 语言和思维
第二节 学术论文的语言风格
第八章 学术论文的修改和定稿
第一节 论文修改的必要性
第二节 论文修改的范围
第三节 论文修改的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定稿
第九章 学术论文的答辩
第一节 论文答辩的意义
第二节 论文答辩的准备
第三节 论文答辩的方式
第四节 论文成绩的评定及其标准
第十章 学术论文的标点符号
第二部分 优秀学术论文选编
文选一 一个类似于多元许定理的结果(数学)杨文礼
文选二 计算机界面技术(物理)吴俊
文选三 “喜达克”营养液抗衰老作用评价(生物)赵红
文选四 关贸总协定与中国的外贸立法(法学)于晓燕
文选五 乔姆斯基谈语言学对心理研究的贡献(语言学)朱志平
文选六 《长恨歌》的创作意图及客观意义(文学)薛筠
文选七 孙悟空与猪八戒艺术形象的比较研究(文学)杨学民
文选八 4G阅读与社区沟通教育徐梅香
文选九 现代教育技术在多媒体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建构中的作用李然
第一章学术论文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学术论文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达与反映,凡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它总是要通过学术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一般说来,它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价值。因此,学术论文也属于应用论文的范畴。
学术论文的应用相当广泛,它既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类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工具。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对于检验科研水平、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撰写学术论文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程。
第一节学术论文的概念
一、什么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学术性论著的简称,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
谈到文章,那么我们要问,究竟什么叫文章?
我们说,文章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文章泛指一切独立成篇的书面文字,包括哲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文学等。狭义的文章仅指普通的应用性文字,即通常所说的记叙文、论说文以及应用文。
论说文是以说明和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那么,说明和说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说理中包含着说明,说明中又蕴含着说理,关系密切。学术性文章一般属于论说文,但却不同于一般的论说文,它不仅有别于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也有别于一般记叙文,如新闻、通讯之类。学术性文章是论说文的高级形态,它与一般论说文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学术论文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研成果的文章,而不仅仅是对某种科学理论的“照相”或阐述,更不是对某种学科理论的畅想。第二,学术论文有一定的厚度,内容相当繁复,它与一些即兴诗、散文、短评、随笔等也截然不同。第三,一般应用文篇幅短小,有的一篇几百字,多的也只有上千字,而学术论文,比如单篇学术论文,字数一般在4万字左右;如为学术专著字数可长达5万字以上。第四,学术论文同一般论说文在写作格式上也有不同的要求。
学术论文又称科学论文、研究论文,简称论文。当我们说“写论文”的时候,这个“论文”不是指一般的议论说理的文章,而是指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包括各学科领域中专业人员写的论文和学业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以及报告类论文。
学术论文从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社会科学论文和自然科学论文两大类。
社会科学论文,如哲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史学等学科都属于社会科学领域。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发展规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自然科学论文,是以研究自然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论文。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海洋学、地质矿产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能源科学、医药学、材料科学等应用技术科学都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大自然的实践经验、生产斗争经验的总结。
我们知道,人们对于某种物质或知识的本质认识总有一个过程。追溯人类写作的历史,早期文体单一,其后逐渐丰富多样。自20世纪以来,人类知识迅猛增长,写作对象逐年增加,文体在发展中亦逐渐分化,形成更多独立的写作科学,如,从文学中分化出新闻写作、秘书学写作,等等。因此,我们可以给学术论文下一个定义:那就是指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探究其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性文章。学术论文实际上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描述与反映,是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进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在这里,我们可以给学术论文写作也下一个定义:
学术论文写作是在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基础上,探索、研讨对科学技术的规律、特点以及对研究成果进行表述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前言
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书。
为了使从事学术论文写作的朋友能较详细地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知识,较快地提高论文写作能力,我们根据科研工作者和高等学校开设论文写作课的需求,编写了这本《学术论文写作》。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一般规律和写作技法。全书共分三部分:(一)学术论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学术论文的概念和特点、选题原则、材料收选、语言风格、修改和定稿、论文答辩等。(二)学术论文选编。这部分选编了7篇优秀学术论文。
本书的特点是全面系统、材料翔实、文理渗透、具体实用。
这本书可供科研工作者、各类大学生、研究人员、编辑人员等撰写学术论文时作为指导教材使用,也可供论文指导教师、管理人员、论文写作爱好者作为工具书和参考书使用。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内容非同一般。封面设计简洁却又不失格调,黑白灰的经典配色,中央用了一种略带纹理的烫金字体印着书名,即便只是摆在书架上,也像一件艺术品。初次翻阅时,我注意到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不是那种反光的劣质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张,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装帧的牢固度也值得称赞,我经常需要带着它在图书馆和咖啡馆之间奔波,内页的装订依然紧实如初,书脊处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而且,它的开本设计非常合理,既保证了足够的阅读空间,又不会因为过于庞大而难以携带,即便是单手捧读,也能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姿势。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心血,力求呈现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而非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阅读行为的一种肯定和提升。
评分关于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设计,我必须给予高度评价,它们简直是视觉化的学习盛宴,极大地减轻了阅读中的认知负担。很多复杂的统计模型或流程图,如果仅凭文字描述,很容易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混乱的图像,但作者恰到好处地引入了定制化的信息图表,这些图表不仅色彩运用得当,标识清晰明确,而且完美地概括了冗长的文字解释。例如,书中关于“论证结构可视化”的那一页彩色插图,仅仅通过几个箭头、方框和不同的颜色区块,就清晰地展示了前提、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层次关系,令人茅塞顿开。此外,书中引用的示例材料,如虚拟的摘要、研究计划片段等,都经过了精心挑选,它们并非来自任何已发表的、容易引起混淆的真实文献,而是完全原创或经过高度改编的,这保证了读者在学习范式时,不会被原始材料的上下文分散注意力。这种对视觉辅助工具的重视和高质量的制作,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接受效率,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和严谨,它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点罗列在一起,而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递进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研究选题的界定与打磨,到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框架的搭建,每一步都像乐高积木一样,环环相扣,前一个章节为后一个章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每一章节末尾设置的“自检清单”或“关键反思点”,这些设计非常实用,它迫使读者在学完理论后立刻停下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操作步骤,而不是读完就忘。这种主动学习的设计理念,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知识的留存率。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不会让人产生“知识断层”的感觉,仿佛作者在引领你沿着一条精心规划好的路径,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高峰。这种深思熟虑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路径的深刻理解和周密考量,让学习过程变得有章可循,不再是盲人摸象。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又不失幽默感的导师在耳边谆谆教诲,完全没有传统学术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硬和晦涩。作者在阐述一些复杂的方法论时,会适时地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概念拉到了我们能够触摸到的层面。比如,在讲解文献综述的逻辑构建时,他并没有直接抛出一堆生硬的学术术语,而是用“搭建一座通往核心思想的桥梁”来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更难得的是,作者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鼓励和包容的态度,即便是新手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也不会产生“原来如此简单,我怎么会不懂”的挫败感。他的文字充满了一种流畅的节奏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如同欣赏一篇精心打磨的散文,而不是艰涩的理论手册。这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对某些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的读者,也能保持高度的阅读热情和理解深度,让人感觉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把握堪称精妙,它既没有沦为那种浮于表面的“入门速成”,也没有陷入那种只有极少数专业人士才能理解的“象牙塔理论”。它成功地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我注意到其中对不同学科研究范式差异的探讨,这一点极其宝贵,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写作规范,而是针对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在方法论上的细微区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和区分,这对于跨学科研究者来说尤其重要。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对学术诚信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占据了相当的篇幅,并且论述得非常到位,远超一般工具书的简单提及,它深入剖析了抄袭的边界、数据篡改的后果,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学术共同体。这种对学术精神内核的重视,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如何写”的书,更是一本“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的指南,其价值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指导层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