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家有肾事》极为细致地阐述了各类现代医学肾脏疾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与疾病各个时期的各类个体化具体治疗以及不同阶段整体性辨证治疗的经验,深入浅出,甚有参考价值。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肾脏疾病的血液及尿液代谢组学客观实验检查等,也都有实事求是的指导介绍。对接受各类诊断、治疗包括肾穿刺、肾透析、肾移植等,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贫血、水肿、肥胖等等病症,也都做了包括饮食在内等的注意事项的评介。很为实用。
内容简介
《家有肾事》系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饶向荣教授所主编的关于肾脏病防治养护的科普著作,重点讲解了肾脏病的发病预防、疾病管理、日常养护等内容。其讲解多从故事引人入题,阐述医学知识严谨精要,丝丝入扣,却犹如邻里闲谈,浅显易懂,真正扮演了科普读物为读者“讲故事,纠偏差,说道理,出主意”的角色。
《家有肾事》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方面同时入手,不仅做到中西治疗“两手都要硬”,更能将两方面知识相互引证、相互参考、相互结合,做到治疗方式不拘一格,身体力行临床唯病家先的理念。
《家有肾事》阐释之清、认识之深,实为近年同领域科普书籍难得一见之佳作,适合非医学专业人员尤其是患者及其家属阅读,也可为初涉临床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肾脏病领域的学习之用。
作者简介
饶向荣,男,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帅,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师从戴希文教授、陈可冀院士、高荣林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医药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年来,承担或参加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北京市以及院所级课题等20余项。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SCI论文4篇。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中国药学会科技奖多项。2006年《马兜铃酸肾病及中医药治疗》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奖2等奖。2001年被评为“中央****先进青年”,2007年被评为广安门医院首届“十佳中青年医师”,2012年被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医”。现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医师协会肾内科专家委员会委员、理事,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北京中医药》等杂志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千家万户有肾事,肾病肾虚须认知
儿童肾病有夙根,先天不足多病衍
少壮自恃多妄为,中年修理复根基
神龟虽寿有竟时,养怡之福得永年
腰痛本是常见病,岂是肾虚所能尽
阴阳本为天地道,男刚女柔肾气求
肾脏起病多隐袭,及时发现早干预
水肿见于多病种,局部全身当分清
肾穿有其适应证,显微镜下察病情
肾炎病因有多种,急慢轻重治不同
急进肾炎累卵危,中西结合挽狂澜
肾综表现很明显,本病合病治相兼
膜性肾病常见疾,轻重缓急治各异
急性肾衰需警惕,处理不当似溃堤
慢性肾衰综合治,阻止其入尿毒症
肥人肾脏可受累,防治还兼心肝肺
肾病降压有纲常,合理用药效验彰
血糖升高肾受累,及早防治最相宜
红斑狼疮把花摧,热毒内蕴气血羸
遗传肾炎难治疗,优生优育莫等闲
肾性贫血很特别,不能光吃叶酸铁
肾性骨病莫小觑,累及心脉病堪虞
肾病发生多原因,药物毒性要当心
肾脏衰竭不可怕,血液净化有方法
肾脏移植看时机,心理负担莫要有
育龄女子有肾疾,能否妊娠看时机
肾病治疗重饮食,调理后天补先天
前言/序言
华氏《中藏经》有云:“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中医学认为,肾纳气贮精存神,内藏元阴元阳,为人生长壮老,繁衍生息的根基所在。正所谓“家之本在于人,人之本在于肾”。家庭的建立和传承取决于个体的健康和繁衍,而个体的健康或疾病,无不关乎于肾,也无不求之于肾。由此可见,认识肾和肾相关的疾病,了解这些“家中肾事”,可谓是关心家人、重视家庭、维系家族的一件要务。
在现代医学中,肾脏病学是内科学范畴下的二级学科,与心血管病学、风湿免疫病学、代谢疾病学、神经病学等学科并列共存却又交织难分。作为一名医学后学,甚至是一名资深临床医生,读及肾脏病学的内容时,也往往因其晦涩艰深而浅尝辄止。因而想要在不具备医学基础知识的非医生群体中进行科普,其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首先遇到的困难是中西差异。中医学与西医学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的概念,甚至出现概念上的交叉。辟如脉,如脾,尤其如肾。西医所讲的肾脏,功能多样,与众多学科交织,学来艰深;中医所讲之肾,为先天之本,又无医不求,无患不问。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又会慢慢发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窥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经验医学和实验医学间殊途同归的妙处。
之后的困难来自于科普的撰写角度。撰写科普书与撰写专业书不同,其重不仅在于知识的丰富和先进,也在于知识信息的传递。有如铺路建桥,如果不能成功搭建起桥梁,不能将艰深的医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久很难将所学传递到读者的一端。唐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贞曾以“敏捷之变,学不失词”来评价“伟哉方朔,三章纪之”这位历史上最会讲故事的东方朔。如何在精研学术之余,能将化繁为简后的医学知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医学理念传达到群众中去,是撰写医学科普书籍的重中之重。
不才在肾病学界修业以来,也常向前辈老师请教,与学生同好探讨,每有所得,不敢自珍,整理考据,成此拙作。其中有学习吸收到的一些较新的病理生理研究成果,如“出生低体重”、“成长追赶”等,借鉴以讨论“禀赋不足”与疾病的关系,如此种种,较之以往的同类科普书籍,也算是较新的思路和论点。更冀望能将肾脏和肾脏病的相关医学知识讲述得更加浅显易懂,让更多朋友提高健康意识,减少病情的贻误。书中所论,多有不足,且恐有同道难以认同之处,烦请指正。但若能使含灵众生得万一之惠,与同道师长有几处交流,则不胜荣幸,不才余愿尽矣。
特别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承蒙业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医大师、内科学家陈可冀为本书作序,唐史和敦煌研究学者、中华书局徐俊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这些都是对我的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梦千年:长安风华录》 引子 千年长安,一座承载了无数传奇的帝都。在这里,盛唐的辉煌曾达到顶峰,也在此后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历史的洪流奔涌不息,裹挟着宫闱的秘辛、市井的烟火、边塞的烽火,以及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最终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一梦千年:长安风华录》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它以细致入微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盛唐长安一个最真实、最鲜活的侧面。我们不会聚焦于帝王的功过,也不会纠结于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模糊不清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这座伟大的城市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第一卷:紫陌红尘,长安初见 故事的开端,我们跟随一位年轻的书生,李青,踏入了他梦寐以求的长安城。他怀揣着科举入仕的理想,也带着对这座传奇之城的无限憧憬。初入长安,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市井气息:琳琅满目的街市,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交织穿梭,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李青在西市租下了一间简陋的书斋,开始了他在长安的奋斗。他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精明的商贩、潦倒的文人、风姿绰约的歌姬、粗犷的胡商,以及那些怀揣着不同目的,在这座城市里寻找机会的各色人等。书斋不仅是他读书应考的场所,也成为了他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一扇窗口。 在第一卷中,我们将深入描绘长安的市井生活。从早市的喧嚣到夜市的繁华,从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到茶楼酒肆的谈笑风生,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我们将会看到,长安不仅仅是一座政治中心,更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商业都市,其开放包容的气度吸引着四方来客,也孕育着无数的机遇与挑战。 李青会在这里结识一些重要的朋友,例如心怀抱负的青年将领,对佛学有着深刻见解的僧人,以及一位在市井中游走,却知晓许多隐秘的女子。他们的出现,将为李青的长安之行增添色彩,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第二卷:宫阙深深,风云暗涌 随着李青在长安的阅历渐深,他开始接触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甚至窥见了皇城深处的些许端倪。虽然他依然是一名卑微的书生,但他的视野逐渐开阔,对长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这一卷将着重展现唐朝皇家的生活及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我们不会直接描绘皇帝的日常,而是通过描绘围绕皇室发生的事件,来展现权力的运作和朝堂的复杂。例如,一次盛大的宫廷宴会,一场朝臣间的微妙角力,或是一位公主的远嫁,这些事件都将从不同侧面展现盛唐的恢弘与暗流。 李青可能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些宫廷中的人物,或者听到一些关于朝堂斗争的传闻。他会惊讶于权力中心的风云变幻,也会对那些身处高位却身不由己的人物产生一丝同情。 除了宫廷,我们还会描写一些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场景,例如边塞将士的家书,边关的战事传闻,以及那些为了国家安危而牺牲的英雄。这些内容将展现盛唐的另一面:繁华之下,也隐藏着潜在的危机和不为人知的牺牲。 李青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逐渐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科举之路,也可能因为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受到影响。 第三卷:陌上花开,悲欢离合 当繁华的长安逐渐展现出其背后的阴影,故事的重心将转向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本卷将深入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李青会经历爱情的萌动与考验,他的友情也可能面临背叛与坚守。我们将会看到,在盛唐的背景下,个人的情感是如此的脆弱,又如此的顽强。 比如,李青与一位出身不同,却才情出众的女子之间,会产生一段微妙的情感。他们的身份差异、社会压力,以及各自的追求,都将成为他们爱情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这段感情的起伏,将是本卷的一大看点。 同时,我们也会描绘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或许是一位商人的家族兴衰,或许是一位艺术家的坎坷经历,又或许是一位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这些故事将以一种温情而又现实的方式,展现出盛唐时期普通人生活的种种不易。 在这个过程中,李青的内心也会经历巨大的成长。他从一个天真的书生,逐渐变得成熟,理解了人生的复杂,也学会了如何在 turbulent 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是否能实现科举的理想?他与心爱之人的感情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在这一卷中逐渐揭晓。 第四卷:余音绕梁,一梦千年 故事的结尾,并非简单的皆大欢喜,而是留下深深的思考与回味。 当李青在长安的经历告一段落,他或许已经实现了他的部分理想,或许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但无论结局如何,他在长安这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一卷将回归到“一梦千年”的主题。我们将会看到,即使盛唐的辉煌已成过往,但这座城市所留下的文化印记,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依然能够穿越时空,触动后人的心弦。 我们会用一种略带诗意和怀旧的笔调,描绘长安在不同时期的变迁。或许是若干年后,李青再次回到这座城市,看到物是人非的景象;又或许是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来展现时间的痕迹。 《一梦千年:长安风华录》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去感受盛唐的魅力,去体味人生的百味。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细水长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城中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动人的故事,那些永恒的情感。 这本书,将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人心的触碰,一次穿越千年,不曾褪色的梦境。它会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盛唐长安的,淡淡的余音,久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