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安全之父、颠覆式创新家、360掌门*
周鸿祎亲笔著作
第*代互联网老兵,分享独*成功秘籍
系统阐述十几年互联网观、产品观和管理思想
解密360的产品策略、商业战略和成长逻辑
首次面向传统企业,讲述独*转型方法论
如果你致力于成为史上*牛叉的产品经理
如果你是渴求成功却陷于困境的互联网创业者
如果你是曾经叱咤风云如今却看不清互联网大势的传统行业从业者
或者,你仅仅是一位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却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来听听第*代互联网老兵周鸿祎的互联网方法论——
本书聚焦企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是什么?
传统行业如何面对互联网的挑战?
360为什么奉行“用户至上”?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为什么互联网可以真免费?
为什么说口碑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本书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互联网转型指南
360的赚钱之道
互联网产品秘籍
好产品是让用户离不开
互联网时代的“扁平化”管理和“小而美”组织
企业创新土壤的培养方法
在很多方面,周鸿祎都是互联网领域的颠覆者。他重新定义了“微创新”,提出从细微之处着手,通过聚焦战略,以持续的创新,*终改变市场格局、为客户创造全新价值。他第*个提出了互联网免费安全的理念,也由此让奇虎360拥有了超过4亿的用户。
在《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周鸿祎首次讲述了自己的互联网观、产品观和管理思想,厘清了互联网产品的本质特征和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列举了颠覆式创新在现实中的实践和应用。《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首次解密360的产品秘籍和盈利模式,同时,针对目前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焦虑,也提出了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周鸿祎,中国互联网安全之父,奇虎360公司董事长,互联网新格局的缔造者,颠覆式创新家、知名天使投资人。曾供职于方正集团,后历任3721公司创始人、雅虎中国总裁等职务。周鸿袆带领奇虎360公司于2011年3月30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互联网安全、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领导者和先行者。
火鸡的悲剧
《黑天鹅》里面有个故事,是讲火鸡的幸福指数,让我感受非常深。
假设你是一只火鸡,被农夫养在美国的农场。在过去的120天里,你都很幸福,因为农夫每天都给你吃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是线性发展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像这只火鸡一样,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现在预测未来。作为一只火鸡,你认为这种幸福会永远地延续下去。但很不幸,明天就是复活节了,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火鸡的幸福指数戛然而止,因为火鸡不知道要过复活节,复活节人们要烤火鸡吃。
传统杀毒厂商就是这只火鸡。
360推出免费杀毒,既让传统杀毒厂商愤怒,又让他们不解,同时心里又有一种看不起。他们愤怒的是,免费杀毒跟他们原先的竞争方式根本就不一样:以前他们打的是价格战,你便宜,我更便宜;以前是营销战,你有八大功能,我有十大亮点。但360这一次直接以零价格闯入市场,用户一分钱都不用花。我们发布360免费杀毒的当天晚上,一个传统杀毒公司的老板半夜打电话给我,说:鸿祎啊,你这是干啥呢?是要跟整个行业为敌吗?你这不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吗?你这是连锅都要端走了。
其实,如果不是360砸他们的饭碗、端他们的锅,也会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砸他们的饭碗、端他们的锅。实际上,互联网会砸掉很多不思进取者的饭碗,这不是由我来做的,只是我通过免费杀毒,把这个道理点出来了。在推免费杀毒几年前我就说了安全要免费,但就像小孩说狼来了一样,大家都不相信。他们都嘲笑说:看这孩子,怎么说话这么不靠谱啊?不是我不靠谱,而是我更早地比别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在推免费杀毒之前,我也跟几家杀毒厂商谈过,跟他们讲安全免费的道理,就跟我两年前跟手机厂商、运营商讲小米手机、讲微信的道理一样。但大家都不理我,觉得我是疯子。我说,杀毒厂商需要转型,向免费安全转型。结果,他们嗤之以鼻,说:就你一个360,还是一个安全辅助软件,有几个安全专家?有几个懂安全的?还来教育我们。于是,我就被他们轰出去了。
结果,我们做免费杀毒,把安全的同行都得罪了。虽然我一直认为免费杀毒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是他们当时看不到这一点,觉得我动了他们的奶酪,降低了他们的收入。我们推出免费杀毒的时候,国内*大牌的那家杀毒厂商当天连发三篇文章,说免费杀毒就是一个骗局,因为免费没好货,免费之后没有收入支持,质量没法保障。这算是好的,更有匿名文章说:周鸿祎就是个骗子,360就是个小偷;没有收入来源,360靠偷用户资料、倒卖用户资料才能养活这个公司。
我对这些口水讨伐文章也没有更多好的办法,但是我坚信一点,每个公司走的路不一样,有的行业竞争缓和一点,有的行业竞争会激烈一点,但是*终谁能够赢得用户,谁就能够赢得*后的成功。所以,*重要的是怎么把对用户的承诺做好,怎么给用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结果是,360免费杀毒推出三个月之后,就成功超*瑞星市场份额达到第*,半年之后用户量超过1亿。在互联网面前,传统杀毒厂商都成了不幸的火鸡。
很多时候,我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说了真话,但大家不相信。有一次,中国移动内部开会请我去演讲,讲完了之后,移动的领导就说:谁请周鸿祎来的?以后再也不要请他来讲话了,简直是打击我们的士气。
这还是两年前的事,当时微信刚刚开始起步。这种手机聊天软件发文本免费,对于运营商的短信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免费的撒手锏。此外,微信发送图片信息不仅免费,而且体验比彩信要好得多。彩信这种产品存在已了十多年了,但如果朋友发给你一条彩信,不仅下载慢,而且还经常打不开,即使打开了,字体可能太小你根本看不清楚。
微信用了两年时间,基本上中国的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今天电信运营商已经感受到微信的威胁了。对运营商来说,微信就是一只黑天鹅,因为在此之前短信免费、彩信免费根本不可思议,是不可能的。然而,黑天鹅一旦出现,运营商就可能成为一只火鸡,如果不进行转型,如果在产品体验上不能改进,那么即使明天不是复活节,总有一天复活节也会到来。
互联网思维就是一层纸
现在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以非常希望了解互联网的运行规律。于是,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但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举一个例子,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支付宝,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节腾讯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微软前任首席执行官曾对谷歌嗤之以鼻,觉得那就是一帮毛孩子为搜黄色图片做的一个玩意儿。但今天谷歌在互联网上已?彻底地击败了微软。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微软也不得不宣布向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免费提供视窗操作系统,来抵抗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
其实,互联网已干掉了很多行业。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在毁灭的同时,它再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但请读者们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毁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并不是真的把你彻底消灭了,而是说你被边缘化了,你的收入不再上升了,你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地位在萎缩。
比如,我曾在一些场合说互联网摧毁了报纸,我立马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总编们纷纷表示:我们还活得好好的,报纸还能卖,还有广告收入。但你看,无论你在电梯里,还是在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手机在看新闻,而不像10年前人手一份报纸在读。
同样,3年后电视台一定会有紧迫感。今天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节目组还必须依托于一个电视台,但中国的年青一代已经不看电视了,他们看什么都在网上看。我预计电视机的开机率会进一步下降,即使智能电视都很难对抗人类贪图便宜、方便的本性,因为人们坐在床边看手机,坐在马桶上看平板电脑,都比看电视更方便。将来出了一档很好的节目,它会直接跟优酷或者爱奇艺合作,观众很快会有上亿,节目的制作人可以直接分享广告收入。一旦这种趋势形成,电视台的意义何在呢?
再说另一个被互联网冲击的领域——制造电视机的大厂。过去电视机大厂互相竞争,一个是电视机部件的标准之争,比如等离子、LCD(液晶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之争,另一个是价格战。电视机大厂打价格战是有底线的,不管怎么打电视机总是要赢利的。但现在,一帮互联网行业的野蛮人冲进来了,没有任何底线。对他们来说,卖电视机不再是一个生意。他们把电视机零利润出售,或者亏本卖给用户,然后电视机变成了他们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接口,他们会用互联网的服务来挣钱,比如卖游戏、卖会员资格。传统的电视机大厂会玩吗?有能力玩吗?
雷军的小米手机为什么对传统的手机厂商形成这么大的冲击?很多人都以为我是雷军的敌人,其实不是。我很早就认识到小米手机的毁灭性。小米的模式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常讲的互联网硬件免费的概念。也就是说,它的手机会卖得很便宜,*价比会很高,因为它不再把卖硬件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意。大家用手机看大片、玩儿游戏,看大片会产生广告收入,玩儿游戏可能会付费。所以,小米手机一出来,我就认为会对中华酷联靠卖硬件赚利润的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当时我给这些手机厂商讲了互联网的很多道理,现在来看其实就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但很可惜,没有人能理解,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小米,都觉得老周在开玩笑。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他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建立了独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也试图模仿小米玩儿饥饿营销、粉丝文化。但我可以说,这些都是皮毛,是表象。
从小米对手机的冲击,乐视对电视的冲击,再联想到之前互联网对音乐、媒体、影视、电商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越成功,它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可能就越危险。360算是试水互联网思维*早的企业之一。2006年,360开始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到2010年初成为中国第*大互联网安全公司,打败了瑞星、金山以及国外的传统安全厂商。其实,大公司失败不是因为愚蠢,实际上它们有很多聪明的人才,而往往是因为自大。大公司看不懂新的模式,所以凭借老??验,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嘲笑;但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它们又因为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业务收入而错失转型的良机,而这给了小公司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以360为例,刚进入安全领域的时候,360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实力,更不是安全专家。但360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它从出生开始,全部基因都是新的,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面向云的,是互联网化的。它的营销是互联网化的,创造出了“督导委员”这样的粉丝文化,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来,让用户帮助360持续完善产品。360那时候没有钱做广告投放,但能成功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营销,用很低的成本把信息传递到用户那里。
今天,你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传统的PC(个人电脑)互联网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甚至今天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也未必代表了未来。在这样的新互联时代,怎样才能把新来的用户群成功地转移到新的竞争战场?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在新的战场上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甚至建立游戏规则?
具体而言,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认为搞互联网免费就是疯子,是傻子?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搞出八大亮点、十大功能,然后重金投入软文、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跟顾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再也不想与顾客打交道了?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做出来一款产品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然后差不多就供货了。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问题是,你是不是感觉哪儿出了问题,但是好像又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是啊,按照传统的经验来判断,哪里都没有错,但是你可能没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发生变化。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思维。
……
自序
中信出版社希望我给这本书写一个序,按理说一本书的序言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大体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后还要写一些要感谢的人。我觉得这个套路有点过时,因为讲了什么,翻几页看一下目录就行了,何必要再重复一遍?所以,我在序言里就讲影响我的价值观的电影和书。
说到价值观,有的人可能要笑了:都什么年代了,还讲价值观?虽然这本书的书名是《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但这并不是按图索骥的说明书,你如果认为读完本书,就会做产品了,就能向互联网转型了,对不起,真的是做不到。赵括把兵书读了千百遍,在纸上推演了千百遍,到了实际的战场上,还是一个输。因为无论是做互联网产品,还是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能不能做得成,是看你能不能创新。而能不能创新,除了你的技能、阅历、领导力,当然还有运气,一个重要的元素,是什么价值观在影响你的大脑。面对强大的劲敌,你不敢狭路相逢勇者胜;或者,你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梦想着整合资源;再或者,什么热你干什么,什么时髦你追什么。如果你是这样的价值观,再有钱也做不成。
看一个人是不是具备创新力,先看一点,是不是敢想敢干,这是我的第*个价值观。我1990年上大学,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读了一遍《硅谷热》,研究生期间我又买了一本,把它当成自己的圣经。那本书里讲的是硅谷创业故事,但你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那种典型的硅谷气质,就是一帮毛头小伙子,想做一个产品,不管三七二十一,在屋子里车库里就敢干。苹果、微软、英特尔,这些今天的大公司,刚创业的时候都是凭借一种混不吝的劲儿冲起来的。他们通过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产品改变了上亿人的生活,同时自己也赚的了财富,实现了财务自由。
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还体现在敢于挑战大公司。当年个人电脑领域,占垄断地位的是IBM,苹果挑战IBM,直接在报纸上发广告,指名道姓地说欢迎IBM来竞争。它发布的那个《1984》视频广告,是一个女孩子拿着大锤砸烂了象征着IBM的大屏幕。像这样的挑战,你看了以后就会很激动。但不好意思,在中国你要挑战大公司,很多人会指着你说你破坏行业和谐,说你没事挑事。
这本书教给我的第二个价值观,是在互联网里干,做什么都不如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来得彻底。做出一些别人没有做出来过的产品,让这种产品能够影响很多人,能够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这样才值得尊敬,*大成功莫过于此,而不是你当了中国首富。但在中国的互联网环境里,你通篇读到的,是谁把公司卖给谁了,卖了多少钱;哪家公司上市了,产生了多少千万富翁、亿万富翁,老板身家价值多少亿美元。
第三个价值观,就是要与众不同。按照苹果的说法,就是Think Different,不是说不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其实科技进步的过程,就是互相借鉴和学习的过程。如果你做不出伟大的发明,那仍然可以从一点小创新做起。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和别人做得不太一样,甚至有时候要反着来,而不是随大流,什么时髦跟什么。其实,从市场竞争来说,这是一种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从人文角度来说,你跟别人不一样,那你才有存在感呀。
所以,我比较喜欢看那种挑战极限、挑战权*的电影,比如《黑客帝国》。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饰演主角的基努李维斯长得很帅,而是有一些人面对强大的敌人,试图去挑战,去改变命运。
还有一个电影,名字忘了,说的是在1950年代,洛杉矶官匪勾结,一手通天,整个城市被他们控制,很多警察和法官都被收买。然而,有一些具有正义感的警察,决定以卵击石,在强大的敌人笼罩下,他们不能暴露警察身份,组织起小分队,在基本上毫无胜算的情况下,粉碎了庞大的犯罪集团。这是美国历史上真实的例子,这里面传递出来的价值观会让人看了激动,但在我们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可能会被认为很傻,不识时务。*后,有个人问一个警察为什么干这个事?他回答说:我希望过了二十年,我孩子问我当时做了什么,我至少可以说我还是做了那么一点事的。
这本书看完,如果你能点点头,说这本书写还可以,能说得出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等等,我觉得算是及格了。如果你看读完后,心里有一种激动,就像当年我读《硅谷热》一样激动,我觉得你肯定是领悟到影响我的那些价值观。虽然我不能保证你能成功,但我可以说你正在一个正确的起跑线上。
这本书的名字是《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我一直对互联网大佬们的成长经历和商业思维非常好奇,尤其是周鸿祎这种在互联网行业里以“颠覆者”和“搅局者”著称的人物。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非常期待能够深入了解他独特的互联网方法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猜想,书中应该会详细讲述他早期创业的艰辛,包括3721时期的辉煌与争议,到360的崛起,再到后来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应对策略。书中会不会披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商业谈判细节,或者是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艰难决策的故事?他对产品迭代、用户增长、免费模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敏锐的嗅觉,这些都是我非常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而且,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商业头脑,必然还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一二,或许也能给我一些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上的启发。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一定相当扎实,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有血有肉的经验总结。
评分当我知道《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即将出版时,我的心情是既有期待又有些许疑虑。期待是因为周鸿祎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的互联网经历无疑是精彩绝伦的。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真实的、未经修饰的周鸿祎,看到他如何从零开始,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互联网浪潮中摸索前行。我更关心的是他所提出的“方法论”,它是否具有普适性,或者说是具有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独有的实用价值?我会仔细揣摩他在书中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对用户心理的洞察,以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商业壁垒。毕竟,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很多曾经的成功经验可能已经不再适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跨越时间、依然有效的思考框架。我也会关注书中关于团队建设、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毕竟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强大的执行团队来支撑。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终于不是一本“成功学”的泛泛之谈了。周鸿祎这个人,在公众视野里给人的印象一直非常鲜明,不是那种温文尔雅的商人,而是一个充满攻击性、善于制造话题和颠覆规则的形象。所以,我期待的不是一套空洞的理论,而是一套充满实战经验、甚至带点“野蛮生长”的互联网生存法则。我猜想,书中会充满大量的案例分析,关于他如何看待用户需求,如何抓住市场痛点,如何用最少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市场。尤其是“方法论”这三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回顾,更重要的是提炼出了可以被借鉴、甚至被复制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指南。我很好奇,他对“免费”模式的理解是否一成不变,还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在面对巨头围剿时,他又是如何找到突破口,并且坚持下来的?这本书可能会揭示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也更加具有战略眼光的周鸿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让我立刻联想到他多年来在互联网领域创造的种种“奇迹”,也包括一些令人侧目的“争议”。我抱着一种“解密”的心态来审视这本书,渴望了解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思维逻辑和战略布局。我猜想,书中不会回避他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失败的教训和深刻的反思。对于“方法论”的解读,我特别希望看到他对于“用户至上”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也很好奇他对“免费”商业模式的深入剖析,这曾经是360最引以为傲的武器,现在看来,这种模式是否依然适用,或者说,他对于其演变和未来发展有什么新的看法?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案例集,让我有机会从一位互联网“老炮”的视角,去理解和学习如何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和发展机遇。
评分拿到《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这本书,我第一反应是,终于有一本能够从创始人本人视角,深入剖析其互联网“道”与“术”的书籍了。周鸿祎这个人物,在我眼中一直是互联网行业里极具争议但也极具影响力的存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他商业思维的内核。书名中的“方法论”三个字,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具体策略、决策逻辑以及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度充满了好奇。我希望从中看到他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如何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完美结合,以及在面对残酷竞争时,他所秉持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哲学。我也会重点关注他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调整策略,如何应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以及他对于中国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了解周鸿祎个人经历的机会,更是一堂生动的互联网商业实战课,希望能从中汲取智慧,触类旁通,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评分内容不错,很受欢迎!
评分好书!
评分书还没看。应该还不错吧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已经借给朋友们再看了!
评分还不错,正在看
评分东西质量好,品质有保障,值得推荐!
评分自我夸耀自我吹嘘 言过其实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