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经验凝视西学因素,从西洋哲学反观故有文明
《中西之交》,辑录了陈乐民先生关于中国和西方对比的一些经典文章,分为两部分。辑一,主要谈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些思想史问题。辑二,主要是西方哲学家对于中国的认识,以及中西哲学家的一些对比。
陈乐民(1930-2008),欧洲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前所长,欧洲学会原会长,在中国首倡“欧洲学”观念的学者。半个多世纪中长期从事“民间外交”、国际政治和中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著有《欧洲文明十五讲》《战后西欧国际关系(1945~1984)》等。
陈乐民做学问的*大兴趣,倒不一定是人们一般了解的国际问题,而是在于中西文化和中西文化交流,说白了,就是要探讨西方(欧洲)何以先进,中国何以落后,又怎样使欧洲文明早日把中国“化”成文明社会和文明国家。可见他作学问是完全出于促使祖国现代化的一片拳拳之心。 ——何方
辑一
从比较到超越——对中西交流的一些看法
中西文化之交相格义之学
中西文化思想史之再观察
中西文化交流之不平衡与前瞻
历史与展望——中、西(欧)交流发展之我见
明清之际天主教耶稣在华活动的“三起三落”
汤若望
方圆难周
两汉与欧洲之交
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不速之客
关于18世纪西欧天主教内有关中国礼仪的一个“新发现”
徐光启、利玛窦及17世纪中西文化会通与冲突
徐光启的命运和启示
辑二
马勒伯朗士与“中国礼仪”
马勒伯朗士与“中国哲学”
莱布尼茨与中国
莱布尼茨的圆通之学
莱布尼茨的“普遍文字”
莱布尼茨和“儒学”
莱布尼茨的“造化之谜”
中西之交的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与中西之交
我看康德
康德与中国哲学
冯友兰与康德
牟宗三与康德
王国维与康德
罗章龙与康德
康德是西方的孔子?
《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是一本让我掩卷长思的书。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中西方文明在漫长历史中的交织与碰撞,但这种宏大并非令人望而却步,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被书中对“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关系的描绘所打动。那些活跃在中西交流前沿的人物,无论是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墨客,还是西方的传教士、商贾、探险家,都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他们的个人选择、情感纠葛、思想挣扎,与时代大背景下的文明互动紧密相连。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可能描绘了某位中国官员如何接触到西方天文历法,并因此引发了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思考;抑或是某位西方商人如何在中国市场摸索,学习中国的商业规则,并从中获利。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冰冷的年代线,而是由无数个鲜活的生命书写而成。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一种文明的进步,都离不开无数个体的努力与探索。它也让我反思,在今天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这种对个体命运与历史进程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具有了穿越时代的价值。
评分《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魅力。作者以一种深情而又不失理性的笔触,描绘了中西方文明在漫长历史中的相互影响和交融。我尤其被书中对“误读”与“重塑”之间关系的描绘所吸引。很多时候,文化的传播并非是原汁原味的复制,而是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被重新解读和改造。书中可能详细讲述了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理解,这些理解在今天看来或许存在偏差,但在当时却起到了重要的文化桥梁作用。反之,中国在接触西方文明时,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消化”过程,许多西方的事物被赋予了中国化的意义。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对这些误读进行评判,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这种对文化互动中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让我看到了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适应和转化的能力。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也更加理解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评分初读《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我被其书名所吸引,仿佛预感到一场横跨古今、纵览东西的智慧之旅即将展开。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或文化符号,而是以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具象的方式,勾勒出中西方文明交融的复杂脉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误解”与“借鉴”之间微妙界限的探讨。作者并非将中西方文化视为孤立的存在,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它们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碰撞、摩擦,以及由此催生的变革。有时候,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误读,却可能成为文化传播的契机;而一次刻意的模仿,也可能因为文化土壤的不同而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异。书中对细节的描摹令人惊叹,仿佛能听到古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看到不同肤色的人们在码头上挥汗如雨。那些关于技术、艺术、哲学思想的传播,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融入到个体生命的体验中,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历史潮流,其实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选择与行动汇聚而成。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文明”二字的含义,它不是静止的、完美的,而是流动变幻、充满张力的。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审视自己身处的文化环境,也更加理解了当下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复杂性。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在一次次信息爆炸中难得的宁静与深度。
评分《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增长,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一直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充满好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在梳理中西方交流史时,并没有采取一种单向度的叙事,而是展现了双方在互动中如何相互塑造、相互影响。那些曾经被认为是“西方”或“东方”的独特印记,在作者的笔下,都呈现出其复杂而交织的来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观念”传播的深入剖析。一个新思想、一种新观念的传入,往往伴随着长期的适应、转化甚至抵抗。例如,书中可能描绘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哲学思想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又或是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这种对文化“在地化”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文化生命力的顽强与韧性。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一名穿越时空的观察者,亲历了那些思想的火花如何在不同土壤中生根发芽,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如何在碰撞与融合中不断前进的生动写照,它让我对“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翻开《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我立刻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这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时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误解”的细致描绘,以及这些误解如何反过来催生新的理解和创造。例如,书中可能探讨了早期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理解偏差,这些偏差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深刻地影响了双方的认知。同时,作者也同样关注了中国在接触西方文明时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从惊叹到怀疑,从排斥到学习,这些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并非总是顺畅无阻,其中充满了曲折与反复。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符号”的解读,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文化符号,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可能承载着完全不同的意义。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追溯,作者揭示了中西方文明在精神层面上的深层联系和差异。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醇厚,但回味无穷,越品越有味道。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许多事物,是否也掺杂着历史的误解与转化?
评分读完《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用一种极其精炼而又不失深度的笔触,勾勒出中西方文明数千年的互动史。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创新”与“模仿”之间界限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原创的东西,可能早已在他处有过相似的萌芽;而我们所见的模仿,也可能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孕育出全新的生命力。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如何传播到西方,又如何被西方文明吸收并加以发展,最终推动了西方社会的变革。同时,西方在近代以来引入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在中国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消化吸收过程,这种过程充满了挑战,也孕育了新的可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交流视为一种“恩赐”或“侵略”,而是将其描绘成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的动态过程。这种中立而又深刻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的真正规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源于故步自封,而是源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其他文明开放包容的态度。它让我对“进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步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元互鉴的结果。
评分《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文明”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文明的发展是相对线性的,但这本书却展现了文明交流的复杂性和多向性。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西方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流,以及这些交流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可能详细描述了宗教、科技、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的交流细节,这些细节生动而具体,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例如,作者可能描绘了元朝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展现了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开放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融合现象。又或者,作者也可能深入探讨了明清时期,西方科学技术如何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变革。这种多维度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明的互动并非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这本书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文化挑战和机遇?这种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
评分《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作者以一种极其精炼而又不失深刻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了中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本土化”过程的细腻描绘。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当它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也孕育着新的生命力。书中可能详细阐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抑或是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后,如何被中国工程师和学者进行改造和发展,以适应中国的国情。这种对文化“在地化”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既肯定了中国文化的海纳百川,也赞扬了西方文明的创新精神。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文明交流,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它也让我对“全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并非是文化趋同,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存与融合。
评分《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这本书,让我对“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一直以为文化是一种静态的存在,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文化是动态的、流动的,它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和演变。作者以极具匠心的笔触,描绘了中西方文明数千年的交融史,这种交融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充满了碰撞、融合、吸收和转化。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可能描绘了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如何传播到西方,并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西方在近代以来引进的哲学思想、科学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思想界和学术界,并催生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这种双向的互动,让我看到了文明发展的真正动力在于交流与互鉴。作者的叙述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能够从宏观的历史趋势中捕捉到微观的文化交流细节,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评分《大家小书:中西之交(精)》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的书。我原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历史读物,但事实证明,作者的叙事功力远超我的想象。他能够将看似分散的历史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而引人入胜的叙事主线。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文化基因”的隐喻,那些深植于中西方文化之中的特质,是如何在中西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并最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书中可能描绘了中国哲学思想对西方启蒙运动的影响,也可能探讨了西方艺术风格如何在中国绘画中留下痕迹。这种对文化深层连接的挖掘,让我看到了文明之间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非照搬史料,而是融入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思想的深度。他能够从细微之处着眼,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文化交流的契机,并将其放大,展现出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文化”的本质有了更深的思考,它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不断演化、不断发展的力量。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陈先生的书,好!
评分大师经典之作,收藏收藏
评分书很好,慢慢看,工作之余,一杯茶,一本书,足矣。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我非常喜欢买了一买了一套非常好的小说
评分挺好,好书。
评分攒好挺好的,快递非常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