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试图寻找一本能够忠实反映眼下这个时代的小说,《撒丁岛》就是了。
继入围布克奖提名的《记忆残留》(REMINDER)以及获得温德姆-坎贝尔文学奖的《C》之后,汤姆·麦卡锡又带来了新作品《撒丁岛》。在这部令人不安的小说中,作者承诺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描述我们所居住的世界——现代、后现代以及我们所能想象的无论哪个身处其中的世界。
主人公“U”是一名“企业人类学家”,他的工作是运用先锋派理论帮助公司销售牛仔裤和早餐麦片。“U”所在的公司赢得了一项神秘的工程,而“U”的日常工作就是为此提供人类学方面的咨询,但他的最终目标是要撰写一份“大报告”,用包罗万象的数据完整地总结我们的这个时代。然而,在书写的过程中,他为石油泄漏和跳伞事故的新闻着迷,并渐渐感到自己被无所不在的数据打败了,迷失在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缓冲地带中,徘徊在数据的幻影间,而他试图将数据整合成某种有意义的符号的努力终将失败。当他意识到这份“大报告”从本质上就无法完成时,他对整个工程乃至存在的意义都开始产生了怀疑。
汤姆·麦卡锡(1969—),英国作家、概念艺术家。2005年出版小说《记忆残留》后一跃成为当代英国小说界甚为重要、令人十分期待的原创作家之一,被誉为“后现代文学的继承人”。同时,作为国际灵航协会(International Necronautical Society,简称INS)的协作创始人,麦卡锡始终关注艺术和社会中的非本真性,以及重复或复制的首要性和原创性,并一再将这两个命题运用到他的小说中。他的写作手法精巧、复杂,充满实验性和先锋性,旨在打破传统的文字美学,却丝毫无损阅读的乐趣。
“一部智慧的闪光之作,引人深思……麦卡锡并非一个受挫的文学理论家,需要借用小说的体裁来实现自我的满足,他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一个令人着迷的写作者,让文化理论变得生动、有趣,触动人心,难以抗拒他的文本的魅力。”
——《纽约时报》
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接班人”,在英美小说界被公认的先锋派擎旗手汤姆·麦卡锡又一次用他的小说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和惊喜。在这本书里,他深入刻画了信息纷扰的互联网时代,采用的形式则让读者想起杰夫·戴尔(Geoff Dyer)和汤玛斯·伯恩哈特(Thomas Bernhard)的风格,用一个字母给主角起名让人想到卡夫卡的约瑟夫·K,而卡夫卡对于官僚体系的描绘也映射到了这部小说里大企业恢弘无边的层级体系中。如果联想到我们每次那么爽快地“同意”那些“条款和条件”时,它管辖了几乎所有我们享受的网络功能,但我们从来没读过哪怕一个字,恐怕就有所领会了。而且这部小说与“当代感”合拍的另一点是所有这些贯穿小说的意象,每一个片段都看似无关紧要,但全都像是有劫持你微博时间线并揭示全局的潜质。
——读者评论
12.4 这样的思考造成了另外一个结果: 这时候不仅仅是我对大报告的态度,还有我对Koob-Sassen的态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程对我来说,突然变得可耻了。它变得阴毒。变得危险。说实话,它甚至就是不折不扣的邪恶。偷偷地渗透进守法公民生活的每个角落,“重新设置”背后的系统,影响他们事实上所有的行为和体验,而且是在他们不知情的状态下……我开始想象它――想象它名称的那几个字母(K是身体的轮廓,而几个S是斗篷的褶皱,中间的连字符是藏在斗篷中的匕首)――趁人们晚上睡着的时候,鬼鬼祟祟地溜上楼梯。这是一个无声的杀手。那就是我想象出来的画面。一开始,如果要我指出它有哪个具体的方面或后果――哪个唆使者或受益人――从本质上就是无可置疑的邪恶,我的确说不上来。但一段时间之后,我告诉自己: 正是模糊这个特质让它变得可耻、阴毒和危险。因为它没有脸孔,也没有身体,让工程变得强大而深远,但与此同时,也让它被问责或挑战的程度降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你能批评它什么呢?或者攻击它哪一点呢?它没有建筑,没有工程总部,或者总调度局。它有哪个人可以代表吗?那个脱鞋部长?她可不是什么幕后黑手;她对整个工程的总体了解不会比我高出多少。难道是她的顶头上司――一个思维能力(和所有贵族一样,他的父母也算是近亲)遭到自己内阁成员公开鄙视的人?工程是超越政府、超越国家、超越一切的――但同时,它也在一切之下: 这是它有效的原因,也是它的致命之处。我一周一周地努力工作,就为了能帮助工程成为现实,让它的第一阶段能运行起来,脑子里却全是上面那些念头;而我一边工作着,思考得越多,咀嚼得――不管用什么词――越多,类似这样的想法也越发扩散开来。
12.5 我开始重新判断我在其中的角色。就像之前说过的,我不准备描绘得过细;但你只要知道我的角色很小就够了――又小又卑微。我的工作是地下的,这句话一点没有修饰的成分: 我被藏在Koob-Sassen――同时也是公司的――根基中,作为它们的支撑点。这没有赋予我多少力量可以在某种正式或官方的层面上塑造工程――但要是想阻挠它成形,甚至破坏它……这,我轻声对自己说,就是另一回事情了。既然准许我四处挖掘,难道我就找不出轴线或支柱,对它们加以损害?既然到任何区域都畅通无阻,难道我不能趁四下无人之时,从工具包里掏出一个扳手,扔进发动机房里,卡住工程的齿轮和杠杆?Koob-Sassen或许是个大水库,接纳无数支流――但职责所在,我本就可以伸试管下去,任意读取我要的测试结果,有绝佳的条件可以从实验室外套的内侧口袋里偷偷掏出一个药剂瓶,滴出毒药,即使是再轻微的剂量,最稀释的配方,都能造成尸横遍野。我的干扰或许只是提供一些不完善的数据,起始时如同一只小耗子,但流程中过了三四步之后,就可能制造出一个下水道的庞然巨兽,就像哥斯拉一样破土而出,损毁一切;或许我只是提出一些错误的解读或主张,甚至可以只是一些暗示,就能让之后的某个重大决定错到不可挽救,就像短接了电路或是正好摁反了开关。这些我都可以做到,如果我愿意的话: 我可以一把焚毁这他妈的……
12.6 我渐渐沉迷于这些幻想。在我脑海中,行政大楼、堡垒、宫殿纷纷倒塌,我听得见玻璃粉碎、巨石滚落的声响,看得见烈焰冲天: 德国国会大厦,兴登堡,特洛伊和罗马的陷落全都叠加在一起。这时候,我的追随者们――那个凭借我的幻想业已存在的秘密人类学家的半地下网络――他们会加入我的事业。当我们的力量结合起来之时,现在进行式人类学TM可以转化成一场武装抵抗运动: 我想象他们在我号令之下来回奔波,制定冲锋战略,用他们人种志学的技巧煽动暴乱,集合私设法庭的暴徒,颠覆城市空间的结构本身。在我眼前,窨井盖突然炸起,电缆莫名自燃,办公室的无线网络云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于是成群结队被逼疯的公务员从桌边逃离,肆虐街道,他们头颅里是喧闹刺耳的各种嗓音,鲜血不住从耳洞淌出……我坐在地下室里、乘着地铁或昏昏欲睡的时候,就想象着这些画面。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像是在一个光线昏暗、陈设讲究的老式图书馆里度过一个漫长的下午。那种安宁和充实感是难以言喻的。作者似乎对“等待”这个主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没有回避其中的沉闷和徒劳,反而将其提炼成一种近乎哲学的沉思。书中的对话部分尤其精彩,那些看似平淡的交流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张力或者未说出口的秘密。我特别喜欢那种留白的处理,作者懂得何时该收住笔锋,把解释权完全交还给读者,这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想象空间。你不会觉得故事是被强行推动的,它更像是一场缓慢发酵的化学反应,结果可能出人意料,但过程却充满了逻辑性和必然性。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高潮迭起的动作场面,那这本书可能不是你的首选;但如果你钟情于对“存在”本身的探寻,对微妙人性交锋的描摹,那么,这本书无疑是近期的一股清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像一张编织精密的网,不同的线索在看似不经意间相互牵引、相互呼应。初读时,你可能会被分散的焦点略微困扰,觉得故事的主线有些模糊不清,但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引导你放弃传统的“找寻答案”的阅读模式,转而接受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随着阅读的深入,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碎片会渐渐契合,形成一个宏大而令人震撼的整体图景。这种“顿悟”的时刻,是阅读此类深度作品时最令人兴奋的体验之一。此外,作者对于环境细节的运用,已经达到了近乎象征性的层面,每一个物件、每一处景致,都似乎携带着某种隐喻,等待被读者挖掘。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味的佳作,初读是领略风光,再读则是解读密码。
评分这本新近读到的作品,给我带来了诸多意料之外的触动。首先,我得说,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相当老道,丝丝入扣,让你几乎无法放下手中的书卷。它不像那些急于抛出所有谜团的商业小说,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缓缓展开的迷宫探索。每一个章节的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仿佛是故事本身在呼吸,而不是作者在刻意雕琢。书中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尤其细腻入微,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面对生活荒谬感时的不动声色,都被捕捉得异常精准。读到某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段落时,我甚至停下来,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文字的力量在于能够轻易地撬动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尘封的角落,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语言风格时而冷峻,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诗意的朦胧,这种对比使得阅读体验极其丰富,让人在享受故事流畅性的同时,也能品味到文字本身的质感。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索人性的旅程,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老实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似乎稍微高了一点,它不像快餐文学那样能让你一目了然地吸收信息,它需要你投入心神去咀悦。我欣赏作者构建世界的功力,那种细节的堆砌不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营造一种强烈的沉浸感。特别是关于某种特定环境的描绘,那种光影、气味乃至空气中漂浮的微粒,都仿佛可以触手可及。我花了比平时更长的时间去阅读,不是因为晦涩,而是因为我贪恋那种被文字环绕的感觉,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妙的措辞。有那么几次,我甚至会合上书本,在脑海里默默地复述刚才读到的某几句话,感受它们在口中、在心中回荡的韵味。这种阅读体验,更接近于欣赏一件复杂的雕塑艺术品,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才能体会到其完整的结构和美感。对于那些习惯了直给式叙事的读者,这本书或许需要一点耐心,但这份耐心绝对是值得的,它最终回报你的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满足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魅力是潜移默化的,它不会用爆炸性的开场来吸引你,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低沉而磁性的嗓音慢慢将你引入他的世界。它探讨的主题宏大而深邃,但落脚点却始终保持在非常个人化的、私密的层面,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空洞的哲学思辨,瞬间变得有血有肉, relatable。作者对时间的感知力,尤其是对“过去如何影响现在”的描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你甚至能感受到时间本身在书页间流淌、凝滞或加速。我特别欣赏它拒绝提供廉价的情感安慰,它展示了生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面对这种复杂性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脆弱。读完之后,我感到的是一种被尊重、被认真对待的感觉,仿佛作者相信我的智识和感受力,愿意与我共同完成这段阅读的旅程。
评分性价比高,好书中的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性价比高,好书中的好书,值得购买
评分书看起来不错,快递也不错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不过性价比有点低,太薄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新派小说,已出版几本小说,日后可成大器!
评分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评分好书值得珍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