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与暗能量 宇宙的命运交响

黑洞与暗能量 宇宙的命运交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让-皮埃尔·卢米涅 著,卢炬甫,余超 译
图书标签:
  • 黑洞
  • 暗能量
  • 宇宙学
  • 天文学
  • 物理学
  • 宇宙命运
  • 科学普及
  • 时空
  • 引力
  • 观测宇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72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0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灵新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喜爱宇宙学、天文知识的大众读者,从各年龄学生乃至专业的天体物理学家皆可阅读。
欧盟“欧洲科学传播奖”获奖佳作
20年经典科普读物、黑洞爱好者必读经典《黑洞》新版再现
恒星演变和宇宙兴衰的史诗,残暴而疯狂的黑洞故事
文学与绘画,音乐与诗歌,丰富插图与奇闻异事,奏响宇宙命运的交响

内容简介

黑洞与暗能量 围绕黑洞与暗能量两大主题,详细阐述了恒星、黑洞等宇宙天体诞生、演变与陨灭的精彩历程,揭示了黑洞与暗能量的真实面貌,在围绕人类揭秘宇宙的恢弘人文与历史背景中,讲述探索宇宙的物理与天文知识。

作者简介

让-皮埃尔·卢米涅(Jean-Pierre Luminet),世界知名天体物理学家和黑洞问题专家,“乔治?勒梅特天文学奖”获得者,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下属巴黎默顿天文台宇宙理论研究部主任,从事相对论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作者同时还是一位作家和诗人,曾荣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军官勋位,著有《无穷》等多部畅销科普作品。本作品荣获欧盟颁发的“欧洲科学传播奖”。

目录

第一篇 引力与光 1
第1章 首批硕果 2
最幸运的人 2
行星对太阳的“欲望” 6
预言“不可见世界”的两位先驱 7
力场 11
光的简史:从古代到麦克斯韦 12
麦克斯韦的光 18
第2章 相对论 20
波动说的疑难 20
运动与静止 21
枪手与火车 22
以太 22
不公正的比赛 23
狭义相对论 24
理论即将诞生 26
光的纺线 27
时间游戏 34
相对论炸弹 40
第3章 弯曲时空 44
等效原理 44
思想实验 47
新惯性 48
宇宙高尔夫球场 51
弯曲几何 52
几何与物质 55
柔软的光 57
爱因斯坦方程 58
检验广义相对论 61
水星近日点进动 63
光谱红移 65
理论的魔法 68
第二篇 火中凤凰 71
引言 72
第4章 烽火岁月志 75
阴影之女:恒星的诞生 75
火的抗争 78
生命之路漫漫 83
红色的赞美诗 86
第5章 灰烬与钻石 91
行星状星云 92
画家的调色板 93
白矮星之园 94
简并物质 96
白矮星揭秘 98
热与冷 99
结晶之年 100
闪耀的明天 101
第6章 超新星 104
巨型“洋葱头” 104
中子化 106
爆发 108
观察超新星 110
历史上的超新星 113
一颗星的证认 114
文艺复兴时期的超新星 116
盛宴的残渣 119
危险关系 122
麦哲伦云里的超新星 124
第7章 脉冲星 127
空中灯塔 128
更极端的星体 130
呼喊与细语 132
超新星与脉冲星 135
磁星 136
星之黑暗 137
空中旋转冠军 141
带行星的脉冲星 143
脉冲双星的大贡献 145
星震 148
中子星内部 149
致密物质的奥秘 150
第8章 奇异星 153
原子核内部:夸克 153
一袋珠子 154
奇异物质的创生 155
如何分辨出奇异星 158
重力真空星 160
第9章 引力胜利了163
γ射线暴 166
银河系外的闪光 168
来自余辉的证据 170
极超新星 171
2003年3月29日事件 173
短暂的气息 174
关于γ射线对雏菊行为的影响 177
总结 178
第三篇 光的消逝 179
第10章 虚幻的地平线 180
史瓦西解 180
魔圈 181
不可见星的重现 183
比你想象的更黑暗 186
光被囚禁 188
事件视界 192
胆大妄为的宇航员 194
冻结的时间 195
夜幕在外 197
颠倒的世界 199
第11章 落入漩涡 201
克尔黑洞 201
极端黑洞 202
宇宙大旋涡 205
奇异环 208
带电黑洞 208
黑洞无毛 210
第12章 照明 212
照明问题 212
弯曲时空的光学 214
正面和反面 215
给黑洞“拍照” 217
往黑洞的航线 220
引力透镜 222
第13章 地图技巧 225
黑洞与白洞 225
“嵌入”技巧 226
虫洞 227
克鲁斯卡技巧 232
原初白洞 236
彭罗斯技巧 239
窄门 241
时间机器 245
引力奇点 248
宇宙监督假设 249
量子引力 250
第14章 黑洞机器 252
热力学 252
黑洞动力学 254
黑洞变成能源 256
黑洞发电机 257
黑洞激光 259
第15章 量子黑洞 261
会缩小的黑洞 261
隧道 262
真空极化 263
黑洞是黑体 265
引力不稳定性 267
声学黑洞 268
上帝耍人 269
熵的悖论 270
黑洞电脑 273
第16章 泡沫、圈、弦与洞 279
泡沫 281
圈 283
从弦到膜 287
重温黑洞 294
第四篇 光的复归 297
四种类型的黑洞 298
第17章 微型黑洞 299
原初团块 299
碰撞中的世界 300
短暂的生涯 301
临终尖叫 302
人造黑洞 303
第18章 孤立黑洞 306
第19章 X星动物园 311
出双入对的幽灵 311
多普勒移动 312
飞行的天文台 314
X射线脉冲星 316
X射线暴源 318
寻找珍稀品种 323
称量恒星 324
黑天鹅 325
恶魔的辩护人 326
十八人俱乐部 327
黑洞的孪生兄弟是不是黑洞? 330
旋转黑洞的印记 331
银河之星 334
微类星体 335
第20章 中型黑洞 338
第21章 巨型黑洞 343
人马座的银心黑洞 343
星系世界 349
活动星系核 350
五块碎片 351
星系核的“质量心理学” 352
光变:善变的心 354
宇宙喷流 355
其他能源机制 356
连续地变化 358
与美丽黑洞有约 360
开饭了! 362
恒星碰撞 363
黑潮汐 363
“薄煎饼” 364
宇宙美食会 367
同类相食 370
星系的诞生 371
第22章 引力光 374
Good Vibrations:美妙的振动 374
新的天窗 379
第23章 宇宙的命运 386
恒星的死亡 387
宇宙末世论 389
封闭宇宙:从大爆炸到大挤压(情况1) 393
减速的开放宇宙:从大爆炸到绝对零点(情况2) 394
智慧生命的未来 397
宇宙斥力 398
暗能量 401
加速的开放宇宙:从大爆炸到大撕裂(情况3) 403
暴胀的高潮与低谷 405
大爆炸之前 407
火劫宇宙模型 408
“前大爆炸”宇宙模型 408
黑洞宇宙 411
附 录 417
附录1 赫罗图 418
附录2 天体的质量-密度关系图与恒星演化的结局 420
冷天体 420
黑洞 421
热天体 421
恒星演化 421
附录3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和它们的统一 423
相互作用与粒子交换 423
引力相互作用 424
电磁相互作用 426
强相互作用 428
弱相互作用 431
相互作用的统一 433
人名索引 437
名词索引 444
望远镜、探测器和天文台名称对照表 448
参考文献 450
图片版权 452
黑洞与暗能量:宇宙命运的交响 宇宙,这片浩瀚无垠的画布,自诞生之初就充满了未解之谜。其中,两个最令人着迷、也最深刻地挑战着我们认知极限的存在,便是黑洞与暗能量。它们如同宇宙舞台上两位沉默的巨匠,以各自独特而强大的力量,深刻地塑造着宇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正是对这两大宇宙奥秘的一次深入探索,一次试图拨开迷雾、窥探真相的求索之旅。 第一章:黑洞——时空的吞噬者与宇宙的炼金炉 黑洞,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神秘与恐惧。它们是宇宙中最极端的物质形态,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必然产物。想象一下,一个星体在生命的终结时,其质量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缩至无限小的奇点,周围的时空被扭曲成一个无底的深渊,连光也无法逃逸。这就是黑洞的雏形——事件视界,一道不可逾越的边界,一切物质与信息的终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一同走进黑洞的奇妙世界。我们将从黑洞的诞生讲起,探讨恒星级黑洞如何由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形成,又如何存在着质量远超恒星的超大质量黑洞,它们潜伏在星系中心,如同宇宙巨兽的巢穴。我们会详细解析黑洞的几个关键组成部分:引力极强的奇点,无法逃逸的事件视界,以及环绕在黑洞边缘,被撕裂、加热并向内螺旋坠落的物质所形成的吸积盘。吸积盘发出的强大X射线辐射,正是我们观测黑洞的重要线索。 更进一步,我们将深入探讨黑洞的性质。它们不仅仅是引力的奇点,更是一种信息“吞噬者”吗?霍金辐射的理论,则为这个冰冷而黑暗的物体带来了一丝温度,它暗示着黑洞并非完全“不朽”,而是会缓慢地蒸发。我们将讨论黑洞的“信息悖论”,这个困扰了物理学界数十年的难题:当物质落入黑洞后,其携带的信息是否会彻底消失?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的根本冲突,也暗示着我们对宇宙基本法则的理解可能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黑洞在宇宙演化中的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是星系形成的“种子”,也通过喷流向星系外吐出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周围星体的成长。黑洞,并非只是宇宙中的“死寂”之物,它们更是宇宙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宇宙“炼金炉”中的神秘熔炉。我们将通过最新的天文观测数据和模拟,来展示黑洞的真实面貌,并解答我们关于它们的最迫切的问题: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是如何观测的?它们在我们了解宇宙结构和演化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第二章:暗能量——宇宙膨胀的神秘推手 如果说黑洞是宇宙中物质存在的极端表现,那么暗能量则是宇宙空间本身的一种神秘性质。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宇宙的膨胀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缓,因为物质之间的引力会相互吸引。然而,1998年的一项革命性观测结果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宇宙不仅在膨胀,而且还在加速膨胀。这一惊人的发现,将我们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由“暗能量”主导的宇宙图景。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这股神秘的“暗能量”。它占据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约70%,远超我们熟悉的普通物质和暗物质的总和。然而,它却不发光,不反射光,也几乎不与普通物质发生任何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它。它的存在,只能通过它对宇宙膨胀产生的反引力效应来推断。 我们将探讨暗能量的几种主要候选模型。最简单也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宇宙学常数”,即爱因斯坦在提出广义相对论时引入的一个项,后来又被他称为“最大的错误”。然而,如今看来,这个“错误”或许正是解释宇宙加速膨胀的关键。我们将讨论宇宙学常数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与真空能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介绍其他更具挑战性的暗能量模型,例如“动态暗能量”,它暗示暗能量的密度并非恒定不变,而是随时间演化。这些模型试图解释一些观测数据中出现的细微偏差,并可能为我们打开通往更深层物理原理的大门。 本书将详细解析支撑暗能量存在的关键观测证据。我们将回顾早期Ia型超新星观测,它们如同“标准烛光”,通过测量它们的距离和红移,揭示了宇宙加速膨胀的事实。我们还会探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以及大规模结构(LSS)的形成,这些观测都为暗能量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旁证。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讨论暗能量对宇宙命运的深远影响。如果暗能量的密度保持恒定,宇宙的膨胀将永不停歇,星系将越来越远,最终宇宙将陷入一个“大撕裂”(Big Rip),所有的结构都将被撕裂殆尽。如果暗能量的性质随着时间变化,宇宙的最终命运也可能更加复杂,甚至可能出现“大挤压”(Big Crunch)的反转。暗能量,正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决定着我们宇宙的终极走向。 第三章:交响的宇宙——黑洞与暗能量的协同演化 黑洞与暗能量,虽然看似截然不同,但它们并非孤立存在于宇宙的洪流中。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尝试将这两大宇宙奥秘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层互动与协同演化。 我们将探讨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演化之间的微妙平衡。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成长,以及它们通过喷流和辐射反馈,对周围星系的恒星形成率和气体分布产生着重要影响。这种反馈机制,是否与暗能量的整体效应有所关联?在暗能量驱动下的宇宙加速膨胀背景下,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是否会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模式? 我们还会审视暗能量在黑洞形成与成长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例如,暗能量的负压强效应,是否会影响物质向黑洞的吸积速度?在宇宙加速膨胀的早期,暗能量的密度是否比现在要低,从而影响了早期黑洞的形成?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一些前沿的理论研究。例如,一些理论认为暗能量可能与黑洞的量子性质有关,或者黑洞的蒸发过程可能释放出某种形式的“暗能量”。尽管这些理论尚处于猜想阶段,但它们为我们理解这两个宇宙最神秘的组成部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通过对最新观测数据和理论模型的梳理,我们将尝试勾勒出一幅更加完整的宇宙图景:黑洞作为物质世界的极端代表,与暗能量这一空间本身的神秘属性,共同谱写着宇宙的壮丽篇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紧密和复杂。 结语:追寻宇宙终极命运的答案 《黑洞与暗能量:宇宙的命运交响》并非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籍,而是一次邀请读者一同踏上求知旅程的邀约。宇宙的奥秘深邃而迷人,黑洞的无尽引力与暗能量的无形推动,正共同塑造着我们所知的宇宙。通过这本书,我们希望激发您对宇宙的好奇心,引导您理解当前科学的前沿进展,并引发您对宇宙终极命运的深刻思考。 我们正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更新我们的认知。每一个新的观测,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可能改变我们对宇宙的理解。黑洞与暗能量,这两个看似遥远且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处的现实,并最终决定着我们整个宇宙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在这场关于宇宙命运的宏大交响中,倾听那些最深刻的旋律,追寻那些最令人着迷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就是“沉浸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让那些复杂的量子涨落、时空曲率的变化,在你脑海中具象化为一个生动的场景。我欣赏作者在处理前沿理论时的严谨性,他明确区分了哪些是已被证实的观测事实,哪些是基于现有理论框架的合理推测,哪些则纯粹是激发思考的“思想游戏”。比如,在讨论弦理论与量子引力兼容性的章节,作者没有试图强行将读者拉入高维空间,而是通过对能量尺度和普朗克尺度的细致比较,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物理框架。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十分巧妙,它仿佛一个音乐会的指挥家,先以黑洞的凝重低音开场,中段逐渐引入暗能量的强劲和弦,最后在对未来宇宙学的展望中达到高潮。它成功地将两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宇宙终极谜题,编织成了一部逻辑严密、情感丰富的交响乐章。我发现自己最近常常在仰望星空时,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些段落,那种与宇宙对话的感觉,久久不散。

评分

我通常对纯粹的理论物理书籍不太感冒,总觉得缺乏人情味,但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理论,与人类对永恒的好奇心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作者在描述这些宏大叙事时,偶尔会穿插一些科学史上的小轶事,比如爱因斯坦对宇宙常数的“幽灵般”的坚持与后来的放弃,或者伽莫夫团队对核合成的早期构想。这些细节让科学家们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也会犯错的探索者。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前沿科学的距离。此外,书中对观测工具的介绍也极其到位,从引力波探测器LIGO到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最新成果,作者都没有放过,他清晰地说明了这些“眼睛”是如何一步步帮助我们测量和定义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这让读者明白,我们今天对宇宙的认知,是建立在无数工程师和天文学家前仆后继的努力之上的。读完后,我不仅理解了理论,更对科学研究本身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本《黑洞与暗能量:宇宙的命运交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史诗旅程。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惊叹,他能将那些极其深奥的物理学概念,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霍金辐射的部分,那种描述——物质如何从视界边缘挣脱,带着宇宙的叹息与温度——让我停下了翻页的手,反复咀嚼了好几遍。书中对黑洞奇点的刻画,不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数学公式,而更像是一个吞噬一切的宇宙之眼,充满了令人敬畏的神秘感。更妙的是,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描述已知的现象,他大胆地将读者的思绪引向那些未知的疆界。比如,关于信息悖论的探讨,他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思想实验的场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种理论上的拉扯与不适。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场与宇宙基本法则的深度对话,每一次呼吸之间,都充满了对未知深空的向往和对存在的哲思。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宇宙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的人,它会彻底颠覆你对“空无”和“无限”的传统认知。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震撼与迷茫并存,但迷茫中又充满了希望。作者在探讨宇宙命运的多个可能结局时,展现了惊人的广博知识面。他详细对比了“大撕裂”、“大挤压”以及“热寂”这几种理论模型的物理基础和观测证据。这种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因为它揭示了科学的本质——它永远是建立在现有证据基础上的最佳推测,而非铁板钉钉的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熵增”与宇宙终极状态的辩论,那种宿命感让人不寒而栗,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遥远未来宇宙中一切能量趋于均匀、活动停止的死寂。然而,作者在最后一章又笔锋一转,将焦点重新拉回到了我们当前对暗能量本质的探索上,暗示着新的物理学突破或许能打破这种注定的悲剧。这种叙事的张弛有度,让读者在体验完宇宙尺度的虚无之后,又能重新振作精神,期待人类智慧的下一步棋。这是一本能激发你重新审视时间与空间概念的力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有点担心,因为我对现代物理学的了解仅停留在中学时代的基础知识上,总怕那些关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的内容会把我彻底绕晕。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采用了极其精妙的类比和层层递进的解释方式,让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是关于暗能量的部分,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描述宇宙加速膨胀的现象——想象一个正在被吹大的、涂满了胶水的气球,而那些星系就是气球表面的点。这种视觉化的引导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宇宙膨胀的“非牛顿”特性。阅读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主题的绝对热情和扎实功底,他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未来物理学可能的发展方向。书中对早期宇宙暴胀理论的梳理,逻辑清晰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将复杂的数学模型简化为可理解的故事线。读完之后,我对“宇宙学”这个词汇的理解,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幅宏大而充满细节的动态图景。这是一次令人愉悦的智力探险,知识的密度很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

评分

评分

好书!便宜实惠!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非常不错的京东自营图书,非常满意,下次再来购买

评分

物流快,包装好,非常赞?

评分

好?

评分

发货很快,孩子很喜欢,大点的孩子看看。

评分

还是可以的

评分

非常棒的科普书,很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