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兆红编著的《中国与世界——海外关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书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海外高度关注,也带动了海外中国研究的进一步兴盛。以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事物,中国现象,中国问题”为对象的海外中国学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学术界中增长*快的“显学”。而中国国内对海外汉学和中国学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在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工作》中,都明确把“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列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和重点工作之一。
随着世界对中国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不同学科领域内的中国研究呈现爆炸式增长,在现行的西式学术分科框架内,已无法对其动因、内涵和走向进行总体把握。“世界中国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优势,有助于打破文化、国界和学科的多重壁垒,沟通古今中外,抓住海外理解和阐释中国的核心议题、概念工具和话语逻辑。从海外中国研究发展轨迹来看,在以现当代中国为社会科学分析对象、以地区战略需求为导向的美国中国研究崛起后,中国学(China Studies)和植根于欧洲东方学的传统汉学没有有效衔接,造成了当今西方世界中存在“两个中国”的现象,即一个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中国”与一个不合乎西方现代规律的、迅速崛起的“当代中国”,在割裂而互不联系的方向上展开。中国本土的中国学研究恰恰可以“他者”立场介入西方学术场域,打通“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的研究区隔,从一个连续文明体的存续和更新的角度,重塑一个完整的“中国形象”。
因此,以“中国学”学术研究牵引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探究,是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必要工作。。
乔兆红,女,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经济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中国学。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复兴与增长:共容性组织推动的经济制度变迁 1921-2011 》(2011,合著)、《中国商民运动的历史命运》(2010,独著)、《百年演绎:中国博览会事业的嬗变》(2009,独著)、《“一切始于世博会”:博览效应与社会发展》(2008,独著)、《走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到上海》(2011,合著)等。
目 录
导论:“谭中之问”,谁能扛起中国研究的大旗
第一章 汉学新动向
第一节 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检讨
第二节 转型期的汉学新动向
第三节 期待海外汉学中思想史的回归
第二章 中国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中国学研究的新视点: 华文报纸在北美的五次转型
第二节 中国崛起时代的中国学
第三节 唱盛中国: 历史延续问题和西方学界的当代中国重估
第三章 海外关于中国民族主义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海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节 阐释与启示: 海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
第三节 研究特点及发展空间
第四节 海外中国民族主义研究: 概述与评述
第四章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
第一节 讨论边界及其语境
第二节 西方关于中国文化认知的若干极点
第三节 文化超越的硬支撑
第五章 国际视域下中国道路的政治优势与思想价值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政治内涵
第二节 “政治西方”: 西方“自由—民主”范式的局限
第三节 中国成功的政治密码及政治发展
第四节 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价值与国际意义
目 录|
|海外中国学理论前沿
第六章 中国发展的海外视角
第一节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新提升
第二节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第三节 中国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的现状和原因
第四节 中美关系的临界点已近在眼前
第七章 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国大陆研究: 台湾地区研究者如何讲述中国大陆故事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个别故事主题分群分析
第三节 综合主题分群结果讨论
第四节 台湾地区之中国大陆故事主题变迁
第八章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中国学视野下的经济解读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的探讨
第二节 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角色转变
第三节 自主创新体系与“互联网+”新优势
第四节 自贸区试验与人民币国际化
第九章 新常态背景下的政府与社会: 中国学视野下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中国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第二节 社会治理与社会组织
第三节 社会保障与社会公正以及社会质量的国际比较研究
第十章 “一带一路”与“利益共同体”: 中国学视野下的国际区域合作发展之路
第一节 “丝绸之路”的历史与未来
第二节 “一带一路”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基础设施网络与产业资金链
第四节 构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
第十一章 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 以新的世界秩序为起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第一节 战后秩序的维护与更新
第二节 亚洲秩序与全球治理
第三节 合作共赢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附录 海外中国经济研究新书纵览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多维度的思想网络,将不同的研究者和他们的观点交织在一起。我尤其欣赏作者们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复杂的议题,比如“文明互鉴”中的权力动态,以及在国际传播中如何平衡学术独立与国家叙事。书中对于理论工具的引入也非常及时,能够看到许多最新的哲学思潮和方法论如何被成功地运用到对中国问题的分析中。比如,关于“新物质主义”如何重塑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理解,那几章的论述极具启发性。它促使我反思,我们过去依赖的那些理论框架,在面对当代中国这一复杂的“他者”时,是否已经显露出疲态。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新鲜的思维工具,让原本看似沉闷的理论探讨变得生机勃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论证方式,体现了一种罕见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纯粹学院派文本,而是努力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力求表达的清晰和精准。我注意到,许多章节在提出尖锐观点时,都伴随着极其细致的案例分析作为支撑,使得抽象的理论讨论能够落到实处,富有说服力。特别是那些关于全球治理与中国角色定位的讨论,逻辑链条严密,论证过程层层递进,让人不得不信服其结论。对于希望了解国际学界如何看待和研究当代中国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同时也能满足资深研究人员对前沿思想的渴求。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不同学术传统和文化视角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与社会变迁保持高度关注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其核心关怀始终是对“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探究。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矛盾与挑战,反而将这些张力视为理论创新的温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站在一个高处,俯瞰着全球学术版图上关于中国的各种讨论。书中对中国学研究范式演变的梳理,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海外学者是如何调整其观察和解释的角度。这种历史性的回顾与前瞻性的展望相结合,使得全书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它让“中国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术领域,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对话空间。
评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所展现出的“面向未来”的学术勇气。它没有固步自封于既有的理论成就,而是积极地拥抱变化,试图在“中国与世界”的动态交汇点上,为未来的研究开辟新的疆域。这种探索未知、勇于批判的精神,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中尤为珍贵。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新兴技术、社会思潮如何重塑中国形象的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及时和具有预见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理论合集,更像是一份行动纲领,激发了读者去质疑、去探索、去构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中国学新叙事。它对于所有关心中国在世界格局中角色的思想者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思想洗礼。
评分《海外中国学理论前沿:中国与世界》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个长期关注中国学研究动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令人振奋的礼物。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中国学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范式转换与理论创新,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它不像某些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梳理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学研究在跨文化、跨学科交流中的前沿议题。书中对“中国性”的再定义,以及如何在全球史的宏大叙事中嵌入中国经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作者们如何处理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窠臼,转而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知识体系,这种思辨的深度和广度,是当前学界亟需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学术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对于未来研究的方向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