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 [A Collection of V.K.Ting's Oversea Correspondences]

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 [A Collection of V.K.Ting's Oversea Correspondenc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雷 著
图书标签:
  • 丁文江
  • 海外书信
  • 历史
  • 文化
  • 文学
  • 侨务
  • 中国近代史
  • 个人书信
  • 海外华人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36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35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Collection of V.K.Ting's Oversea Correspondenc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地质系,一生以地质事业为己任。丁文江不仅是民国地质学的重要缔造者,而且还为民国学界的干才,他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丁氏虽英年辞世,但仍不啻民国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丁文江一生交游甚广,与胡适、翁文灏、傅斯年等都相知甚深。学界对于丁文江已有相当的理解和论述,传记年谱以及文集均有面世。然而,丁文江负笈英伦七年,是“一个欧化*深的中国人,一个科学化*深的中国人。”2他谙熟中西,其海外交游网络同样广阔,而这方面的资料、文集面世很少。
  丁文江海外交游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华工作的外国学者;二是来华考察的外国学者;三是外国驻华机构的代表。丁文江的交游在范围上跨越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在时间上前期以英国为主,后期以美国为主。丁文江的交游是民国学术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时也可窥民国学术的国际网络。

内页插图

目录

丁文江的国际交游网络
编著说明
丁文江通讯人物简介
书信影印件及文本
1910年
1911年
1913年
1914年
1915年
1916年
1917年
1919年
1920年
1921年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
1955年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
  Please don't misunderstand me.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claims no monopoly of anykind.Nothing is more welcome, to me than that the scientific abroad begin to be more alive to theimmense possibilities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in China, and it has been the settle policy of the Surveyto do all that is in its power to help foreigners coming over here to work.Many Americans includingMr.Andrews himself will be able to substantiate this statement.We realize most clearly that China ispractically an unknown continent and the more people work at it the better known it will become.Butapart from the fact that Dr.Andersson and the Geological Survey have been working at the very sameproblems for the last two years, and that therefore in justice and fairness to them, their priority should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t is certainly in the interest of everybody as well as that of science toarrange cooper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instead of undesirable competition.I may suggest a concreteexample to show what I mean.It is known that in northern China the Hipparion fauna dominates toa large extent but the country o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Yangtze river, especially the southwesternprovinces, Yuanan and Szechuan, seems to have a different history.
  ……

前言/序言

  丁文江(1887-1936),字在君,江苏泰兴人,1911年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地质系,一生以地质事业为己任。丁文江不仅是民国地质学的重要缔造者,而且还为民国学界的干才,他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丁氏虽英年辞世,但仍不啻民国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丁文江一生交游甚广,与胡适、翁文灏、傅斯年等都相知甚深。学界对于丁文江已有相当的理解和论述,传记年谱以及文集均有面世。然而,丁文江负笈英伦七年,是“一个欧化最深的中国人,一个科学化最深的中国人。”2他谙熟中西,其海外交游网络同样广阔,而这方面的资料、文集面世很少。
  丁文江海外交游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华工作的外国学者;二是来华考察的外国学者;三是外国驻华机构的代表。丁文江的交游在范围上跨越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在时间上前期以英国为主,后期以美国为主。丁文江的交游是民国学术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模式,同时也可窥民国学术的国际网络。
《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与情感回响 缘起与背景 在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怀揣着救国图强的理想,远赴海外求学深造,他们不仅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更将中国自身的命运与世界紧密相连,用笔尖书写着时代的脉搏。丁文江,这位中国近代地质学、矿物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不仅在学术上成就斐然,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广阔的国际视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的问世,正是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呈现。 本书的出版,旨在回溯丁文江先生旅居海外期间,与国内外各界人士往来的书信精华,以此勾勒出一位科学巨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探索、思想碰撞以及个人情感的流露。这些书信,如同穿越时空的桥梁,将我们带回到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世界进行深度对话的珍贵记录。 核心内容聚焦 《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并非一本单纯的学术论文集,也不是枯燥的个人日记。它是一部承载着时代烙印、学术温度和人文关怀的文集,其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科学的足迹与学术的探索: 丁文江先生作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其海外求学生涯与学术研究是他书信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书信中,他详细记录了在不同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等)学习的课程、参与的实验、阅读的文献,以及与当时世界一流科学家的交流。这些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学术思想的激荡。 地质学与矿物学的理论前沿: 书信中,丁文江会与他的导师、同学,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探讨当时地质学和矿物学领域的最新的理论发展,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虽然在当时尚未完全成熟,但相关的地壳变动理论和岩石学研究已在蓬勃发展)、矿床成因的新观点、以及新的勘探技术和分析方法。他可能会在信中提及对某篇重要科学论文的看法,或者请教某个实验上的疑难问题,甚至提出自己初步的学术见解。 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 科学研究离不开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书信中可能包含他对海外地质考察的计划、遇到的困难、以及从中获得的发现。他也可能描述他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精密仪器操作、样品分析过程,以及这些实验结果如何支持或修正了现有的科学理论。 学科交叉的视野: 丁文江先生的学术视野并非局限于单一学科。他会关注地质学与地理学、古生物学、乃至更广泛的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书信中,他可能会与不同领域的学者交流,探讨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和可能性,展现了他对科学整体性的深刻理解。 中国地质事业的启蒙: 尽管身处海外,丁文江先生从未忘记祖国。书信中,他常常会提及中国地质资源的现状、勘探的紧迫性,以及如何将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中国的地质工作中。他可能会向国内的同事、合作伙伴介绍海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为中国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出谋划策。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他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重要窗口。 二、 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反思: 丁文江先生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思想界发生巨变的时期。西方的民主、科学、自由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海外书信,也记录了他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其他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的思想交流。 中西文化的比较与融合: 书信中,他会细致地描述他在海外观察到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教育模式。他会对比中西方在这些方面的异同,并对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这种反思并非简单的全盘西化,而是带着批判性思维,思考如何借鉴西方文明的精华,并结合中国自身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科学精神与社会进步: 丁文江先生坚信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在信中会阐述科学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讨论如何在中国推广科学思想,以及科学与民主、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他可能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些落后观念进行批评,并呼吁以理性、科学的态度来解决社会问题。 对中国命运的关切: 作为一个身处海外的中国知识分子,他对祖国的命运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切。书信中,他会讨论当时的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对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动态进行分析,并表达自己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担忧与期望。他可能会与国内的朋友讨论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如何培养新一代的科技人才,以及如何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哲学与人生观的探讨: 除了科学与社会,丁文江先生的书信也可能涉及对人生意义、哲学思想的探讨。他在与友人交流时,可能会分享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在时代变迁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持。 三、 个人情怀与生活点滴: 正如任何一部真实的文献一样,个人情怀与生活点滴是构成人物立体形象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中,我们也能看到丁文江先生作为一个人,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侧面。 师生情谊与学术传承: 他会与他的导师交流,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与感激,也会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进展。这些书信,不仅是学术上的请教,更是对师生情谊的珍视,展现了学术传承的温度。 同学情谊与同胞互助: 在海外求学的日子里,他与许多中国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书信中,他会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生活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异国他乡,中国留学生之间的互助与鼓励,是那个时代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家庭的牵挂与思念: 即使身处遥远的国度,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从未间断。书信中,他会与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状况,询问家人的安康,也表达对故土的眷恋。这些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科学家,也有着至情至性的柔软内心。 文化体验与异域风情: 在完成学术研究之余,他也可能在书信中记录他在海外的所见所闻,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艺术文化进行描述。这些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异国他乡的多元生活体验。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的出版,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史料价值: 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丁文江先生个人生平、学术思想、以及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海外的活动与思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书信所承载的时代信息,是任何二手研究都无法替代的。 学术价值: 书信中蕴含的关于地质学、矿物学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他关于科学与社会、中西文化比较的思考,也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思想启迪价值: 丁文江先生的远见卓识、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于当代的读者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意义。他的精神,鼓励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忘肩负的社会责任。 人文价值: 书信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得以触摸一个鲜活的生命。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理想追求与人格魅力,为我们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群像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结语 《丁文江海外书信集初编》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文集。它不仅仅是丁文江先生个人学术与思想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与世界深度对话的缩影。通过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我们得以跨越岁月的阻隔,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感受他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领略他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体悟他炽热如火的家国情怀。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思想史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重要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丰富的语境线索。每一封信件的背后,都隐含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关系和当时的学术争论。当然,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而言,阅读门槛是相当高的。你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学史和社会史的知识储备,才能真正领会那些看似寻常的问候和讨论中蕴含的深意。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信中提到的那些人名、地名以及具体的科研项目,这个过程虽然耗时,但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热衷于深度研究的读者进入一个复杂而迷人的知识迷宫。

评分

这批信件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个人通信的范畴,它们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二十世纪初中国知识界与世界交流的真实面貌。我特别留意了信中流露出的对故土深沉的眷恋,以及那种“学成报国”的朴素而坚定的信念。相较于官方记录的宏大叙事,这些私人化的文字更具温度和人性光辉。它们没有经过后世的修饰和筛选,保留了最原始的焦虑、喜悦和对未来的期盼。阅读这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本,让人对那位远在海外求学的先贤产生了一种近乎亲近的理解,仿佛能体味到他们远涉重洋背后付出的巨大牺牲与责任感。这份情感联结,是冰冷的历史文献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静的墨绿色配上手工纸的质感,仿佛一下子就将你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内页的排版更是用心良苦,字体的选择既复古又不失现代的易读性,大量的信件原件扫描件穿插其中,那份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特别是那些手写的笔迹,虽然有些模糊,但每一个勾勒、每一个转折,都像是与历史人物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我花了好一番功夫才适应了早期印刷品的风格,但这种“不完美”恰恰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光是抚摸着这些纸张,感受着那种独特的油墨气味,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资料汇编,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看得出出版方在整理和呈现这些珍贵文献时所倾注的巨大心力。对于那些对那个时代的书刊设计和印刷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体验。

评分

全书的整理工作显然投入了巨大的考据精力,这从附录部分就能窥见一斑。详尽的注释和人物小传,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理解那些在正文中只是一闪而过的人物和事件。尽管如此,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近代史的研究者,我仍旧希望能有更细致的交叉索引或者一个更完备的地理图集来辅助理解信件中频繁提及的地域变动和考察路线。即便如此,这套书的问世无疑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空白。它不仅仅是对一位杰出地质学家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奋力前行的中国知识分子群像的生动侧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科学现代化进程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尽管这本书的标题指向的是海外往来,但真正吸引我深入阅读的,是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读着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字,我仿佛能触摸到丁先生在异国他乡面对新知、适应环境时的那种既兴奋又孤独的心绪。那些关于学术前沿的探讨,关于地质科学在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与希望的讨论,都显得尤为迫切和真挚。你从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个肩负民族复兴希望的学者,是如何在跨文化的交流中重塑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信件的往来,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双向的碰撞与激活,这种动态的过程在纯粹的学术论文中是难以体会的。它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视角,去理解近代科学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扎根于那片古老土地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