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洛阳研究

汉代洛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涛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史
  • 洛阳史
  • 考古学
  • 历史地理
  • 城市研究
  • 社会生活
  • 文化研究
  • 政治史
  • 经济史
  • 物质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5659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7909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240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认识东汉,洛阳是一把钥匙。东汉二百年,洛阳是天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被看作是东汉社会的典型代表。《汉代洛阳研究》首先从行政区划、职官、政权更替及洛阳城建制等方面对东汉政治体制进行了研究,从而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从农业、商业及社会生活方面入手对东汉洛阳的经济进行研究。最后,从文化层面,对太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和科技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展现出东汉浓厚的文化面貌。

目录

目录
序 i
第一章 汉代洛阳地区行政区划及职官 1
第一节 汉代河南郡疆域的变迁 2
一、河南郡的设立 2
二、西汉前期河南郡疆域的变迁 3
三、西汉中后期河南郡疆域的变迁 4
四、王莽时期河南郡疆域的变迁 5
五、东汉时期河南郡疆域的变迁 6
第二节 汉代洛阳地位的变迁 6
一、西汉前期洛阳的地位 7
二、西汉中后期洛阳的地位 8
三、两汉之际洛阳城的地位 10
四、东汉后期洛阳的地位 12
第三节 洛阳城的最高长官:河南太守和河南尹 14
一、西汉时期的河南太守 14
二、东汉时期的河南尹 16
第四节 洛阳城的直接管理者:洛阳令 21
第五节 洛阳城的守卫机构 25
一、卫尉 25
二、执金吾 26
三、越骑校尉、屯骑校尉、射声校尉、长水校尉、步兵校尉 27
四、城门校尉 28
五、光禄勋、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29
第六节 洛阳城的监察官:司隶校尉 32
一、司隶校尉的设立 32
二、司隶校尉的职能 33
三、御史中丞 36
第二章 作为东汉政治中心的洛阳 37
第一节 光武帝定都洛阳及东汉初年的政治 38
一、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光武帝定都洛阳 38
二、东汉初年的政治 41
三、明章之治 48
第二节 外戚与宦官的交替专权 56
一、幼年即位的汉和帝和窦氏外戚专权 56
二、宦官势力参政的滥觞 59
三、外戚势力的再次登台:邓太后专权 60
四、昏聩的汉安帝及其身后的政治风波 63
五、昏聩懦弱的汉顺帝与宦官势力的再度登台 65
六、外戚势力的顶峰:梁冀的飞扬跋扈 66
七、宦官势力的反扑:“五侯”的猖獗 73
第三节 清议与党锢 74
一、杨震与李、杜 74
二、清议之风的形成 77
三、党锢之祸 79
四、汉灵帝的黑暗统治 85
第四节 董卓之乱 91
一、外戚与宦官势力的火并 91
二、董卓擅乱朝政 94
三、董卓对洛阳城的疯狂破坏 95
第三章 汉代洛阳城址、宫殿及帝陵 97
第一节 汉代洛阳城 98
一、洛阳城的由来 98
二、东汉洛阳城垣及城门 98
三、东汉洛阳城的街道和里坊 101
四、洛阳城中的建筑 102
第二节 汉代洛阳城的宫殿 103
一、东汉洛阳的南宫和北宫 103
二、东汉洛阳城中其他宫殿建筑 106
三、洛阳周围的离宫别苑 107
四、东汉洛阳的礼制建筑 107
第三节 东汉帝陵 111
一、光武帝原陵 111
二、偃师陵区 113
三、邙山陵区 115
四、邙山贵族墓葬 117
第四章 洛阳城的经济生活 119
第一节 洛阳地区的农业经济 120
一、汉代洛阳地区农业的发展 120
二、豪强庄园经济的兴起 122
第二节 洛阳地区的手工业及商业 123
一、洛阳地区的手工业 123
二、洛阳商业的繁荣 125
第三节 洛阳城的人口构成 128
第四节 洛阳城的社会生活 136
一、洛阳地区的饮食 137
二、洛阳地区的饮酒之风 139
三、洛阳地区的服饰 141
四、洛阳地区的居住环境 144
第五章 作为文化中心的洛阳城 147
第一节 汉代太学的兴衰 148
一、东汉太学的重建 148
二、东汉太学兴盛的顶峰 149
三、作为太学教师的五经博士 150
四、东汉的太学生 153
五、东汉太学的历史贡献 158
六、《熹平石经》 160
七、东汉太学生的游学—以王充为例 162
第二节 汉代洛阳的经学 163
一、今古文经学的纷争 163
二、谶纬的流行 171
三、白虎观会议和《白虎通义》 173
四、云集洛阳的经学大师 175
第三节 汉代洛阳的史学 182
一、班固和《汉书》 183
二、著名女历史学家班昭 185
三、第一部官修史书《东观汉记》 186
四、东汉洛阳的藏书事业 187
第四节 汉代洛阳的文学艺术 189
一、汉代洛阳地区的文学 189
二、汉代洛阳地区的书法艺术 192
三、汉代洛阳地区的绘画艺术 195
四、汉代洛阳地区的百戏 199
五、汉代洛阳地区的体育 201
六、汉代洛阳地区的陶瓷艺术 203
七、第一所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204
第五节 汉代洛阳的科学技术 205
一、张衡的生平 205
二、张衡的《灵宪》 207
三、地动仪 208
四、浑天仪 209
五、东汉时期的天体理论 210
六、东汉时期的历法 211
第六节 汉代洛阳的宗教 212
一、佛教的东来 213
二、佛教的普及 214
三、道教的源头 217
四、道教的诞生:太平道 219
五、道教的正源:五斗米道 220
参考文献 223
后记 225

精彩书摘

  《汉代洛阳研究》:
  一、河南郡的设立
  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阳城,在今洛阳市西工区一带营建了周王城,而在今白马寺的东边汉魏故城处营建了成周城。周王城是天子之都,而成周则是周公安置殷商残余势力的地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天子一直住在王城。春秋末年,王子朝之乱,王城残破,周敬王迁居成周。自此后,战国时期周天子一直在成周。
  战国时期,周王室所辖王畿又分裂为东西二周,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公元前441年)“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这是河南作为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典籍之中,这里的“河南”指的就是春秋时期的周王城。至于王城什么时候改称河南,则无从查考。
  在河南惠公分封其少子于巩之后,处于西方的被称为西周君,其都城在河南,即周王城。处于东方的被称为东周君,其都城在今天巩义西南。惠公分封少子的具体时间,司马迁并没有记录。根据《史记 周本纪》记载:“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而根据《史记 赵世家》的记载,赵成侯八年“与韩分周为两”。根据《史记 六国年表》,赵成侯八年是周显王二年,即公元前367年。周赧王元年为公元前314年,距周考王分封河南桓公已经过去了一百二十多年,而从桓公到惠公三代人时间跨度似乎不应如此之长。周王畿之一分为二,应该是在周显王二年。而《史记 周本纪》从语气看,只是陈述了东西二周分治的事实,重点在强调周赧王迁都王城。
  周赧王只是一个挂名天子,即便是在周王室他也只是一个傀儡而已。而且,东西二周之间也相互攻击如仇敌。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君参与了东方诸国的合纵,秦昭王派军伐周,西周君不得已主动投降。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相吕不韦灭东周,《史记 秦本纪》记载:“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秦国在消灭东西二周国以后,在洛阳地区设置了三川郡。关于秦代三川郡的疆域,前人多有研究。首推谭其骧先生的《秦郡界址考》,经其研究三川郡界址为:西与内史以秦函谷关为界,以东为三川郡;北界至于黄河;东界抵大梁;南界尉氏、苑陵、新郑、阳城属颍川郡。之后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与公布,对于秦代郡县的研究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后晓荣在《秦代政区地理》中认为“秦代三川郡辖境和韩三川郡相当”,其领县有洛阳、卷、新安、华阳、宜阳、卢氏、缑氏、平阴、新城、陕县、焦县、河南、荥阳、京、成皋、阳武、梁、中牟、巩、谷城、渑池、纶氏。其范围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示三川郡一致。而何慕则根据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秩律》认为“秦三川郡相当于《汉志》河南郡除苑陵、密之外的全部地区,和弘农郡函谷关以东地区,以及陈留、圉二县地。”据此则三川郡的东界要向东部延伸。实则秦三川郡在设立之后,其疆域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随着秦军扩张的步伐,三川郡的疆域有所扩张,也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
《汉代洛阳研究》内容概述 《汉代洛阳研究》是一部深入探讨汉代都城洛阳的学术专著,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与考古发现,全面勾勒出这座千年古都的辉煌过往。本书旨在梳理汉代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上的发展脉络,揭示其作为汉朝核心区域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章:洛阳的建置与早期发展 本章将追溯洛阳作为都城的缘起。从周朝定鼎洛邑开始,洛阳便已具备了作为政治中心的天然优势。汉代,特别是西汉末年,政治动荡促使都城东移,洛阳逐渐成为新的政治焦点。本章将详细考证洛阳在不同时期,尤其是在王莽新朝和东汉初年的建置沿革,分析其地理位置选择的战略意义,以及早期城市规划的初步特征。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展现洛阳如何一步步从一个区域性中心崛起为帝国的心脏。 第二章:汉代洛阳的城市格局与建筑 作为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的城市格局无疑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将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献记载,细致描绘汉代洛阳城的宏伟蓝图。我们将深入探讨皇宫(未央宫、长乐宫等,视实际情况选择)、官署、贵族府邸、宗教建筑(如宗庙、社稷坛)等重要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同时,对城市道路网、城墙、城门、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力求还原一个立体、生动的汉代洛阳城貌。本章还将关注城市中的商业区、居住区分布,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如明堂、灵台等,探讨其功能与意义。 第三章:汉代洛阳的政治与权力中心 洛阳作为汉朝的都城,是帝国政治权力的核心。本章将聚焦洛阳在汉代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及其在洛阳的运作情况,包括三公九卿的职能、各种政治集会与仪式的地点。同时,分析皇室成员、外戚、宦官等政治势力在洛阳的活动,探讨他们如何通过对都城的控制来影响国家政局。对重大历史事件,如宫廷政变、政治斗争等在洛阳发生的场景进行复原,展现都城作为权力博弈场的独特氛围。 第四章:汉代洛阳的经济与商业活动 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枢纽。本章将深入研究汉代洛阳的经济面貌。我们将分析洛阳作为全国物资集散地的地位,探讨其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重点关注与都城相关的漕运、驿传等交通网络,分析其对洛阳经济的支撑作用。同时,将详细介绍洛阳城内的商业街区、市场布局,以及主要的商品种类。通过对出土的货币、陶器、金属器等文物进行解读,进一步了解当时的经济活动和商业繁荣程度。 第五章:汉代洛阳的文化与思想传播 作为帝国都城,洛阳汇聚了全国的精英,成为文化交流与思想传播的中心。本章将阐述汉代洛阳在文化领域的地位。我们将探讨汉代学术在洛阳的集聚与发展,如太学、官学等教育机构的设立,以及儒学、黄老学说等显学在洛阳的传播与演变。同时,关注文学艺术的发展,包括诗歌、辞赋、史学等,以及相关名家的活动。对洛阳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进行考察,分析这些文化元素如何丰富和塑造了都城的精神面貌。 第六章:汉代洛阳的社会生活与居民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体现在其居民的生活之中。本章将描绘汉代洛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分析不同阶层的居民构成,包括贵族、官员、商贾、平民,以及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通过对墓葬考古发现的分析,如随葬品、墓葬形制等,揭示当时人们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信仰。同时,关注城市中的公共生活,如娱乐活动、宗教节日、街头百态等,力求展现一个生动、鲜活的汉代洛阳社会图景。 第七章:汉代洛阳的城市变迁与历史遗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关注汉代洛阳的城市变迁及其历史遗产。我们将梳理从西汉到东汉,再到魏晋时期,洛阳作为都城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城市功能和形态的变化。探讨汉代洛阳作为都城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后世城市发展的影响。最后,将总结汉代洛阳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包括物质遗迹和非物质文化,强调其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 《汉代洛阳研究》通过对上述各个维度的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真实、具有时代感的汉代洛阳。本书不仅是对一座城市的历史考察,更是对一个辉煌时代的缩影的再现。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汉代洛阳研究》这本书,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汉代,亲眼目睹着洛阳的繁华与变迁。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力量,将一座古都的灵魂挖掘得淋漓尽致。 书中对汉代洛阳的建筑艺术的描绘,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从宏伟的宫殿建筑,到精美的园林景观,再到寻常百姓的居所,无不体现出汉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技术水平。作者通过对考古发掘成果的引用,以及对相关文献的解读,详细介绍了洛阳宫殿的布局、结构、装饰等,让我对汉代建筑的宏伟和精巧有了直观的认识。 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洛阳的社会生活描写的细致入微。作者通过对当时服饰、饮食、婚丧嫁娶、节庆习俗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汉代洛阳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例如,书中对汉代贵族宴饮的描写,以及对平民百姓节日庆典的描述,都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温度。

评分

《汉代洛阳研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汉代文明的璀璨光芒。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学识,将一座古都的过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汉代洛阳的城市功能演变的分析,让我对都城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洛阳作为汉代多个朝代的都城,其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洛阳的城市规划、人口构成、经济活动等方面的考察,展现了洛阳作为都城的演变过程。例如,书中对西汉时期洛阳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的论述,以及对东汉时期洛阳作为商业和交通枢纽作用的分析,都让我对洛阳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汉代洛阳与周边地区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对当时的历史格局有了更深的理解。洛阳作为中原腹地的重要城市,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紧密。作者通过对洛阳与关中、河套、江南等地区关系的分析,展现了汉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评分

我第一次阅读《汉代洛阳研究》时,就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以一种旁观者清,又身临其境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汉代的洛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城市的历史,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明的缩影。 书中对洛阳城市发展轨迹的描绘,从建都到鼎盛,再到衰落,都做到了清晰的梳理。作者分析了影响洛阳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并对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在讨论到洛阳在汉代几次重大政治事件中的地位时,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洛阳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焦点,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影响了城市的命运。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洛阳社会结构的分析。汉代洛阳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但同时又充满了活力。书中对皇室、贵族、官僚、平民等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都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例如,书中对汉代官僚体系的介绍,以及对官员选拔、任职、升迁等过程的描述,都让我对古代的政治运作有了更深的了解。

评分

《汉代洛阳研究》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汉代历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厚重的礼物。作者在书中展现出的渊博学识和扎实的研究功底,让我由衷地钦佩。他对汉代洛阳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仿佛他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一般。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和战略意义的阐述。洛阳为何能成为历代王朝的重要都城,本书给出了详实的解释,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到交通网络的便利性,再到其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性,都做了细致的分析。书中关于洛阳城市防御体系的描绘,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的设置,以及城内军营的分布,都让我对汉代的军事部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于洛阳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汉代洛阳聚集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是思想碰撞和文化繁荣的摇篮。作者通过对当时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洛阳在汉代文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例如,书中对汉代宫廷乐舞的考证,以及对当时书法、绘画艺术的解读,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古都形象。

评分

《汉代洛阳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历史的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将一座曾经辉煌的都城,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视角的多样性。 书中对于洛阳在汉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重要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作者通过对当时漕运、驿道、集市等方面的考察,展现了洛阳在商品流通、信息传递等方面的重要地位。例如,书中对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的描述,以及对河内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洛阳的影响的分析,都让我对古代的经济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此外,书中对洛阳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汉代洛阳不仅汇聚了各地的文化,更是儒家思想的传播重地。作者通过对当时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文化典籍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洛阳在汉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例如,书中对儒家经典在洛阳的传播和演变过程的考证,以及对当时史学、文学成就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古代都城。

评分

读完《汉代洛阳研究》,我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穿越。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方式,将汉代洛阳的每一个侧面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洛阳地理环境的分析,山川河流如何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命运,以及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都得到了细致的阐释。书中对于城市防御工事的描述,也让我对汉代的军事实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历史事实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当时的艺术品等多元化的史料进行整合,从中提炼出关于洛阳的独特见解。比如,书中对一些出土器物的解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这让我对很多陌生的历史符号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分析,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都进行了客观的探讨,这使得我对汉代洛阳的认识更加立体和全面,不再是单一的歌功颂德,而是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活力的历史实体。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宝藏中仔细挖掘,每翻一页,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汉代洛阳研究》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将汉代洛阳这座伟大都城的风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在考证方面的严谨态度,以及在阐释历史事件时的独到视角,都让我受益匪浅。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洛阳在汉朝历史进程中扮演角色的深入分析。洛阳不仅仅是都城,更是政治斗争的中心,是经济文化的枢纽,是思想交流的平台。书中对不同时期洛阳的社会变迁,如政治动荡、经济繁荣、文化交流等,都有细致的梳理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在讨论到洛阳的城市规划时,作者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念,分析了都城选址和布局的深层原因,这让我对古代统治者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佩。 书中对洛阳的民生问题的关注,也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现实。作者通过对当时物价、赋税、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考察,展现了汉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切换,使得我对汉代洛阳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的鲜活历史。

评分

这本《汉代洛阳研究》真是让我眼前一亮,彷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窗户。我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在翻开这本书之前,对汉代的洛阳,脑海中描绘的更多是宏伟的宫殿、威严的帝王,以及一些零散的史料片段。然而,本书的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将这座古都的方方面面徐徐展开。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视角,细致到每一条街巷的布局,以及当时居民的生活痕迹,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书中对于建筑技术的考证,例如砖石的砌筑方式、木材的运用,甚至是当时可能使用的工具,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古人匠心独运的智慧。 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展现,作者更是深入探究了洛阳作为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深层含义。对于当时的官僚体系的运作,权力如何在皇城内外流转,以及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都有生动的描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商业活动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市集,贩卖的商品,往来的商贾,仿佛都跃然纸上,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都市形象,而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书中对洛阳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民俗风情的梳理,更是让这座古都的文化底蕴得以充分展现,那些祭祀的场景,节庆的习俗,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对汉代人民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汉代洛阳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读物,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洞察力,将汉代洛阳这座古都的魅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汉代洛阳的法律制度和刑罚的探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管理有了更深的了解。汉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关键时期,洛阳作为都城,是法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心。作者通过对汉代法律条文的解读,以及对司法实践的分析,展现了汉代法律的特点和作用。例如,书中对汉代律令的介绍,以及对酷刑的考证,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严酷与公正。 此外,书中对汉代洛阳的教育制度和学术思想的介绍,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洛阳是汉代学术思想的中心,各种学说在这里汇聚和发展。作者通过对当时学校、书院、学术团体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汉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例如,书中对汉代太学的介绍,以及对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洛阳的传播和演变过程的考证,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与创新。

评分

当我捧起《汉代洛阳研究》这本书时,我仿佛被一股历史的洪流卷入,置身于那个曾经辉煌的汉代洛阳。作者以一种非凡的叙事能力,将一座城市的过去,以一种生动而深刻的方式呈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汉代洛阳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的梳理,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洛阳作为汉代宗教信仰的中心,各种宗教活动在这里频繁举行。作者通过对当时祭祀、占卜、巫术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汉代人民的精神信仰。例如,书中对汉代宫廷祭祀仪式的描写,以及对民间信仰的考证,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虔诚与神秘。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汉代洛阳的丧葬文化的研究。墓葬是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窗口,本书通过对洛阳地区汉代墓葬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礼仪制度、丧葬观念等。例如,书中对汉代贵族墓葬和普通民众墓葬的对比分析,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