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什么都不知道。
她从伊甸园的黑夜中走出来,什么都不懂。
《伊甸园影院》是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1977年出版的作品以剧本的形式重新讲述了《抵挡太平的堤坝》的故事。
在《伊甸园影院》中杜拉斯再次写到母亲,修筑堤坝抵挡太平洋潮水的母亲,还有性格粗犷的哥哥,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和恨……母亲从未丧失毅力和希望,她精打细算,怀着一种谨慎、狡黠而清醒的热情策划着,她多么害怕与她的孩子们的最终分离——尽管她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伊甸园影院》把作者少女时代的早慧,殖民地的森林、河流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尽苍凉。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1943年,她很年轻、很漂亮,有点欧亚混血儿的模样,她很有魅力,也常常施展她的魅力……是的,她就是这样,已经有一点我们在她身上都见识过的爱操控的个性,她统治着她的小世界,我们都愿意接受,因为我们爱她。
——弗朗索瓦· 密特朗(法国前总统)
玛格丽特是一个谎话连篇的人。
——埃德加· 莫兰(法国哲学家)
对待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文学没有中间路线。要么为之倾倒,要么厌恶至极。我认为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种针锋相对从来没有间歇。
——恩里克·维拉-马塔斯(西班牙作家)
杜拉斯,她是一个火球,一个所到之处无不留下温柔灰烬的火球。
——埃玛纽·丽娃(《广岛之恋》女主角)
现代小说的至高成就者是卡尔维诺、君特·格拉斯、莫迪亚诺,还有玛格丽特·杜拉斯。
——王小波
我无法拒绝杜拉斯……文字在杜拉斯的笔下,自由飘忽。她可以随意地变换人称,变换叙述的时间顺序。相同的是一种绝望的张力,始终紧紧地绷在那里。无法松懈的阴郁和悲凉。
——安妮宝贝
第一幕
舞台是一片空旷的大空间,另一片长方形的空间被包围在里面。
被包围的空间是一座有游廊的平房,里面摆放着殖民地式样的扶手椅和桌子。再普通不过的家具,非常破旧,非常寒碜。
平房周围那片空旷的空间将是地处暹罗和大海之间的上柬埔寨的贡布平原。
平房后面会需要一个明亮的区域,那是猎手们沿着暹罗山脉去打猎的小路。
简单、宽敞的布景应该方便通行。
平房门是关着的。没有灯光透出来。灯已经熄了。平原被照亮。
一些人来到关闭的舞台前面,他们是母亲、苏珊、约瑟夫和下士。
母亲坐在一张矮椅上,其他人围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一动不动地就这么待着,一动不动,面向观众——就这样持续三十秒钟,或者这期间有音乐奏出。然后,他们谈起了母亲。谈她的过去。她的一生。以及由她引发的爱。
母亲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有如雕像一般,面无表情,像舞台一样远离她自己的故事。
其他人抚摩她,抚摩她的双臂,亲吻她的双手。她任由他们去做:她在戏中扮演的角色超越了她本人,她对此无须承担任何责任。
可以说出的事情在这里都由苏珊和约瑟夫亲口陈述。母亲——叙述的对象——绝不会有跟她本人相关的任何话语。
音乐。
约瑟夫:母亲出生于法国北方,法国的弗兰德地区,在矿区和大海之间。
到如今差不多有一百个年头了。
她是穷苦农民家的孩子,五个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在欧洲北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出生、长大成人。
音乐。
他们等着音乐奏完毕。这支乐曲同样也诉说着母亲的故事。
苏珊:她由省里的有关部门提供学费,念完了师范学校。
她最初工作的地方是在敦刻尔克——那时她在二十三到二十五岁之间。
有一天,她申请加入殖民教育的行列。
她的申请通过了。
她被派遣到法属印度支那。
那一定是在一九一二年。
就这样,母亲成了远走他乡的人。
她在非常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她的故土,她的祖国,前往一个陌生的国度。
从马赛到西贡,坐船要一个月的时间。
停顿。
她还坐了好几天的小艇视察湄公河沿岸穷乡僻壤里的工作单位。
在这些穷乡僻壤里,有麻风病、鼠疫、霍乱在流行。还有饥荒。
母亲于是很早就开始像这样,想着手干一番事业。出发,背井离乡,踏上征途。去有麻风病的地方。有饥荒的地方。
沉默。
约瑟夫和苏珊吻着母亲,她的双手,她的手臂,吻遍她的全身。她恰似一座大山,岿然不动,沉默不语,毫无表情,她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他们,任他们摆弄。
苏珊:母亲最美好的岁月是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她同殖民教育部门的一名职员结婚后的三年里生了两个孩子。
开始是约瑟夫,然后是我。
约瑟夫:她回忆这些岁月,就像回忆一个曾经去过但随即就离开了的遥远的地方。
苏珊:我们记不得这个女人,我们的母亲,年轻的时候,孩子围在身边,深受那个陌生人、我们的父亲的爱慕。美丽的女人。
一双碧眼,这是别人说的,一头黑发。
沉默或音乐。
后来父亲死了。那时我们只有四到七岁。
约瑟夫:过后的那些日子她从不愿主动提起。
她说那些日子非常艰难。
苏珊:她继续教书。可教书赚的那点钱不够开销。
两年里她还额外教授法语。
然后——我们长大了——更加不够开销。
于是她进了伊甸园影院,在那里当钢琴师。
她在那里一待就是十年。
一直到无声电影结束。
音乐。
约瑟夫:她把我们带进伊甸园。
我们睡在钢琴旁边的垫子上。
音乐。
母亲,她从来不会同她的孩子们分开。无论她走到哪里,她都带着我们,让我们紧紧抓住她。
苏珊:只是到了最后当她濒死的时候例外。
停顿。
她没有要求同我们说话。
她突然间再也看不见我们了——她终于被濒死的自己,被她行将结束的唯一的生命占据了。
音乐。
这支华尔兹仍然来自伊甸园。
两个孩子毫不悲伤地讲述着母亲的故事。他们面带微笑。
约瑟夫:她很艰辛,母亲。生活沉重,难以为继。
孩子们吻着母亲的手,抚摩着她的身体,一如既往。她也一如既往地任他们这么做。她倾听他们说话的声音。
苏珊:(停顿)
她的心中充满了爱。她是所有人的母亲。所有一切的母亲。她大喊大叫。她发出怒吼。她太艰辛。生活沉重,难以为继。
约瑟夫:她为全世界的人悲伤。
为平原上死去的孩子们悲伤。
为公路上的那些苦役犯悲伤。
为那天晚上死去的那匹马。
苏珊:母亲没有上帝。
没有主人。
没有标准。没有限度,无论是在俯拾即是的痛苦,还是在对世界的爱中。
母亲一直在那里,一动不动,她听着,仿佛听不懂似的。他们紧挨着她躺着。他们一直在微笑。
森林,母亲,海洋。
音乐持续了更长的时间。
苏珊和约瑟夫转身面朝观众,但依然靠着母亲。
我们准备把她的故事全都说出来,请你们仔细聆听。
……
老实说,初读这本书时,我感到了极大的挫败感,因为它完全不迎合现代阅读的习惯。它没有快速的对话,没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甚至连人物的动机都常常是模糊不清的。但正是这种“不友好”,才构成了它的独特价值。它强迫我放慢速度,去品味每一个词语的重量。它拒绝被快速消费,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开启的老酒,每一次开启都有新的层次浮现。这本书似乎在挑战“阅读”的定义——它要求你付出耐心、专注,甚至是一种近乎于冥想的状态。对于那些寻求简单情节或快速解脱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场灾难;但对于那些渴望在文字中寻找深层共鸣,并愿意投入时间去解构复杂人性的探索者而言,它提供的回报是巨大的,那是对人性幽暗角落的一次坦诚而无畏的凝视。它不是一本用来“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反复“重访”的文本。
评分这本书的场景描写,有一种令人难忘的、几乎可以嗅到气味的质感。那些异域的、带有殖民地色彩的背景,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叙事力量。空气的湿度、光线的角度、墙壁上剥落的油漆,一切都浸透了角色的命运。作者对于环境的调动,达到了近乎象征主义的程度,景物与人物的心境之间形成了完美的镜像关系。我仿佛能听到那种热带雨林中昆虫的嗡鸣,感受到那种粘稠的、令人焦躁不安的夏夜氛围。它构建的世界观是如此自洽和封闭,以至于你从外部很难找到任何救赎的出口。这种强烈的环境代入感,使得即使是最小的动作——比如一个人缓慢地拿起一杯水,或者拉开窗帘——都承载了巨大的心理重量。这本书要求读者调动所有感官去体验,而不仅仅是理解文字的意义,它是一场全方位的、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极其大胆,简直像是某种精密的建筑草图被故意打散重组。你拿起它时,最好做好迷失的准备,因为它拒绝给你一条清晰的路径。作者似乎对手法的玩弄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句子常常是冗长而蜿蜒的,充满了排比和反复的意象,但奇怪的是,这种复杂性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形成了一种催眠般的韵律感。它让你沉浸在语言的漩涡里,直到你忘记了故事本身,开始关注“如何”讲述远比“讲述了什么”更为重要。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沉默”的处理,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话语,那些场景转换间的巨大空白,比任何华丽的对白都更具张力。每一次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故事的核心时,它又如同流沙般从指缝间溜走。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持续的智力挑战,迫使你不断地去填补那些被故意留下的裂缝。它更像是音乐中的不和谐音,虽然刺耳,却推动着整个作品的张力向前。
评分这部作品的文字,像是在炎热的午后,一束阳光穿过百叶窗的缝隙,投射在布满灰尘的木地板上,带着一种令人眩晕的静谧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捕捉到空气中弥漫的每一丝情绪的微粒。我读到那些人物的内心挣扎时,总感觉自己并非在阅读文字,而是亲身走入了那个潮湿、压抑却又无比真实的场景之中。叙事节奏是缓慢的,每一个转折和停顿都像是在刻意拉长观众的呼吸,让你在期待与不安中徘徊。它不提供廉价的宣泄,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那些关于记忆的碎片,总是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涌现,挑战着读者对时间逻辑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而是人性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渴望与徒劳。尤其是对某种特定氛围的营造,简直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那种法国南部特有的,带着海风咸湿和腐烂气息的慵懒与绝望,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完后,仿佛自己也需要一场漫长而彻底的清洗。
评分从主题上来看,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关于“爱”和“欲望”的伪装。它描绘的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爱在极端环境下的异化和扭曲。人物关系极其病态和依赖,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试探、控制与自我毁灭的冲动。读到那些赤裸裸的、近乎禁忌的情节时,我感到的不是震惊,而是一种深刻的悲哀——那是人类在面对绝对的孤独时,所能采取的最绝望的连接方式。作者的视角是冰冷的,她没有对角色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像一位冷酷的博物学家,客观地记录下这些灵魂是如何在困境中变形、挣扎乃至最终熄灭的。它探讨的不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爱”,而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究竟会如何去爱”。这种近乎临床的观察,让情感的爆发点来得更加震撼,因为它建立在一个彻底的、不加粉饰的现实基础上。读完后,你需要的不是拥抱,而是深刻的思考:那些我们自以为是的“爱”,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又有多少只是为了填补空虚的工具?
评分玛格丽特的文笔很复杂,但是读完可以感受到一种深邃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必收
评分一下子又凑齐了两本,刚出的
评分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系列 伊甸园影院,杜拉斯 的新书吗
评分一下子又凑齐了两本,刚出的
评分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好书。在京东买到货速度快,正好假期里看。
评分另一片长方形的空间被包围在里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