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被安置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心念

望乡:被安置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心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朝晖 著
图书标签:
  • 移民
  • 文化
  • 乡愁
  • 安置
  • 记忆
  • 社会学
  • 人类学
  • 中国移民
  • 文化认同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2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2439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由刘朝晖著的《望乡--被安置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心念》主要选择云南丽江两个移民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是由世界银行资助的涉及城市环境治理的“外资项目”,另一个是由中国(地方)政府出资筹建的涉及水库移民的“政府项目”。从两个移民安置项目中分别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移民社区:社区重建型的狮子山遗产社区和社区整合型的七河移民社区,在参与观察和跟踪研究的基础上,探究移民安置、社区发展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可行性。通过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一方面反思和回应当今世界参与式社区研究理论、以权利为基础的发展方法、原住民文化权利等学术热点;另一方面,这种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有利于寻求操作性的行动方案,提供给“相关利益群体”,供其借鉴和参考。目前关于移民安置的后续为题已开始逐渐显现,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决定首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为一个基本行动框架,对各类移民安置问题就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可作为政府需处理移民安置问题时的实践指导书。

目录

第一章 将知识转变为行动的文化追求
第一节 文化与移民安置中的文化保护
第二节 发展项目中的文化保护与世界银行的实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民族志历程
第一节 参与式乡村评估与人类学的应用性
第二节 民族志历程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作为研究问题的移民安置
第一节 中国的移民安置实践与文化保护
第二节 中国移民安置的政策与法律框架
第三节 世界银行的经验与中国的移民实践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丽江狮子山移民安置
第一节 狮子山项目的移民安置
第二节 金甲村的“自我遗产化”
第三节 遗产社区的利益攸关方及其抗争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从突出普遍价值到社区价值管理
第一节 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管理
第二节 遗产社区的空间再生产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移民的社区发展
第四节 遗产社区空间建构与“地方主义”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丽江七河移民村调查
第一节 “一库八级”与“16118”移民安置政策
第二节 走进七河移民村
第三节 口述的“移民历史”
第四节 移民的“权利抗争”
第五节 文化抗争:树底老吊桥的故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丽江七河移民村社区建设
第一节社区关系
第二节 移民的心理危机
第三节 移民村里的选举
第四节 从金龙村到“玫瑰小镇”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寻求文化认同的社区发展
第一节 基于文化保护的移民安置
第二节 移民安置的政策建议与行动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世界银行业务手册
附录一 业务政策。非自愿移民
附录二 业务政策.非自愿移民安置文件
附录三 世界银行程序。非自愿移民
后记
《望乡:被安置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心念》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迁徙与安置始终是人类社会变动的重要主题。从古至今,无数人因战乱、饥荒、政治迫害、经济机遇或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被迫或主动地离开故土,踏上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他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重新建立家园,并试图在新的环境中维系或重塑自己的文化身份。这其中,被安置的移民群体,其经历往往更加复杂和深刻。他们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艰辛、社会融入的挑战,更要承受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那份名为“望乡”的情结,如同指引他们前行的北极星,也如同缠绕在心头的千丝万缕。 《望乡:被安置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心念》一书,便是深入探讨这一群体的社会学、人类学及心理学层面的研究专著。它并非简单罗列移民的苦难或成就,而是试图以一种更为精细和人性化的视角,去解构被安置移民在文化心念层面的复杂性,挖掘他们如何在迁移与安置的过程中,构建、维系、演变和传承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念、情感纽带以及对“家”的定义。 第一部分:迁移的动因与安置的现实 本书首先从宏观视角出发,追溯导致大规模移民潮的多种历史与社会因素。这包括但不限于: 宏观因素的驱动: 战乱与冲突造成的地理流离;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及贫困引发的生存危机;政治制度的变革或压迫导致的人口迁徙;自然灾害的侵袭,如旱灾、洪水、地震等,迫使居民背离家园;以及殖民历史遗留问题、跨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等。作者将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剖析这些宏观动因如何直接或间接促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移民群体。 微观层面的选择与被迫: 在宏观因素的影响下,个体和家庭的选择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书中将探讨那些主动寻求更好生活机会的“经济移民”,那些为逃避迫害而寻求庇护的“难民”,以及那些因国家政策、边境变动而被“安置”的群体。后者的经历尤为特殊,他们的迁徙往往缺乏个体的主动性,而是由外部力量决定,这使得他们在安置地的适应与文化认同问题更为突出。 安置的定义与类型: “安置”一词在本研究中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指在新的地域获得居所,也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的融入过程。本书将区分不同类型的安置模式:例如,由政府主导的、集中式的“定居点”安置,其特点往往是规模化、强制性,但可能缺乏个体自主性;以及更为分散的、由移民自行寻找机会的“自由迁徙”式安置,这需要移民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整合能力。此外,书中还将关注那些在原有社会结构瓦解后,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被迫重塑社会关系的“流散型”移民群体。 安置地的初期冲击: 抵达安置地后,移民面临的往往是陌生与挑战。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经济困顿、身份歧视、社会福利体系的陌生感,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本书将细致描绘这些初期体验,并以此为基础,引出移民如何在此情境下开始其文化心念的重塑。 第二部分:文化心念的编织与维系 文化心念,并非简单的数据或事实,而是由一系列情感、记忆、信仰、习俗、价值体系、以及对“自我”与“他人”的认知所构成的复杂心理结构。对于被安置的移民而言,他们的文化心念在迁移过程中经历了剧烈的碰撞与重塑。 故土的记忆与情感锚点: 尽管身处异乡,但故土的记忆往往是移民文化心念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这包括对家乡风景的描绘,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对童年时光的追忆,对传统节日庆典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独特风味美食的渴望。这些记忆构成了移民的情感锚点,是他们维系身份认同的重要支撑。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记忆是如何在移民的日常生活中被激活、被讲述、被传承的,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抵抗遗忘、维系群体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符号的迁移与解读: 语言、宗教、服饰、音乐、食物、艺术等,都是承载文化心念的载体。移民在新的环境中,如何保留、转化、甚至创新这些文化符号,是其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关键。例如,在安置地,一些移民会自发组织社区,设立宗教场所,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制作家乡特色食品,这都是为了在异域环境中重现故土文化,为内心寻得一份熟悉与慰藉。书中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这些符号在不同代际移民之间的传承情况,以及它们如何被赋予新的含义。 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调适: 移民所秉持的价值观念,往往与其故土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当他们进入新的社会环境,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与当地价值观念的碰撞。例如,关于家庭结构、性别角色、教育理念、工作伦理、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引发移民的思考和调整。本书将分析,移民是如何在两种甚至多种价值体系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并最终形成一种混合或新的价值取向的。这种调适过程,既是对新环境的适应,也是对其自身文化根源的重新审视。 认同的流动与建构: 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流动的。对于被安置的移民而言,身份认同的建构尤其复杂。他们可能同时拥有原籍国公民身份、新的国籍身份、以及作为某个族裔群体成员的身份。本书将探讨,在安置地的过程中,移民的身份认同如何发生变化。例如,第一代移民可能更强烈地认同原籍国的文化,而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则可能在原有文化与接收国文化之间形成一种“混血”或“跨界”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的“混杂”与“多元”并非困境,而可能是一种新的文化创造力。 第三部分:文化心念的演变与未来 文化心念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的。对于被安置的移民群体而言,其文化心念的演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情感寄托,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格局。 代际传承的挑战与机遇: 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是在安置地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于故土的记忆可能更多来自于长辈的讲述,而非亲身经历。因此,文化心念的传承面临着“断裂”的风险。然而,这一代人也可能成为连接两个文化的重要桥梁。他们能够更自然地掌握新语言,理解新文化,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尊重父辈的文化。本书将分析,不同代际移民在文化心念传承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又如何抓住机遇,将文化传统以新的形式延续下去。 “望乡”情结的转化与升华: “望乡”情结,既是对故土的眷恋,也可能成为一种行动的动力,一种对文化根源的探索,甚至是一种对文化创新的激励。当移民在安置地取得一定成就后,他们的“望乡”情结可能转化为对故土的回馈,对文化传承的投资,或者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思考。本书将探讨,“望乡”情结如何从一种单纯的思念,演变为一种更积极、更具创造力的文化力量。 文化融合与创新: 移民与当地社会的互动,必然带来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并非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过程。在安置地,移民的文化可能会影响当地的饮食、艺术、节日习俗,而当地的文化也会渗透到移民的日常生活中。本书将着重探讨,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移民的哪些文化元素得到了保留和发展,哪些元素发生了变异,又有哪些新的文化形式应运而生。这种文化上的“杂交”和“共生”,往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球化视角下的移民文化: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移民的流动性不断增强,文化交流也更加便捷。本书将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审视被安置移民的文化心念,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重塑。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移民能够更方便地与故土保持联系,也能够与全球各地的同胞进行交流。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联系,为移民的文化心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得“望乡”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地理空间,而可能是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连接。 结论: 《望乡:被安置的移民和他们的文化心念》一书,通过深入细致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关于被安置移民文化心念的宏大画卷。它展现了人类在面临巨大变迁时,其文化生命力如何顽强地自我维系、调适与创新。本书旨在揭示,每一个被安置的移民,其内心深处都承载着一个关于“家”的故事,一个关于“故土”的记忆,以及一种关于“文化”的坚持。他们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人类社会多元文化交织、碰撞与融合的生动例证。通过理解这些复杂的文化心念,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演进,更包容地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与多元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克制而又富有张力,完全没有那种煽情或过度渲染的痕迹,但正是这种近乎冷静的笔调,才更凸显了主题的沉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时的平衡感。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不让你陷溺于无休止的悲情,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在巨大的时代洪流面前,个体是如何努力地去维系自己那一点点文化信仰和身份认同的。那种在新的土壤上,小心翼翼地修补旧日生活碎片的努力,是如此的动人和真实。每次翻过一章,我都会合上书本,愣神许久,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那些充满象征意义的意象——也许是一件旧物,也许是一首老歌,它们穿越了漫长的空间和时间,在新的语境下发出微弱却坚韧的光芒。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流动性社会”中文化韧性的绝佳样本。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的密度非常高,需要全神贯注。作者的语言组织常常采用一种近乎诗化的结构,句子之间充满了跳跃性和联想性,要求读者必须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的构建过程中来。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一次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度解码。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独特的节奏,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它不仅仅讲述了“迁移”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在场”与“缺席”之间的微妙关系。那些被“安置”下的生活,其“根”究竟在哪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土地,还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某些仪式和禁忌?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巧的案例对比,成功地将一个复杂的社会学议题,转化为可以被切身体会的文学体验,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从结构布局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时间轴线性叙事的老套路,而是采用了多角度、互为折射的碎片化叙事策略。这种方式恰恰模拟了移民群体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本身就是不连续的,是被现实不断打断和重构的。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觉有些跳跃,但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每一个“碎片”都在为最终构建那个整体的、复杂的情感版图添砖加瓦。尤其是在文化冲突和代际差异的处理上,作者的笔法极为高明,没有采取简单的对立论,而是展现了不同世代之间,那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疏离的复杂张力。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拼图游戏,当你把最后一块看似不相关的部分放上去时,整个画面豁然开朗,那种顿悟感是极其美妙的,它证明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和对主题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源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它没有把那些经历剧变的人们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精神世界的褶皱之中,去触碰那些最柔软、最容易受伤的部分。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是怀着一种近乎敬畏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他者”的经验的。书中的某些叙述片段,简直像是一面高清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于“稳定”与“变化”的集体焦虑。它强迫我们去思考,当一个人的身份标签被环境强行剥离或重塑时,他如何在新旧世界的夹缝中搭建起一座可以安放灵魂的桥梁?这种对文化身份脆弱性的精准描摹,让我对许多社会议题产生了更具同理心的看法。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力作,其价值远超一般纪实文学的范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那种深沉的色调和巧妙的留白,让人一眼望去就感觉蕴含着厚重的故事。我最近读完它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字的力量是如此的磅礴。作者的叙事技巧简直是炉火纯青,他仿佛是一位老练的导演,精准地掌控着节奏和情绪的起伏。在描述人物的内心挣扎时,笔触细腻得让人心痛,每一个微小的眼神交流、每一次不经意的动作停顿,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仿佛我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亲身参与了那段历史的现场。特别是关于记忆的片段处理,那些关于故土的模糊影像和现实环境的冰冷对比,真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绝不是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流水账,而是对人性深处最本质困境的深刻挖掘,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归属感”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寻常的安稳,思考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的,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更深层次的连接与割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