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进一步宣传、推介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示范作用,推动本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写了“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文库”,本书为该文库 (系列二)10本中的一种。
2.本书以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含古抄本)为基础,结合传世典籍,阐明汉字发展的源流,进而揭示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本书极为鲜明的特色。
3. 本书作者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从字形入手,联系词的意义,阐释出土文献的内涵,进而窥探语言、历史、文化等现象与规律,揭示其中底蕴,从微观以窥宏观,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本自选集的出版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本书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为核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古文奇字的考释,主要对某些学界未识的古字加以辨识,弄清它的构形和音义,或对已识的字在音读和义训方面纠正旧说而提出新解,进而理清相关字词的原始意义及其演变的源流。第二部分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铭文和简帛文献加以辨正和释读,如纠正旧称为蔡侯钟实当为吴王光编钟,对楚简《周易》中的某些卦辞和爻辞重新加以诠释,又论及汉代古本竹书《孙子兵法》的学术价值等。第三部分是有关文化史的研究,涉及汉字起源、楚系神话系统和古天文历法等,并介绍作者熟悉的三位大师相关研究为典范。书末对《明本潮州戏文》中有关方言俗字的考察,是开启古代潮汕方言俗字研究的一种尝试。
曾宪通:1935年1月生,广东潮安人。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留校在古文字学研究室当助教,主要从事汉语文字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容庚、商承祚两教授治古文字之学,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文字。1985年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汉语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以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秦文学会和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长沙楚帛书文字编》、《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曾宪通学术文集》、《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汉字源流》(合著)等专著及论文近百篇。曾荣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和三等奖。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
初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时间隧道,作者的思维跨度之大,视角之刁钻,着实让人惊叹。那些看似松散的篇章,实则暗藏着一条条精密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得入木三分。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个体能动性与时代洪流之间张力的探讨,作者并未采取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极其细腻地描绘了二者之间那种既相互塑造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读到某一节关于历史必然性的论述时,我甚至停下来,在草稿纸上画了思维导图,试图跟上作者那跳跃却又严谨的推演过程。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搏击,需要读者调动全部的批判性思维去跟进、去质疑、去最终内化。这种高强度的思考过程,虽然耗费心神,但完成后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搭配深沉的墨绿色调,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印刷的用心。光是翻开扉页,那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心生敬意,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调,仿佛能嗅到旧时光的气息。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其讲究,字号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关键论述旁做的那些细微的批注和注解,虽然不是正文,但那种恰到好处的提示,让人在阅读那些深奥的理论时,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装帧的细节,比如线装的牢固程度,以及封面压花的工艺,都体现出这并非一本应付了事的出版物,而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让人在翻阅时,便自然而然地对其中的文字内容产生了由衷的尊重和期待,这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一个极佳的基调。
评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洞察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梳理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始终没有忘记每一个历史转折点背后,那些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在描述制度变迁时,作者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挣扎与坚韧。这种“由大处着眼,由小处落笔”的手法,使得整本书的温度极高,丝毫没有学术著作常见的冰冷感。读到关于个体选择与集体责任的讨论时,我深感作者的良知和担当,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评论者,更像是一位深谙世事,却依然心怀理想的引导者,这种带着温度的洞察,才是真正触动人心的地方。
评分我已经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好几位朋友,但每次推荐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不同阅历和思考深度的人,能从中汲取到的养分也大相径庭。对于初涉该领域的人来说,它是一份极佳的入门指南,提供了系统的知识框架;而对于资深的研究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能反观自身研究的盲点和局限。我个人受益最大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复杂问题的底层思维模式——一种跨学科、反传统的审视角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事件、理解社会现象时,都多了一层审视的滤镜,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激活了读者的内在探究欲,引导我们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种启发性是书籍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掷地有声”。它很少使用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词汇,而是直击问题的核心,用词精准,句式多变,富有节奏感。有的时候,作者会采用一种近乎宣言式的短句,铿锵有力,如同重锤敲击在听者的心上;而另一些时候,他又会铺陈出长篇的、论证详实的段落,逻辑严密得如同精密的仪器。这种语言上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陈述变得极具感染力。我发现自己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书中某些段落的语调来思考问题,这说明作者的文字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表达习惯。这种力量感,源于作者对文字驾驭的纯熟,它不卖弄才学,只专注于将思想清晰、有力地传达给读者,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毫无晦涩之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