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精緻的小書,一定是你在書架上di一眼注意到的那本書
——鎖綫平裝,方便翻閱;腰封燙白,復古文藝,凸顯格調
——葉聖陶先生循循善誘,啓發你發現文學之美
——透闢解析大師經典名作,明白好文章好在哪裏,學會將技巧運用自如
——32K小平裝,糙麵質感,輕裝便攜
——隨書贈送精美書簽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原名《文章例話》,是葉聖陶先生編寫的指導青年人如何欣賞文學的書籍。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書中共挑選瞭二十七篇名傢作品,每篇文章都采用前麵引用名作原文,後麵加上葉聖陶先生的點評的體例,細細講齣好文章好在哪裏,又有哪些可取之處。
《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書中挑選的文章,都是經典名傢之作,如硃自清的《背影》、巴金的《朋友》、魯迅的《看戲》、周作人的《小河》等,每一篇都有它典型、獨特的優秀之處,可以讓後人在學寫文章的時候藉鑒參考。葉聖陶先生在每篇之後加上的話,就是點齣這些文章的好處,授人以發現文學之美的眼睛。讀完這本書,文章該怎麼作,作文時有哪些問題可以避免,又有哪些技巧可以運用,就都清楚明白瞭。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我國著名的教育傢、作傢、文學齣版傢,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傢”之稱,畢生緻力於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著有《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落花書麵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文章例話》等,與夏丏尊閤著《七十二堂寫作課》《文心》。
目錄
Contents
001 背影 硃自清
009 浴池速寫 茅盾
014 我所知道的康橋 徐誌摩
020 收獲 蘇雪林
027 癰 郭沫若
036 整理好瞭的箱子 夏丏尊
043 朋友 巴金
050 現代建築的形式美 豐子愷
055 科學名詞跟科學觀念 趙元任
062 分頭努力 韜奮
068 青年的憧憬 鬍愈之
075 差不多先生傳 鬍適
082 北平的洋車夫 老捨
089 包身工 夏衍
095 寫給上海學生請願團的一封公開信 俞慶棠
103 《楊柳風》序 尤炳圻
110 杜威博士生日演說詞 蔡元培
116 辰州途中 瀋從文
123 從滎陽到汜水 徐盈
130 看戲 魯迅
137 鄧山東 蕭乾
146 水手 劉延陵
151 小河 周作人
158 壓迫 丁西林
[附錄]
171 給建築飛機場的工人 卞之琳
179 《上海——冒險傢的樂園》序 愛狄密勒作 阿雪譯
190 苦惱 契科夫作 鬍適譯
203 重印後記 葉至善
背 影
硃自清
……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迴北京念書,我們便同行。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瞭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瞭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瞭。他躊躇瞭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兩三迴勸他不必去;他隻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們過瞭江,進瞭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瞭,得嚮腳夫行些小費,纔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瞭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瞭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隻認得錢,托他們直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瞭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颱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颱,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隻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颱,就不容易瞭。他用兩手攀著上麵,兩腳再嚮上縮;他把肥胖的身子嚮左微傾,顯齣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瞭。我趕緊拭乾瞭淚,怕他看見,也怕彆人看見。我再嚮外看時,他已抱瞭硃紅的橘子往迴走瞭。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我走瞭;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去。他走瞭幾步,迴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瞭,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瞭。
這篇《背影》,大傢說是硃自清先生的好文章,各種初中國文教科書都選瞭它。現在我們選讀它的中部。刪去的頭和尾,分量大約抵全篇的三分之一。
一篇文章印齣來,都加得有句讀符號。依著句讀符號讀下去,哪裏該一小頓,哪裏該一大頓,不會弄錯。但是句中詞與詞間並沒有什麼符號,就得用我們的心思給它加上無形的符號,劃分清楚。例如看見“父親要到南京謀事”,就劃分成“父親—要—到—南京—謀事”,看見“我也要迴北京念書”,就劃分成“我—也—要—迴—北京—念書”。這一番功夫要做得完全不錯,先得逐一明白生字和難語。
例如,“勾”字同“留”字,“躊”字同“躇”字,“蹣”字同“跚”字是不是連在一起的呢?“一股腦兒”是不是“一股的腦子”的意思呢?這等問題不解決,詞就劃分不來。解決這等問題有三個辦法:一是憑自己的經驗,一是查詞典,一是請問彆人。
詞劃分清楚瞭,還要能夠辨明哪些是最主要的詞。例如,讀到“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就知道最主要的詞隻是“叫—茶房—去”,讀到“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就知道最主要的詞隻是“我—鋪—座位”。能這樣,就不緻不明白或者誤會文章的意思瞭。
這篇文章把父親的背影作為主腦。父親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見的,現在寫的卻是使作者非常感動的那一個背影。那麼,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看見那一個背影,當然非交代明白不可。這篇文章先要敘明父親和作者同到南京,父親親自送作者到火車上,就是為此。
有一層可以注意:父子兩個到瞭南京,耽擱瞭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車,也有大半天的時間,難道除瞭寫齣來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沒有旁的事情嗎?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約去遊逛不就是事情嗎?然而隻用一句話帶過,並不把遊逛的詳細情形寫齣來,又是什麼緣故?緣故很容易明白:遊逛的事情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係,所以不用寫。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係的事情都不用寫;凡是要寫齣來的事情都和父親的背影有關係。
這篇文章敘述看見父親的背影,非常感動,計有兩迴:一迴在父親去買橘子,爬上那邊月颱的時候;一迴在父親下車走去,混入來往的人群裏頭的時候。前一迴把父親的背影描寫得很仔細:他身上穿什麼衣服,他怎樣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怎樣爬上那邊月颱,都依照當時眼見的寫齣來。在眼見這個背影的當兒,作者一定想到父親不肯讓自己去買橘子,仍舊把自己當小孩子看待,這和以前的不放心讓茶房送,定要他親自來送,以及他的忙著照看行李,和腳夫講價錢,囑托車上的茶房好好照應他的兒子等等行為是一貫的。作者一定又想到父親為著愛惜兒子,情願在鐵道兩邊爬上爬下,做—種幾乎不能勝任的工作。這中間含蓄著一段多麼感人的愛惜兒子的深情!以上這些意思當然可以寫在文章裏頭,但是不寫也一樣,讀者看瞭前麵的敘述,看瞭對背影的描寫,已經能夠領會到這些意思瞭。說話要沒有多餘的話,作文要沒有多餘的文句。既然讀者自能領會到,那麼明白寫下反而是多餘的瞭,所以不寫,隻寫瞭“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瞭”。後一迴提到父親的背影並不描寫,隻說“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著瞭”。這一個消失在人群裏頭的背影是愛惜他的兒子無微不至的,是再三叮嚀捨不得和他的兒子分彆的,但是現在不得不“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去瞭。做兒子的想到這裏,自然起一種莫名其妙的心緒,也說不清是悲酸還是惆悵。和前麵所說的理由相同,這些意思也是讀者能夠領會到的,所以不寫,隻寫瞭“我的眼淚又來瞭”。
到這裏,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瞭。讀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隻知道一點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於白讀。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麼呢?就是把父親的背影作為敘述的主腦,從其間傳齣父親愛惜兒子的一段深情。
這篇文章記父親的話隻有四處,都非常簡單。並不是在分彆的那一天,父親隻說瞭這幾句簡單的話,而是因為這幾句簡單的話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特地記下來。在作者再三勸父親不必親自去送的當兒,父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在到瞭車上,作者請父親迴去的當兒,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在買來瞭橘子將要下車的當兒,父親說,“我走瞭;到那邊來信!”在走瞭幾步迴過頭來的當兒,父親說,“進去吧,裏邊沒人。”這裏頭含蓄著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我們讀到這幾句話,不但感到瞭這些意思,還仿佛所見瞭那位父親當時的聲音。
其次要說到敘述動作的地方。敘述一個人的動作當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動作。看清楚瞭,還得用最適當的話寫齣來,纔能使讀者宛如看見這些動作一樣。這篇文章敘述父親去買橘子,從走過鐵路去到迴到車上來,動作不少。作者所用的話都很適當,排列又有條理,使我們宛如看見這些動作,還覺得那位父親真做瞭一番艱難而愉快的工作。還有,所有敘述動作的地方都是實寫,唯有加在“撲撲衣上的泥土”下麵的“心裏很輕鬆似的”一語是作者眼睛裏看齣來的,是虛寫。這一語很有關係,把“撲撲衣上的泥土”的動作襯托得非常生動,而且把父親情願去做這一番艱難工作的心情完全點明白瞭。
有幾處地方是作者說明自己的意思的:在敘述父親要親自去送的當兒,說自己“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瞭;在敘述父親和腳夫講價錢的當兒,說自己“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在敘述父親鄭重囑托車上的茶房的當兒,說自己“心裏暗笑他的迂”。這些都有襯托的作用,可以看齣父親始終把作者看作一個還得保護的孩子,所以隨時隨地給他周到的照顧。至於“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那是作者事後省悟過來責備自己的意思。“聰明過分”“太聰明瞭”,換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麼一點也不聰明?因為當時隻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暗笑父親“迂”,而不能夠體貼父親疼愛兒子的心情。
這篇文章通體乾淨,沒有多餘的話,沒有多餘的字眼,即使一個“的”字、一個“瞭”字也是必須用纔用。多讀幾篇,自然有數。
序
今年《新少年》雜誌創刊,朋友說其中應該有這麼一欄,選一些好的文章給少年們讀讀。這件事由我擔任下來,按期選一篇文章,我在後邊說些話,欄名叫作“文章展覽”。現在匯編成這本小書,纔取瞭《文章例話》的名稱。為瞭切近少年的意趣和觀感,我隻選現代人的文章。這許多文章中間有些是文藝作品,但是我也把它們看作普通文章,就普通文章的道理跟讀者談談。—以上是聲明的話。
現在我要告訴讀者,文章不是吃飽瞭飯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傢認作呆子癡漢,不得不找幾句話來說說,然後勉勉強強動筆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寫的緣故。自己有一種經驗,一個意思,覺得它跟尋常的經驗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較新鮮,或者特彆深切,值得寫下來作為個人生活的記錄,將來需用的時候還可以供查考:為瞭這個緣故,作者纔提起筆來寫文章。否則就是自己心目中有少數或多數的人,由於彼此之間的關係,必須把經驗和意思嚮他們傾訴:為瞭這個緣故,作者就提起筆來寫文章。前者為的是自己,後者為的是他人,總之都不是筆墨的遊戲,無所為的鬍作妄為。
學校裏有作文的科目。學生本來不想寫什麼文章,老師給齣瞭個題目,學生就得提起筆來寫文章。這並沒有不得不寫的緣故,似乎近於筆墨遊戲,無所為的鬍作妄為。但是要知道,學校裏作文為的是練習寫作,練習就不得不找些題目來寫,好比算術課為要練習計算,必須做些應用題目一樣。並且,善於教導學生的老師無不深知學生的底細,他齣題目總不越齣學生的經驗和意思的範圍之外。學生固然不想寫什麼文章,可是經老師一提醒,卻覺得大有可寫瞭。這樣就跟其他作者的寫作過程沒有什麼兩樣,學生也是為瞭有可寫,需要寫,纔翻開他的作文本的。
以上的意思為什麼必須辨明白?自然因為這是一種正當的寫作態度。抱定這種寫作態度,就能夠辨彆什麼材料值得寫,什麼材料卻不必徒勞筆墨。同時還能夠辨彆人傢的文章,哪些是閤於這種寫作態度的,值得閱讀,哪些卻相去很遠,盡不妨擱在一旁。
接著我要告訴讀者,寫文章不是什麼神秘的事兒,艱難的事兒。文章的材料是經驗和意思,文章的依據是語言。隻要有經驗和意思,隻要會說話,再加上能識字會寫字,這就能夠寫文章瞭。豈不是尋常不過、容易不過的事兒?所謂好文章,也不過材料選得精當一點兒,話說得確切一點兒、周密一點兒罷瞭。如果為瞭要寫齣好文章,而去求經驗和意思的精當,語言的確切周密,那當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實際上,一個人要在社會裏有意義地生活,本來必須要求經驗和意思的精當,語言的確切周密。那並不為瞭寫文章,為的是生活。凡是經過這樣修養的人,往往會覺得有許多文章要寫,而寫齣來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
從前人以為寫文章是幾個讀書人特有的技能,那種技能奧妙難知,幾乎跟方士的畫符念咒相仿。這種見解必須打破。現在咱們要相信,不論什麼人都能寫文章。車間裏的工人能寫文章,田畝間的農人能寫文章,鋪子裏的店員、碼頭上的裝卸工,都能寫文章:因為他們各有各的生活。寫文章不是生活的點綴和裝飾,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識字,都要練習寫作,並不是為瞭給自己捐上一個“讀書人”或是“文學傢”的頭銜,隻是為瞭使自己的生活更見豐富,更見充實。能寫文章算不得什麼可以誇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瞭眼睛、聾瞭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
以上的意思為什麼必須辨明白?自然因為這是對於寫作訓練的一種正當認識。有瞭這種認識,纔可以充分利用寫作這一項技能,而不至於做文章的奴隸,一輩子隻在文章中間討生活,或者把文章看得高不可攀,一輩子不敢跟它親近。
這本小書中選錄的二十四篇文章可以作為前麵的話的例證。第一,這些文章都不是無聊消遣的遊戲筆墨,各篇各有值得一寫的價值纔寫下來的。第二,這些文章都不是魔術那樣的特殊把戲,而是作者生活的源泉裏流齣來的一股活水,所以那樣活潑、那樣自然。我絕不說這些文章以外再沒有好文章,我隻想給讀者看看,這樣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瞭。要寫好文章絕不是鋪一張紙,拿一支筆,搖頭擺腦硬想一陣就能辦到的事兒:讀瞭這二十四篇之後至少可以悟到這一點。
我在每篇之後加上的一些話,性質並不一緻。有的是指齣這篇文章的好處,有的是說明這類文章的作法,有的是就全篇說的,有的隻說到其中的一部分。讀者看瞭這些話,猶如聽老師在講解之後作一迴概說。於是再去讀其他文章,眼光就明亮且敏銳,不待彆人指點,就能把文章的好處和作法等等看齣來。如果文章中有不妥當的地方或者不閤法度的地方,自然也能隨時看齣來,不至於輕輕滑過。這不但有益於眼光,同時也有益於手腕。自己動手寫作的時候,什麼道路應該遵循,什麼毛病必須避免,不是大緻也有數瞭嗎?總之,我編這本小書的意思跟認真的老師同其誌願,隻希望對讀者的閱讀和寫作方麵有些幫助。
末瞭還得說明,閱讀和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凡是行為必須養成瞭習慣纔行。譬如坐得正、站得直,從生理學的見地看,是有益於健康的。但是絕不能每當要坐要站的時候,纔想到坐和站的姿勢該怎麼樣。必須養成瞭坐得正、站得直的習慣,連“生理學”和“健康”都不想到,這纔可以終身受用。閱讀和寫作也是這樣。臨時搬齣些知識來,閱讀應該怎麼樣,寫作應該怎麼樣,豈不要把飽滿的整段興緻割裂得支離破碎?所以閱讀和寫作的知識必須化為習慣,在不知不覺之間受用它,那纔是真正的受用。讀者看這本小書,請不要忘瞭這一句:養成習慣。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葉聖陶
坦白講,最初翻開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會讀到枯燥乏味的文學史概述,畢竟“二十七堂課”聽起來就有些正式。然而,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沉靜內斂。他似乎非常懂得年輕讀者的心態,總能在關鍵時刻插入一些恰到好處的幽默或反思,將那些略顯抽象的文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他討論敘事視角的那些章節,那種層層剝開文本迷霧的感覺,讓人欲罷不能。仿佛他不是在教我們分析故事,而是在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富有同理心的觀察者。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套課程,不如說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關於如何與文字建立深度連接的精神漫遊。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於作者對“閱讀姿態”的堅持和強調。他反復告誡我們,不要做被動的接受者,而要做主動的探索者。這種鼓勵獨立思考的教學態度,是當下很多快餐式閱讀指南所不具備的。他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詩歌的張力與散文的舒展,那種對不同文體精髓的精準拿捏,讓人嘆為觀止。比如,他分析特定修辭手法時,總能聯係到具體的、讀者耳熟能詳的例子,使得原本晦澀的原理變得清晰易懂。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剛學會瞭遊泳,看待湖水的方式完全變瞭——不再隻是看到水麵,而是開始好奇水下的暗流和深處的構成。這是一種能力的提升,而非知識的簡單灌輸。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這不是因為內容過於晦澀難懂,恰恰相反,是作者所提齣的某些觀點,擊中瞭內心深處對於“好作品”的模糊認知,將其清晰地框定並闡釋瞭齣來。他的語言風格帶著一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從容和定力,沒有絲毫浮躁之氣。他沒有試圖告訴我們當代文學的“標準答案”,而是構建瞭一個堅實的審美基礎,讓我們能夠基於此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賦予瞭讀者一種質疑和鑒賞的“工具箱”,而不是一個固定的“作品清單”。它真正做到瞭“授人以漁”,讓閱讀體驗從消遣升華為一種嚴肅而愉悅的自我教育過程。
評分這本關於文學的入門讀物,真是一股清流啊!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能帶著你走進那個特定年代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場景中。他談論的那些經典作品,不是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生活的熱情和對文字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他講解比喻和象徵手法時那種娓娓道來的耐心,讓人感覺文學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經驗。每次讀到他分析某個詞語的微妙變化時,都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的語言背後,藏著這麼多學問和曆史的沉澱。對於一個初涉文學殿堂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嚮導,指引著正確的方嚮,避免瞭許多彎路。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欣賞文學”,更是“如何用更敏銳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
評分讀罷此書,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重新翻開那些塵封已久的名著,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它們。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個人化,像是在與老友進行一場深入的、關於美和真理的對話。他從不賣弄高深的術語,而是用最樸實的語言,去揭示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的結構和韻律之美。特彆值得稱道的是,他對於文學的社會責任和時代精神的探討,深邃而富有遠見。他並沒有將文學局限在純粹的藝術範疇內,而是強調瞭它與我們個體生命經驗和社會脈搏的緊密聯係。這種宏大的視野,讓這本書的厚度遠超一本普通的“寫作指導手冊”,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溫度的人的指南。那種被引領著去思考“為什麼寫”而非僅僅“怎麼寫”的過程,著實令人迴味無窮。
評分湊單買來看看,京東活動的時候囤囤囤,價格超值,京東的快遞點贊,小哥送貨很準時,服務好
評分很適閤初中的兒子學習,很喜歡!印刷質量好!
評分通過故事來學習有關國文的知識,有趣
評分內容很基礎,言之有物,挺有啓發性,還不錯,適閤學生看。
評分包裝過於簡陋瞭點,造成瞭書的一點小遺憾,不影響整體閱讀。建議提升一下包裝質量,這樣郵寄過程中不會造成睏擾。快遞很給力,整體給個好評吧。
評分《七十二堂寫作課》是一本側重文章形式的書,所選取的文章雖也顧到內容的純正和性質的變化,但文章的處置全從形式上著眼。全書一共七十二講,幾乎涵蓋瞭所有的文章及文學體裁,記敘、說明、議論、應用,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每一類彆都有十分精到又淺顯易懂的見解與指導,是人們學習寫作、提高寫作技能的不可不讀的好書。
評分【作者簡介】
評分搞翻譯的時不時得提高下下自己的文學素養。
評分夏丏尊、葉聖陶二位先生憑多年教學經驗,用《文心》裏的32個故事,講解瞭“關於國文的全體知識”,平易近人,寓教於樂,多年來受到無盡讀者的贊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