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奬得主、七〇後代錶作傢喬葉,首部非虛構長篇小說力作,堪稱其“顛覆之作”,已獲人民文學奬。
◆全新修訂版,詳加注腳——考據掌故、徵引新聞,從更細微處呈現人性與生活本相。
◆親曆中國式拆遷全過程,透視磚瓦起落下利益的博弈、人心的暗角以及社會隱秘的運行規則。
◆張莊便是每一片中國大地,此處生活著沉默的大多數。
◆“本故事純屬非虛構,歡迎對號入座。”
海報:
《拆樓記》是70後代錶作傢喬葉的首部非虛構長篇小說,真實感極強。小說以“我”為講述者,講述瞭拆遷過程中牽扯到整個張莊的無人可避的對抗和消解。“我”姐姐傢所在的張莊,即將劃歸成市高新區的組成部分,姐姐和同村人想趁土地被徵之前搶先蓋樓,以獲取更多的政府補償。為幫助姐姐一傢脫貧緻富,“我”身不由己地成瞭這場重大舉措的參與者和背後軍師。樓蓋好之後,原本結成統一聯盟的十幾戶人傢先後遭到上級部門的各種瓦解,一場巨大的較量拉鋸戰一般展開。在種種現實利誘或緊逼威脅麵前,統一戰綫逐漸分崩離析……人人為自己做齣應對,但無論如何選擇,各傢均心有不甘,結局齣人意料,令人難以釋懷。
小說通過為拆遷而蓋樓、從蓋樓又到拆遷的過程中百姓與政府的利益博弈,對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社會行為做瞭真實而細膩的描摹,把當下人們普遍存在而又難以形諸於公共話語的真實心理、利益訴求、現實倫理和隱秘規則,赤裸裸地展示在讀者眼前。在強烈的戲劇衝突之間,刻寫人與人細膩微妙的情感變遷,人心的嚮背與暗角,深刻地揭示瞭人性脈絡與生活之本相。
喬葉,河南省修武縣人,中國70後代錶作傢之一,作品多發錶於《人民文學》《收獲》等刊物。
齣版散文集《天使路過》等十二部,小說專著十三部。曾獲莊重文文學奬、華語文學傳媒大奬、《小說月報》百花奬、《十月》文學奬、《北京文學》奬、《人民文學》奬以及中國原創小說年度大奬、首屆錦綉文學奬等多個文學奬項。
【人民文學奬授奬辭】
喬葉以毫不妥協的有力筆觸,描繪齣利益之下人與人、人與世界之間真實甚至是殘酷的角力。在異常復雜棘手的現場,在層層逼仄的壓迫感之中,她所刻畫的人物看似狡黠沉著、精通世故,其實卻經曆著劇烈的內心起伏與煎熬。作品結閤深邃的觀察和有力掘進的語言,使讀者從看似扭麯的種種現象中探尋真相,以及隱藏在背後的世道人心——喬葉為我們呈現瞭一個作傢對現實的擔當與勇氣。
序(李敬澤)001
上部蓋樓記
1新區003
2高血壓014
3情況027
4村景036
5籌謀044
6鴻門宴054
7田莊四二九069
8閤作084
9後來094
10王永104
11心跳115
下部拆樓記
1告示123
2開會131
3首戰141
4首拆151
5道理160
6五米173
7上訪181
8西風烈201
9他們214
10底牌231
11撒手鐧246
12雜事258
後記(喬葉)264
序
李敬澤
1
從《月牙泉》說起。這是喬葉的一個短篇小說,寫作時間應在《拆樓記》前後。
《拆樓記》的讀者,應該讀《月牙泉》。這是一篇讓我很不舒服的小說,我剋製著羞恥感把它讀完。
我牢牢地記住瞭那對姐妹,她們住在一座豪華酒店裏,妹妹是城裏人瞭,而仍是一個農婦的姐姐被妹妹忍不住地厭棄著,妹妹知道這種厭棄是不對的,妹妹和我們大傢一樣,預裝瞭很多話語和言辭來反對這種厭棄,但妹妹忍不住啊,她甚至厭棄姐姐的身體。
——階級、階級感情,我還真想不起更好的詞。
類似的情景讓人想起“十七年”的小說,想起“十七年”的思想路徑從何時開始改變,從《陳奐生上城》?一種羞恥感被明確地加到瞭進城的窮人身上,然後,就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對這種羞恥感的消費,在大眾文化中、在趙本山那樣的小品中。
現在,這是社會無意識,它不能形成言辭,它不需要經過大腦。
社會在哪裏?如果說一個人本質是他的社會關係的總閤的話,那麼,他的這種本質如何呈現?
在《月牙泉》中,這不是通過思想和言辭,而是通過本能、身體。
我的“不舒服”在於,《月牙泉》揭示瞭我們的思想和言辭著意掩蓋的事實,它把羞恥感還給瞭我們,撕開瞭我們精神上的羞處。
是的,多多少少,我們和那位妹妹是一樣的。
2
現在,談《拆樓記》。喬葉寫瞭一部不那麼討人喜歡或肯定不討人喜歡的作品。
喬葉當然知道討人喜歡的作品怎麼寫,彆忘瞭她是《讀者》的專欄作傢,實際上,作為小說傢,一直有兩個喬葉在爭辯:那個乖巧的、知道我們是多麼需要安慰的小說傢,和那個凶悍的、立誌發現人性和生活之本相的小說傢。
現在,是後一位小說傢當班。
她在《拆樓記》中,力圖重建我們的生活世界:在紙上,把我們生活與意識的隱秘結構繪製齣來。
對此,我們當然是不喜歡的,我們都希望,打開一本書時,發現自己在“彆處”,而不是仍在“此處”,而且,“此處”如此赤裸清晰,令我們羞愧不安。
3
凡懼怕注視自身的人,不要打開此書。
凡在此處“安居”而樂不思蜀的人,不要打開此書。
凡戴著言辭和公論的盔甲,永不卸下的人,不要打開此書。
凡堅信世上隻有黑白二事的人,不要打開此書。
凡頭腦簡單者,不要打開此書,此書會把他簡單的頭腦攪亂。
4
“拆遷”這件事,每天齣現在媒體上,我們對它有最深刻的認識。
但是,真的嗎?
圍繞這件事,聚集著當下社會一係列鮮明、尖銳的衝突主題:官府與被欺壓的良民、人們捍衛“傢”的自然正義、人的安全感和公平感,以及常常不能得到有效迴應的訴求,由此産生的無助感,等等。
所有這一切,形成瞭鮮明的戲劇效果,它幾乎就是古老戲劇的基本結構,它有力地激發瞭深植於民間傳統的情感力量。
社會在按照戲劇的、文學化的方式組織和錶達自身的意識。
那麼文學還能夠做什麼?
5
伯林在《反潮流》一書的一個腳注中說:“我們從馬基雅維利以及他那類作傢裏受益良多,他們開誠布公地講述瞭人們在做什麼,而不是應當做什麼。”
無論是作為看客,還是作為演員,社會戲劇的力量在於,它強烈地訴諸“應當做什麼”,而對於人們在做什麼,遠不是“開誠布公”的。
社會戲劇的燈光在照亮什麼的同時,必定簡省瞭什麼,讓有些事物留在燈光之外。
6
在《拆樓記》中,喬葉或許是在探索文學的另外一種可能,一種不可能的可能:
文學必須把自己化作一種更全麵的感受形式和思想形式,它必須反戲劇化,必須超越於各種概念和命題,必須盡可能忠直地迴到全麵的人生和經驗。
也就是,看到燈光之下和燈光之外,看到前颱和後颱,看到白天和夜晚,看到那些拆遷和被拆遷的人們,他們真實的、赤裸裸的動機、利益和情感,不是對著記者、對著麥剋風所說的,而是他們正在做的。
《拆樓記》由此成為龐大社會戲劇的一個腳注,一種邊緣的思想和爭辯。
7
《拆樓記》本身就有很多注釋。這些注釋或許應該刪掉,因為它們增加瞭閱讀的難度。
但不能刪掉。因為,這種閱讀的難度和麻煩也正是思想的難度和麻煩。
人生的真正秘密,或許不在正文,而在那些被刪掉的注釋裏。
社會現象的復雜結構,也正藏在被記者和專傢們略去不提的漫長注釋中。
8
這樣的寫作一定是令人不適的,它使人從令人激憤、某種程度上也令人安心的戲劇場景中迴到灰色的、模糊的人生。
它甚至令人惱怒、令人羞恥——
揭開事物的羞處,揭開人心與社會中隱秘運行的規則。
揭開指引著我們行動的那些難以形諸公共話語的情感、本能和習俗。
揭開下意識和無意識。
揭開正在博弈、心照不宣的各種“真理”,這些“真理”相互衝突和對抗,但是也在妥協和商量,秉持著各自“真理”的人們在緊張關係中達成瞭某種生態,這是誰也不滿意的生態、誰也不認為正確的生態,但它成為瞭“自然”。
9
為此,喬葉采用瞭“非虛構小說”這樣的形式。
她為自己找到瞭一個源頭:比如杜魯門·卡波特的《冷血》和諾曼·梅勒的《劊子手之歌》。
但其實略有不同,卡和梅,當他們使用“非虛構小說”的時候,他們某種程度上是迴到洪荒初開,他們在卑微的層麵上模仿宏大的諸神。
而喬葉,是從宏大的戲劇中,迴到經驗,迴到凡人和人間。
10
這樣的形式同樣會令人惱怒,對於那些老實得像火腿一樣的評論傢和藝術傢來說,僅僅是“非虛構小說”這樣既矛又盾的概念就令他們生氣,就令他們欣喜:如此輕而易舉地就找到瞭空門和破綻。
但為什麼不可以呢?《矛盾論》都忘瞭嗎?難道體裁和形式本身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就是要充分運用矛盾的張力嗎?
你看著“非虛構小說”生氣,你看“史詩”這樣的說法是否生氣呢?
“非虛構小說”是以爭辯和挑戰的姿態迴到小說的史前史,把虛構與非虛構、生活與對生活的錶達、“真實”的承諾與真實的相對性,把所有這些夾纏不清的問題,重新在這個網絡的、媒體的、眾聲喧嘩的時代擺在我們麵前,讓我們如同小說史前史的那些人們一樣,自由而富於想象力地著手書寫模糊混沌的人類理智、情感、欲望和夢想。
11
在這裏,這個人、這個書寫者站在這裏,她拒絕宣布這一切純屬虛構,她願意為自己的每一個字承擔責任——本故事純屬非虛構,歡迎對號入座。
但同時,她也明確地承認自身的裂痕和有限,我有我的特定身份以及相隨而來的局限和偏見。因而“小說”在這裏也不是托詞,不是作者為自己爭取特權的方式,而是,這個人說,我隻能在我力不能及的地方努力動用我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喬葉在嘗試一種被無數人推崇但很少被人踐行的寫作倫理,她以自剖其心的態度,見證瞭她的所見和所知。
12
是的,所有的人,她愛他們,這是無疑的。但她同時也對他們感到失望,這也是無疑的。她深刻地知道自己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她對自己同樣失望。
《月牙泉》是如此,《拆樓記》亦是如此。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僅僅停留在其錶麵信息量的多少,更在於它所激發齣的那種持續的探索欲和自我反思的動力。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因為某個觀點而陷入長時間的沉思,甚至會聯想到自己過往的經曆和對世界的認知,這本書像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齣自身知識結構的盲點和思維定式的局限。它不是提供一個終極的結論,而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對話邀請,引導讀者跳齣原有的舒適區,去主動尋找、去質疑、去構建自己的理解體係。這種“啓發性”是它最寶貴的特質,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似乎被輕輕地打磨和拓寬瞭一圈,對於後續接觸其他領域的信息時,也會不自覺地運用書中學到的思維工具去審視和分析,可以說,它為我的心智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世界展現齣更多維度的可能性。
評分作者在構建其思想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磅礴的氣度和嚴謹的邏輯構建能力,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這不是那種零散的觀點堆砌,而是一座精心規劃的知識殿堂,每一塊磚瓦、每一根承重柱都緊密相連,共同支撐起一個宏偉的論述框架。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交叉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從曆史學的縱深追溯到社會學的橫嚮剖析,再到哲學層麵的思辨探究,作者總能找到那些看似不相關事物之間的隱秘聯係,並通過精妙的比喻和論證將其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迴溯前文,不是因為不理解,而是被那種論證的嚴密性所摺服,需要時間去細細品味其推導過程的每一步。這種學術上的深度和廣度,無疑將這本書推到瞭一個很高的層次,它不僅提供瞭答案,更重要的是教會瞭讀者如何去提問和思考,其思想的穿透力是持久而深遠的。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大提琴手,知道何時該拉齣激昂的高音,何時又該轉為低沉的私語。作者的敘事視角轉換自然流暢,時而宏大敘事,將我們置於時代的洪流之中,去感受那些波瀾壯闊的曆史瞬間;時而又聚焦於個體命運的微小細節,那種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讓人仿佛能穿越時空,與書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讀到某些情節的高潮部分,那種強烈的代入感甚至讓我忘記瞭手中的書本,眼前浮現的畫麵清晰得如同電影鏡頭,每一個場景的切換都帶著明確的目的性,絕無拖遝或倉促之感。而那些需要思考和沉澱的地方,作者會適時地放緩筆速,用精準且富有哲理的語言引導讀者駐足反思,這種節奏的張弛有度,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趣味性,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灕,毫無晦澀之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展現瞭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在描述宏大場景或嚴肅議題時,其用詞莊重、句式工整,充滿瞭古典文學的韻味和力量感,讀起來有一種誦讀史詩般的莊嚴感。然而,當作者轉入對日常細節的描摹或是人物內心獨白時,語言又瞬間變得鮮活而口語化,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幽默感,那些辛辣而精準的諷刺,常常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感到一絲心酸。這種在“雅”與“俗”之間自由切換的能力,使得這本書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論高度,又不失貼近人間的溫度。特彆是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寫,仿佛能嗅到空氣中的味道,感受到陽光的溫度,作者對五感的調動能力極強,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世界,閱讀體驗因此變得無比豐富和立體。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瞭。封麵采用瞭一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手感溫潤而厚實,那種觸感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光滑塑料封麵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設計上沒有過多的花哨,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僅以一副極具象徵意義的綫條畫勾勒齣主題的輪廓,簡潔中蘊含著力量感。裝訂處處理得一絲不苟,書頁翻動時發齣的那種輕微的、帶著些許摩擦感的“沙沙”聲,仿佛在訴說著曆史的沉澱與故事的厚重。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不是那種刺眼的亮白,而是帶著一絲暖調的米黃色,這讓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大大降低,光綫柔和地被吸收,文字的油墨在上麵顯得清晰而不滯澀,可見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程度。尤其是側邊切口的工藝,平整而精緻,那種對工藝美學的追求,讓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尊重,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這精美外錶下隱藏的深刻內涵。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有簽名和簽章,先囤貨。
評分效率高,質量好。圖書正版,有保存價值。
評分當下現實生活中一個熱點現象的書寫。值得一讀。
評分不錯,很好看的書,價格也不貴,下次再來。
評分還沒有看完,不是自己喜歡的風格
評分效率高,質量好。圖書正版,有保存價值。
評分好評,不管是從快遞包裝,還是送貨速度,都令我非常滿意,一如既往的相信京東。
評分紙張挺好的,印刷得也十分清晰,感覺還可以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