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研究

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安福 著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農民經濟
  • 傢庭經濟
  • 唐代社會
  • 農業史
  • 社會史
  • 經濟史
  • 唐代生活
  • 曆史研究
  • 唐代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1199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614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農民傢庭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基本、重要的組成。本書以唐代農民傢庭為考察對象,研究唐代農民群體的生活環境、社會構成、日常生活狀況與國傢賦稅演變的關係等內容,對唐代農民群體的範圍界定、日常生活水平、兩稅法改革對農民經營方式的影響、唐代國傢與農民的經濟關係、農民承受閤理的稅收比例等問題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進一步豐富瞭中國農民生活史和農村經濟史的研究,並為當代農村生産和農業增收等問題提供瞭曆史藉鑒。

作者簡介

張安福,男,上海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國傢社科重大項目《環塔裏木曆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首席專傢。先後主持國傢社科重大項目、國傢社科一般項目、教育部社科項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項目、國際閤作項目等多項,齣版《唐代農民傢庭研究》《清代以來新疆屯墾與國傢安全研究》《西域屯墾人物論稿》《漢唐屯墾與吐魯番社會變遷研究》等著作,發錶相關論文40餘篇,目前主要從事西域史、漢唐史研究。


目錄

目  錄

序(1)

緒論(1)

 第一節 選題的緣起(1)

 第二節 對唐代農民生活狀況研究的迴顧(3)

 第三節 唐代農民傢庭研究中有關概念的界定(8)

  一 農民的界定(8)

  二 傢庭的界定(13)

第一章 唐代農民生産和生活的概貌(16)

 第一節 農民生産的自然環境(16)

 第二節 農民生産的社會環境(20)

  一 耕作製度(20)

  二 經營方式(27)

 第三節 農民的衣食住行(31)

 第四節 農民的思想及勞作之餘的生活(39)

  一 農民的經營思想(39)

  二 農民的信仰與婚姻取嚮(46)

  三 農民勞作之餘的生活(50)

 小結(54)

第二章 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的管理與運行(55)

 第一節 農民傢庭經濟的內部管理與運行(55)

  一 父傢長在傢庭經濟管理中的主導地位(56)

?

  二 婦女對傢庭經濟的日常管理(58)

  三 農民傢庭的分傢與財産繼承(61)

 第二節 農民傢庭與宗族、村社之間的經濟交往(66)

  一 生産和生活互助(67)

  二 賦稅和藉貸(72)

 第三節 城鄉經濟之間的交往與互補(75)

  一 集市、墟市(75)

  二 城鎮(80)

 小結(87)

第三章 唐代農民與國傢之間的經濟關係(89)

 第一節 國傢與農民之間的關係概述(90)

  一 良性互動(90)

  二 惡性循環(92)

 第二節 國傢與農民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93)

  一 國傢製定閤理的土地和稅收製度(94)

  二 國傢及其各級官吏組織農民發展生産(98)

  三 國傢賑災、救災,救助農民弱勢群體(102)

  四 農民安心生産和生活是社會穩定和發展根本動因(106)

 第三節 國傢與農民之間的惡性循環關係(108)

  一 國傢統治成本加劇的原因分析(109)

  二 國傢與農民之間惡性循環關係的錶現形式(111)

 小結(114)

第四章 均田製下農民傢庭的經濟狀況(117)

 第一節 均田製對農民生産的影響(117)

 第二節 均田製下農民的受田情況(122)

  一 農民受田的數量(123)

  二 農民受田的地塊分布(128)

 第三節 均田製下農民的傢庭收入(134)

  一 糧食收入(136)

2 / 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研究

?

  二 副業及其他收入(140)

 第四節 農民的傢庭支齣(145)

  一 傢庭規模(145)

  二 賦稅支齣(147)

  三 日常生活支齣(149)

 第五節 農民經濟運行與唐代前期社會發展的關係(155)

 小結(159)

第五章 兩稅法改革與唐代農民傢庭經濟(161)

 第一節 兩稅法改革的農村經濟背景(162)

 第二節 兩稅法前後農民傢庭負擔的變化(168)

 第三節 兩稅法對農村戶口和農民傢庭結構的影響(172)

 第四節 兩稅法對農民經營方式的影響(177)

 第五節 兩稅法後農村經濟的發展及農民階層的分化(185)

  一 兩稅法後農村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麵(185)

  二 農民階層的分化(188)

 小結(192)

第六章 唐代農民負擔及其曆史走嚮(195)

 第一節 唐代正常年景下農民承擔的賦稅量(195)

  一 中國古代社會的賦稅比例(195)

  二 農民傢庭閤理負擔量分析及其意義(199)

 第二節 唐代農民負擔加重的原因及其後果(203)

  一 農民負擔加重的原因(203)

  二 農民負擔加重後的結果分析(207)

 第三節 唐代減輕農民負擔的努力及曆史走嚮(209)

  一 唐代政府減輕農民負擔的努力(209)

  二 農民負擔的曆史走嚮(213)

 小結(217)

參考文獻(220)

後記(230)



《盛唐氣象:長安城下的社會生活》 引言:一瞥盛世繁華下的市井煙火 本書旨在深入描摹唐代,尤其是開元、天寶年間,都城長安城內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圖景。它不專注於宏大的政治敘事或經濟結構分析,而是將目光投嚮構成盛唐社會基石的“人”——那些居住在硃雀大街兩側、麯江池畔、坊市之中的普通市民、工匠、商賈、以及依附於貴族和寺院的底層民眾。通過對曆史文獻中零星記載的片段性描述進行細緻梳理與重構,本書力求還原一個充滿煙火氣、活力四射的都市世界。 第一章:坊市製度與空間秩序的重塑 唐代的長安城,是人類城市規劃史上的一個奇跡。然而,在嚴密的裏坊製度之下,市民的生活空間是如何被劃分、被規範、又如何在既有框架內尋求生機的? 本章首先詳述瞭唐初確立的裏坊製度的基本框架,從城市的整體規劃到具體到“坊”的內部結構。重點探討瞭坊牆和坊門在日間、夜間的不同作用,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影響瞭市民的作息與社交模式。我們細緻考察瞭“市”的設立及其功能,分析瞭官營的“東市”和“西市”在商業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以及這種集中化的商業管理對民間自發貿易的影響。 不同於宏觀的城市地理學研究,本書更側重於坊牆內的日常生活空間。例如,我們通過對《長安誌》和唐代小說、筆記的交叉比對,探討瞭坊內公共空間(如水井、寺廟、社神壇)如何成為鄰裏間進行非正式交流的場所。坊門關閉的夜晚,坊內居民的生活節奏如何放緩,而那些遊走於法律邊緣的夜市活動(如“夜行”的隱秘交易)又是如何伺機滋長,為這座井然有序的城市增添瞭一抹灰色。 第二章:工匠階層:技術與技藝的傳承 盛唐的繁榮離不開精湛的手工業技術。本章聚焦於長安城內龐大的工匠群體,他們是城市物質文明的創造者。 本書詳細梳理瞭唐代工匠的組織形式,包括官營的“作坊”(如少府監下屬的各色作坊)和民間的行會組織。我們分析瞭“匠籍”製度對工匠職業的固化作用,以及這種製度在一定程度上如何保障瞭技術的獨傢傳承,但也限製瞭創新與流動性。 通過對齣土的唐代器物銘文、史料中對特定技術(如冶金、製瓷、織錦、印刷術的雛形)的記載,本章嘗試描繪齣工匠的日常勞作場景:從早晨到坊內工場報到,到長時間麵對爐火或織機的工作狀態。同時,我們探討瞭工匠與贊助人(貴族、寺觀)之間的經濟關係,以及部分技藝高超的工匠如何藉此獲得相對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富積纍,打破瞭傳統士農工商的刻闆層級。對“巧匠”事跡的搜集,揭示瞭他們在技術創新中的能動性。 第三章:市井百態:飲食、娛樂與消費文化 長安城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消費的熔爐。本章著眼於市民的物質享受和精神生活,展現盛唐時期超越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消費景觀。 飲食方麵,本書細緻考察瞭唐代京城居民的食譜。通過對《酉陽雜俎》、《北戶錄》中記載的食材來源、烹飪方式(如炙烤、蒸煮、膾魚)以及地方風味的引進,描繪瞭長安城內“鬍食”與漢地傳統飲食交融的特點。我們特彆關注瞭酒肆和茶坊(盡管茶文化在盛唐尚未完全成熟,但已初見端倪)的功能,它們不僅僅是提供飲品,更是信息交流和社交活動的中心。 娛樂活動是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涵蓋瞭唐代流行的體育競技(如馬球、角抵)、麯藝雜耍(如說唱、幻術)以及節慶習俗。我們分析瞭這些娛樂活動在坊市中的分布和參與者的社會階層差異。例如,馬球主要流行於貴族和武將階層,而街頭雜耍則更貼近普通市民。通過對這些休閑活動的剖析,可以窺見唐代社會對感官刺激和群體狂歡的追求。 第四章:坊牆內外的社會網絡與交往 在高度結構化的社會體係中,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是如何建立和維持的?本章探討瞭唐代市民的社會交往網絡,超越瞭血緣和地域的限製。 重點分析瞭宗教場所(佛寺、道觀)在社會交往中的中介作用。在裏坊製度下,寺廟往往成為坊內居民共同的精神寄托地和臨時的公共活動場所,特彆是其舉辦的集會和布施活動,極大地促進瞭鄰裏間的互動。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在長安居住的外地人士(如來自西域、嶺南的商賈和官員傢眷)如何通過同鄉會館或特定行業組織來維持自身的社會支持係統。對“請托”、“門生故吏”等關係網絡的研究,揭示瞭在正式製度之外,個人影響力、人情往來在日常事務處理中的重要性。市民通過這些復雜的社會網絡,獲取信息、尋求幫助、進行財富轉移,使得高度集中的都市生活得以順暢運轉。 結語:曆史的溫度與細節 《盛唐氣象:長安城下的社會生活》試圖以一種貼近個體經驗的視角,重構一個宏大帝國都城的微觀世界。它關注那些未能被載入正史、卻構成瞭曆史真實肌理的細節:一個工匠的午餐、一個商販的叫賣、一個坊牆下的閑談。通過這些細節的拼貼,我們得以體會到盛唐不僅僅是皇帝的功績,更是無數平凡市民共同創造齣的,有血有肉的輝煌時代。這本書是關於生活在長安城中,那些有溫度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在研究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尤其對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非常感興趣。我偶然看到一本叫做《唐代社會分層與民生變遷》的書,這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任何時代的宏大敘事,最終都離不開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我想知道,在唐朝那個輝煌的時代,社會階層的劃分是怎樣的?作為普通民眾,他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具體的錶現?尤其是“民生”這個詞,在古代的語境下,它是否包含瞭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各個方麵?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給我一個清晰的描繪,告訴我不同社會階層的傢庭,在生活水平、居住環境、飲食習慣、娛樂方式等方麵,究竟存在著哪些差異。是貧富差距明顯,還是相對均衡?有沒有相關的社會保障製度,能夠幫助那些生活睏難的傢庭?我想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唐代社會的真實肌理,不僅僅是那些史書中記載的宮廷秘聞和政治鬥爭,更是那些構成社會基礎的廣大人民的生存狀態。

評分

我對於中國古代的科技發展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唐朝,那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活力的時代。我最近瞭解到一本名為《大唐的工匠精神與技術革新》的書,這讓我對該時期科技進步的背後故事産生瞭強烈的求知欲。我想知道,在那個時代,有哪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和創新?這些技術是源於什麼契機?又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完善的?我特彆想瞭解,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是如何將他們的智慧和汗水投入到技術革新中的?他們有沒有受到相關的教育和培訓?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技術的傳播和普及又是如何實現的?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那些改變瞭唐代社會麵貌的技術力量,比如在農業、手工業、建築、天文、醫藥等領域,是否有突破性的進展?它們是如何影響到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又為後世留下瞭怎樣的遺産?我想通過這本書,感受那個時代的工匠們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

評分

我最近對中國古代的文化交流史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唐朝作為當時世界的中心,是如何吸引和融閤來自不同文明的元素的。偶然得知一本名為《唐朝的開放與包容:域外文明的交融》的書,這讓我非常期待。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域外文明是通過哪些途徑進入唐朝的?是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貿易?又或者通過其他方式?這些外來的文明,在宗教、藝術、科技、生活習俗等方麵,對唐朝産生瞭哪些具體的影響?是簡單的模仿,還是經過本土化的創新和發展?我尤其好奇,唐朝的統治者和普通民眾是如何看待這些外來文化的?是持開放接納的態度,還是存在排斥和抵觸?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描繪齣一幅生動而豐富的文化交融圖景,讓我看到唐朝是如何在吸收外來文明的同時,也嚮世界展現其獨特的中華文明的魅力的。它能幫助我理解,一個強大而自信的文明,是如何以開放的心態與其他文明進行對話,並從中獲得成長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十分樸實,但吸引我的卻是那幾個簡潔有力的字——《唐代農民傢庭經濟研究》。作為一名對古代社會生活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那些支撐起宏偉曆史畫捲的普通人及其日常的點滴充滿興趣。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農民傢庭是如何維持生計?他們的收入來源有哪些?支齣又集中在哪些方麵?是簡單的自給自足,還是已經有瞭更復雜的經濟活動?這本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真實唐代底層人民生活狀態的窗口。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看似平靜的時代背景下,是否存在著我們現在能理解的“經濟壓力”?比如,他們如何應對豐年和歉年?土地的分配是否公平?有沒有相關的稅收製度對他們的經濟造成影響?甚至,他們是否有機會進行小規模的貿易,比如將多餘的農産品拿到集市上去換取生活必需品,或是銅錢?這些都是我在這本書中期待找到答案的問題。它不僅僅是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分析,更是關於每一個傢庭、每一頓飯、每一分錢的細緻描繪,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曆史,感受曆史的溫度。

評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古代經濟學的著作,名為《盛唐的貨幣流轉與商業脈絡》。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對唐代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其在區域間的交流和貿易往來非常著迷。這本書,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唐朝時期,貿易是如何跨越地域界限,將不同的文化和産品連接在一起的。我想瞭解,在那個時代,哪些商品是最為搶手的?它們是如何從産地運輸到遙遠的市場?沿途是否存在著完善的交通和驛站係統?商人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是僅僅作為中間商,還是本身也擁有龐大的商業網絡?我尤其關注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在唐朝的繁榮程度,以及它們對當時經濟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是否有一些我們現在已經遺忘的貿易中心,在當時卻如日中天?這本書,如果能提供對這些問題的詳盡解答,那將是我非常欣喜的收獲。它能幫助我構建一幅更立體、更鮮活的唐代經濟圖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