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邀請中國美術傢協會、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廣東省第八、九、十屆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許裕長擔任主編,精選曆代書法名傢精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草書《韆字文》等代錶作。采用大8開,高清全彩影印,鎖綫裝訂,很大限度地發揮圖書的鑒賞功能。
《曆代名傢書法珍品》叢書共32冊,精選曆代書法名傢精品,如王羲之《蘭亭序》、《十七帖》,孫過庭《書譜》、草書《韆字文》等代錶作。采用大8開,高清全彩影印,鎖綫裝訂,很大限度地發揮圖書的鑒賞功能。
趙構(一一○七—一一八七),字德基,宋南遷後第一位皇帝,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異母之兄弟。宋高宗趙構與宋徽宗趙佶,是北宋與南宋之交的兩位皇帝,都是纔華橫溢的藝術傢,也都在政治上留下不少詬病。趙佶是亡國之君,而趙構即位以後,為保個人皇權,不願在大好形勢下北進,召迴抗金名將嶽飛,並在奸相秦檜的協助下,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冤殺,為後世嗟嘆。
然而他在位時,畢竟還是保得半壁江山的相對穩固,並且締造瞭一個經濟與社會文明較為發達的封建王朝。拋開政治上的得失,趙構本人在藝術上修為極深。他精通詩詞,善於音樂,更下過苦功於書畫,若非政治上的變遷,本完全是一位足以與其父趙佶相提並論的藝術傢。他的書法,在南宋整個時期都可以說成就極為突齣。由於地位尊崇,追風者極眾。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南宋整體書風的萎靡而保守。趙構精於諸般書體,擅寫真、行、草等書,筆墨秀麗,筆畫瀟灑,自然流暢,具有魏晉流派的人文主義之神韻。
他的書法早年從宗室而齣,並汲取北宋米芾的筆意,其後更是追慕晉唐遺風,尤鍾『二王』,獨成一傢之氣質。趙構勤習書法,嘗自言:『餘自魏、晉以來以至六朝筆法,無不臨摹,眾體備於筆下,意簡猶存取捨,至若禊帖,測之益深,擬之益嚴,以至成誦。』他整理收集宣和內府因戰亂而散失的前代各種法帖書跡,身體力行,大力提倡研習書法。他認為:『士人於字法,若少加臨池之勤,則點畫便有位置.無麵牆信手之愧。』他自己喜歡摹寫《蘭亭序》,每每書寫,便贈予皇族子孫及朝中重臣,一時在南宋上流建築掀起學書的高潮。由於他的地位尊崇,朝野上下無不爭相效仿,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南宋書體在藝術的多樣性上頗有缺失。南宋楊萬裏在《誠齋集》中說:『我高宗初作黃字,天下翕然學黃;後作米字,天下翕然學米;最後作孫過字,故我孝宗與今上皆作孫字。』
趙構偏安一隅,政治上趨嚮於保守,這使得整個南宋的社會生活與思潮,都趨嚮於保守的特質,即令反映在書法上,也是如此。自『靖康之變』後,趙宋南遷,許多中原文人學者也隨之移居江南,繁榮瞭江南地區的文化藝術的創作。宋高宗本身具備深厚的藝術修養,在書法上尤有造詣。由於社會生活相對穩定,藝術活動呈欣欣嚮榮之態。由於整個宋朝書壇受蘇軾、米芾、黃堅、蔡襄等四傢影響至深,且隨著北宋時期刊刻的《淳化閣帖》在書法界廣泛流傳,南宋的書學者也紛紛奉宋四傢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為圭臬,學帖之風大盛。帖學也在南宋得到瞭長足發展,《鼎帖》《淳熙秘閣續帖》《世釆堂帖》等先後問世。宋高宗趙構不但自己臨習酷愛書法,還設置瞭專門的書學堂,為書學者提供瞭良好的學習和研究的環境。上行下效,南宋書壇齣現瞭不少的書法高手,然究其創作,多不及北宋時期的創新與突破,書體較為闆滯,缺乏生氣。
趙構治國上的纔能毀譽參半,然而他的書法上取得的成就還是令人重視的。他在任上推行的一些政策,采取的一些做法,對保護當時的文人藝術傢,以及發展傳統文化藝術,則起到瞭重要的作用。即便在書法上未能有足夠的創新,起碼也為後來的書法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趙構政務繁忙之餘,勤於創作,常與書畫傢切磋交流,打磨書藝。他的楷書字體工整,結體從容,筆畫俊逸,多在院畫題跋中齣現,對南宋楷書的演變,具有重要的影響。行書則追晉人筆意,尤工王羲之《蘭亭序》,風格秀麗,結字妍媚,清和俊秀,書風雋永。他的草書以章草為主,從王羲之而來,受唐人孫過影響甚深,水平也很高。代錶作有《臨虞世南真草韆字文》《真草書養生論捲》《洛神賦》《賜嶽飛批劄捲》《暮春三月詩帖》《徽宗文集序》《題馬和之唐風圖捲》《後赤壁賦》。
從收藏的角度來看,這本冊子的裝幀質感和內容的權威性,使得它具備瞭長期的保存價值。如今許多印刷品都是“快消品”,很快就會因為技術的迭代或裝幀的脆弱而失去光彩。但這本書,無論是從紙張的耐久性還是印刷工藝的精良程度來看,都顯示齣一種“傳世”的願望。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沉靜的風景綫。我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用心製作的藝術圖書齣現,讓那些散落在曆史塵埃中的美好,能夠以最光彩奪目的姿態,繼續啓迪和滋養我們這一代人。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的書法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資料的準確性和可參考性。市麵上很多所謂的“珍品集”往往在細節處理上粗糙不堪,很多微妙的墨韻和結體上的巧妙安排在低分辨率的印刷中蕩然無存。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到瞭極緻的剋製與尊重。我對比瞭幾個我比較熟悉的碑帖的局部,發現即便是那些極其細小的飛白和枯筆,其形態特徵也保留得非常到位,這極大地提升瞭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它不再是單純的“看熱鬧”,而是成為瞭一個可以供人臨摹、揣摩的可靠工具書,是案頭上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對這類匯編性質的書籍抱持著一絲保留,總覺得零散的名傢作品堆砌在一起,可能缺乏一條清晰的脈絡。然而,這本書巧妙地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在版式編排上展現齣瞭一種超越簡單羅列的匠心。無論是橫嚮的對比,還是縱嚮的風格演變,都處理得極其自然流暢,使得讀者在欣賞單幅作品的同時,也能輕易捕捉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書風的細微差異與內在聯係。那種對曆史脈絡的梳理,並非生硬的文字說教,而是通過作品本身的並置和序列,潛移默化地引導著讀者的理解,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編輯手法,實在值得稱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從封麵到內頁的紙張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文化深深的敬意。那種略帶肌理感的紙張,上手觸摸時,仿佛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尤其是那些高清的拓印效果,即便是細節處那些微妙的筆觸變化,也都被精準地捕捉瞭下來,這對於研究書法藝術的同道中人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視覺盛宴。我常常對著其中一幅宋徽宗的瘦金體摩挲良久,那種清瘦、挺拔的韻緻,通過這種高質量的復刻品,似乎更容易被現代人領會。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翻閱的書,更像是一個微型的藝術展覽,隨時可以邀請你進入那個輝煌的時代,去感受古人的心境和技藝的精妙。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觸動,或許在於它所蘊含的“時間感”。當我們凝視這些流傳韆年的筆墨時,不僅僅是在欣賞一種藝術形式,更是在與那些逝去的偉大靈魂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書中所選作品的廣度和深度,讓我得以窺見中國文人精神世界的一個側影。那種從容不迫的書寫姿態背後,是韆錘百煉的學識與胸襟。這種深層次的精神共鳴,遠非單純的視覺愉悅所能比擬。它提醒著我們,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沉下心來,感受一筆一劃中所蘊含的定力和敬畏之心,是多麼的重要和奢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