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妙的新世界+我们(套装共6册)京东独家附赠 谈资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美妙的新世界+我们(套装共6册)京东独家附赠 谈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治·奥威尔,尤金·扎米亚金,A.L.赫胥黎 著,柳青,李毅,张莉 译
图书标签:
  • 反乌托邦
  • 经典文学
  • 政治小说
  • 社会批判
  • 科幻小说
  • 套装
  • 1984
  • 美妙的新世界
  • 我们
  • 谈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ISBN:12292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77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描写了一个发生在一千年后的幻想故事,想象大胆,行文天马行空,它的横空出世令当权者紧张,继而被禁长达六十年之久。然后无论过去、现在,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毋庸置疑。扎米亚金写就了瑰丽壮观的《我们》,《我们》也成就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导师,让他在文学圣殿占据了重要的一席。《我们》作为反极权政治的经典作品,其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所具备的深邃的启迪意义,都让它流芳百年,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回忆。中英双册,精致盒装,精心设计。译文精良,值得收藏、品读。
  
  《1984》是20世纪具影响力的文学经典,世界伟大的反乌托邦、反极权之政治讽喻小说。《1984》是奥威尔的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我们采用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将此书呈现给大家。该小说深刻第描写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下的生存状态,假象了一个令人感到窒息和恐怖的社会,揭示出极权主义必将导致人民甚至整个国家成为悲剧。同时,这部小说也时刻提醒着人们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文中的思想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曾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危险物,并因此被许多国家(不单是有时被视为采取“极权主义”的国家)列为禁书。但这丝毫影响不了该小说的伟大,至今,该小说已被翻译成至少62种语言,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1923年至今很好的100本英文小说之一,成为20世纪影响为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美妙的新世界(英汉对照)》是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在那个世界里,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下的人们都是被预先设定种姓,然后由试管和育婴瓶孵化出来。胚胎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种姓,接受不同的训练。低种姓者矮小丑陋,承担社会里底层的工作;高种姓者高大漂亮,构成社会的上层。在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快乐,所有人的快乐都是一模一样的。书中对技术发展的反思、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使得《美妙的新世界(英汉对照)》成为了二十世纪“反乌托邦”文学里的一面旗帜。
  
  《谈资》涵盖了国学、妙语、名人、军事、政治、经济、艺术、万事由来、时尚、运动、幽默故事、名句集锦、奇书一览、未解之谜等内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取其精华,言语简洁精练,强调概括性和代表性,以便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轻松了解到广泛的知识。当然,书中选材也紧扣现代口才艺术的脉搏,旨在帮助所有渴望拥有好口才的人真正掌握和驾驭谈资。

作者简介

  奥尔德斯·伦纳德·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国作家,著名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之孙。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一生共写作50多部小说、诗歌、哲学著作和游记,其中著名的作品便是科幻小说《美妙的新世界》,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赫胥黎对人类生活中的矛盾具有超凡的预见力,因此才有《美妙的新世界》这部惊世之作的问世。他1937年移居美国洛杉矶,1963年在那里去世。 
  
  尤金·扎米亚金(1884—1937),前苏联作家,曾积极参加俄国十月革命,并加入布尔什维克,但后来自动脱党。被称为“语言大师”“新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代宗师”。1920年完成了《我们》的创作,但在苏联无法出版。随着1924年英译本《我们》在国外的出版,扎米亚金受到排挤,流亡法国,后客死在巴黎。《我们》(1989年在苏联出版)是第一部反乌托邦小说,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以及奥威尔的《1984》并称“反乌托邦”文学三部曲。
  
  乔治·奥威尔,英国记者、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奥威尔的一生极为短暂,他与1903年出生于时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自幼同情悲惨的印度人民。少年时,他被派到缅甸任警察,又开始同情悲苦的苦役犯。20世纪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洛兹基派系(第四国际)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因被划入左派,被迫流亡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又曾被怀疑是共产主义者遭到英国有关部门的监视。1950年,因肺病去世。在奥威尔颠沛流离的47年岁月中,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作出了许多预言,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一九八四》、《动物庄园》。
  
  (255,255,255);" >《美妙的新世界(英汉对照)》是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刻画的是机械文明下的未来社会。在那个世界里,人性被机械剥夺殆尽。处于“幸福”状态下的人们都是被预先设定种姓,然后由试管和育婴瓶孵化出来。胚胎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种姓,接受不同的训练。低种姓者矮小丑陋,承担社会里底层的工作;高种姓者高大漂亮,构成社会的上层。在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快乐,所有人的快乐都是一模一样的。书中对技术发展的反思、对人类命运的忧虑,使得《美妙的新世界(英汉对照)》成为了二十世纪“反乌托邦”文学里的一面旗帜。
  
  《谈资》涵盖了国学、妙语、名人、军事、政治、经济、艺术、万事由来、时尚、运动、幽默故事、名句集锦、奇书一览、未解之谜等内容,每个知识点都力求取其精华,言语简洁精练,强调概括性和代表性,以便让读者在短的时间内轻松了解到广泛的知识。当然,书中选材也紧扣现代口才艺术的脉搏,旨在帮助所有渴望拥有好口才的人真正掌握和驾驭谈资。

目录

《1984》: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新话原则

《美妙的新世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我们》

精彩书摘

  《谈资》文摘
  中国古代十大兵书
  中国的兵法书籍很多,但有十部经典著作一直流传不息,那就是十大兵书: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春秋末孙武著,今存13篇。
  《孙膑兵法》是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共39篇。
  《吴子》是由吴起、魏文侯、魏武侯辑录,共48篇。
  《六韬》传说为周代姜太公所作,后经研究,认定为战国时的作品。
  《尉缭子》传说为战国尉缭所作。
  《司马法》是战国时齐威王命大夫整理的古司马兵法。
  《太白阴经》是唐代李筌撰写的。
  《虎钤经》是由宋李许洞撰写的,全书共20卷120篇。
  《纪效新书》是由明代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时撰写的,共18卷。
  《练兵实纪》是由戚继光在蓟镇练兵时撰写,正集9卷,附集6卷。
  
  无动力翼装飞行
  对于渴望挑战地心引力的人们来说,无动力翼装飞行绝对是令他们血脉贲张的极限运动。它是指翼装飞行运动员身穿具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从悬崖、飞机、高空热气球等海拔较高处飞身跃下,通过四肢控制飞行服装以实现高空无动力滑翔,在到达最低安全高度时打开降落伞平稳着陆的运动。
  由于这项运动的参与者从高空跳下到打开降落伞之间的时间有限,留给参与者调整姿势的时间仓促,因此飞行的危险性极大,截止到2012年,全世界敢于尝试这项运动的人不足千人。在飞行迷眼中,瑞士伯恩州烟特勒根区劳特布龙嫩是翼装飞行的圣地,但令人生畏的是,目前已有28位参与这项运动的人在此丧命。
  尽管科技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但翼装发展至今,其飞行的原理仍然是通过增加人体的迎风面积,从而得以获得更多的升力来翱翔天际,危险系数极高,这项运动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是“世界极限运动之最”
  ……
  《我们》文摘
  笔记之二
  芭蕾舞
  和谐的四方形
  未知数X
  春天到了。风吹了进来,它来自绿墙之外,从哪个不知名的田野里吹来,带着香甜的黄色花粉。这甜得发腻的花粉弄得我们的嘴唇也跟着干了起来,你不住地舔着它。现在,我在大街上遇到的每个女性(当然,也包括那些男性们)必然也有着这般甜的嘴唇。这么想着,多少有点影响我的逻辑思维。
  但是,天空却不然!一片湛蓝,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古代人的鉴赏力真不可理喻。那种被吹嘘得天花乱坠的团团雾气,多么奇形怪状又毫无秩序。他们的诗人竟能从中获得灵感)。我只爱今天这样经过消毒的、完美无瑕的天空。如果我说,我们只爱这样的天空,我相信绝没说错。在这样的日子里,整个世界仿佛都是用最坚固的、永世长存的玻璃烧铸成的,就像那道绿色大墙和我们所有的建筑物。在这些日子,你可以看到这蓝色世界的最深处,可以看到它们至今无人知晓的令人惊叹的方程式,这些你可以在最普通、最习以为常的事物中见到。
  不过,瞧那天空!它依然湛蓝湛蓝的,没有一点儿云彩的影子(古人的审美趣味是那般可笑,从那些既毫无价值的,又奇形怪状,甚至没有秩序可言的因水蒸气聚合而形成的团团雾气里寻求灵感),而我则只热爱今天的天空,哦,我也可以说是“我们”只热爱它。只有在这样的天空之下,整个宇宙才似用最坚不可摧的永久留存的玻璃所铸成的,就如同那绿墙一般。在这样的天空之下,我们便能深入到这蓝色世界的最核心,洞悉那至今我们未曾知晓的美妙方程式,而这些方程式我们在那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看得到。
  ……
  
  《1984》文摘
  四月的一天,晴朗而寒冷,时钟敲过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缩着身子溜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动作迅速,却还是慢了一些,风吹起沙土跟着他钻进了屋。
  门厅里弥漫着煮白菜和旧垫子的味道,门厅尽头有一张并不适合放在室内的过于巨大的彩色宣传画。宣传画上只有一个一米多宽的庞大面孔。那是一张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的脸,留着浓密的黑色胡须,粗犷而英俊。温斯顿走向楼梯,电梯是坐不上了,就算在最好的情况下,它也很少会开。为了配合仇恨周的节约运动,整个白天都停止供电。温斯顿的公寓在七层,三十九岁的他右脚踝上有一处因静脉曲张引起的溃疡,他只能慢慢地走,不时还要停下来歇一会儿。每层楼梯的平台处都在正对着电梯的墙上贴上了那张巨大的宣传画,画中人似乎在凝视着你,他的视线跟着人一起移动。而画的下方有这样一行字:老大哥在看着你。
  公寓里,一个洪亮的声音正在念着和钢铁生产有关的数字。声音来自镶嵌在右墙上的一块类似毛玻璃镜子的长方形金属板中。温斯顿把声音调低,这个装置(被称为电屏)只能将声音调低,不能完全关上。温斯顿走到窗前,蓝色的党员制服让他瘦小的身材看起来愈发单薄。他的发色很浅,面庞红润,皮肤因长期使用劣质肥皂和钝剃须刀变得粗糙。寒冷的冬天才刚刚结束。
  就算隔着紧闭的窗户,外面看上去仍然很冷。街道上,风裹挟着尘土和碎纸呼啸飞旋。虽然阳光明媚,天色湛蓝,所有的一切仍仿佛蜕去了色彩,除了那些随处可见的宣传画。那张留着黑色胡子的脸从各个角落里居高临下地看着。正对面的房子就贴了这样的宣传画,画上的人正用黑色的眼睛盯着温斯顿,“老大哥在看着你”。一张宣传画掉到了地上,它一角损破,被风吹动,发出啪啪的声响,一个单词时隐时现:英社。远远地,一架直升机在屋顶间飞过,像苍蝇一样在空中盘旋,又转了个弯飞走了。那是警察巡逻队正在窥视人们的窗户。但巡逻队并不让人畏惧,让人畏惧的是思想警察。
  ……

《反乌托邦三部曲:1984 + 美妙的新世界 + 我们》 集结人类对未来社会最深刻的恐惧与警示,一次性收录三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带你沉浸于那些令人窒息的、却又发人深省的未来世界。 《1984》:巨灵的阴影笼罩下的铁腕统治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描绘极权主义统治下个体命运的杰作。在这个被“老大哥”无处不在的监视和思想控制所统治的社会里,历史被篡改,语言被简化(新话),个人自由荡然无存。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在历史部篡改文献的日常工作中,内心深处涌动着对真相和自由的渴望。他开始秘密地写日记,试图抓住属于自己的、未被扭曲的真实。他与朱莉娅的禁忌之恋,是他对抗体制的微弱火花,也是他追求人性的最后挣扎。然而,在无所不能的党面前,任何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奥威尔以其冷峻而犀利的笔触,深刻揭示了权力如何腐蚀人性,以及当个体被剥夺了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时,将面临怎样的悲剧。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特定政治体制的批判,更是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权力诱惑和对自由的失落的永恒警示。它告诉我们,警惕那些以“集体利益”或“国家安全”为名,蚕食个人自由的势力,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美妙的新世界》:幸福的牢笼,消费主义的极致 奥尔德斯·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则呈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反乌托邦图景。在这个被科学技术和基因工程完美构建的未来社会,人们从出生起就被设定了社会阶层,并通过药物“索麻”来麻痹情感,维持虚假的快乐和稳定。在这个没有战争、没有贫困、没有痛苦,甚至没有深刻情感的世界里,人们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个体独特性被磨灭,艺术、宗教、哲学等一切可能引发不安和质疑的事物都被视为禁忌。赫胥黎通过描绘一个来自“野蛮人保留区”的约翰,与这个“美妙”的新世界产生的巨大碰撞,揭示了当人类将便利和享乐置于自由和真相之上时,所付出的代价。这个世界看似完美,实则是一个巨大的、由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编织而成的牢笼,它剥夺了人类体验深刻情感、追求真理的权利,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泯灭。赫胥黎的预言,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娱乐至死的时代,更显得触目惊心,发人深思。 《我们》:集体主义的幽灵,透明人的囚笼 俄国作家叶甫盖尼·扎米亚京的《我们》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比《1984》和《美妙的新世界》更早地触及了反乌托邦的议题,并且影响了这两部作品的创作。在“统一国”,一切都被精准地计算和控制。人们居住在玻璃房子里,隐私不复存在,生活被严密的时刻表所规定。“公民”们按照数字而非名字来称呼,他们的生活轨迹完全透明,任何“异端”思想都被视为对集体秩序的威胁。主人公D-503,一位数学家,是这个完美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他坚信统一国的理性统治是人类的终极幸福。然而,当他遇见了来自“野蛮人”世界、拥有独立意志的I-330时,他内心的“灵魂”开始觉醒,他对自由、情感和非理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渴望。扎米亚京以其先锋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完全抹杀个体差异、追求绝对理性与秩序的社会,并深刻探讨了集体主义对个人精神的压抑,以及这种极端秩序下人性的脆弱与反叛。这本书是对技术至上、理性万能的警示,也是对失去独立思考和情感体验的集体化生存的深刻反思。 三部曲的联动效应:不同维度的人类末日预言 这三部作品,虽然描绘了不同形态的反乌托邦社会,却殊途同归地指向了人类文明在极端政治、社会模式下的潜在危机。 《1984》以政治高压和思想控制为核心,展现了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和对人性的残酷压迫。 《美妙的新世界》则以科技进步和消费主义为幌子,描绘了一个温顺而麻木的社会,人们在享乐中失去了反抗的动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我们》则以前瞻性的视角,预言了在绝对理性与集体至上的原则下,个体如何被彻底边缘化和消解。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未来”的严峻图景:无论是被铁腕统治的恐惧,还是在享乐中沉沦的麻木,抑或是被理性机器吞噬的悲哀,都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需要时刻警惕的陷阱。这三部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对每一个热爱自由、珍视人性的读者的深刻叩问。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与秩序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个体尊严、自由意志和深刻情感的守护。 为何收藏这套《反乌托邦三部曲》? 经典之集: 一次性收录三部被誉为“反乌托邦文学”的奠基之作,其影响力横跨文学、哲学、政治学多个领域。 深刻预言: 它们对未来社会的洞察,在当今世界引发的共鸣,甚至超越了作者当年的想象,为您提供理解当下社会发展趋势的独特视角。 思想启迪: 阅读这三部作品,将激发您对自由、权力、技术、人性等核心议题的深入思考,拓展您的思想边界。 艺术价值: 每一部作品都拥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叙事魅力,为您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珍藏价值: 这是一套能够伴随您一生、反复阅读并从中汲取智慧的经典书单,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套《反乌托邦三部曲》不仅仅是几本小说,它们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可能走向的极端,也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清醒地认知自我,坚守人性,并为自由与尊严而警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集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将二十世纪最深刻的几部反乌托邦杰作汇聚一堂,让我体验了一次彻骨的寒意与深刻的反思。首先拿《一九八四》来说,奥威尔构建的“老大哥”监视体系,那种无处不在的恐惧和对个体思想的彻底剥夺,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读来,更有一种令人脊背发凉的现实感。文字的冷峻、逻辑的严密,将极权主义的运作机制剖析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双重思想”和“新语”的设定,简直是语言学和政治学的完美结合。我记得有段描述,关于真理部如何不断修改历史档案,让我深切体会到,一旦对事实的控制权易手,那么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将成为任人摆布的泥塑。那种压抑感,仿佛不是在阅读小说,而是在亲身经历一场精神上的酷刑。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审查的味道,让人不由自主地审视自己的言行,生怕下一个被“清除”的就是自己脑海中的某个“异端”念头。这种力量,是其他许多科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直击人性中最脆弱的那一面——对自由意志的依恋。读完后,我足足花了几天时间才从那种被监控的焦虑中抽离出来。

评分

将这三部鸿篇巨制放在一起阅读,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们之间形成的对话和互补。它们如同三面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了人类社会对权力的恐惧和对自由的渴望。如果说《一九八四》聚焦于“恐惧的政治”,《美丽新世界》探讨的是“享乐的陷阱”,那么《我们》则揭示了“理性的牢笼”。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通过暴力恐吓、药物诱导,还是通过严密的数学规划,人类的自主性始终是统治者想要消灭的目标。这种并置阅读体验,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反乌托邦”这一概念的理解,它不是单一的政治形态的预言,而是人类文明在不同技术和社会组织形态下,可能走向异化的多重可能性。这种思想的激荡,远超出了任何一部单行本能提供的深度,它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评分

而《我们》这本小说,作为苏维埃背景下的反乌托邦先驱,它的风格和基调又迥然不同。扎米亚京的笔触带着一种早期现代主义特有的疏离和冰冷,那种全玻璃结构的城市和统一的“制服”,构建了一个高度理性化、几何化的世界。这里的压迫是建立在“科学”和“理性”的名义之下的,一切皆可计算,一切皆可预测,个体的“灵魂”被视为一种“不规则的数字”,必须被矫正。读起来,那种对个人身份的消解感尤为强烈,仿佛每个人都只是一个流水线上的零件,没有隐私,没有秘密,甚至连思考的轨迹都必须服从“单一意志”。我特别喜欢其中对“I”(我)与“We”(我们)之间冲突的刻画,那种最终被“驯服”的结局,是如此的悲凉而宿命。它预言了一种冰冷的效率至上主义,提醒我们,当逻辑推向极端,它一样能成为最残忍的暴政工具。这种先见之明,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巨大的勇气。

评分

相比于《一九八四》那种自上而下、铁腕统治的压抑,《美丽新世界》展现的却是另一种更具迷惑性的陷阱。赫胥黎描绘的未来社会,用“幸福”和“稳定”来交换了个体的深度和痛苦。那里没有饥饿,没有疾病,人人都在被预先设定的轨道上“快乐”地生活,沉溺于“唆麻”带来的虚假满足感。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控制,远比奥威尔的暴力更令人毛骨悚然。它揭示了一个更微妙的悖论:当人们可以轻易获得一切感官上的愉悦,并被教导“痛苦是可耻的”,他们还会为了那些形而上的、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真理和自由去抗争吗?我尤其欣赏他对社会分层和基因决定的描绘,那简直是对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终极讽刺。我们现代社会似乎正朝着这个方向滑行,用短平快的娱乐麻痹我们对更深层意义的探求。这套书让我开始怀疑,我们所珍视的“舒适”,究竟是文明的标志,还是更高明奴役的开端?这种对“被驯化”的警示,具有跨越时代的重量。

评分

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二十世纪思想史和社会批判文学的读者来说,这套合集无疑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包装和装帧上的细节虽然不是评论文学性的重点,但能将这些经典作品以如此集中的方式呈现,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文学遗产的尊重。阅读过程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强迫你质疑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结构、主流叙事乃至你自己的思维定势。这不仅仅是阅读故事,更是学习如何“批判性地观看”我们所处的现实。每次翻开其中任何一本,都会有新的感悟,因为世界在变,但人性中对控制的抗拒和被控制的弱点,似乎是永恒的母题。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它预言了什么会发生,而在于它警示了什么“可能”发生,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捍卫那些构成“人”的核心要素。

评分

很有深度,物超所值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妙啊

评分

很有深度,物超所值

评分

妙啊

评分

很有深度,物超所值

评分

妙啊

评分

妙啊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