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咏之美:经典诗词品读128首

吟咏之美:经典诗词品读128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玉峰 编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经典诗词
  • 唐诗宋词
  • 文化经典
  • 文学
  • 吟咏
  • 品读
  • 中华文化
  • 诗歌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73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52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讲解通俗易懂又能又挖掘诗歌的深度,通过细节读诗、意境读诗、故事读诗、背景读诗,学会品读诗歌的方法。

内容简介

  语文名师、教育带领者、学者型教师黄玉峰精选先秦到清末的经典诗歌128首,按主题分为“情感诗”“山水诗”“哲理诗”“述怀诗”“志向诗”五个部分,所选诗歌大都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背易记。鉴赏时抓住主要的议题单刀直入,简洁明了,细细品读,一定会有深刻的领悟,从而能够 “陶冶性灵,变化气质”。

作者简介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致力于教育事业凡51 年,多年以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与研究,尤其是古代诗人和汉字文字学的研究。出版《六朝山水诗》《诗情画意》《说李白》《说杜甫》《说苏轼》《教学生活得像个人》《上课的学问》《我只是想站得直一点》《怎样写好高考作文》等专著。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今人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的喜怒哀乐是相同的,今人古人的心是相通的。
  ——黄玉峰

目录

情 感 诗

将仲子? 《诗经`郑风》

野有死麇? 《诗经`召南》 ?

上邪

汉乐府 ?

行行重行行? 《古诗十九首》

从军行? 〔唐〕杨炯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静夜思? 〔唐〕李白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旅次朔方? 〔唐〕刘皂

秋思? 〔唐〕张籍

秋风引? 〔唐〕刘禹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

题红叶? 〔唐〕韩氏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唐〕罗隐

小松? 〔唐〕杜荀鹤

相见欢? 〔五代〕李煜

苏幕遮? 〔宋〕范仲淹

青门引? 〔宋〕张先

卜算子? 〔宋〕李之仪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宋〕李清照

一剪梅? 〔宋〕李清照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沈园? 〔宋〕陆游

西厢记(选段)? 〔元〕王实甫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纳兰性德


山 水 诗

敕勒歌

北朝民歌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居秋暝? 〔唐〕王维

使至塞上? 〔唐〕王维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张若虚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黄鹤楼? 〔唐〕崔颢

归雁? 〔唐〕钱起

绝句? 〔唐〕杜甫

望岳? 〔唐〕杜甫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渔翁? 〔唐〕柳宗元

乌衣巷? 〔唐〕刘禹锡

南园? 〔唐〕李贺

夏意? 〔宋〕苏舜钦

宿甘露僧舍? 〔宋〕曾公亮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宋〕苏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题阳关图? 〔宋〕黄庭坚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哲 理 诗

相鼠? 《诗经`鄘风》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鸟鸣涧? 〔唐〕王维

赵将军歌? 〔唐〕岑参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赠花卿? 〔唐〕杜甫

枫桥夜泊? 〔唐〕张继

酬朱庆馀? 〔唐〕张籍

秋词? 〔唐〕刘禹锡

集灵台? 〔唐〕张祜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泊秦淮? 〔唐〕杜牧

官仓鼠? 〔唐〕曹邺

赠项斯? 〔唐〕杨敬之

上归州刺史代通状二首? 〔唐〕怀濬

吊边人? 〔唐〕沈彬

小池? 〔宋〕杨万里

题西林壁? 〔宋〕苏轼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咏河市歌者? 〔宋〕范成大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久雨? 〔清〕严复


述 怀 诗

鸿鹄歌? 〔汉〕刘邦

东门行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咏怀诗(其一)? 〔三国`魏〕阮籍

咏史(其五)? 〔晋〕左思

拟行路难(之五)? 〔南朝`宋〕鲍照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凉州词? 〔唐〕王之涣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行路难? 〔唐〕李白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琵琶行(节选)? 〔唐〕白居易

行宫? 〔唐〕元稹

马诗(其四)? 〔唐〕李贺

秋夕? 〔唐〕杜牧

过陈琳墓? 〔唐〕温庭筠

长安秋望? 〔唐〕赵嘏

虞美人? 〔五代〕李煜

示张寺丞王校勘? 〔宋〕晏殊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东溪? 〔宋〕梅尧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如梦令? 〔宋〕秦观

书愤? 〔宋〕陆游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追韩信(节选)? 〔元〕金仁杰

岳鄂王墓? 〔元〕赵孟頫 ?

新筑别墅于杨树浦临吴淞江? 〔清〕康有为


志 向 诗

风雨? 《诗经`郑风》

蒹葭? 《诗经`秦风》

大风歌? 〔汉〕刘邦

悲愁歌? 〔汉〕刘细君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古诗十九首》

观沧海? 〔汉〕曹操

读《山海经》(其十)? 〔晋〕陶渊明

饮酒? 〔晋〕陶渊明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南朝`齐〕陶弘景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锦瑟? 〔唐〕李商隐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午枕? 〔宋〕王安石

念奴娇`过洞庭? 〔宋〕张孝祥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夜宿田家? 〔宋〕戴复古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精彩书摘

感情与理智的冲突

将仲子

《诗经`郑风》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

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

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首诗讲一个女子爱上一名青年,但又怕父母、兄弟的反对,怕邻居的闲话,不敢与之相见。可那个男子却很大胆,要翻过墙来同她幽会,于是女子就说了这段动人的话。

“将仲子”的“将”就是“请求”的意思;“仲”是老二,可能那个男子排行第二,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请求你——小二哥”。“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逾”就是超过、越过、翻过的意思。“里”有点像现在的“里弄”,与第二节“无逾我墙”的“墙”,第三节“无逾我园”的“园”,意思相似。不过圈子一点点缩小,先是超过里,接着翻过墙,最后进入园子。

把整首诗翻译一下:求求你,小二哥啊,不要越过我家里弄,不要折断我家的杞树。不是我小气啊,是怕我父母。二哥啊,我多么爱你,可父母的话我不能不有所顾忌。求求你,小二哥啊,不要越过我家的墙,不要折断我家的桑树。不是我小气啊,是怕我的兄长。二哥啊,我多么爱你,可兄长的话也是要听的。求求你,小二哥啊,不要越过我家的园子,不要折断我家的檀树。不是我吝啬啊,是怕众人多言。二哥啊,我多么爱你,可众人的话是那么可怕。

这样一翻译,再读回原诗,就显得有趣多了。当然这里面还反映出了人的自然欲望与社会理性之间的矛盾。人有两个属性:一个是自然属性,一个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的人,也就是动物的人,有很多欲望,他希望随心所欲;但作为社会的人,他必须约束自己,要受理性制约,这里的“爱”就有了社会属性。女子虽然爱这个小伙子,却不敢让他来找自己,因为人言可畏。

“人言”就是社会理性的象征。人类的本能欲望、情绪、活动无不受到各种“人言”的制约。“人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可怕的。人就是生活在“人言”的制约中,“不怕”也得“怕”。

《将仲子》所表现的正是这种人类内心世界情与理的冲突、灵与肉的交战。正是这种理性,使人由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也正是因为这种理性,人类常常陷入各种困扰和苦恼之中。

前言/序言

  《吟咏之美》《无字之诗》《说话之道》这三本书要重版了,正值我失去爱子之际,心神难平,几度执笔,皆泣不成声。我的家教是从诗画开始的,儿子自小读诗画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七八岁能背诵上百首,我至今还保存着儿子幼年时的诗词条幅和国画扇面。其中最早的是他四岁时抄的杜牧的两首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和“折戟沉沙铁未销”,写的是隶书,用笔自然,姿态灵动,富于天趣。他写完后我表扬了他,并要他诵读一遍,他那清亮稚嫩的童声还在我耳畔萦绕,却先我成了古人!
  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但是由于种种压力,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很少有“诗”了,没有诗的生活是乏味的。不过,中国本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中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就是孔夫子亲自编纂的。到了唐宋,诗词创作几乎成了每个读书人必备的基本素养。
  吾儿在世时,虽然不写诗,却颇有诗人的气质,热情,旷达,谈吐风雅,豪爽不羁,这大概与他幼年的积累有关。他有很多很多朋友,朋友们都喜欢与他聊天。他去世后,前来吊唁的朋友有几百人之多。有从美国飞来的,有从英国飞来的,有从香港、深圳飞来的,有从北京飞来的,有从温州、重庆飞来的,他们与我谈起吾儿生前的好处,为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而失声痛哭!我想这除了他对朋友真诚外,也许因为他读了点诗,又喜欢画画,语言较有魅力吧。孔夫子曾说,学了诗,才会说话。这在吾儿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这三本书最早是上海教育电视台的一档电视节目。二十多年前,有感于电视节目的匮乏和人们对诗歌绘画艺术的疏远,我与新成立的上海教育电视台领导商量,开辟一档介绍和欣赏古代诗画的栏目。由我担任总撰稿、总策划,聚集了沪上大中小学的优秀学者教师,并得到了我的好友陶惠民先生的一笔资金相助,便启动了。栏目取名为《诗情画意》,是一档对话式的节目,由时任复旦附中校长的特级教师过传忠和今任上海宝山区文广影视局局长的王一川老师主播。每周两档,做了五年多。如今还有很多人提起来,说给他们很多得益,尤其是让孩子聆听,至今难忘。
  这三本书在播出期间就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且连着出了四五版。后来又被香港万里出版社相中,在香港台湾畅销。十多年过去了,回想当年的盛况,不禁感慨系之。如今的电视节目多为庸俗搞笑,甚至成了明星的私生活的展览,偶尔有一二具有文化含量的,能续播一两年的已属凤毛麟角,更别说能坚持五六百期了。现在,此套书由中华书局重新整理出版,也是希望能够给孩子的童年成长带去有益的启蒙。
穿越千载,与诗同行:精选十二阙,品味千年之韵 这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瑰丽世界的入门读物。我们精心挑选了十二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并非为了集大成,而是希望以点带面,为初涉诗词的读者提供一个亲切而深入的起点。我们将一同拂去历史的尘埃,聆听古人的心声,感受字里行间的温度与力量。 本书的出发点,是“品读”,而非简单的罗列。我们相信,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一段鲜活的生命体验。因此,我们将围绕每一首诗,展开细致而富有人情味的解读。 第一阙:风起于青萍之末——《关雎》 我们将从《诗经》这部中国文学的源头开始。这首《关雎》看似描绘了男子对美好女子的思慕,实则蕴含着对和谐婚恋、家族繁衍的美好期盼,以及古人质朴的审美情趣。我们将一同探讨其篇章结构、押韵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体会那份纯真的爱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阙:鸿雁传书,离愁别绪——《日暮》 汉乐府民歌的质朴与真挚,在《日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远方游子思念家乡、盼望归期的复杂情感。我们将解析其叙事手法,感受那份“伊人何在,何日归”的焦灼与期盼,理解民歌中平凡生活中的深刻情感。 第三阙:山水为伴,情寄远方——《饮湖上初晴后雨》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其明丽的笔触,描绘了西湖晴雨不同的迷人景色。我们将细致品味诗人如何用寥寥数笔勾勒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画卷,体会自然之美如何引发诗人豁达旷远的胸襟。 第四阙:金戈铁马,壮志未酬——《破阵子·为陈同甫作》 辛弃疾的这首词,将我们带入那个英雄辈出、风云激荡的时代。词中壮阔的战争场面,与作者内心的慷慨悲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我们将深入剖析词牌的特点,体会词人如何用激昂的笔触抒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报国壮志,以及面对现实的无奈与不甘。 第五阙:千古绝唱,诉说离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唱,也是一首充满亡国之痛的千古名篇。我们将一同体会词人如何在“虞美人”的婉转曲调中,倾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无尽哀愁,感受那份从帝王到阶下囚的巨大落差,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深深眷恋。 第六阙:孤舟蓑笠,傲岸不羁——《渔父》 屈原的《渔父》,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一位是坚持理想、不肯同流合污的志士,另一位是随波逐流、安于现状的渔父。我们将探讨屈原通过渔父之口,表达对世俗的嘲讽和对自己高洁品格的坚守,体会那份“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与傲岸。 第七阙:秋风萧瑟,思念绵绵——《秋风词》 曹丕的这首《秋风词》,以秋风起兴,写尽了离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字里行间充斥着“萧瑟兮,草木摇落兮,有怀而无人,搔首而问天”的凄凉与无奈。我们将分析诗人如何借景抒情,感受那份“翩翩兮,独立兮,独立兮,无人知”的孤寂,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第八阙:黄河远上,边塞风光——《凉州词》 王之涣的《凉州词》,以其雄浑的笔力,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宏大的意境。我们将一同领略边塞诗的特色,感受那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与坚韧。 第九阙: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短歌行》 曹操的《短歌行》,以其慷慨激昂的旋律,抒发了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才的渴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句发人深省的叩问,将引领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将一同探究词中蕴含的政治抱负与人生哲理。 第十阙:山中隐居,清静无为——《采薇》 《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戍边士卒的艰辛与对家乡的思念,也寄托了古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们将解读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今昔对比,体会那种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与对宁静生活的憧憬。 第十一阙:清风明月,送别友人——《送友人》 李白的《送友人》,以其浪漫飘逸的笔触,写尽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寥寥数语,便将送别之地的景致勾勒得生动传神。我们将一同感受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以及那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豁达与洒脱。 第十二阙: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李清照的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日里的孤寂与思念。“绿肥红瘦”的意象,将春天的凋零与内心的落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将一同品味词人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内心的哀愁与对爱情的期盼,感受女性视角下独特的情感世界。 在这十二阙诗词的品读旅程中,我们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与古人的灵魂进行对话。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古典诗词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陪伴。每一首诗,都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情感与思想,也让我们反观自身,在千年文化的传承中,获得新的启迪与共鸣。 本书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度学术化,旨在让更多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诗词的世界。我们相信,每一次的品读,都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愿这十二阙诗,能点亮你心中的诗意,让你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惊喜连连!刚拿到它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自己是否真的能领略到古诗词的“美”,毕竟很多时候,诗词读起来总觉得有些遥远,像隔着一层雾。然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作者的解读方式非常独特,不像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意境深远的诗句一点点拨开。我尤其喜欢它对于《静夜思》的解读,往常只是觉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寥寥数语,却能勾勒出李白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它分析了“静夜”二字的意境,以及“疑”字所透露出的那一丝不确定和试探,让整个场景瞬间变得立体而鲜活。更不用说那些意象的联想,月光如何勾起了思念,又如何与故乡的景象联系起来。我甚至可以想象到李白当时的那种状态,那种在异乡孤寂的夜晚,望着明月,心潮起伏的画面。这种解读让我觉得,诗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的生命。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发现原来在简单的字里行间,隐藏着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诗词世界的大门,让我开始真正品味其中的韵味。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标题《吟咏之美:经典诗词品读128首》一开始并没有立刻吸引我,因为“经典”、“品读”这些词汇,总会让人联想到那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钻研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并且一口气读下去之后,我才明白,它所说的“美”,并非那种高高在上、曲高和寡的美,而是一种触手可及、能够打动人心的情感之美。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诗词中人物情感的刻画。比如,它解读了那些描绘离别场景的诗句,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感伤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诗人内心那种不舍、眷恋,以及对远方朋友的牵挂。它让我看到了,古人的离愁别绪,和我们现代人所面临的分别,在情感的本质上是相通的。书中对词句的拆解,对意象的联想,都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句简单的“无边落语萧萧下”,能够勾勒出满眼的秋色,并且引发内心的无限苍凉。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人的情感世界,也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我觉得,诗词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

从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来看,它非常注重将诗词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最友好的阅读方式。《吟咏之美:经典诗词品读128首》并没有给我造成任何阅读压力,反而让我觉得,品读诗词,就像是和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描述自然现象的诗句的解读,比如那些描绘风的诗。以往读到“风吹草低见牛羊”,觉得仅仅是一幅壮阔的草原图景,但这本书却从“风”的轻柔、凛冽,它如何拂过草地,如何吹动衣袖,如何影响人们的心情,这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它让我感受到,即便是最常见的自然元素,在古人的笔下,也能被赋予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于词句的“言外之意”的挖掘,让我耳目一新,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理解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意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不仅指引我看到了诗词的美丽风景,还教会了我如何欣赏这些风景,让我觉得,学习诗词,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很多,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却不多。但《吟咏之美:经典诗词品读128首》这本书,却用它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没有罗列一大堆华丽的辞藻去堆砌所谓的“文学性”,而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用一种近乎白话的语言,去解读那些经典诗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品读。以往读这首词,总是被其壮阔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所震撼,但具体是如何构筑出这种感觉的,我却说不上来。这本书却将词中的“明月”拆解开来,分析了月亮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所承载的意义,以及苏轼在写这首词时,所处的特殊心境。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苏轼会问“明月几时有”,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疑问,更是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一种慨叹。书中对词句的反复推敲,对作者情感的细致捕捉,都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这首诗写得好”,而是告诉你“这首诗是如何写得好的”,这种“授之以渔”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能够主动去发掘诗词中的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诗词一直有些望而却步的读者来说,《吟咏之美:经典诗词品读128首》无疑是一本救星般的存在。我承认,我曾经觉得诗词就是古人的“矫情”,是脱离现实的文字游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在解读时,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专家”位置,而是像一个同行的朋友,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与我分享他对诗词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的品读,比如那句“枯藤老树昏鸦”。在我的印象里,这只是一幅很普通的秋景图,但作者却从“枯藤”的缠绕、“老树”的孤寂、“昏鸦”的归巢,这些细节中,挖掘出了深沉的悲凉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他分析了这些意象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这让我意识到,古人并非只是在写景,而是在借景抒情,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情感。这本书就像一位温柔的引路人,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诗词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古人情感的细腻和深邃。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美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