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经济学家和说教者》中,施蒂格勒以其温文而雅的幽默感、机智的戏谑以及清晰的思路,在回顾经济史的过程中检验了经济学家的重要性,以及经济学家期望对公共政策有所影响的坚定信念。他认为,经济学家并不是毫无贡献,但是他们的贡献是“微小而不易察觉的”,他们已经从早期的道德说教转向科学地说明。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性来探讨它们的主题,他们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以及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的方法是一样的:先提出理论,再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者否定他们的理论。
作者简介
乔治·J.施蒂格勒,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曾任教于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58年到1991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他还是《政治经济学杂志》编者。他的主要著作有《价格理论》、《工业组织》和《经济学史论集》等。他的自传《一个不循规蹈矩的经济学家的回忆》出版于1988年。道格拉斯·欧文是芝加哥大学管理经济学的助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这些有个性的文字中闪耀着作者思维的火花,嘲讽的文句中体现了作者的智慧,书中也充满着学术的气息……在所有的这些文章中,施蒂格勒显示了其作为经济史学大师的修养,用其敏锐的眼光挑出每一代经济学家的知识缺陷。
——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 M.Kirzner),Inquiry
★施蒂格勒有用的离题作品之一……名为“如何读一本书”的作品……用施蒂格勒推荐的方法,我更能理解我自己的工作和技艺了。我仿佛感觉到李嘉图深情地写最后一封信给马尔萨斯时的样子:“即使你完全同意我的话,我也不见得会更喜欢你。”
——罗伯特·多夫曼(Robert Dorfma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目录
第1篇 经济学抑或伦理学
1 经济学家和说教者
2 竞争伦理学:友善的经济学家
3 竞争伦理学:不友善的批评
4 经济学家和垄断问题
第2篇 科学史中的社会学
5 经济学家的作用
6 原文注释成为一项科研问题
7 边际效用论的采用
8 科学地应用科学人物传记,以J.S.穆勒为例
9 默顿论重复发现,否定与肯定
第3篇 经济思想史
10 过去的经济学有用吗
11 经济学家与国家
12 斯密漫游于国家学说
13 斯密教授的成功与失败
14 穆勒论经济学和社会
15 亨利·卡尔威特·西蒙斯
第4篇 数量研究
16 经济学中引证的习惯格局
17 经济学博士的引证习惯
18 经济学文献:以断折的寡头需求曲线为例
乔治·J.施蒂格勒著作目录
前言/序言
这本书中几乎所有论文都是讨论有关智识影响的问题。决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方法的力量究竟是什么?科学家的研究和观点又是怎样影响社会的?我所涉及的科学家当然是所有经济学家,但是上述问题却具有普遍意义。
我无法保证读者能够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直接的、更不用说完整的答案,因为智识和政治的影响格外地微妙莫测,难以追索。一个学者只要寻求最率直地回答一下自己的观点和工作中存在着的这些重要影响,就足以证实这一关系的复杂性。然而,我还是用各种方法去“蚕食”这些问题,希望引起别人的兴趣并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
我乐于感谢与阿伦·迪雷克特(Aaron Director)、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以及其他朋友的交谈对我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在写作第四篇“数量研究”的过程中,克莱尔·弗里德兰(Claire Friedland)是一个少不得的人物。我还要感谢有关机构允许下列论文得以重印,这些机构和论文分别是:美国经济学会,“经济学家和国家”和“经济学家和垄断问题”;杜克大学出版社,“过去的经济学有用吗?”、“斯密漫游于国家学说”、“边际效用论的采用”和“经济学中引证的习惯格局”;经济学杂志,“原文注释成为一项科研问题”;纽约科学院,“默顿论重复发现,否定与肯定”;南方经济杂志,“经济学家的作用”;多伦多大学出版社,“穆勒论经济学和社会”和“科学地应用科学人物传记,以J.S.穆勒为例”;西方经济学会,“经济学文献:以断折的寡头需求曲线为例”。
最后,另外三篇第一次发表的论文是1980年4月24、25和28日在哈佛大学坦纳入力价值讲座上的演讲稿,它们最初刊载于犹他大学出版社和剑桥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坦纳入力价值讲座》(第2卷)中。它们的重印得到了坦纳入力价值讲座这家公司的允许。
《浮光掠影:工业革命中的社会变迁与思想激荡》 导言:一个时代的切片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一个被蒸汽、钢铁与工厂烟囱彻底重塑的欧洲社会。我们聚焦于工业革命浪潮下,个体命运的起伏、新兴阶级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观念碰撞与道德重估。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技术进步的编年史,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在剧变中寻找立足之地的精神地图。我们将避开宏大的政治叙事,转而审视那些微观的、渗透在日常肌理中的深刻变化。 第一章:钢铁之下的呼吸——城市化的阵痛与景观重塑 工业的引擎轰鸣着,将大批劳动力从田园拉入钢筋水泥的丛林。本章详细剖析了城市空间在短短数十年间的惊人扩张与异化。我们考察了曼彻斯特、伯明翰和鲁尔区等典型工业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从最初的无序蔓延到后续的规划尝试。重点关注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垂直生活”——拥挤、采光不良、卫生条件的极端恶化,如何直接催生出新的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心理。 我们借助当时的报刊报道、地方政府报告以及早期社会调查数据,描绘了“贫民窟”的物理图景。同时,我们也分析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城市景观的“净化”冲动,这不仅是出于实用主义的考虑,更是对财富与秩序的象征性维护。这种物理空间的二元对立——富裕街区的宽阔大道与贫困巷道的幽暗狭窄——成为理解当时社会阶层固化的最直观载体。我们特别探讨了“煤烟时代”对自然景观的永久性改变,以及人们对“自然”概念的认知是如何从可亲近的环境,转变为需要被刻意保护的、遥远的理想。 第二章:时间与节奏的统治——工厂纪律与异化劳动 在农业社会中,时间服从于自然节律;而在工厂体系中,时间被机械的节拍所统治。本章的核心在于“时间观念的工业化”。我们研究了计时技术(如工厂钟表和打卡制度)如何成为控制工人的核心工具。工人不再是根据自身的体力或季节变化来安排工作,而是完全依附于机器的连续性。 我们深入分析了标准化生产流程对工人技能和主体性的侵蚀。那些曾经需要多年学徒才能掌握的精细手艺,被简化为重复性的、易于替代的动作。这种劳动异化不仅体现在劳动产品与劳动者分离,更体现在劳动过程本身对人类精神的抽离感。通过分析工人日记和早期工会文献,我们揭示了这种重复劳动如何引发心理疲劳、士气低落,以及对“闲暇”概念的全新渴求。 第三章:家庭结构的重构——性别角色的再定义与童工问题 工业革命对传统的家庭经济模式构成了颠覆性挑战。本章聚焦于家庭单位如何从生产中心转变为消费单位,以及这如何重塑了性别角色。 我们考察了女性劳动力进入工厂和纺织作坊的现象。在早期,女性因工资低于男性而成为廉价劳动力,但这同时也赋予了她们某种程度的经济独立性,尽管这种独立性往往是脆弱且受剥削的。随后,随着中产阶级观念的形成,“家”被逐渐浪漫化为逃避工业污浊的避风港,主张女性应回归家庭,成为“天使”和道德的守护者。这种理想与底层阶级母亲必须外出工作养家的现实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童工问题是工业化进程中最黑暗的一页。我们详细梳理了英国议会关于童工的几轮调查报告,记录了儿童在矿井深处和机器旁所遭受的残酷现实。这些报告不仅是法律文件,更是那个时代道德良知的挣扎体现。我们探讨了教育体系如何开始与工业需求挂钩,试图将“合格的”未来劳动力从街头拉回课堂,尽管初衷往往是社会控制而非单纯的启蒙。 第四章:慈善、救济与社会控制的交织 面对工业化带来的大规模贫困和失业,社会救济体系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本章探讨了从旧式的济贫法到《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的转变,以及背后的哲学基础。我们分析了功利主义思想如何影响了对“穷人”的定义——从受苦的公民转变为需要被“矫正”的社会负担。 救济院(Workhouse)作为一种刻意设计的、惩罚性的机构,成为本章的核心案例。我们细致描述了救济院内严格的等级制度、强制性的劳动分配以及对家庭成员的分离政策。这种制度的逻辑在于,通过制造比工厂生活更可怕的环境,来“激励”穷人自愿进入市场,接受任何形式的雇佣。此外,我们也审视了私人慈善组织(如济贫协会)的角色,它们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常常附带着严格的道德审查和宗教教义灌输,展现了社会精英如何试图通过道德规训来管理底层的不安分。 第五章:知识分子的“在场”与早期批判的萌芽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哲学家、作家和新兴的社会观察家们的深刻反思。本章关注那些尝试理解和解释这种巨变的知识群体。 我们考察了早期社会学思潮的酝酿,比如对群体行为、社会分工的初步关注。文学领域,以狄更斯为代表的“照相式小说”,如何通过生动的叙事,将工业压迫的细节带入了中产阶级的视野。此外,我们也分析了那些对纯粹的经济理性提出质疑的声音——他们看到了财富积累的表象下,人性的退化和精神生活的贫瘠。这些早期的批判声音,虽然在当时尚未形成统一的政治纲领,却为后来的社会改革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标志着社会开始从“自然发生”的混乱,转向有意识的“社会干预”的探索。 结语:未完成的现代性 工业革命并未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持续的张力:效率与公平、进步与代价、秩序与自由。本书试图捕捉的就是这种持续的、未完成的现代性状态——一个在物质上飞速扩张,在精神上不断自我拷问的时代。我们所观察到的社会裂痕、制度的僵硬以及对新秩序的焦虑,至今仍在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