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

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焦凤菊,蔡安克,王云飞,王政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清洗
  • 零部件清洗
  • 清洁度控制
  • 工业清洗
  • 表面处理
  • 无损检测
  • 质量控制
  • 精密清洗
  • 清洗剂
  • 清洗设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9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79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5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机械零部件的清洗以及清洁度控制是机械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涉及整个机械制造和机械加工领域。本书由一拖专事机械零部件清洗工作研究多年的技术人员编写,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各种零部件以及产品的常见污物和清洗配方及工艺,对实践生产具有明显知道价值。

内容简介

机械产品零部件常用材质,机械制造过程特点包括(零部件加工、金属热处理、表面涂装、装配等),制造过程零部件存在的污垢特点等,如何选用合适的清洗剂等;机械制造过程清洗常用清洗剂种类、清洗剂的理化性能和环保性能检测方法应用,如何根据被清洗零部件材质、结构特点、残存污垢特点,采用哪一种清洗技术、清洗设备、清洗剂及相应的清洗工艺满足大批量生产现场的清洗,清洗过程中防腐、防锈,清洗过程消泡,清洗过程监管,以及清洗后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抽检检测方法等。本书加以相应的应用实例予以提升其实用性和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焦凤菊,一拖拉机股份有限公司工艺材料研究所,主任,高级工程师,负责2009年在一拖公司立项“机械加工件清洗检测技术的深度研究与应用”项目,水基金属清洗剂的理化性能及环保性能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参与公司内多种清洗设备的清洗工艺试验,各类特殊零部件清洁度检测方法制定,先后制定水基金属清洗剂检测企业标准和验收技术标准15项。该项目于2014年获得中国机械工艺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概论1
第一节机械加工件材质1
第二节常见污垢特点3
第三节清洗目的4
第四节清洗注意事项5
第五节对清洗剂的技术要求6
第六节清洗剂的分类6
第七节常用清洗技术简介7
第二章水基金属清洗剂及应用11
第一节清洗用水质及其对清洗的影响11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14
第三节消泡剂19
第四节防锈缓蚀剂21
第五节防腐剂22
第六节水基金属清洗剂的组成23
第七节常用水基金属清洗剂类型25
第八节不同材质合适的水基金属清洗剂25
第九节水基金属清洗液的使用、更换周期、浓度检测说明27
第十节水基金属清洗剂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概述28
第十一节水剂清洗在大批量生产中的应用34
第十二节水基金属清洗剂及其应用时的注意事项36
第三章金属零件清洗常用清洗系统41
第一节浸渍清洗41
第二节喷射清洗46
第三节蒸气清洗系统47
第四节饱和蒸汽清洗在机械制造行业的应用50
第五节其他清洗设备52
第四章物理作用在零件清洗过程中的应用53
第一节热能在清洗过程中的作用53
第二节流动液体的清洗作用54
第三节压力在清洗中的作用56
第四节摩擦与研磨光整清洗61
第五节超声波的清洗74
第五章金属零件的清洗87
第一节金属零件表面脱脂清洗88
第二节金属去锈清洗92
第三节不同加工工艺的金属材料清洗工艺94
第四节机械制造过程金属清洗应用实例——热处理清洗101
第六章合适水基金属清洗剂的选择及应用实例106
第一节清洗零件的材质分析、污垢特点106
第二节选用合适水基金属清洗剂的方法107
第三节应用实例111
第七章典型零件清洗工艺实例117
第一节桥壳壳体类零件的清洗117
第二节发动机生产过程中的清洗120
第三节发动机缸体的射流清洗127
第四节发动机缸体的组合清洗131
第五节柴油机气缸盖的超声波清洗133
第六节轴齿类零件的超声清洗135
第七节液压元件的清洗138
第八节液压管件的超声波清洗143
第九节液压系统的清洗145
第八章清洗废料的处理与环境保护152
第一节机械零部件化学清洗废料的种类及危害152
第二节废料的排放处理项目及标准155
第三节化学清洗废液的处理方法158
第四节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163
第五节废气的处理方法165
第九章水基金属清洗剂性能检测试验方法173
第一节水基金属清洗剂性能技术指标173
第二节水基金属清洗剂理化性能检测试验方法175
第三节水基金属清洗剂环保性能检测试验方法183
第十章清洁度检测方法及应用实例187
第一节机械零部件及产品清洁度取样规范187
第二节零部件清洁度检测常用的方法190
第三节清洁度检测方法的应用实例——重量法191
第四节清洁度检测方法的应用实例——颗粒尺寸数量法213
第十一章零部件及产品清洁度的控制实例218
第一节清洁度控制的重要性218
第二节清洁度在机械产品中的影响219
第三节清洁度的预防性控制及其重要性224
第四节零部件清洗过程中清洗液的清洁度控制231
第五节柴油机清洁度的控制236
第六节柴油机关键零件清洁度控制238
第七节液压元件的清洁度质量控制249
第八节拖拉机液压系统清洁度控制257
第九节拖拉机动力换挡系统清洁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261
附录268
附录一水基金属清洗剂相关标准268
一、JB/T 4323.1—1999水基金属清洗剂268
二、JB/T 4323.2—1999水基金属清洗剂试验方法269
三、HB 5227—1982金属材料和零件用水基清洗剂试验方法276
四、QB/T 2117—1995 通用水基金属净洗剂281
附录二相关清洁度国家及行业标准287
第一节相关清洁度国家标准287
一、GB/T 3821—2015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测定方法287
二、GB/T 17484—1998液压油液取样容器净化方法的鉴定和控制293
三、GB/T 17489—1998液压颗粒污染分析从工作系统管路中提取液样295
四、GB/T 14039—2002液压传动油液固体颗粒污染等级代号298
五、GBT 20082—2006液压传动液体污染采用光学显微镜测定颗粒污染度的方法302
第二节相关清洁度的机械行业标准309
一、JB/T 7661—2004柴油机油泵油嘴产品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309
二、JB/T 6913—2008 泵产品清洁度314
三、JB/T 6002—2007涡轮增压器 清洁度限值及测定方法315
四、JB/T 7050—2005滚动轴承清洁度评定方法317
五、JB/T 7858—2006液压件清洁度评定方法及液压件清洁度指标323
参考文献328

前言/序言

机械产品清洁度是其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清洁度直接影响着机械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机械零部件的清洗技术是其清洁度控制的基础。清洗技术包括清洗剂、清洗剂的合理选用、清洗工艺条件的确定、清洗效果的确认即清洁度的检测。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机械制造过程中清洁度的控制和提升在机械产品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为避免机械产品的早期磨损和失效,机械制作过程中关键和重要的零部件通常需要经过多道清洗工序,使其达到装配前零部件清洁度的技术要求。
本书阐述了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的基础内容及应用实例。笔者结合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在参考借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写了目前在机械制造行业清洗普遍使用的水基金属清洗剂、清洗剂的合理选用;各种常用清洗方式在零部件清洗系统中的运用;清洗工艺条件的确定及动力和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的清洗实例;清洁度的检测方法,关键重要零部件及产品的清洁度控制方法实例。以供机械制造业技术人员参阅。
本书共十一章,由焦凤菊、蔡安克、王云飞、王政编写,曹晨、郭英英、徐少华参与了部分章节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另外公司技术部田朝阳、党国军也参与了部分工作。本书的编写过程得到了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相关专家和部门的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焦凤菊
2017年7月
《工业润滑与摩擦学基础》 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工业润滑的科学原理、技术应用及其在机械系统运行中的关键作用。作为机械工程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学科,润滑与摩擦学直接关系到设备的寿命、效率、可靠性以及运行成本。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学习框架,帮助理解润滑剂的本质、摩擦的发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润滑策略来优化机械设备的性能。 第一部分:润滑基础理论 本部分将首先介绍润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追溯其在人类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我们将详细阐述摩擦的分类(如干摩擦、边界摩擦、流体动压润滑、弹流润滑等)及其各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润滑剂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粘度、粘温特性、闪点、倾点、极压性能、抗氧化性、抗泡性以及对材料的相容性等。理解这些性质对于选择合适的润滑剂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润滑剂的种类与性能 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类主流工业润滑剂,包括: 矿物油基润滑油: 阐述其来源、提炼工艺以及在各种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合成润滑油: 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合成润滑油(如PAO、酯类、硅油、PAG等),分析其优异的性能表现,如高低温稳定性、氧化安定性、低挥发性等,并探讨其在苛刻工况下的应用。 润滑脂: 讲解润滑脂的基本结构(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分析不同稠化剂(皂基、非皂基)对润滑脂性能的影响,并介绍其在防止润滑油流失、密封、抗震动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固体润滑剂: 讨论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乙烯(PTFE)等固体润滑剂的润滑机理,以及它们在高温、真空、无油环境下的应用。 特种润滑剂: 介绍用于特定行业或工况的润滑剂,如食品级润滑剂、航空润滑剂、生物可降解润滑剂等。 在每一类润滑剂的介绍中,都将重点分析其典型性能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决定其在不同机械设备中的适用性。 第三部分:摩擦与磨损的机理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摩擦的微观机理,包括表面形貌、表面化学反应、形变硬化等因素的作用。同时,详细阐述磨损的各种类型,如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表面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冲蚀磨损等,分析其各自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对机械零件的损害。理解磨损机理是采取有效润滑和防护措施的基础。 第四部分:润滑技术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本书将把润滑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重点介绍润滑技术在各种典型机械设备中的应用策略: 轴承润滑: 针对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分析不同工况(转速、载荷、温度)下合适的润滑方式(油润滑、脂润滑)和润滑剂选择。 齿轮传动润滑: 探讨齿轮啮合过程中产生的极端压力和高温,介绍齿轮油的选择原则和添加剂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齿轮(直齿、斜齿、蜗轮蜗杆)的润滑特点。 液压系统润滑: 讲解液压油作为传动介质和润滑剂的双重角色,分析液压油的粘度、抗磨损性、氧化安定性等关键指标。 往复运动部件润滑: 如气缸、活塞杆等,讨论其润滑的特殊性,以及干油、油雾润滑等方式的应用。 高温/低温工况下的润滑: 介绍如何选择能够承受极端温度的润滑剂,以及相应的润滑设备。 高真空/无油工况下的润滑: 探讨固体润滑剂和特种润滑油的应用。 第五部分:润滑剂的监测与维护 本部分强调润滑剂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将涵盖: 润滑剂的选用原则: 结合设备类型、工作条件、经济性等因素,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科学的润滑剂选型。 润滑设备与给油方式: 介绍集中润滑系统、油雾润滑、滴油润滑、自动注油器等,以及各种方式的优缺点。 润滑剂的质量检测与分析: 介绍润滑油的取样方法、常规检测项目(粘度、酸值、水分、铁谱分析等),以及如何通过油品分析来预测设备故障,优化换油周期。 润滑剂的储存与管理: 强调规范的储存条件、防止污染、以及建立完善的润滑管理制度。 第六部分:润滑技术的最新发展与趋势 本书最后将展望润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绿色环保润滑剂: 如生物基润滑油、可降解润滑剂的研发与应用。 智能化润滑系统: 结合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实现润滑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 纳米润滑技术: 探讨纳米材料在提升润滑性能方面的潜力。 功能性润滑剂: 发展具有自修复、自清洁等特性的新型润滑剂。 通过对《工业润滑与摩擦学基础》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润滑在机械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掌握选择、使用和维护各类润滑剂的专业知识,从而有效地延长设备寿命,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维护成本,为工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本书内容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设备管理等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但内容却极其专业和深入。作为一个在机械维修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我关于零部件“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权威著作。《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零部件清洗对材料性能影响的评估与防护”的内容,感到茅塞顿开。以往,我们只关注清洗能否把零件洗干净,而很少去深入思考清洗过程是否会对零件的材料性能产生不利影响。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清洗剂(如酸性、碱性、溶剂类等)可能对金属材料(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等)产生的腐蚀、氢脆、表面脱脂不均等潜在风险。同时,它还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清洗前对零件进行预处理,或者在清洗后进行钝化处理、防锈处理等,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零件的原始性能。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展示了经过不同清洗工艺处理后的零件,其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方面的变化。这为我们选择合适的清洗方法,并规避潜在的风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曾遇到过一个案例,某个关键的传动轴经过一次“强力清洗”后,出现了性能下降,但一直找不到原因。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清洗剂的腐蚀性对材料造成了损伤。现在,我能够更自信地处理这类问题,并为客户提供更可靠的维修方案。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进入机械零部件清洗与清洁度控制的深层世界。我被书中“失效分析与清洁度关联性研究”的部分深深吸引。它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清洁度控制提升到了一个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书中通过大量的失效案例分析,清晰地揭示了不合格的清洁度是如何导致零部件、组件乃至整个机械系统发生失效的。例如,微小的金属屑或油污颗粒,如果在关键的密封件或滑动面上存在,就可能导致泄漏、磨损、卡滞等问题;而某些化学残留物,则可能引起材料的腐蚀或老化,从而缩短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书中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对失效件进行清洁度分析,来追溯失效的根本原因,并从中总结出改进清洗工艺和清洁度控制方法的经验。这种“反向思维”的分析方法,对于我们解决实际生产和使用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让我们明白,清洁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质量指标,更是保障机械设备可靠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我曾参与过一次关于液压系统故障的分析,通过运用书中介绍的清洁度检测方法,我们成功地找到了导致故障的微小颗粒,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有效地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评分

阅读《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这本书,就像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表面处理与清洁度关系”的章节所吸引。它清晰地阐释了,零件的表面状态(如粗糙度、是否存在微裂纹等)会直接影响清洗的效果,而反过来,不恰当的清洗方式也可能对零件表面造成损伤,引入新的污染物。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如磨削、抛光、电镀等)后,零件表面的微观形貌,以及这些形貌如何与清洗介质发生相互作用。它详细地描述了,为什么有些零件在清洗后仍然存在肉眼难以察觉的残留物,而这些残留物又会如何影响后续的装配、涂装或使用性能。这种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分析逻辑,让我对零部件的生产过程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洗”,更是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洗”,以及“洗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书中关于清洁度等级的划分,以及不同行业(如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器械等)对清洁度要求的差异化说明,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例如,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中,对金属屑和油污的残留要求极其严格,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发动机早期磨损,影响整车的可靠性。而医疗器械的清洗,则需要关注生物污染物和化学残留,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让我能够根据具体行业和应用场景,制定最优的清洗和清洁度控制方案。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术指导,更是一种严谨的质量控制思维。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作为一个在化工行业从事了多年研发的人员,我对各种化学品的性质和反应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将其应用到机械零部件的清洗中,却知之甚少。《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清洗工艺参数的优化与自动化控制”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来确定最佳的清洗温度、时间、压力、流速等工艺参数,以达到最高的清洗效率和最佳的清洁度。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将这些优化的工艺参数集成到自动化清洗系统中,实现清洗过程的智能化和精确化控制。例如,通过引入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清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并根据预设的程序进行自动调整,从而确保清洗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设计和选型自动化清洗设备(如多工位清洗机、机器人辅助清洗系统等)的指导性建议。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不仅是技术上的启发,更是对未来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它让我认识到,未来的机械零部件清洗,将是一个高度集成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过程,而这本书正是为我们提供了通往这个未来的蓝图。

评分

作为一名在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零部件的清洁度直接关系到整车的性能和寿命。因此,我一直非常关注相关的技术进展。《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行业对清洁度的特殊要求及解决方案”的章节印象深刻。书中针对不同行业,如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精密仪器等,详细阐述了其对零部件清洁度的具体要求,并列举了相应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对金属颗粒、油污、碳化物等污染物的残留要求达到了微米甚至亚微米级别,任何一点残留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书中对此提出了采用特种清洗剂、多级过滤系统以及先进的在线监测技术等综合性解决方案。而在电子行业,对静电敏感性零部件的清洗,则需要特别关注抗静电材料的使用和特殊的清洗工艺,以避免静电放电对元器件的损伤。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向我们展示了这些行业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清洗和清洁度控制,来保障产品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这种跨行业的知识借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我了解到,原来一些在其他行业已经成熟应用的清洗技术,也可以借鉴并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激发了我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热情。

评分

我是一位在精密机械加工行业摸索多年的技术人员,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清洁度”这个概念,似乎总是有种朦胧的认识。我们知道它很重要,但具体要达到什么标准?如何量化?以及如何科学地实现?这些问题总是萦绕在心头。《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这本书,则像一盏明灯,为我们驱散了迷雾。书中关于“清洁度控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的部分,尤其令我眼前一亮。它打破了以往我们对于清洁度仅仅是“洗干净”的简单认知,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层面。书中详细阐述了从源头预防污染、过程控制、到最终检测的完整链条。例如,在“源头预防”方面,书中强调了在设计阶段就应考虑零件的易清洗性,以及在制造过程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在“过程控制”方面,则详细讲解了不同清洗设备(如喷淋清洗机、浸泡清洗机、自动化清洗线等)的操作要点、维护保养以及如何根据清洗需求进行设备选型和工艺参数的设定。而“最终检测”部分,更是将抽象的清洁度变得可视化、可量化。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检测仪器和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优缺点,并提供了大量的实例,讲解如何根据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以及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方法。例如,对于微观尺寸的颗粒物,书中详细介绍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应用,并提供了如何通过图像分析来量化颗粒数量和尺寸的方法。这种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让我对清洁度控制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也为我日常的工作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改进的方向。

评分

《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内容,为我打开了通往精密制造领域的一扇新大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超声波清洗技术在精密零部件清洗中的应用与挑战”的深入剖析。超声波清洗,一直被认为是高效的清洁方式,但书中却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空化效应的分布不均、对精密零件的潜在损伤、以及清洗效果的优化等。书中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清洗的物理原理,并结合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了不同频率、功率、温度以及清洗介质对清洗效果的影响。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规避超声波清洗潜在风险的实用建议,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超声波发生器和换能器,如何设计合理的清洗槽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多频技术或脉冲技术来优化空化分布,减少对零件的损伤。书中还探讨了超声波清洗与其他清洗技术(如化学清洗、喷淋清洗等)的结合应用,以实现更佳的清洗效果。我曾经在清洗一些形状复杂、内腔难以触及的精密轴承时,尝试过传统的清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借鉴了书中关于多频超声波清洗的理念,并结合特定的清洗介质,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极大地提高了清洗效率和质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技术的创新是如何不断地解决实际工程难题,也激发了我对超声波清洗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机械零部件和越来越苛刻的质量要求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清洗介质选择与优化”这一部分的深入探讨。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使用一些传统的、成本较低的清洗剂,但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这些传统的清洗剂已经逐渐显露出其不足。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各种新型清洗剂的特点,包括水基清洗剂、生物降解清洗剂、低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清洗剂等,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在去除不同类型污染物(如油污、金属屑、氧化物、工艺残留物等)方面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清洗剂的种类,而是提供了如何根据零件材质、污染物性质、清洗工艺、环保要求以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选择和优化的方法论。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绿色清洗”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优化清洗工艺和选择环保型清洗剂,在保证清洗效果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甚至还能实现清洗剂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整体生产成本。这对于我们这些既要追求高效生产,又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单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了一个关于精密仪器轴承的清洗案例,通过更换传统的溶剂清洗为特定的水基清洗剂,并辅以超声波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清洗效率,还将清洗后的废水排放标准降低了一个等级,受到了环保部门的表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清洗技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不断地创新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简直是一股清流!作为一名长期在一线车间摸爬滚打的技师,我深知零部件清洗和清洁度控制的重要性,但相关的资料和技术培训往往碎片化,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不够接地气。当我拿到《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时,简直是如获至宝。书里对各种清洗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最基础的机械清洗、溶剂清洗,到更高级的超声波清洗、电化学清洗,甚至还有一些我之前闻所未闻的生物酶清洗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指导和案例分析。比如,在讲到溶剂清洗时,书中不仅列出了各种溶剂的特性,还针对不同材质的零部件,给出了具体的清洗工艺参数,包括浸泡时间、温度、搅拌强度等,甚至还附带了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实际操作人员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以前我们清洗某些精密部件时,总是在摸索中前进,效率不高,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拥有了一本“武林秘籍”,可以更科学、更高效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而且,书中的清洁度控制章节,更是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一大痛点。如何有效地检测零部件的清洁度?哪些检测方法更适合我们的生产线?书中详细介绍了显微镜法、粒子计数法、表面能测试法等多种检测手段,并结合实际生产场景,给出了选择和应用的建议。这不仅能帮助我们确保产品质量,还能有效降低因清洁度不达标而导致的返工和报废,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任何从事机械制造、维修、以及对零部件清洁度有要求的行业从业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专业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且充满了实践指导意义,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评分

坦白说,在读《机械零部件清洗及清洁度控制技术》之前,我一直认为“清洗”只是一个简单的流程,无非就是用某种溶剂把污渍擦掉而已。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我被书中关于“清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及控制措施”的内容深深地震撼了。书中详细分析了,在清洗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清洁效果,反而可能引入新的污染物,或者导致原有污染物在零件表面形成更难去除的复合污垢。例如,使用不当的溶剂可能会与零件表面的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腐蚀产物;或者,清洗后的溶剂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如果在过滤不彻底的情况下进行二次使用,反而会将这些污染物转移到其他干净的零件上。书中针对这些潜在的二次污染风险,提出了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比如,强调了清洗介质的净化和过滤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各种过滤技术(如袋式过滤器、芯式过滤器、膜过滤器等)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还提到了清洗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清洁,以及操作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以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二次污染。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清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问题,这对于我们企业在环保合规方面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清洗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去除污垢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高度专业化、系统化管理的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最终的清洁度和产品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