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 英文版) [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 英文版) [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铁路局 编
图书标签:
  • 铁路工程
  • 路基设计
  • 规范标准
  • 土工工程
  • 轨道工程
  • 铁路路基
  • TB10001-2016
  • 英文版
  • 设计规范
  • 工程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32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488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This Code is prepared on the basis of Code for Design on Subgrade o f RaiLway (TB 10001-2005) as per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Railway Administration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systemfor railway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by 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on earthwork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intercity railway, mixed passenger and freight railway and heavy-haul railway.lt is a comprehensively revised edition to meet the needs for earthwork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o unify the design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of railway earthworks,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railway earthworks after learning from relevant standard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soliciting opinions on a wide basis.
  rrhis Code prioritizes safe oper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regard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resource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view of China- s present conditions9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lt also specifies the main design criteria of railway earthworks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traffic and different grades of speed,making this Code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regarding technology and cost efficiency.

内页插图

目录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Requirements
3.1 Elevation of Track Shoulder
3.2 Shape and Width of Earthworks Surface
3.3 Earthworks Stability and Settlement Control Criteria
3.4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3, 5 Design Service Life
4 Design Loads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4.2 Main Forces
4.3 Additional Forces
4.4 Special Loads
5 Construction Materials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5.2Fill Materials
5.3 Stone
5.4 Concrete
5.5 Cement Mortar
5.6 Steel
5.7 Geosynthetics
6 Subgrade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6.2 Structure of Subgrade
6.3 Subgrade of Embankment
6.4 Subgrade of Cutting
6.5 Compaction Criteria of Subgrade
6.6 Subgrade Treatment Measures
7 Embankment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7.2 Requirements on Fill Material and Filling
7.3 Compaction Criteria
7.4 Slope Shape and Slope Rate
8 Cutting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8.2 Soil Cutting
8.3 Rock Cutting
9 Transition Section
9.1 GeneraI Requirements
9.2 Transition Section between Earthworks and Abutment
9.3 Transition Section between Earthworks and Transverse Structures
9.4 Transition Section between Embankment and Cutting
9.5 Transition Section between Cutting and Tunnel
10 Ground Treatment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2 Primary Technical Requirements
10.3 Common Measures
11 Retaining Structures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11.2 Primary Design Principles
11.3 Types and Application Range of Common Retaining Structures
12 Protection of Earthworks
12.1 General Requirements
12.2 Vegetation Protection
12.3 Framework Revetment
12.4 Solid Revetment (Wall)
12.5 Window Revetment (Wall)
12.6 Anchored Frame Beam
12.7 Shotcrete (Mortar Spraying)
12.8 Gabion Protection
12.9 Protective Mesh
12.10 Geosynthetics
12.11 Protection of Earthworks in Windy, Sandy and Snowy Regions
12.12 Thermal Insulation of Earthworks
13 Waterproofing and Drainage of Earthworks
13.1 General Requirements
13.2 Surface Water
13.3 Groundwater
14 Earthworks in Upgrading of Existing Line and Construction of Second Line
14.1 General Requirements
14.2 Earthworks of Upgrading Existing Railway Line
14.3 Earthworks in Construction of Second Line
14.4 Upgrading9Reinforc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xisting Works
15 Borrow (Disposal) Area and Cut-fill Balance
1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5.2 Borrow Area
15.3 Disposal Area (Pile)
15.4 Reclamation and Protection of Borrow (Disposal) Area
15.5 Cut-fill Balance
16 Interface Design of Earthworks
16.1 General Requirements
16.2 Safety Protection Facilities
16.3 Cable Trough
16.4 Others
Appendix A Classification of Common Groups of Fill Materials
Appendix B Design and Test Requirements for Improved Soil
B.1 General Requirements
B.2 Survey and Test on Fill Materials
B.3 Technical Indices of Design for Improved Soil
B.4 Design of Improved Soil
Appendix C Type of Steel and Grade and Strength of Concrete
Appendix D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Common Ground Treatment Methods and Measures
Appendix E Greening Protection of Earthworks Slope
Appendix F Design Chart for Waterproof and Drainage of Earthworks
Words Used for Different Degrees of Strictness

前言/序言

  This Code is prepared on the basis of Code for Design on Subgrade o f RaiLway (TB 10001-2005) as per the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Railway Administration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systemfor railway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by summing up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on earthworks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intercity railway, mixed passenger and freight railway and heavy-haul railway.lt is a comprehensively revised edition to meet the needs for earthwork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o unify the design standard and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of railway earthworks,and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railway earthworks after learning from relevant standards of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soliciting opinions on a wide basis.
  rrhis Code prioritizes safe operation and emphasizes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regard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resource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in view of China- s present conditions9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lt also specifies the main design criteria of railway earthworks based on different types of traffic and different grades of speed,making this Code mor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regarding technology and cost efficiency.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 英文版)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 英文版)》 [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是在中国铁路工程建设领域具有权威性地位的重要技术标准。本规范详细规定了铁路路基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计算方法、施工验收等关键内容,旨在指导和规范铁路路基的设计工作,确保铁路工程的安全、稳定、耐久和经济。 第一章 总则 本章阐述了规范的制定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基本原则。明确指出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铁路正线、站线、专用线等路基工程的设计。强调设计应遵循“安全至上、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护环境”的方针,并结合工程实际和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技术方案。 第二章 基本规定 本章是规范的基石,对路基设计的通用性要求进行了阐述。 设计依据: 明确了进行路基设计所需的主要依据,包括国家及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气候资料、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 设计原则: 再次强调了路基设计应遵循的安全性、稳定性、耐久性、经济性、环境适应性等原则。 设计标准: 规定了不同等级铁路路基的设计标准,包括线路坡度、曲线半径、限界要求等,这些标准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安全性。 设计文件: 详细列出了路基设计应包含的图纸、计算书、说明书等技术文件内容和深度要求。 第三章 路基土质与工程地质 本章聚焦于路基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土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土质分类: 详细介绍了铁路工程中常用的土质分类方法,并根据土的性质(如粒度组成、塑性、含水量、天然密度等)对不同土类(如粘土、粉土、砂土、砾石、碎石、泥炭、淤泥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工程特性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 规定了路基工程地质勘察的要求,包括勘察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报告编制的要点。强调了详细的地质调查对于准确评估地基承载力、冻胀性、沉降特性、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重要性。 土工合成材料: 介绍了在路基工程中应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格栅、土工膜等)的原则和要求,包括材料的选用、性能指标、施工方法等,以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耐久性。 第四章 路基设计 本章是规范的核心,详细阐述了路基各种类型的设计要求。 路基横断面设计: 规定了路基不同组成部分的尺寸和比例,包括路基顶面宽度、边坡坡度、路肩、排水沟、截水沟等。根据不同的线路等级、运输需求和地形条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参数。 填方路基设计: 重点阐述了填方路基的压实要求、填筑材料的选择、填筑层次、施工方法以及动载荷和静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包括对高填方路基、斜坡填方路基等特殊情况的设计要求。 挖方路基设计: 规定了挖方路基的开挖坡度、边坡支护(如锚杆、喷锚、挡土墙等)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求。特别关注了边坡的稳定性和水土保持措施。 浅埋隧道洞口路基设计: 针对隧道洞口与路基连接处的特殊设计需求,包括过渡段的处理、排水、沉降控制等。 高路堤与深路堑设计: 对高路堤和深路堑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包括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详细计算和监测。 特殊地段路基设计: 针对软土、膨胀土、冻土、湿陷性黄土等特殊土质地段的路基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设计原则,如换填、排水、加固等。 第五章 路基排水与防护 排水和防护是保证路基稳定性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 路基排水系统: 详细规定了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的设计要求。包括截水沟、排水沟、盲沟、渗沟等的布置、尺寸、材料和施工工艺。强调了有效的排水措施对于防止路基过湿、冻胀和滑动的重要性。 路基防护工程: 阐述了路基边坡的防护措施,如植草、砌石、喷浆、护坡网等,以防止水土流失和边坡侵蚀。 防滑设计: 针对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规定了防滑桩、截滑桩、排水孔等措施的设计要求。 第六章 路基沉降与稳定计算 本章侧重于路基力学性能的分析和计算。 沉降计算: 介绍了路基沉降的计算方法,包括均质地基、非均质地基以及不同填筑材料条件下的沉降预测。 稳定性计算: 详细阐述了路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计算方法,包括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等。规定了安全系数的要求。 动载荷与静载荷分析: 考虑了列车运行产生的动载荷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其他外部荷载(如风、地震)的作用。 第七章 路基材料 本章对路基工程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提出了质量要求。 填料要求: 规定了路基填料的种类、质量标准、物理力学性能指标,如级配、塑性指数、含水量、压实度等。 级配碎石(粒料)层要求: 针对道砟和路基保护层的材料,规定了其级配、强度、粒形等要求。 其他材料: 对用于支护、防护、排水的各种材料(如混凝土、砂石、土工合成材料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第八章 路基施工与验收 本章将设计要求转化为实际工程。 施工技术: 规定了路基施工的各项技术要求,包括测量放线、土方开挖与填筑、压实、边坡处理、排水工程施工等。 质量控制: 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控制、分层压实度检测、边坡稳定监测等。 验收标准: 规定了路基工程完工后的验收标准和程序,包括外观检查、尺寸复核、强度检测、稳定性评定等,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第九章 养护与维修 本章关注路基投入使用后的长期维护。 日常检查: 规定了路基日常检查的内容、频率和方法,包括对边坡、排水设施、沉降变形等的监测。 维修措施: 针对路基出现的病害,如塌陷、滑坡、侵蚀、冻胀等,提出了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 附录 规范的附录通常包含一些辅助性的信息,例如: 术语定义: 对规范中使用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计算公式: 提供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或简化计算方法。 表格: 列出一些设计参数、材料性能指标或检测方法的参考表格。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16 英文版)》是一部系统、全面、实用的技术标准,它为铁路路基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对于提升中国铁路工程的整体水平和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畅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真的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铁路建设的基石。作为一名对工程领域略有了解的普通读者,我通常只会注意到那些显眼的桥梁、隧道或是高速列车本身,但这本书却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那默默承载这一切的“地基”——路基。我之前从未想过,看似普通的土石堆积,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严谨的科学原理和精密的计算。书中关于土体稳定性、排水设计、冻胀处理以及路基变形控制等章节,都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关于不同地质条件下路基施工方法的论述,细致入微,仿佛我真的置身于施工现场,亲眼见证着工程师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确保路基的稳固与耐久。书中对材料选择、试验检测的要求也十分详尽,让我了解到,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沙石,在铁路建设中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把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严谨态度和对安全的重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路基沉降预测与控制的部分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对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提供的各种图表和计算公式,虽然对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有些晦涩,但其逻辑性和系统性却不容置疑。它让我明白,一个平稳运行的高速铁路,离不开其背后那坚实可靠、经过精心设计的路基。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铁路路基设计的初步好奇,更让我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肃然起敬。它让我认识到,每一个伟大的工程背后,都有无数严谨的设计和不懈的努力,而这本书,就是这一切的基石。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我曾以为这只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公式。然而,当我真正翻阅它时,我被其内在的逻辑和对工程细节的关注所深深吸引。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耐心地向我展示了铁路路基设计从宏观到微观的每一个环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路基处理方案的细致区分,比如在寒冷地区如何应对冻胀问题,在湿热地区如何进行排水设计,这些都体现了设计者对地域环境差异的深刻理解和周全考虑。书中对于边坡稳定性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路基不仅仅是简单的堆填,更是一个精妙的力学结构,需要精确计算来防止滑坡和坍塌。我被书中关于路基填料的要求所吸引,对于土质、粒径、压实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让我联想到,即便是最基础的材料,也需要达到特定的标准才能符合铁路的要求。此外,书中对于路基沉降的监测和评估部分,也让我了解到,路基的设计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的关注和维护,以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铁路路基的方方面面,从选址、设计原则,到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无所不包。尽管有些专业内容我无法完全理解,但其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案例(尽管没有明确列出案例,但内容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工程实践指导)足以让我感受到中国铁路建设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高速列车之下的,是地面上那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脊梁”。

评分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带领我深入探索铁路路基设计的奥秘。作为一名对工程领域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对隐藏在高速列车轨道下的默默奉献的“地基”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路基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的阐述,让我意识到路基并非简单的土石堆积,而是承载着整个铁路运输生命线的关键结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路基稳定性的分析章节印象深刻,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对土体性质、荷载效应以及环境因素的综合考量,来设计出能够抵抗各种内外作用力的稳固路基。书中对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各种排水构筑物和技术的应用,如何有效地将雨水和地下水排出,从而保护路基免受侵蚀和变形。我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下路基处理方法的细致描述,这充分展现了中国铁路工程在适应复杂多变环境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尽管书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技术内容,但其严谨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让我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工程设计的科学与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每一条安全、高效的铁路,都离不开其坚实可靠、经过科学设计的路基。它让我看到了,在看得见的轨道和列车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却同样重要的工程细节,是工程师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坚实基础。

评分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这本书,以其详实的条文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描绘了一幅完整的铁路路基设计蓝图。我并非工程专业出身,但对宏伟的工程项目总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书中对路基的定义、功能以及其在铁路网中的核心地位的阐述,让我意识到路基并非简单的“土堆”,而是承载着整个铁路运输生命线的关键结构。我被书中关于路基稳定性的章节深深吸引,它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地质勘察、力学分析以及边坡设计来确保路基的牢固,避免潜在的风险。书中对于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排水构筑物和措施,以有效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路基的影响,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水是路基的敌人”这一说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气候条件下路基处理方法的探讨,例如在寒冷地区如何应对冻胀,在湿热地区如何进行防潮,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工程师对复杂地理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应对能力。尽管书中包含一些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但我能感受到其背后蕴含的严谨科学精神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本书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付出的工程师们,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为我们建造了安全可靠的交通网络。它让我明白,每一条飞驰的列车,都离不开其脚下那坚实而精密的“地基”。

评分

手捧这本《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我仿佛走进了一个精密的工程世界,看到了中国铁路建设的严谨与高效。作为一名对工程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铁路是如何在各种复杂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深入的解答。书中关于路基的选址原则、设计要求以及其在整个铁路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的阐述,让我对路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路基沉降预测和控制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了解到,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设计,来确保路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从而保证列车的平稳运行。书中关于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良好的排水对于防止路基变形和病害的重要性,以及各种排水技术和方案的科学应用。我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下的路基处理方法的细致描述,这充分展现了中国铁路工程在适应复杂多变环境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尽管书中包含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其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让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领略到工程设计的科学与智慧。这本书让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们,他们用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为我们建造了安全可靠的交通网络。它让我明白,一条高速、高效的铁路,其根基——路基,是经过多少严谨的科学论证和精心的工程实践才得以实现。

评分

手持这本《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我深感中国铁路工程的严谨与宏伟。作为一名对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隐藏在高速列车之下的基础设施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首先被书中关于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土石堆积,而是涉及地质勘察、水文分析、气候适应以及交通荷载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书中对不同地基处理技术的详细阐述,让我认识到,即便是最普通的土地,在铁路建设中也需要经过精心的“驯服”,才能成为稳固的基石。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路基变形和沉降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了解到,工程师们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设计,来预测和缓解路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从而保证列车的平稳运行。书中关于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意识到良好的排水是路基“长寿”的关键,而书中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排水方案,令人信服。尽管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技术术语和计算公式,但其清晰的结构和对工程实践的关注,使得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其背后蕴含的科学智慧。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每一条铁路的建成,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汗水和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它让我看到了,一条看似简单的路基,是如此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工程。

评分

当我翻阅《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来自工程领域的严谨与厚重。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之前对铁路建设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桥梁、隧道或轨道本身,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看似平凡的路基,才是支撑一切的关键。书中对路基的选址、设计原则以及其在铁路系统中的基础性作用的详尽阐述,让我对这个“基石”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体强度、变形和稳定性分析的内容所吸引,它让我了解到,工程师们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计算和模型,来预测路基在各种荷载和自然条件下的行为,从而确保其安全可靠。书中对排水系统设计的重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良好的排水对于防止路基病害、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性,以及各种排水措施的科学运用。我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下的路基处理方法的细致描述,这展现了中国铁路工程在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方面的成熟经验。尽管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但其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性,让即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工程设计的精妙之处。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条成功的铁路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智慧、汗水和对安全的执着追求。它让我看到,一个稳定运行的铁路系统,其根基——路基,是经过多少严谨的科学论证和精心的工程实践才得以实现。

评分

作为一个对铁路工程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铁路建设背后原理的读物。《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无疑是一本非常宝贵的资料。我首先被书中对路基的定义和分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将路基看作是承载轨道的基础,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工程系统,需要考虑地质、水文、气候以及交通荷载等多方面因素。书中关于路基稳定性分析的部分,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起来最简单的人工堆土,也需要经过严谨的力学计算来确保其在各种荷载和自然条件下的安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排水系统的设计,因为我一直认为良好的排水是保障路基稳定性的关键。书中详细阐述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控制措施,以及各种排水构筑物的选择和设计,这让我对路基的“健康”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路基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要求也十分严苛,这让我明白,建造一条安全可靠的铁路,从最基础的材料源头就已经开始了严格的把控。我喜欢书中那种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的逻辑,从基本原则到具体实施,每一步都显得那么专业和细致。尽管我可能无法完全掌握书中的所有专业技术细节,但它成功地点燃了我对铁路路基工程的求知欲,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中的智慧和匠心。这本书让我明白,铁路的平稳运行,离不开背后那默默奉献、经过科学设计的路基。

评分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这本书,如同一本铁路工程的“操作手册”,为我揭示了隐藏在高速列车轨道下的庞大工程体系。作为一名对基础设施建设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铁路路基的设计和施工过程感到好奇,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深入的了解。我首先被书中关于路基的定义和分类所吸引,它让我明白,路基并非简单的土石堆砌,而是根据其功能、地理条件和所处环境,有着严格的设计标准和分类。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路基稳定性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工程师们如何通过力学原理和地质勘察,来确保路基能够承受列车运行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在自然灾害面前保持稳固。书中对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到各种排水构筑物和技术的运用,如何有效地将雨水和地下水排出,从而保护路基免受侵蚀和变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路基处理方法的详细介绍,这体现了中国铁路工程在应对复杂多变环境方面的丰富经验。尽管书中涉及大量专业技术内容,但我能感受到其背后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每一条安全、高效的铁路,都离不开其坚实可靠、经过科学设计的路基。它让我看到了,在看不见的地面之下,是工程师们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钢铁脊梁。

评分

翻开《铁路路基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Earthworks and Track Bed for Railway, TB10001-2016),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严谨的工程世界,感受着中国铁路建设的深厚底蕴。作为一名对工程技术略有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铁路是如何在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气候条件下保持稳定运行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书中对路基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在整个铁路系统中的作用的阐述,让我对路基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土体稳定性和边坡防护的章节所吸引,它让我理解到,路基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填埋,而是需要考虑复杂的力学原理,以确保其在各种荷载和自然环境下的安全性。书中对排水系统的设计也让我深思,意识到良好的排水对于防止路基变形和沉降至关重要,而书中提供的各种排水技术和方案,充分体现了工程师们的智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质条件下的路基处理方法的论述,这显示了设计者对现实工程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应对能力。虽然书中包含一些专业术语和公式,但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是外行也能感受到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一条高速、安全的铁路,其根基——路基,是经过多少严谨的设计和精心的施工才能得以建成。它让我看到了,在看得见的轨道和列车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却同样重要的工程细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