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私宅设计师中村好文、日本建筑大奖得主竹原义二、《小而美的家》作者伊礼智,带领我们走访各自的住宅代表作
感受如何用设计的力量,打造与时光一起成熟的美好之家,找到家的好感觉
让居住者爱上自己的家,是建筑家的工作
16开双封精装,超感纸全彩印刷,大量精彩照片、设计图和手绘图,呈现精美、温暖、舒心的视觉感受
我理想中的家,是让一家人在生活中品尝到属于各自的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中村好文
《找到家的好感觉》是住宅建筑家中村好文、竹原义二、伊礼智合著的随笔集。三人曾获日本多项建筑大奖,都以为人们设计美好的家为终身职业和愿望。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三人互相拜访了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并畅谈建筑艺术和设计心得。
中村好文的代表作是“月屋”,为了减少工业垃圾,不让山崖受损,他选择保留原建筑的混凝土面板,在上面凌空架起一栋轻巧的木结构平房,推开窗就是“价值百万美元的夜景”。
竹原义二的代表作是“101号屋”,这栋看起来非常“豪奢”的建筑,采用的名贵木材其实非常便宜,全是从木材店低价购买的残次品。
伊礼智的代表作是“东京沙龙”,这栋采用标准化设计的房子却拥有独特的个性,在建成后吸引了400多位建筑师慕名前来参观。
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建筑,只有随时光一起慢慢成熟的家。跟着三位建筑师,找到家的好感觉,在随时光一起成熟的家中,感受人生真正的温暖与富足。
中村好文,1987年以“三谷先生的家”获吉冈奖,1993年以“一系列住宅作品”获吉田五十八奖特别奖。主要著作有《走进建筑师的家》《去山里盖座小屋吧》等。
竹原义二,1996年以“鸿巢之家”获村野藤吾奖,2010年以“大阪长屋的再生”获日本建筑学会教育奖。主要著作有《无有》《竹原义二的住宅建筑》等。
伊礼智,2006年以“九坪之家”获日本环保建筑奖,2014年以“守谷之家”获日本优良设计大奖。主要著作有《伊礼智的住宅设计法》《伊礼智的住宅设计》《小而美的家》等。
这三位活跃于建筑领域的知名建筑家的共同点是为顾客着想,从这种关怀中才能诞生这样美好的住宅。
——日本建筑师池田
我理想中的家,是让一家人在生活中品尝到属于各自的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中村好文
时间会推动家朝美好的方向发展,我想构筑“未完待续”的状态,让居住者的心长久保持活力,为他们创造“爱惜住宅”的乐趣。
——竹原义二
序言
人物简介
第一章竹原义二的住宅·访问101号屋
第二章伊礼智的住宅·访问京都沙龙
第三章中村好文的住宅·访问月屋
第四章三种不同的风格
后记
I做住宅的“裁缝”
最近我们已经很少听到“裁缝”这个词了。不仅听不到,我甚至很少看到干这行的人。大家周围还有裁缝吗?我在一个海边小镇出生长大。地方虽小,却也有一家裁缝铺,玻璃橱窗上印有斜体的连笔英文单词“Tayler”。曾几何时,我经常和小伙伴们趴在玻璃窗上,观察在店铺深处踩缝纫机的裁缝大叔。
九十年代初,长大成人的我为香港的市井气息倾倒,动不动就飞过去走走看看。我就是在那时对裁缝产生了亲切感。那时候香港有很多价格实惠的裁缝铺。连我这种还没多少项目可接的菜鸟建筑家,也能毫无负担地定制西装和衬衫。
说起香港的裁缝,我就想起那时从朋友那儿听来的“佳话”。朋友带着年迈的父亲入住香港的半岛酒店。他想送父亲一套定制西装,而酒店楼下有一层楼都是商铺,里头正好有一家裁缝铺,于是他把裁缝请上了楼。裁缝进屋后又是仔仔细细量尺寸,以便回去打版,又是拿着厚重的布料样本册,陪老人家挑选布料。两天后,裁缝就带着半成品来试衣了。他认真检查了每一个细节,临走时还轻声对我的朋友说:“我会把纽扣的扣眼做大一点的。”实不相瞒,老人家几年前突发脑溢血,右半边身子落下了后遗症。而裁缝在量尺寸的时候发现,“这位客人扣扣子一定很不方便”,这才有了把扣眼做大一点的主意。裁缝的观察与用心,就是这样反映在具体的细节上,多厉害啊。
此话就此打住,也是不折不扣的“佳话”了,但这个故事还有下文。两个多星期后,成品寄到了朋友家。老人家穿上一看,因为后遗症略往右歪的姿态都被西装矫正过来了,整个人显得特别精神。裁缝的周到让我的朋友感动不已,精湛的缝纫技术更是让他大开眼界。
这个故事让我深感佩服……不,是深受感动。故事中的裁缝有高超的观察力、洞察力与想象力,还通过西装将自己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不由得对裁缝这种职业产生了近乎憧憬的感情。正是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我暗暗发誓,要做一个“住宅裁缝”。
Ⅱ为“住宅”效劳
我们事务所在承接住宅设计工作时都会请客户列一份“要求清单”。但我们不会囫囵吞枣,完全按清单设计。因为我觉得那样不算是履行建筑家的职责,跟跑腿的杂工没什么区别。我们更需要从清单的字里行间读出客户对新居的潜在需求,在住宅这一载体上加以呈现。在我看来,这才是住宅建筑家最能大展身手的地方,也是住宅设计这份工作的精髓所在。自不用说,这也是只有住宅建筑家才能品尝到的乐趣之一。
客户的个性五花八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以及独树一格的讲究与行事风格。
我认为,住宅建筑家绝不能忽视那些乍看之下不值一提的日常琐事,得抱着尊重这些琐事的态度去设计。说白了就是,你必须喜欢人、喜欢人的生活、喜欢人的住宅,否则是绝对干不好这份差事的。
话说,许多建筑家貌似习惯把自己设计的建筑称为“作品”,我总觉得这个词听起来怪怪的,感觉就像那些建筑出自建筑家一人之手似的。我是以专家的身份协助委托人造房子,而不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
再用服装行业打个比方,这样比较好懂。比起在巴黎时装周发布作品的新锐设计师,我对自己的定位更接近街角裁缝铺里为普通人缝制便服的师傅。如果一定要用作品这个词,那也应该是与客户的“联合作品”,以及与工匠们的“合作作品”。建筑绝非建筑家一己之力的产物,它离不开客户和负责施工的工匠们。光有建筑家,房子是造不起来的。
大家应该也发现了,我会有意识地用“客户”这个词,而不是日语中指代工程委托人的“施主”。
这倒不是因为英文比较洋气,只是“施主”的“施”有“施舍”之意,用这个词我心里有点不痛快罢了(笑)……说“客户”的话,我就会觉得我们不是在接受施舍,只是接受了委托,在替委托人办事。
如果硬要从建设住宅这件事里找出一个近似于施主的角色,那也应该是将要建成的住宅。
照理说,“施主”的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设计者,再往下是建筑公司,建筑公司下面还有工匠,形成了一个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但我觉得,在建设住宅的时候不应该有这样的上下关系。无论是客户、设计者还是工匠,都应该平起平坐,为自己要建设的住宅效劳,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灾难,完全没有体现出内容应有的那种轻盈和灵动感,反而显得异常笨重和压抑。封面那种暗沉的色调,配上那种略显过时的衬线字体,让人一拿到手就觉得像捧着一本年代久远的教科书,丝毫没有现代文学作品应有的那种吸引力。内页的纸张质量也令人不敢恭维,触感粗糙,油墨印制似乎也有些不均匀,强光下阅读时,能明显感受到纸张表面的颗粒感,这对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持续的生理上的干扰。更别提排版了,页边距宽得令人发指,导致每页的有效信息量被极大地压缩,读起来总感觉文字在页面上松散无力,缺乏凝聚力。我本来是冲着书名所暗示的那种温暖和治愈感来的,结果实体书的呈现却与这份期待背道而驰,它在物理层面上就筑起了一道冰冷的墙,阻碍了读者与文字进行有效的情感链接。出版商在这个环节的把关明显失职,这样的制作水准,放在如今这个注重阅读体验的市场环境下,是绝对站不住脚的。我强烈建议未来的版本在设计上进行彻底的革新,用更符合当代审美和阅读舒适度的材料和布局来重新包装这部作品,否则,很多潜在的读者可能还没翻开第一页,就已经被它的外表劝退了。
评分从社会学和文化评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试图触及的那些宏大主题,最终却因为描述的肤浅而显得苍白无力。作者似乎想批判当代社会中某种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价值迷失,但他的切入点过于局限于主角那狭窄的、精英阶层的视角,使得所谓的“社会批判”变成了一种上层人士的无病呻吟。他笔下的世界,仿佛被过滤掉了一切底层人民的挣扎与烟火气,只剩下咖啡馆里关于存在主义的空泛讨论。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意义追寻”的段落时,我甚至感到一丝冒犯,因为书中定义的“困境”与我所观察到的真实生活中的生存压力相去甚远。如果一部作品想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它至少需要展现出足够的广度和同理心,去理解不同群体的真实体验。然而,这本书固执地停留在一种自恋式的、内向的沉思中,它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提供的解答和视角却显得如此片面和脱离现实,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否真正接触过他试图描述的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简直像是一个才华横溢但尚未学会克制的初学者交出的作业。主角团的性格标签化倾向太严重了,每个人物似乎都只是为了服务于作者想要探讨的某一个哲学命题而存在的工具人,而不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成长的鲜活个体。比如那位“永远忧郁的艺术家”,他所有的对话都充满了故作深沉的隐喻,真实世界里没有人会这样说话;那位“过度理性的女强人”,她的逻辑链条完美到不合常理,仿佛是从某个逻辑学范本里直接抠出来的样本。更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之间的互动,缺乏那种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更像是两堆独立的雕塑在进行着事先排练好的台词对白。我试图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却发现动机往往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书中很多场景的设置也显得刻意和矫揉造作,仿佛作者特意将角色置于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舞台上,要求他们表演特定的情感反应。这种脱离实际的、过度设计的角色群像,极大地削弱了故事的代入感和说服力,让我很难真正关心他们的命运走向。
评分这部作品的章节结构非常零散,缺乏一个清晰的、引导读者的线索。它更像是一系列主题散文的拼贴,而不是一个有机的、向前推进的小说叙事。每隔几页,作者就会突然切换视角或者时间轴,没有任何明确的过渡或者提示,这使得读者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勉强跟上作者跳跃的思维轨迹。更糟糕的是,很多关键情节点被一笔带过,而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被反复渲染,这种失衡的处理方式,严重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重新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试图找出隐藏的关联,但收效甚微。这让我感觉作者自己可能都没有完全理清他想要表达的整体结构,或者说,他根本不认为结构对于读者理解内容是必要的。对于一个寻求连贯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上的混乱是致命的,它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稀释了那些本可能产生强大冲击力的瞬间,因为它们总是在读者尚未完全消化前,就被下一个不相关的片段打断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让人抓狂,简直像是在看一部慢镜头下的纪录片,每一页都充满了对主角内心世界那种近乎病态的剖析。我原本期待的是一场关于自我发现的激动人心的旅程,结果却陷入了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的泥沼。作者似乎对“探索”这个概念有着一种独特的、极其缓慢的理解方式,人物的每一次决定都伴随着长达数页的内心独白,读起来让人倍感窒息。特别是在描述那些日常琐事时,那种详尽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仿佛作者生怕读者漏掉主角呼吸的频率一样。我能理解文学作品需要深度,但这里的深度更像是一种对精力的无谓消耗。情节推动力几乎为零,如果不是我对“到底会发生什么”抱有一丝微弱的好奇心,恐怕早就弃读了。对于那些寻求快速、引人入胜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漫长而折磨人的等待。它更像是一份对生活停滞不前的隐喻,但这隐喻的表达方式,对于我这个习惯于在阅读中寻找效率和出口的读者来说,实在太过沉重和晦涩。我得承认,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遣词造句颇具匠心,但这种匠心似乎完全用在了打磨那些让人感到疲惫的细节上,而非构建一个能够支撑起整个故事的骨架。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对耐心的严峻考验,阅读体验远低于我的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