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

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國傢圖書館編目工作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RDA
  • 本地政策
  • 書目記錄
  • 外文文獻
  • 國傢圖書館
  • 資源管理
  • 操作細則
  • 圖書館學
  • 信息管理
  • 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62769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048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資源描述與檢索》(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簡稱RDA)作為國際zui xin編目規則自2010年麵世即備受矚目。作為我國圖書館行業的領軍者,國傢圖書館始終高度關注RDA的國際動態,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麵成績斐然。此次齣版的《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正是國傢圖書館多年開展RDA研究和實踐的成果結晶。2017年3月,該書內容經國傢圖書館編目工作委員會專傢審定獲得通過,由此正式成為國傢圖書館外文資源編目工作的館級標準。該書在藉鑒各國RDA本地政策聲明先進經驗的基礎上,以最大限度地適閤國情和館情為原則,按照RDA的條款邏輯,提取編目常用元素,對於執行的條款詳細釋義,對於選擇性條款明確國傢圖書館的本地規定。該書的規則適用於國傢圖書館100多種語言和文字以及各種載體資源的編目,具有較強的廣泛性。該書提供瞭多種語言資源的真實樣例,並以MARC 21格式錶示,規則說明簡明清晰,便於編目員學習理解。該書是我國首部詳盡係統的RDA本地化規則,對於指導我國RDA的本地化工作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國傢圖書館編目工作委員會,負責審議國傢圖書館各類型文獻編目規則及各類型目錄建設策略,解決編目工作中的疑難問題。辦公室設在業務管理處。

內頁插圖

目錄

0導言...……………...……………...……………...……………...……………...……………..1
0.0 目的和範圍...………………………………………………………...……………………...1
0.4 資源描述與檢索的目標和原則...…………………………...………………………….......1
0.6 核心元素...…………………………...…………………………...…...………………….....2
0.11 國際化...…………………………...…………………………...…...………………….......2
0.12編碼RDA數據...……………...……………...……………...……………...……………..6
1記錄載體錶現和單件屬性的一般性規則……………… ……...……………...…………….7
1.1 術語...……………...……………...……………...……………...……………...…………..7
專題說明1:資源類型的判斷與書目記錄結構的確定...……………...……………......7
1.3 核心元素...……………...……………...……………...……………...……………...……..11
1.4 語言和文字...……………...……………...……………...……………...……………...…..11
專題說明2:多文種記錄的處理...……………...……………...……………...……….. 12
1.5 著錄類型...……………...……………...……………...……………...……………...……17
專題說明3:多部分專著和有多個信息源的匯編文獻的處理...……………...………18
1.6 需要一種新著錄的變化...……………...……………...……………...……………...…...22
專題說明4:復本的處理...……………...……………...……………...……………......27
1.7 轉錄...……………...……………...……………...……………...……………...…………29
1.8 用數字或詞錶達的數...……………...……………...……………...……………...……...37
1.9 日期...……………...……………...……………...……………...……………...…………38
1.10 附注...……………...……………...……………...……………...……………...………..39
2識彆載體錶現和單體……………...……………...……………...……………...…………...40
2.1 識彆資源的依據...……………...……………...……………...……………...…………...40
2.2 信息源...……………...……………...……………...……………...……………...………41
2.3 題名...……………...……………...……………...……………...……………...…………44
專題說明5:匯編資源的處理...……………...……………...……………...…………..47
2.4 責任說明...……………...……………...……………...……………...……………...……64
2.5 版本說明...……………...……………...……………...……………...……………...……67
2.6連續齣版物編號...……………...……………...……………...……………...…………..70
2.7 製作說明...……………...……………...……………...……………...……………...…..76
2.8 齣版說明...……………...……………...……………...……………...……………...…..78
2.9發行說明...……………...……………...……………...……………...……………...…...84
2.10 生産說明...……………...……………...……………...……………...…………….......85
2.11 版權日期...……………...……………...……………...……………...…………….......87
2.12 叢編說明...……………...……………...……………...……………...…………….......88
2.13 發行方式...……………...……………...……………...……………...……………......94
2.14 頻率...……………...……………...……………...……………...……………...……...95
2.15 載體錶現標識符...……………...……………...……………...……………...………..96
2.17 載體錶現的附注...……………...……………...……………...…………….………..99
2.18 單件保管曆史...……………...……………...……………...……………...…………106
2.19 單件的直接獲取來源...……………...……………...……………...……………...…107
3描述載體...……………...……………...……………...……………...……………...……108
3.1 描述載體的一般性規則...……………...……………...……………...…………….....108
6.9 內容類型...……………...……………...……………...……………...……………......109
3.2 媒介類型...……………...……………...……………...……………...……………......110
3.3 載體類型...……………...……………...……………...……………...……………......111
3.4 數量...……………...……………...……………...……………...……………...……...112
3.5 尺寸...……………...……………...……………...……………...……………...……...127
3.6 基底材料...……………...……………...……………...……………...…………….....134
3.12 圖書開本...……………...……………...……………...……………...……………...135
3.13 字體大小...……………...……………...……………...……………...……………...136
3.14極性...……………...……………...……………...……………...……………...…….136
3.15 縮率...……………...……………...……………...……………...……………...…....137
3.16 聲音特徵...……………...……………...……………...……………...……………...137
3.18 視頻特徵...……………...……………...……………...……………...……………...139
3.19 數字文件特徵...……………...……………...……………...……………...………...139
3.20 設備或係統要求...……………...……………...……………...……………...……...141
3.21 載體的附注...……………...……………...……………...……………...…………...141
3.22 特定單件載體特徵的附注...……………...……………...……………...…………..142
4提供獲取和檢索方式…………...……………...……………...……………...………….144
4.2 獲得方式...……………...……………...……………...……………...…………….....144
4.4 獲取限製...……………...……………...……………...……………...…………….....145
4.5 使用限製...……………...……………...……………...……………...…………….....146
4.6 統一資源定位符...……………...……………...……………...……………...……….148
7描述內容...……………...……………...……………...……………...……………...……148
7.4 地圖內容的坐標...……………...……………...……………...……………...……….148
7.7 讀者對象...……………...……………...……………...……………...…………….....148
7.9 學位論文或畢業論文信息...……………...……………...……………...…………....149
7.10 內容提要...……………...……………...……………...……………...……………...150
7.11 獲取的地點和日期...……………...……………...……………...……………...…...151
7.12 內容的語言...……………...……………...……………...……………...…………...152
7.15 插圖性內容...……………...……………...……………...……………...…………...152
7.16 補編內容...……………...……………...……………...……………...……………...154
7.17 色彩內容...……………...……………...……………...……………...……………...155
7.18 聲音內容...……………...……………...……………...……………...……………...155
7.22 持續時間...……………...……………...……………...……………...……………...156
7.23 錶演者、旁白者和/或齣品人...……………...……………...……………...…….…157
7.24 藝術和/或技術的貢獻者名單...……………...……………...………………….…..157
7.25 比例尺...……………...……………...……………...……………...……………......158
7.26 地圖內容的投影...……………...……………...……………...……………...……..160
7.28 奬項...……………...……………...……………...……………...……………...…...160
18記錄與資源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關係的一般性規則…...……………...……..162
18.0 範圍...……………...……………...……………...……………...……………...…...162
18.3 核心元素...……………...……………...……………...……………...……………..163
18.4 記錄與資源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關係...……………...……………...………163
18.5 關係說明語...……………...……………...……………...……………...…………..164
19與作品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166
19.1 記錄與作品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的一般性規則...……………...……………166
19.2 創作者...……………...……………...……………...……………...…………….......166
19.3 與作品相關的其他個人、傢族或團體...……………...……………...………….....179
專題說明6:構建代錶作品的規範檢索點...……………...……………...………...182
20與內容錶達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187
20.2 貢獻者...……………...……………...……………...……………...…………….......187
21與載體錶現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189
21.1 記錄與載體錶現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的一般性規則...……………...……....189
22與單件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190
22.1 記錄與單件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的一般性規則...……………...…... …….. .190
24記錄作品、內容錶達、載體錶現和單件之間關係的一般性規則…………...……...191
24.0 範圍...……………...……………...……………...……………...……………...…....191
24.3 核心元素...……………...……………...……………...……………...……………...191
24.4 記錄作品、內容錶達、載體錶現和單件之間的關係...……………...…………....192
24.5關係說明語...……………...……………...……………...……………...…………....193
25相關作品…………...……………...……………...……………...……………...……...194
25.1 相關作品...……………...……………...……………...……………...……………...194
26相關內容錶達……...……………...……………...……………...……………...……...199
26.1 相關內容錶達...……………...……………...……………...……………...………...199
27相關載體錶現……...……………...……………...……………...……………...……...202
27.1 相關載體錶現...……………...……………...……………...……………...………...202
28相關單件…………...……………...……………...……………...……………...……...203
28.1 相關單件...……………...……………...……………...……………...……………...203
附錄1主要外文資源書目記錄工作流程...……………...……………...……………......204
附錄2內容類型、媒介類型、載體類型術語錶...……………...……………...……......263
附錄3資源&名稱之間關係說明語...……………...……………...……………...……....267
附錄4資源&資源之間關係說明語...……………...……………...……………...……....273
附錄5 RDA與AACR2主要區彆對照錶...……………...……………...…………….....285
附錄6 日語、俄語RDA術語對照錶...……………...……………...……………...…...300
索引…………………………………………………………………………………………308
參考文獻……………………………………………………………………………………316

前言/序言

作為國際最新編目規則的《資源描述與檢索》(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簡稱RDA),從2004年開啓編製之旅,就一石激起韆層浪,引發瞭從編目理論到編目實踐的多種變革。2005年去“AACR”化而更名為“RDA”的行動更使其掙脫瞭“英美”和“圖書館”兩大束縛,以其更廣闊的區域適用性和更廣泛的資源適用性為世界所矚目。2010年,經曆瞭6年光陰磨礪的RDA雖然飽受爭議和詬病,其間不斷推翻重新架構,卻猶如鳳凰涅槃般綻放齣耀眼的華彩,得到越來越多的接納與認同。多年的爭論在激發思想火花的同時,客觀上也促進瞭新生事物的普及和推廣。

在RDA的發展中,領軍者的作用不可忽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傢不僅在RDA的研發中居功至偉,而且在實踐活動中引領潮頭,一個個RDA本地政策聲明如雨後春筍般湧現,“RDA切換日”標誌著RDA時代的開啓。與此同時,其他國傢的RDA化進程也悄然興起。以德國為代錶的歐洲國傢一方麵努力地沿襲“普魯士編目體係”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麵也不遺餘力地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編目大潮的方式開創著其信息組織工作的未來。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繼推齣英語版之後,又陸續推齣瞭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芬蘭語、加泰羅尼亞語六個語言版本。德國已在2015年實施RDA,其配套的“德語國傢地區政策聲明”早已於2014年齣颱,為RDA的落地生根做足瞭準備。從“RDA歐洲興趣小組”每年的調研來看,包括法國在內的不少國傢對實施RDA的確定性都在逐年增強。亞洲除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已經宣布啓用RDA之外,日本、韓國都完成瞭對RDA的翻譯,日本的外文資源編目還宣布實施RDA,而且以RDA為藍本改造的《日本目錄規則》(NCR)也計劃於2017年麵世。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幾傢國傢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正式實施瞭RDA,而且還不斷有國傢宣布實施RDA的進程錶。由此可見,RDA正以實際行動施展著“國際化編目規則”的理想和抱負。在數據交換如此頻繁、信息共享如此鼎盛的今天,任何國傢的編目工作都不可能獨處於世外桃源。

我國在編目領域人文薈萃、學養深厚。作為當今國際編目界的重要一員,我國麵對RDA的變革也逐漸從抱臂觀望轉嚮積極迴應。在科研項目方麵,國內開展瞭多項與RDA直接相關的項目,其中兩項為國傢社科基金項目。這些項目普遍能與編目實踐相結閤,力求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為RDA本地化實施提齣瞭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特彆是2012年由國傢圖書館外文采編部申報立項的“RDA在國傢圖書館的實施方嚮及應用策略研究”館級重點科研項目以認識RDA、解析RDA和應用RDA為脈絡,由理論到實踐逐步深化,探索瞭RDA在國傢圖書館的應用策略,為RDA在國傢圖書館乃至我國通嚮實踐化的道路上搭建瞭重要的津梁。在學術專著方麵,2014年5月,《RDA中譯本》曆時兩年麵世,掀起瞭國內研究RDA的新熱潮。一年後,國內首部係統介紹RDA的專著——《RDA:從理論到實踐》齣版。此後,《中文編目與RDA》《資源描述與檢索的中文化》《RDA全視角解讀》《RDA中文手冊初稿》等著作相繼推齣,為我國普及RDA注入瞭強大的思想動力。在推廣方麵,2012年7月在國傢圖書館舉辦的“RDA理論與實踐培訓班”暨“RDA在中國的實踐和挑戰”研討會可謂盛極一時。會議邀請到時任RDA發展聯閤指導委員會(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RDA,簡稱JSC)主席的芭芭拉?B?蒂利特(Barbara B. Tillett)作為講師,傳授RDA的基礎知識,探討RDA在中國實施的本地化道路,引發瞭對RDA的熱議。時隔兩年,國內編目界對RDA的研究已蔚然成風,更普及的大眾化培訓應運而生。2014年至今,由國傢圖書館RDA研習團隊——“RDA師資團”成員擔任講師的全國性“RDA理論與實踐”培訓班已成功舉辦瞭五次,並逐步創新培訓模式。2016年5月,培訓班嘗試采用計算機教學,實踐和練習環節所獲得的成就感催生瞭學員探索的樂趣,極大地提高瞭教學質量,培訓風格獨樹一幟。國際化也是RDA推廣中的亮點。2015年和2016年,加拿大的兩位知名編目專傢先後蒞臨國傢圖書館,傳道授業解惑。RDA的改寫者剋裏斯?奧利弗(Chris Oliver)為國內編目同行生動地描繪瞭RDA從誕生到蹣跚學步,再到茁壯成長的點滴。國際圖聯FRBR評估組FRBR統一版編輯組主席帕特?裏瓦(Pat Riva)則為聽眾帶來瞭RDA的最新進展,特彆是作為其編製基礎的FR模型修訂的動態。

一係列的活動使RDA像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國內編目界,使我們逐步敞開心扉接納這個新鮮事物,但是,真正應用RDA依然任重道遠。自2008年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簡稱LC)聯閤美國國傢醫學圖書館和國傢農業圖書館共同發起RDA測試起,在其圖書館目錄中就可見RDA記錄的蹤影。隨著2011年11月LC宣布從前曾參與RDA測試的編目員開始用RDA編目,其數據庫中的RDA記錄就陸續增加,直到2013年3月31日實施“切換日”,LC編製的RDA記錄在新記錄中的比例已達100%。隨後,國際上陸續有其他國傢圖書館和編目機構宣布全麵采用RDA進行編目,這其中不乏國內外文編目賴以參考的數據源。麵對與日俱增的RDA數據,考慮到工作效率,國傢圖書館在套錄編目時保留瞭RDA數據的特徵,不將其轉化為AACR2記錄。但是由於數據源中RDA記錄的標準不一,又暫無可遵循的本地政策,因此在處理套錄記錄時編目員仍然感到無所適從。而原始編目也囿於沒有本地規則而無法開展RDA編目。客觀地說,國傢圖書館雖未正式實施RDA,但是數據庫中事實上存在大量的RDA記錄,從某種程度上講,RDA在國傢圖書館編目實踐中早已萌芽。綜上,國際上實施RDA的大潮已經將我國編目界推到瞭RDA中國化的風口浪尖,但是我們不得不清醒地認識到,實施RDA絕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繁雜的係統工程,對於如何走齣一條與國際上實施RDA的國傢“和而不同”的道路依然讓人茫然無措。麵對這樣的睏境,效仿“他山之石”或許不失為好計策。吸納國外的相關經驗,根據國情館情,齣颱有效的本地政策來規範各種形式的RDA記錄,同時也對原始編目的RDA執行程度做齣明確指示的想法由此萌生。

2015年3月,國傢圖書館外文采編部在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申報瞭館級科研項目“《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編製研究”並立項成功。該項目旨在製定適閤國情館情的RDA本地規則,為外文編目工作從AACR2時代過渡到RDA時代提供最堅實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外文編目RDA實踐的探索也將為中文編目工作RDA化提供參考。

國傢圖書館外文采編部為此成立瞭《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olicy Statements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s),簡稱NLC PS (FLR)]編撰組。編撰組在翻譯整理目前已經發布的《美國國會圖書館——閤作編目項目政策聲明》(Library of Congress – Program for Cooperative Cataloging Policy Statements,簡稱LC-PCC PS)、《澳大利亞國傢圖書館政策聲明》(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Policy Statements,簡稱NLA PS)、《德語國傢地區政策聲明》(Anwendungsrichtlinien für den deutschsprachigen Raum,簡稱D-A-CH AWR)和《英國國傢圖書館政策聲明》(British Library Policy Statements,簡稱BL PS)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博采眾長,確定瞭NLC PS (FLR)的編製思路和框架體例。一年多來,編撰組殫精竭慮,多次組織專傢、骨乾、各語種各資源一綫編目員商討,力求找到一條既與國際RDA實踐相融,又與我國編目實際相和的本地化道路。經過全體成員的不懈努力,編撰組不辱使命,終於完成瞭NLC PS (FLR)的編製。NLC PS (FLR)可以說既吸收瞭各國本地政策聲明的精髓,又彰顯瞭國傢圖書館外文編目的特色;既注重體現RDA記錄的優勢,又考慮本地操作的經濟效益;既麵對館情的現實,又為編目工作的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任何規則編製的齣發點和歸宿點都是應用。為檢驗NLC PS (FLR)對編目實踐的匹配度和適用性,編撰組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組織瞭應用測試和技術測試。應用測試旨在檢驗規則的可執行性,包括經濟性和主觀體驗,即RDA的實施是否會帶來時間、人力等編目成本的激增;編目員對RDA本地規則是否接納,能否通過有效的培訓盡快掌握其主旨精髓,以便快速提升工作效率。同時,測試還可以反映編目員對本地政策聲明在人本方麵的意見和建議,以便進一步優化,使其成為真正好用的工作指南。測試結果錶明,無論是編目成本的客觀數據,還是編目員的主觀體驗,都實施RDA給予瞭正麵支持。規則能否順利應用,係統的技術保障和OPAC的呈現效果也不可或缺。為此,編撰組在應用測試之後又開展瞭技術測試,測試重點是對Aleph500係統的RDA化改造提齣技術需求。測試結果錶明,絕大多數技術需求均可通過係統改造得以滿足,而且RDA改造確實能改善OPAC的用戶體驗。

在測試所提供的客觀依據的基礎上,2017年3月27日,國傢圖書館召開編目工作委員會會議,經過與會館領導和專傢的慎重討論,審核並通過瞭NLC PS (FLR)的內容及相關實施方案,同意采用RDA開展外文文獻資源編目工作。這標誌著國傢圖書館對RDA的研究實現瞭從理論到實踐的大跨越,預示著這部最新國際性編目規則將在我國落地生根,也標誌著國傢圖書館的編目工作將真正踏上RDA本地化的徵程。

NLC PS (FLR)的編製是一個繁雜的係統工程,涉及編目工作的方方麵麵,為方便用戶理解和使用,特對如下問題進行說明:

一.關於編製原則

1.以RDA結構為軸綫,兼具規則釋義和政策聲明的雙重職能

以RDA結構為軸是目前大多數本地政策聲明所采用的編製方法,NLC PS (FLR)也效仿采用,但是在編製思路上與LC-PCC PS等政策聲明存在一定差異。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製定的政策聲明都采用瞭相同的編製思路,即對RDA中予以執行的條款不將其納入政策聲明,不執行的或需要說明的條款纔納入政策聲明。這種結構不適閤於中國的國情和館情。因為我國是非英語國傢,編目員對RDA的規則不僅有理念上的陌生感,更有語言上的障礙。執行的條款往往是最通常的情況,如“記錄正題名”,如果對記錄正題名沒有需要說明的,則全部執行RDA的條款。但是對於我國的編目員來說,RDA的條款艱澀難以理解,如何記錄正題名纔是編目員真正需要掌握和明晰的。因此,NLC PS (FLR)在保持RDA結構的基礎上應同時承擔起規則釋義和政策聲明的雙重職能。

具體而言,首先從RDA條款中選擇在編製書目記錄時常用的元素加以釋義,說明RDA的相關規定,無需將所有情況窮盡式地羅列,不常用的條款不納入政策聲明,做到條理清晰,有的放矢;對於RDA中“交替規則”“可選擇的附加”“可選擇的省略”等具有選擇性的條款,指明國傢圖書館的具體規定,標記以“國傢圖書館做法”;由於NLC PS (FLR)的適用範圍是國傢圖書館外文資源的所有語種和所有類型,因此其不僅要對傳統上與國際編目實踐接軌較好的西文編目進行規定,還必須對MARC非缺省字符集中的語言或文字(如日文、俄文、朝鮮文、阿拉伯文)的編目指明在術語等方麵的特殊規定。對於多種資料類型的資源(如電子資源、連續性資源、音像資源、縮微資源、地圖資源、音樂資源),在遵循通用規則的基礎上,也明確其在處理上的特殊之處;RDA元素按照核心情況分為RDA核心、RDA條件核心、RDA非核心和本地核心四個等級。NLC PS (FLR)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根據館情,確定每個常用元素的核心等級,以便使編目員掌握元素的必備性。

2.以工具套件最新更新為藍本,密切追蹤規則變化和新發展

RDA是一部動態的編目規則,自2010年6月首次以工具套件的形式發布以來,RDA經曆瞭不改變原意的全麵重寫,並通過常態化的修訂機製不斷完善,因此RDA工具套件一直處於更新的狀態。NLC PS (FLR)的編製盡可能地追蹤最新規則的發展,力求保持時新性,特彆是關注條款和術語的變化。例如,在本地政策編製之初,RDA在附錄J中規定使用“contains (work)”和 “contained in (work)”一對關係說明語描述相關作品中的整體與部分關係,而RDA在之後的常規修訂中,將上述關係說明語修訂為“container of (work)” 和“contained in (work)”。再如,根據2017年推齣的IFLA圖書館參考模型(IFLA Library Reference Model,簡稱IFLA LRM),FR概念模型中的“個人”“傢族”“團體”三個實體被閤並為一個新實體“代理”(Agent),RDA關係說明語的術語錶已經體現齣這一最新變化,本地政策聲明也及時跟蹤,在關係說明語的列錶中采用瞭“代理”這一新術語。但是,本地政策的編製也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NLC PS (FLR)於2017年3月獲得審核通過之後就不再時時追蹤規則的最新變化,以便使編目員獲得穩定的信息。需要說明的是,RDA工具套件是不斷更新的有機體,與之配套的本地政策聲明也必然是動態的發展環境,穩定隻是相對而言。在NLC PS (FLR)應用於實踐之後,還將繼續探討科學的更新機製。

3.以MARC 21為格式規則,增加大量實用性樣例

RDA的設計是獨立於通訊格式之外的,即不是為MARC專門編製,而是適閤於任何元數據方案,因此在RDA中並未齣現機讀格式,所有樣例也都沒有采用MARC 21的錶示方法。2011年5月,LC提齣“書目框架遷移行動”(The Bibliographic Framework Initiative,簡稱BIBFRAME),錶達對RDA的支持。“行動”設想以語義網和關聯數據技術取代MARC 21,這似乎昭示瞭MARC 21在未來將逐漸消亡的命運。盡管如此,LC-PCC PS中的樣例還是采用瞭MARC 21的格式,而且在測試期間和“RDA切換日”之後,LC依然在使用MARC 21建立書目記錄。可見,MARC 21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會是絕大多數圖書館編製RDA數據的主要格式標準。編目員習慣於以書目記錄格式錶達信息,更習慣於將RDA諸多元素與MARC 21格式中的字段和子字段相對應。因此,NLC PS (FLR)在闡述規則釋義和明確本地做法之後,還輔以大量用MARC 21格式呈現的樣例,大大提升瞭規則的可讀性。為適應RDA的修訂,MARC 21增加、刪除、修改瞭一些字段或子字段的定義以滿足記錄RDA元素的需要。鑒於MARC 21更新的部分也是RDA實施中的重要內容,NLC PS (FLR)針對字段的使用,特彆是使用程度予以明確規定,如一些字段為可選用字段,一些字段可以有多種使用方法,一些字段之間存在呼應關係等,以此提升政策聲明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4.以數據的標準化為目標,兼顧規則的彈性和經濟性

NLC PS (FLR)不僅是國傢圖書館實施RDA的聲明,更是指導和規範編目員實踐的指南,其中不乏推薦性的術語和做法,以確保編目員在實踐操作中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但是,保持規則彈性是RDA的一大特色,各種可選項賦予瞭編目員更大的空間。因此,RDA的這一特色在NLC PS (FLR)中也需充分體現。“國傢圖書館做法”所規定的僅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編目員可視自身能力和效率,自行判斷決定記錄的完善和擴展。

5.以套錄編目和原始編目為分界,詳細規定編目的詳簡程度

外文資源編目首選套錄方式,即從外部數據源(如LC數據庫、OCLC Worldcat數據庫等)下載數據,然後進行本地化處理。在缺少可利用的數據源時,纔考慮原始編目。NLC PS (FLR)對套錄編目和原始編目的數據標準進行瞭不同詳簡程度的規定。在政策聲明中,原始編目規定的是書目數據中應當記錄的最低要求的RDA元素,而有些在原始編目時不需要記錄的元素如果在套錄數據中已經存在,則在確保正確的前提下予以保留。這樣既最大限度地保留瞭套錄數據的有用信息,也兼顧瞭編目工作的效率。例如,RDA元素中的“並列版本標識”和“叢編並列正題名”都是非核心元素,原始編目不要求記錄,然而如果套錄數據中包含上述元素,核對無誤後可保留。此外,對於記錄RDA元素存在多種不同方式的情況,原始編目與套錄編目也分彆進行瞭說明。例如,MARC 21針對RDA所做的修訂中為502字段增加瞭$b(學位類型)、$c(授予機構或院係)、$d(學位授予年)子字段用於描述學位論文或畢業論文的子元素,政策聲明中規定,如采用原始編目,則啓用502字段的相應子字段記錄上述子元素,而不用將該信息籠統地記錄在$a子字段,但套錄數據則可保留將全部子元素記錄在502$a的做法。

6.以專題說明為平颱,增強政策聲明的便利性

編目實踐中的某些專門問題,在RDA中涉及的條款往往分散在多個章節,為便於利用,NLC PS (FLR)將分散的規則匯集為一個專題集中加以說明。NLC PS (FLR)共設置瞭6個專題說明:資源類型的判斷與書目記錄結構的確定、多文種記錄的處理、多部分專著和有多個信息源的匯編文獻的處理、復本的處理、匯編作品的處理、構建代錶作品的規範檢索點。

7.以書目記錄的編製為範疇,預留延伸至規範記錄的空間

將內容規則從書目數據擴展至規範數據是RDA相比於AACR2的一項重要變化。RDA第一次將規範控製的內容引入編目內容規則。但是,在外文資源編目實踐中,國傢圖書館雖然購買瞭LC編製的規範文檔以及更新文件用於開展規範控製工作,但是並沒有參與到規範數據的共建之中,即僅應用而不創建規範記錄。因此,對於RDA中有關規範數據編製的條款,國傢圖書館目前還不適宜應用。鑒於此,NLC PS (FLR)目前僅包含RDA中與書目數據編製相關的章節(第0章、第1章—第4章、第7章、第18章—第22章、第24章—第28章),暫時不涵蓋與名稱規範控製和主題規範控製相關的章節(第5章、第6章、第8章—第16章、第23章、第29章—第37章)。RDA第17章用於記錄FRBR模型中的基本關係,即作品由內容錶達來實現,內容錶達由載體錶現來具體化,載體錶現由單件來例證,該關係的錶達融入瞭整條書目記錄,並無具體規則與之對應,因此雖然第17章也與書目記錄編製相關,但NLC PS (FLR)也未將其納入編寫範圍。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NLC PS (FLR)並未將規範控製的內容涵蓋其中,但是書目記錄編製中的一些環節與規範控製密不可分。為瞭體現這部分應用,NLC PS (FLR)將書目記錄編製中要采用的規範控製內容巧妙地融閤在其他書目章節中。例如,將第6章構建作品和內容錶達的檢索點的一部分重要內容融入NLC PS (FLR)第19章(記錄與作品相關的個人、傢族和團體),詳細介紹瞭構建代錶作品規範檢索點(即創作者規範檢索點+首選題名或僅首選題名)的相關規則。但是,從長遠來看,規範控製是編目工作不可或缺的環節,參與國際規範數據的共建共享也是大勢所趨。因此,政策聲明今後必定會將規範記錄的編製收納其中,與書目記錄的部分一起共同組成完整的政策聲明。

二.關於規範檢索點形式

國傢圖書館西文編目早已實施瞭規範控製,所有受控檢索點都以LC規範文檔為標準進行控製。俄文編目雖然也於2012年開始實施規範控製,但是僅限於個人名稱檢索點,並未涵蓋團體、會議、首選題名等其他類型的檢索點。日文以及朝鮮文、阿拉伯文等東方語種的編目至今還未能開展規範控製工作。因此,NLC PS (FLR)西文樣例中的受控檢索點均為規範形式,俄文僅個人名稱檢索點為規範形式,日文等東方小語種檢索點均未采用受控形式。

(節略)


《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與傳播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國傢圖書館作為國傢知識信息中心,肩負著保存人類文化遺産、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外文文獻是國傢圖書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富性和多樣性為我國學術研究、文化交流和國際視野的拓展提供瞭堅實的支撐。 為瞭更好地管理和利用這些寶貴的外文文獻資源,國傢圖書館積極采納並實踐國際先進的編目標準——資源描述與訪問(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簡稱RDA)。RDA是一種麵嚮資源描述和訪問的國際編目規則,它旨在提供更靈活、更具互通性的編目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數字資源環境和用戶需求。 本《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正是基於RDA標準,結閤國傢圖書館的實際情況和外文文獻資源的特點,製定的內部操作指南。其核心目標在於: 規範書目記錄的著錄和組織: 確保外文文獻書目記錄的準確性、一緻性和完整性,從而提升書目數據的質量。 實現資源的高效著錄和發現: 通過規範化的著錄,使讀者能夠更便捷、準確地檢索到所需的外文文獻信息。 促進與其他信息係統的互聯互通: 遵循RDA的國際標準,有利於國傢圖書館與其他國內外機構的信息係統進行數據交換和閤作,擴大資源的可發現性。 滿足用戶多樣化的信息需求: RDA的靈活性能夠更好地描述和展現資源的多個方麵,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信息檢索和獲取需求。 本細則的製定,凝聚瞭圖書館學專傢、一綫編目人員以及技術開發人員的智慧和經驗。它不僅是對RDA標準的本地化解讀和應用,更是國傢圖書館在數字時代背景下,不斷提升服務能力、深化資源管理水平的體現。 第一部分:RDA本地政策聲明 1. 引言 本聲明旨在闡述國傢圖書館在外文文獻資源編目工作中采用資源描述與訪問(RDA)標準的指導原則、基本政策和核心理念。我們緻力於通過實施RDA,構建一個更加高效、靈活、互聯互通的書目數據環境,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傢信息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 2. RDA標準的采納原則 遵循國際主流趨勢: RDA作為國際圖情領域的編目標準,已被全球眾多國傢級圖書館和大型研究機構采納。國傢圖書館積極擁抱國際標準,以保持與國際圖情界的同步,並推動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現代化發展。 服務用戶需求為導嚮: RDA更加注重資源的“可訪問性”和“可發現性”,強調從用戶視角齣發,提供更豐富、更具關聯性的信息。我們將RDA的理念貫穿於實際操作中,旨在讓用戶能夠更容易地找到、理解和利用外文文獻資源。 提升數據質量和互操作性: RDA通過其結構化的著錄方式和對實體(Person, Corporate Body, Family,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Item)的明確區分,能夠生成更高質量、更具結構性的書目數據。這不僅有利於內部數據管理,更有助於與其他信息係統的數據交換和共享。 適應數字資源環境: 隨著數字資源的不斷湧現,RDA為描述和管理各類資源(包括印刷型、電子型、多媒體等)提供瞭統一而靈活的框架。我們將RDA應用於外文文獻資源的編目,為未來數字資源的全麵管理打下基礎。 3. RDA核心理念在本館的體現 以實體為中心(Entity-Centered): RDA強調對文獻承載的作品(Work)、錶達(Expression)、載體(Manifestation)以及實際的物件(Item)等實體進行獨立描述。在國傢圖書館的外文文獻編目中,我們將嚴格遵循這一原則,確保對同一作品的不同錶達形式和不同載體都能進行準確的區分和關聯。 以關係為導嚮(Relationship-Oriented): RDA注重實體之間的各種關係,如作者與作品、作品與錶達、作品與同一作品的不同錶達等。我們將充分利用RDA提供的關係著錄項,建立實體間的豐富關聯,構建更加深入的知識網絡,幫助用戶探索和發現更多相關資源。 靈活性與可擴展性: RDA的著錄項設計更加靈活,允許根據資源類型和實際需求進行選擇性著錄。在國傢圖書館,我們將根據外文文獻資源的具體特點,在不損害數據質量和互操作性的前提下,靈活運用RDA的著錄項,確保編目效率和數據價值。 人本化著錄: RDA倡導使用人類可讀的術語和形式進行著錄,使書目記錄更易於理解。我們將在實際操作中,力求著錄清晰、準確,方便讀者理解和使用。 4. RDA在本館外文文獻資源編目中的應用範圍 本政策聲明及後續細則適用於國傢圖書館所有接收、采購、捐贈的外文印刷型、電子型(如電子書、數據庫、期刊等)和多媒體等各類文獻資源的書目記錄著錄。 5. 持續改進與培訓 國傢圖書館將持續關注RDA標準的更新和發展,並根據需要對相關政策和操作細則進行修訂。同時,我們將為一綫編目人員提供係統的RDA培訓,確保所有編目人員都能準確理解並熟練掌握RDA的著錄原則和操作方法,不斷提升編目業務水平。 第二部分:書目記錄操作細則 1. 總則 本細則旨在為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的書目記錄著錄提供具體、可操作的指南,確保所有編目人員在遵循RDA標準的基礎上,進行規範、統一的著錄。本細則將重點關注RDA核心著錄項的運用、實體間的關係著錄以及特殊資源的處理。 2. 著錄實體與著錄原則 區分核心實體: 著錄時必須清晰區分以下核心實體: 作品(Work): 作品是創作者的思想內容,是抽象概念。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是一個作品。 錶達(Expression): 錶達是指作品的具體語言、視覺或聽覺形式。例如,《哈姆雷特》的英文譯本、中文譯本、戲劇演齣版本等都是不同的錶達。 載體(Manifestation): 載體是指作品的特定錶現形式的物理或數字載體。例如,一本特定齣版社、特定裝幀的《哈姆雷特》印刷本,或一個特定的PDF格式的電子書文件。 物件(Item): 物件是指載體的具體實例。例如,國傢圖書館館藏中的某一本具體的、擁有特定館藏號的《哈姆雷特》印刷本。 著錄的層級: 一般情況下,優先著錄作品(Work)和錶達(Expression)的信息,然後是載體(Manifestation)的信息。物件(Item)的信息主要體現在館藏信息中。 著錄的獨立性: 對每一個實體都應盡可能地提供其獨有的屬性信息。 以最可識彆的標識為基礎: 著錄時,以資源本身提供的最權威、最可識彆的信息為基礎。 3. 著錄項詳解與具體操作 (以下僅列舉部分關鍵著錄項,詳細內容將參考RDA Toolkit並結閤本館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 3.1. 標識與描述(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Title proper (3.2): 記錄作品或錶達的題名。對於同一作品的不同錶達,應分彆記錄其各自的題名。 操作: 優先著錄資源首頁或其他顯著位置的題名。考慮同一作品的變體題名、副題名等。 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y (3.3): 記錄對作品或錶達負責的個人、團體或傢庭。 操作: 準確記錄作者、譯者、編輯、繪者、主要錶演者等,並區分其在作品或錶達中的角色。 Edition statement (3.4): 記錄資源的版本信息。 操作: 準確記錄“Revised edition”, “2nd edition”, “Enlarged edition”等。 Publication statement (7.1): 記錄資源的齣版、發行、製作等信息。 操作: 包含齣版地、齣版者名稱、齣版日期。對於電子資源,可能包含發行地、發行者、發行日期等。 Extent (7.4): 記錄資源的物理尺寸或數字大小。 操作: 對於印刷型資源,記錄頁數、捲數、張數等。對於電子資源,記錄文件大小、可訪問的頁麵數等。 Series statement (2.13): 記錄資源所屬的係列信息。 操作: 準確記錄係列題名、係列號等。 3.2. 實體關係(Relationships) RDA非常強調實體間的關係,這將極大地提升書目數據的互聯互通性。 工作與錶達的關係 (WEMI -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Item): 作品與錶達: 記錄作品與該作品不同錶達之間的關係。例如,一本書的英文原版(Work)和其法文譯本(Expression)之間存在“is an expression of”的關係。 錶達與載體: 記錄同一錶達在不同載體上的關係。例如,某作品的電子版(Manifestation 1)和同一作品的印刷版(Manifestation 2)之間的關係。 載體與物件: 記錄同一載體在不同物件上的關係。例如,兩本同一版本、同一齣版社的《哈姆雷特》印刷本(Manifestation)之間的關係,可以通過館藏信息(Item)體現。 人物、團體、傢庭與其他實體關係: 作者與作品: 記錄作者(Person)與作品(Work)之間的“is author of”關係。 譯者與錶達: 記錄譯者(Person)與被翻譯的作品的某個錶達(Expression)之間的“is translator of”關係。 團體與作品/錶達: 記錄團體(Corporate Body)與作品/錶達之間的關係,如“is publisher of”、“is editor of”等。 3.3. 標識符(Identifier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ISBN) (024): 操作: 準確著錄ISBN號,區分ISBN-10和ISBN-13。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022): 操作: 準確著錄ISSN號,區分印刷型和電子型ISSN。 Other standard identifiers: 操作: 如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Handle 等,用於電子資源。 3.4. 內容與主題(Content and Subject) Subject access points: 操作: 采用權威主題詞錶(如LCSH, MeSH, MeSH Chinese等),著錄資源的學科主題、內容主題。 Genre/Form terms (8.3): 操作: 著錄資源的體裁或形式,如“Fiction”, “Poetry”, “Drama”, “Encyclopedias”, “Journals”等。 3.5. 附加信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 Notes (2.15): 記錄其他重要信息,如摘要、內容簡介、參考文獻、索引情況、附錄等。 操作: 靈活使用各種類型的附注,為用戶提供更全麵的信息。 4. 特定類型外文文獻資源的操作要點 期刊(Serials): 著錄: 重點區分期刊的“作品”(Work)和“錶達”(Expression)。例如,《Nature》是一個作品,其印刷版和電子版是不同的錶達。 係列信息: 準確著錄期刊的題名、ISSN、齣版頻率、齣版者等。 集刊: 參照期刊進行處理,但需要注意其獨立齣版的特性。 電子資源(Electronic Resources): 訪問方式: 明確電子資源的訪問方式(如在綫訪問、下載)、訪問平颱、訪問網址(URL)、訪問限製等。 載體標識: 準確描述電子載體的特性,如文件格式(PDF, EPUB, HTML等)。 DOI/Handle: 優先著錄DOI或Handle,作為電子資源的穩定標識符。 多媒體資源(Multimedia Resources): 載體類型: 準確描述資源的載體類型,如DVD, CD-ROM, Blu-ray, Video, Audio等。 內容描述: 詳細描述資源的語言、格式、時長、錶演者、導演等。 古籍善本(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著錄: 參照RDA標準,並結閤古籍善本的特點,如版本、校勘、批注、印記等信息。 特殊標識: 重點關注古籍特有的標識符和著錄項。 5. 數據質量控製與檢查 編目復核: 所有書目記錄在發布前,必須經過資深編目員的復核,確保符閤RDA標準和本館細則的要求。 一緻性檢查: 定期對書目數據進行一緻性檢查,糾正不規範的著錄和錯誤。 術語規範: 嚴格按照本館指定的權威術語錶(如主題詞錶、人名地名錶等)進行著錄。 6. 持續學習與反饋 RDA Toolkit: 編目人員應熟練使用RDA Toolkit,並定期查閱最新更新。 內部交流: 建立編目疑難問題反饋和交流機製,及時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外部培訓: 積極參與國內外RDA相關培訓和研討會,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 結語 《國傢圖書館外文文獻資源RDA本地政策聲明暨書目記錄操作細則》的發布,標誌著國傢圖書館在外文文獻資源編目領域邁入瞭新的階段。我們堅信,通過全館人員的共同努力,嚴格遵循本細則,將能夠構建一套高質量、高標準的書目數據體係,為國傢知識體係的建設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也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個性化的文獻信息服務。 本細則將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更新,以適應信息技術和編目理論的不斷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標題實在有點……呃,晦澀難懂。我是在尋找關於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外文文獻資源的實用指南時,無意中翻到它的。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純粹的圖書館學教材,介紹一些冷冰冰的技術標準和流程。但讀過之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貼地氣”一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本身提供瞭多麼驚天動地的理論創新,而在於它將一個宏大、抽象的“RDA標準”落實在瞭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和基層工作人員都能理解和操作的層麵上。比如,關於如何處理那些來源復雜、格式各異的古舊外文期刊的著錄問題,書裏給齣的具體案例和操作步驟,簡直就是救命稻草。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疑難雜癥”時的那種細緻入微。很多圖書館的政策聲明都喜歡大而化地說一番,但這本書卻敢於深入到字段級彆的細節,告訴你當遇到某個特定類型的稀有文獻時,應該優先遵循哪個內部細則,避免瞭大量的試錯成本。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中的工具書”,實用性極高,能看齣編撰者對日常工作痛點的深刻理解,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

評分

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這樣一個看起來如此“內部”和“技術性”的指南,竟然能讓人讀齣一種“匠心”來。或許是因為,它觸及瞭圖書館服務中最基礎也最核心的痛點——一緻性和可發現性。外文文獻資源浩如煙海,標準的統一性是確保我們能檢索到所需信息的基石。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套將宏觀的國際標準(RDA)消化吸收後,根據特定機構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調優的秘籍。它不像那些學術專著那樣追求思想的穿透力,它的力量在於“落地”。比如,它對某些特定語種的特殊符號或排序規則的處理建議,這是任何通用的軟件或標準手冊裏都難以詳盡覆蓋的。它體現瞭一種持續迭代和不斷完善的精神,每一次政策的修訂,似乎都對應著一綫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這使得這本書擁有瞭一種鮮活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寫完就束之高閣的定本,而是一份持續指導實踐的動態文件。

評分

老實說,我最初拿到這本書時,是抱著一種“湊閤著用”的心態。我更傾嚮於依賴在綫數據庫和現代化的檢索工具,覺得傳統意義上的“政策聲明”已經過時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名字,更像是上個世紀的産物。但當我試著用它來指導我如何將一些分散在不同館藏、不同年代的外文會議論文集閤起來,並形成一個統一、可引用的資源列錶時,我發現現代工具在處理“曆史遺留問題”和“特殊格式兼容性”時,遠不如這套詳細的操作細則來得可靠。它像是一個資深老專傢,手裏攥著所有那些不閤時宜但又無法繞開的“特殊規定”。通過這本書,我理解瞭為什麼有時候我的檢索結果會顯得有些混亂——那是因為在標準執行的交叉點上,存在著微妙的、需要人工介入判斷的灰色地帶。這本書的作用,就是在這些灰色地帶劃清界限,讓信息流轉更加順暢。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邏輯結構設計,初看之下確實讓人有些“望而生畏”,那種密密麻麻的專業術語和條款引用,仿佛是直接從某個國際標準文檔裏摳齣來的。我得承認,我不是專業的圖書管理員,第一次翻閱時,我幾乎是跳著看的,主要關注那些與我正在進行的某個小型研究項目相關的部分。然而,當我真正需要解決一個具體的書目著錄衝突時,我不得不迴過頭來,逐字逐句地研讀那些看似乏味的“操作細則”。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體會到瞭它深層的價值——它建立瞭一個清晰的、可追溯的決策樹。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解釋瞭“為什麼必須這麼做”,以及“如果情況A發生,你必須參照細則B”。這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構建,雖然閱讀過程略顯費力,但一旦掌握瞭其中的內在規律,你在處理類似復雜情況時,效率和準確性都會得到質的飛躍。它展現瞭一種對信息準確性的近乎苛刻的追求,對於任何嚴肅的學術研究者來說,這種嚴謹性都是一種保障。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仿佛架設瞭一座橋梁,一端是全球信息資源的最新規範,另一端是本館工作人員的日常操作颱。對於我這樣一個需要頻繁進行跨館藉閱和深度文獻追蹤的研究者而言,理解這套“本地政策”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到我提交的請求是否會被快速準確地處理。我發現,許多復雜的文獻傳遞請求之所以會卡住,往往不是因為資源不存在,而是因為著錄信息不符閤本地的校驗規則。這本書極其詳盡地解析瞭這些校驗規則背後的邏輯和意圖,使我不再僅僅是一個被動接受服務的用戶,而能更主動、更精準地與圖書館係統進行“溝通”。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更專業、更符閤係統語言的方式去描述我需要的資源。這種由內而外的理解,極大地提升瞭我獲取特定外文資料的成功率,是任何麵嚮公眾的“使用指南”都無法比擬的深度體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