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

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图书馆编目工作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RDA
  • 本地政策
  • 书目记录
  • 外文文献
  • 国家图书馆
  • 资源管理
  • 操作细则
  • 图书馆学
  • 信息管理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27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0485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简称RDA)作为国际zui xin编目规则自2010年面世即备受瞩目。作为我国图书馆行业的领军者,国家图书馆始终高度关注RDA的国际动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成绩斐然。此次出版的《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正是国家图书馆多年开展RDA研究和实践的成果结晶。2017年3月,该书内容经国家图书馆编目工作委员会专家审定获得通过,由此正式成为国家图书馆外文资源编目工作的馆级标准。该书在借鉴各国RDA本地政策声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适合国情和馆情为原则,按照RDA的条款逻辑,提取编目常用元素,对于执行的条款详细释义,对于选择性条款明确国家图书馆的本地规定。该书的规则适用于国家图书馆100多种语言和文字以及各种载体资源的编目,具有较强的广泛性。该书提供了多种语言资源的真实样例,并以MARC 21格式表示,规则说明简明清晰,便于编目员学习理解。该书是我国首部详尽系统的RDA本地化规则,对于指导我国RDA的本地化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国家图书馆编目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国家图书馆各类型文献编目规则及各类型目录建设策略,解决编目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办公室设在业务管理处。

内页插图

目录

0导言...……………...……………...……………...……………...……………...……………..1
0.0 目的和范围...………………………………………………………...……………………...1
0.4 资源描述与检索的目标和原则...…………………………...………………………….......1
0.6 核心元素...…………………………...…………………………...…...………………….....2
0.11 国际化...…………………………...…………………………...…...………………….......2
0.12编码RDA数据...……………...……………...……………...……………...……………..6
1记录载体表现和单件属性的一般性规则……………… ……...……………...…………….7
1.1 术语...……………...……………...……………...……………...……………...…………..7
专题说明1:资源类型的判断与书目记录结构的确定...……………...……………......7
1.3 核心元素...……………...……………...……………...……………...……………...……..11
1.4 语言和文字...……………...……………...……………...……………...……………...…..11
专题说明2:多文种记录的处理...……………...……………...……………...……….. 12
1.5 著录类型...……………...……………...……………...……………...……………...……17
专题说明3:多部分专著和有多个信息源的汇编文献的处理...……………...………18
1.6 需要一种新著录的变化...……………...……………...……………...……………...…...22
专题说明4:复本的处理...……………...……………...……………...……………......27
1.7 转录...……………...……………...……………...……………...……………...…………29
1.8 用数字或词表达的数...……………...……………...……………...……………...……...37
1.9 日期...……………...……………...……………...……………...……………...…………38
1.10 附注...……………...……………...……………...……………...……………...………..39
2识别载体表现和单体……………...……………...……………...……………...…………...40
2.1 识别资源的依据...……………...……………...……………...……………...…………...40
2.2 信息源...……………...……………...……………...……………...……………...………41
2.3 题名...……………...……………...……………...……………...……………...…………44
专题说明5:汇编资源的处理...……………...……………...……………...…………..47
2.4 责任说明...……………...……………...……………...……………...……………...……64
2.5 版本说明...……………...……………...……………...……………...……………...……67
2.6连续出版物编号...……………...……………...……………...……………...…………..70
2.7 制作说明...……………...……………...……………...……………...……………...…..76
2.8 出版说明...……………...……………...……………...……………...……………...…..78
2.9发行说明...……………...……………...……………...……………...……………...…...84
2.10 生产说明...……………...……………...……………...……………...…………….......85
2.11 版权日期...……………...……………...……………...……………...…………….......87
2.12 丛编说明...……………...……………...……………...……………...…………….......88
2.13 发行方式...……………...……………...……………...……………...……………......94
2.14 频率...……………...……………...……………...……………...……………...……...95
2.15 载体表现标识符...……………...……………...……………...……………...………..96
2.17 载体表现的附注...……………...……………...……………...…………….………..99
2.18 单件保管历史...……………...……………...……………...……………...…………106
2.19 单件的直接获取来源...……………...……………...……………...……………...…107
3描述载体...……………...……………...……………...……………...……………...……108
3.1 描述载体的一般性规则...……………...……………...……………...…………….....108
6.9 内容类型...……………...……………...……………...……………...……………......109
3.2 媒介类型...……………...……………...……………...……………...……………......110
3.3 载体类型...……………...……………...……………...……………...……………......111
3.4 数量...……………...……………...……………...……………...……………...……...112
3.5 尺寸...……………...……………...……………...……………...……………...……...127
3.6 基底材料...……………...……………...……………...……………...…………….....134
3.12 图书开本...……………...……………...……………...……………...……………...135
3.13 字体大小...……………...……………...……………...……………...……………...136
3.14极性...……………...……………...……………...……………...……………...…….136
3.15 缩率...……………...……………...……………...……………...……………...…....137
3.16 声音特征...……………...……………...……………...……………...……………...137
3.18 视频特征...……………...……………...……………...……………...……………...139
3.19 数字文件特征...……………...……………...……………...……………...………...139
3.20 设备或系统要求...……………...……………...……………...……………...……...141
3.21 载体的附注...……………...……………...……………...……………...…………...141
3.22 特定单件载体特征的附注...……………...……………...……………...…………..142
4提供获取和检索方式…………...……………...……………...……………...………….144
4.2 获得方式...……………...……………...……………...……………...…………….....144
4.4 获取限制...……………...……………...……………...……………...…………….....145
4.5 使用限制...……………...……………...……………...……………...…………….....146
4.6 统一资源定位符...……………...……………...……………...……………...……….148
7描述内容...……………...……………...……………...……………...……………...……148
7.4 地图内容的坐标...……………...……………...……………...……………...……….148
7.7 读者对象...……………...……………...……………...……………...…………….....148
7.9 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信息...……………...……………...……………...…………....149
7.10 内容提要...……………...……………...……………...……………...……………...150
7.11 获取的地点和日期...……………...……………...……………...……………...…...151
7.12 内容的语言...……………...……………...……………...……………...…………...152
7.15 插图性内容...……………...……………...……………...……………...…………...152
7.16 补编内容...……………...……………...……………...……………...……………...154
7.17 色彩内容...……………...……………...……………...……………...……………...155
7.18 声音内容...……………...……………...……………...……………...……………...155
7.22 持续时间...……………...……………...……………...……………...……………...156
7.23 表演者、旁白者和/或出品人...……………...……………...……………...…….…157
7.24 艺术和/或技术的贡献者名单...……………...……………...………………….…..157
7.25 比例尺...……………...……………...……………...……………...……………......158
7.26 地图内容的投影...……………...……………...……………...……………...……..160
7.28 奖项...……………...……………...……………...……………...……………...…...160
18记录与资源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关系的一般性规则…...……………...……..162
18.0 范围...……………...……………...……………...……………...……………...…...162
18.3 核心元素...……………...……………...……………...……………...……………..163
18.4 记录与资源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关系...……………...……………...………163
18.5 关系说明语...……………...……………...……………...……………...…………..164
19与作品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166
19.1 记录与作品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的一般性规则...……………...……………166
19.2 创作者...……………...……………...……………...……………...…………….......166
19.3 与作品相关的其他个人、家族或团体...……………...……………...………….....179
专题说明6:构建代表作品的规范检索点...……………...……………...………...182
20与内容表达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187
20.2 贡献者...……………...……………...……………...……………...…………….......187
21与载体表现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189
21.1 记录与载体表现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的一般性规则...……………...……....189
22与单件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190
22.1 记录与单件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的一般性规则...……………...…... …….. .190
24记录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之间关系的一般性规则…………...……...191
24.0 范围...……………...……………...……………...……………...……………...…....191
24.3 核心元素...……………...……………...……………...……………...……………...191
24.4 记录作品、内容表达、载体表现和单件之间的关系...……………...…………....192
24.5关系说明语...……………...……………...……………...……………...…………....193
25相关作品…………...……………...……………...……………...……………...……...194
25.1 相关作品...……………...……………...……………...……………...……………...194
26相关内容表达……...……………...……………...……………...……………...……...199
26.1 相关内容表达...……………...……………...……………...……………...………...199
27相关载体表现……...……………...……………...……………...……………...……...202
27.1 相关载体表现...……………...……………...……………...……………...………...202
28相关单件…………...……………...……………...……………...……………...……...203
28.1 相关单件...……………...……………...……………...……………...……………...203
附录1主要外文资源书目记录工作流程...……………...……………...……………......204
附录2内容类型、媒介类型、载体类型术语表...……………...……………...……......263
附录3资源&名称之间关系说明语...……………...……………...……………...……....267
附录4资源&资源之间关系说明语...……………...……………...……………...……....273
附录5 RDA与AACR2主要区别对照表...……………...……………...…………….....285
附录6 日语、俄语RDA术语对照表...……………...……………...……………...…...300
索引…………………………………………………………………………………………308
参考文献……………………………………………………………………………………316

前言/序言

作为国际最新编目规则的《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简称RDA),从2004年开启编制之旅,就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编目理论到编目实践的多种变革。2005年去“AACR”化而更名为“RDA”的行动更使其挣脱了“英美”和“图书馆”两大束缚,以其更广阔的区域适用性和更广泛的资源适用性为世界所瞩目。2010年,经历了6年光阴磨砺的RDA虽然饱受争议和诟病,其间不断推翻重新架构,却犹如凤凰涅槃般绽放出耀眼的华彩,得到越来越多的接纳与认同。多年的争论在激发思想火花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新生事物的普及和推广。

在RDA的发展中,领军者的作用不可忽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不仅在RDA的研发中居功至伟,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引领潮头,一个个RDA本地政策声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RDA切换日”标志着RDA时代的开启。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RDA化进程也悄然兴起。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方面努力地沿袭“普鲁士编目体系”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也不遗余力地以更好地融入世界编目大潮的方式开创着其信息组织工作的未来。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继推出英语版之后,又陆续推出了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芬兰语、加泰罗尼亚语六个语言版本。德国已在2015年实施RDA,其配套的“德语国家地区政策声明”早已于2014年出台,为RDA的落地生根做足了准备。从“RDA欧洲兴趣小组”每年的调研来看,包括法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对实施RDA的确定性都在逐年增强。亚洲除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已经宣布启用RDA之外,日本、韩国都完成了对RDA的翻译,日本的外文资源编目还宣布实施RDA,而且以RDA为蓝本改造的《日本目录规则》(NCR)也计划于2017年面世。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几家国家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正式实施了RDA,而且还不断有国家宣布实施RDA的进程表。由此可见,RDA正以实际行动施展着“国际化编目规则”的理想和抱负。在数据交换如此频繁、信息共享如此鼎盛的今天,任何国家的编目工作都不可能独处于世外桃源。

我国在编目领域人文荟萃、学养深厚。作为当今国际编目界的重要一员,我国面对RDA的变革也逐渐从抱臂观望转向积极回应。在科研项目方面,国内开展了多项与RDA直接相关的项目,其中两项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这些项目普遍能与编目实践相结合,力求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RDA本地化实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2012年由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申报立项的“RDA在国家图书馆的实施方向及应用策略研究”馆级重点科研项目以认识RDA、解析RDA和应用RDA为脉络,由理论到实践逐步深化,探索了RDA在国家图书馆的应用策略,为RDA在国家图书馆乃至我国通向实践化的道路上搭建了重要的津梁。在学术专著方面,2014年5月,《RDA中译本》历时两年面世,掀起了国内研究RDA的新热潮。一年后,国内首部系统介绍RDA的专著——《RDA:从理论到实践》出版。此后,《中文编目与RDA》《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RDA全视角解读》《RDA中文手册初稿》等著作相继推出,为我国普及RDA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在推广方面,2012年7月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RDA理论与实践培训班”暨“RDA在中国的实践和挑战”研讨会可谓盛极一时。会议邀请到时任RDA发展联合指导委员会(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RDA,简称JSC)主席的芭芭拉?B?蒂利特(Barbara B. Tillett)作为讲师,传授RDA的基础知识,探讨RDA在中国实施的本地化道路,引发了对RDA的热议。时隔两年,国内编目界对RDA的研究已蔚然成风,更普及的大众化培训应运而生。2014年至今,由国家图书馆RDA研习团队——“RDA师资团”成员担任讲师的全国性“RDA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已成功举办了五次,并逐步创新培训模式。2016年5月,培训班尝试采用计算机教学,实践和练习环节所获得的成就感催生了学员探索的乐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训风格独树一帜。国际化也是RDA推广中的亮点。2015年和2016年,加拿大的两位知名编目专家先后莅临国家图书馆,传道授业解惑。RDA的改写者克里斯?奥利弗(Chris Oliver)为国内编目同行生动地描绘了RDA从诞生到蹒跚学步,再到茁壮成长的点滴。国际图联FRBR评估组FRBR统一版编辑组主席帕特?里瓦(Pat Riva)则为听众带来了RDA的最新进展,特别是作为其编制基础的FR模型修订的动态。

一系列的活动使RDA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滋润着国内编目界,使我们逐步敞开心扉接纳这个新鲜事物,但是,真正应用RDA依然任重道远。自2008年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简称LC)联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和国家农业图书馆共同发起RDA测试起,在其图书馆目录中就可见RDA记录的踪影。随着2011年11月LC宣布从前曾参与RDA测试的编目员开始用RDA编目,其数据库中的RDA记录就陆续增加,直到2013年3月31日实施“切换日”,LC编制的RDA记录在新记录中的比例已达100%。随后,国际上陆续有其他国家图书馆和编目机构宣布全面采用RDA进行编目,这其中不乏国内外文编目赖以参考的数据源。面对与日俱增的RDA数据,考虑到工作效率,国家图书馆在套录编目时保留了RDA数据的特征,不将其转化为AACR2记录。但是由于数据源中RDA记录的标准不一,又暂无可遵循的本地政策,因此在处理套录记录时编目员仍然感到无所适从。而原始编目也囿于没有本地规则而无法开展RDA编目。客观地说,国家图书馆虽未正式实施RDA,但是数据库中事实上存在大量的RDA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讲,RDA在国家图书馆编目实践中早已萌芽。综上,国际上实施RDA的大潮已经将我国编目界推到了RDA中国化的风口浪尖,但是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实施RDA绝非一蹴而就之事,而是繁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如何走出一条与国际上实施RDA的国家“和而不同”的道路依然让人茫然无措。面对这样的困境,效仿“他山之石”或许不失为好计策。吸纳国外的相关经验,根据国情馆情,出台有效的本地政策来规范各种形式的RDA记录,同时也对原始编目的RDA执行程度做出明确指示的想法由此萌生。

2015年3月,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在先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申报了馆级科研项目“《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编制研究”并立项成功。该项目旨在制定适合国情馆情的RDA本地规则,为外文编目工作从AACR2时代过渡到RDA时代提供最坚实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外文编目RDA实践的探索也将为中文编目工作RDA化提供参考。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为此成立了《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Policy Statements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s),简称NLC PS (FLR)]编撰组。编撰组在翻译整理目前已经发布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合作编目项目政策声明》(Library of Congress – Program for Cooperative Cataloging Policy Statements,简称LC-PCC PS)、《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政策声明》(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Policy Statements,简称NLA PS)、《德语国家地区政策声明》(Anwendungsrichtlinien für den deutschsprachigen Raum,简称D-A-CH AWR)和《英国国家图书馆政策声明》(British Library Policy Statements,简称BL PS)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博采众长,确定了NLC PS (FLR)的编制思路和框架体例。一年多来,编撰组殚精竭虑,多次组织专家、骨干、各语种各资源一线编目员商讨,力求找到一条既与国际RDA实践相融,又与我国编目实际相和的本地化道路。经过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编撰组不辱使命,终于完成了NLC PS (FLR)的编制。NLC PS (FLR)可以说既吸收了各国本地政策声明的精髓,又彰显了国家图书馆外文编目的特色;既注重体现RDA记录的优势,又考虑本地操作的经济效益;既面对馆情的现实,又为编目工作的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任何规则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应用。为检验NLC PS (FLR)对编目实践的匹配度和适用性,编撰组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应用测试和技术测试。应用测试旨在检验规则的可执行性,包括经济性和主观体验,即RDA的实施是否会带来时间、人力等编目成本的激增;编目员对RDA本地规则是否接纳,能否通过有效的培训尽快掌握其主旨精髓,以便快速提升工作效率。同时,测试还可以反映编目员对本地政策声明在人本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优化,使其成为真正好用的工作指南。测试结果表明,无论是编目成本的客观数据,还是编目员的主观体验,都实施RDA给予了正面支持。规则能否顺利应用,系统的技术保障和OPAC的呈现效果也不可或缺。为此,编撰组在应用测试之后又开展了技术测试,测试重点是对Aleph500系统的RDA化改造提出技术需求。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技术需求均可通过系统改造得以满足,而且RDA改造确实能改善OPAC的用户体验。

在测试所提供的客观依据的基础上,2017年3月27日,国家图书馆召开编目工作委员会会议,经过与会馆领导和专家的慎重讨论,审核并通过了NLC PS (FLR)的内容及相关实施方案,同意采用RDA开展外文文献资源编目工作。这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对RDA的研究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大跨越,预示着这部最新国际性编目规则将在我国落地生根,也标志着国家图书馆的编目工作将真正踏上RDA本地化的征程。

NLC PS (FLR)的编制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编目工作的方方面面,为方便用户理解和使用,特对如下问题进行说明:

一.关于编制原则

1.以RDA结构为轴线,兼具规则释义和政策声明的双重职能

以RDA结构为轴是目前大多数本地政策声明所采用的编制方法,NLC PS (FLR)也效仿采用,但是在编制思路上与LC-PCC PS等政策声明存在一定差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制定的政策声明都采用了相同的编制思路,即对RDA中予以执行的条款不将其纳入政策声明,不执行的或需要说明的条款才纳入政策声明。这种结构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和馆情。因为我国是非英语国家,编目员对RDA的规则不仅有理念上的陌生感,更有语言上的障碍。执行的条款往往是最通常的情况,如“记录正题名”,如果对记录正题名没有需要说明的,则全部执行RDA的条款。但是对于我国的编目员来说,RDA的条款艰涩难以理解,如何记录正题名才是编目员真正需要掌握和明晰的。因此,NLC PS (FLR)在保持RDA结构的基础上应同时承担起规则释义和政策声明的双重职能。

具体而言,首先从RDA条款中选择在编制书目记录时常用的元素加以释义,说明RDA的相关规定,无需将所有情况穷尽式地罗列,不常用的条款不纳入政策声明,做到条理清晰,有的放矢;对于RDA中“交替规则”“可选择的附加”“可选择的省略”等具有选择性的条款,指明国家图书馆的具体规定,标记以“国家图书馆做法”;由于NLC PS (FLR)的适用范围是国家图书馆外文资源的所有语种和所有类型,因此其不仅要对传统上与国际编目实践接轨较好的西文编目进行规定,还必须对MARC非缺省字符集中的语言或文字(如日文、俄文、朝鲜文、阿拉伯文)的编目指明在术语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对于多种资料类型的资源(如电子资源、连续性资源、音像资源、缩微资源、地图资源、音乐资源),在遵循通用规则的基础上,也明确其在处理上的特殊之处;RDA元素按照核心情况分为RDA核心、RDA条件核心、RDA非核心和本地核心四个等级。NLC PS (FLR)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根据馆情,确定每个常用元素的核心等级,以便使编目员掌握元素的必备性。

2.以工具套件最新更新为蓝本,密切追踪规则变化和新发展

RDA是一部动态的编目规则,自2010年6月首次以工具套件的形式发布以来,RDA经历了不改变原意的全面重写,并通过常态化的修订机制不断完善,因此RDA工具套件一直处于更新的状态。NLC PS (FLR)的编制尽可能地追踪最新规则的发展,力求保持时新性,特别是关注条款和术语的变化。例如,在本地政策编制之初,RDA在附录J中规定使用“contains (work)”和 “contained in (work)”一对关系说明语描述相关作品中的整体与部分关系,而RDA在之后的常规修订中,将上述关系说明语修订为“container of (work)” 和“contained in (work)”。再如,根据2017年推出的IFLA图书馆参考模型(IFLA Library Reference Model,简称IFLA LRM),FR概念模型中的“个人”“家族”“团体”三个实体被合并为一个新实体“代理”(Agent),RDA关系说明语的术语表已经体现出这一最新变化,本地政策声明也及时跟踪,在关系说明语的列表中采用了“代理”这一新术语。但是,本地政策的编制也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NLC PS (FLR)于2017年3月获得审核通过之后就不再时时追踪规则的最新变化,以便使编目员获得稳定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RDA工具套件是不断更新的有机体,与之配套的本地政策声明也必然是动态的发展环境,稳定只是相对而言。在NLC PS (FLR)应用于实践之后,还将继续探讨科学的更新机制。

3.以MARC 21为格式规则,增加大量实用性样例

RDA的设计是独立于通讯格式之外的,即不是为MARC专门编制,而是适合于任何元数据方案,因此在RDA中并未出现机读格式,所有样例也都没有采用MARC 21的表示方法。2011年5月,LC提出“书目框架迁移行动”(The Bibliographic Framework Initiative,简称BIBFRAME),表达对RDA的支持。“行动”设想以语义网和关联数据技术取代MARC 21,这似乎昭示了MARC 21在未来将逐渐消亡的命运。尽管如此,LC-PCC PS中的样例还是采用了MARC 21的格式,而且在测试期间和“RDA切换日”之后,LC依然在使用MARC 21建立书目记录。可见,MARC 21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是绝大多数图书馆编制RDA数据的主要格式标准。编目员习惯于以书目记录格式表达信息,更习惯于将RDA诸多元素与MARC 21格式中的字段和子字段相对应。因此,NLC PS (FLR)在阐述规则释义和明确本地做法之后,还辅以大量用MARC 21格式呈现的样例,大大提升了规则的可读性。为适应RDA的修订,MARC 21增加、删除、修改了一些字段或子字段的定义以满足记录RDA元素的需要。鉴于MARC 21更新的部分也是RDA实施中的重要内容,NLC PS (FLR)针对字段的使用,特别是使用程度予以明确规定,如一些字段为可选用字段,一些字段可以有多种使用方法,一些字段之间存在呼应关系等,以此提升政策声明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4.以数据的标准化为目标,兼顾规则的弹性和经济性

NLC PS (FLR)不仅是国家图书馆实施RDA的声明,更是指导和规范编目员实践的指南,其中不乏推荐性的术语和做法,以确保编目员在实践操作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但是,保持规则弹性是RDA的一大特色,各种可选项赋予了编目员更大的空间。因此,RDA的这一特色在NLC PS (FLR)中也需充分体现。“国家图书馆做法”所规定的仅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编目员可视自身能力和效率,自行判断决定记录的完善和扩展。

5.以套录编目和原始编目为分界,详细规定编目的详简程度

外文资源编目首选套录方式,即从外部数据源(如LC数据库、OCLC Worldcat数据库等)下载数据,然后进行本地化处理。在缺少可利用的数据源时,才考虑原始编目。NLC PS (FLR)对套录编目和原始编目的数据标准进行了不同详简程度的规定。在政策声明中,原始编目规定的是书目数据中应当记录的最低要求的RDA元素,而有些在原始编目时不需要记录的元素如果在套录数据中已经存在,则在确保正确的前提下予以保留。这样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套录数据的有用信息,也兼顾了编目工作的效率。例如,RDA元素中的“并列版本标识”和“丛编并列正题名”都是非核心元素,原始编目不要求记录,然而如果套录数据中包含上述元素,核对无误后可保留。此外,对于记录RDA元素存在多种不同方式的情况,原始编目与套录编目也分别进行了说明。例如,MARC 21针对RDA所做的修订中为502字段增加了$b(学位类型)、$c(授予机构或院系)、$d(学位授予年)子字段用于描述学位论文或毕业论文的子元素,政策声明中规定,如采用原始编目,则启用502字段的相应子字段记录上述子元素,而不用将该信息笼统地记录在$a子字段,但套录数据则可保留将全部子元素记录在502$a的做法。

6.以专题说明为平台,增强政策声明的便利性

编目实践中的某些专门问题,在RDA中涉及的条款往往分散在多个章节,为便于利用,NLC PS (FLR)将分散的规则汇集为一个专题集中加以说明。NLC PS (FLR)共设置了6个专题说明:资源类型的判断与书目记录结构的确定、多文种记录的处理、多部分专著和有多个信息源的汇编文献的处理、复本的处理、汇编作品的处理、构建代表作品的规范检索点。

7.以书目记录的编制为范畴,预留延伸至规范记录的空间

将内容规则从书目数据扩展至规范数据是RDA相比于AACR2的一项重要变化。RDA第一次将规范控制的内容引入编目内容规则。但是,在外文资源编目实践中,国家图书馆虽然购买了LC编制的规范文档以及更新文件用于开展规范控制工作,但是并没有参与到规范数据的共建之中,即仅应用而不创建规范记录。因此,对于RDA中有关规范数据编制的条款,国家图书馆目前还不适宜应用。鉴于此,NLC PS (FLR)目前仅包含RDA中与书目数据编制相关的章节(第0章、第1章—第4章、第7章、第18章—第22章、第24章—第28章),暂时不涵盖与名称规范控制和主题规范控制相关的章节(第5章、第6章、第8章—第16章、第23章、第29章—第37章)。RDA第17章用于记录FRBR模型中的基本关系,即作品由内容表达来实现,内容表达由载体表现来具体化,载体表现由单件来例证,该关系的表达融入了整条书目记录,并无具体规则与之对应,因此虽然第17章也与书目记录编制相关,但NLC PS (FLR)也未将其纳入编写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NLC PS (FLR)并未将规范控制的内容涵盖其中,但是书目记录编制中的一些环节与规范控制密不可分。为了体现这部分应用,NLC PS (FLR)将书目记录编制中要采用的规范控制内容巧妙地融合在其他书目章节中。例如,将第6章构建作品和内容表达的检索点的一部分重要内容融入NLC PS (FLR)第19章(记录与作品相关的个人、家族和团体),详细介绍了构建代表作品规范检索点(即创作者规范检索点+首选题名或仅首选题名)的相关规则。但是,从长远来看,规范控制是编目工作不可或缺的环节,参与国际规范数据的共建共享也是大势所趋。因此,政策声明今后必定会将规范记录的编制收纳其中,与书目记录的部分一起共同组成完整的政策声明。

二.关于规范检索点形式

国家图书馆西文编目早已实施了规范控制,所有受控检索点都以LC规范文档为标准进行控制。俄文编目虽然也于2012年开始实施规范控制,但是仅限于个人名称检索点,并未涵盖团体、会议、首选题名等其他类型的检索点。日文以及朝鲜文、阿拉伯文等东方语种的编目至今还未能开展规范控制工作。因此,NLC PS (FLR)西文样例中的受控检索点均为规范形式,俄文仅个人名称检索点为规范形式,日文等东方小语种检索点均未采用受控形式。

(节略)


《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 前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与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知识信息中心,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外文文献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国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和国际视野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宝贵的外文文献资源,国家图书馆积极采纳并实践国际先进的编目标准——资源描述与访问(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简称RDA)。RDA是一种面向资源描述和访问的国际编目规则,它旨在提供更灵活、更具互通性的编目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资源环境和用户需求。 本《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正是基于RDA标准,结合国家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外文文献资源的特点,制定的内部操作指南。其核心目标在于: 规范书目记录的著录和组织: 确保外文文献书目记录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从而提升书目数据的质量。 实现资源的高效著录和发现: 通过规范化的著录,使读者能够更便捷、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外文文献信息。 促进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遵循RDA的国际标准,有利于国家图书馆与其他国内外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合作,扩大资源的可发现性。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RDA的灵活性能够更好地描述和展现资源的多个方面,满足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信息检索和获取需求。 本细则的制定,凝聚了图书馆学专家、一线编目人员以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智慧和经验。它不仅是对RDA标准的本地化解读和应用,更是国家图书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深化资源管理水平的体现。 第一部分:RDA本地政策声明 1. 引言 本声明旨在阐述国家图书馆在外文文献资源编目工作中采用资源描述与访问(RDA)标准的指导原则、基本政策和核心理念。我们致力于通过实施RDA,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灵活、互联互通的书目数据环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信息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 2. RDA标准的采纳原则 遵循国际主流趋势: RDA作为国际图情领域的编目标准,已被全球众多国家级图书馆和大型研究机构采纳。国家图书馆积极拥抱国际标准,以保持与国际图情界的同步,并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服务用户需求为导向: RDA更加注重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可发现性”,强调从用户视角出发,提供更丰富、更具关联性的信息。我们将RDA的理念贯穿于实际操作中,旨在让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理解和利用外文文献资源。 提升数据质量和互操作性: RDA通过其结构化的著录方式和对实体(Person, Corporate Body, Family,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Item)的明确区分,能够生成更高质量、更具结构性的书目数据。这不仅有利于内部数据管理,更有助于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适应数字资源环境: 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涌现,RDA为描述和管理各类资源(包括印刷型、电子型、多媒体等)提供了统一而灵活的框架。我们将RDA应用于外文文献资源的编目,为未来数字资源的全面管理打下基础。 3. RDA核心理念在本馆的体现 以实体为中心(Entity-Centered): RDA强调对文献承载的作品(Work)、表达(Expression)、载体(Manifestation)以及实际的物件(Item)等实体进行独立描述。在国家图书馆的外文文献编目中,我们将严格遵循这一原则,确保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表达形式和不同载体都能进行准确的区分和关联。 以关系为导向(Relationship-Oriented): RDA注重实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如作者与作品、作品与表达、作品与同一作品的不同表达等。我们将充分利用RDA提供的关系著录项,建立实体间的丰富关联,构建更加深入的知识网络,帮助用户探索和发现更多相关资源。 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RDA的著录项设计更加灵活,允许根据资源类型和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性著录。在国家图书馆,我们将根据外文文献资源的具体特点,在不损害数据质量和互操作性的前提下,灵活运用RDA的著录项,确保编目效率和数据价值。 人本化著录: RDA倡导使用人类可读的术语和形式进行著录,使书目记录更易于理解。我们将在实际操作中,力求著录清晰、准确,方便读者理解和使用。 4. RDA在本馆外文文献资源编目中的应用范围 本政策声明及后续细则适用于国家图书馆所有接收、采购、捐赠的外文印刷型、电子型(如电子书、数据库、期刊等)和多媒体等各类文献资源的书目记录著录。 5. 持续改进与培训 国家图书馆将持续关注RDA标准的更新和发展,并根据需要对相关政策和操作细则进行修订。同时,我们将为一线编目人员提供系统的RDA培训,确保所有编目人员都能准确理解并熟练掌握RDA的著录原则和操作方法,不断提升编目业务水平。 第二部分:书目记录操作细则 1. 总则 本细则旨在为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的书目记录著录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指南,确保所有编目人员在遵循RDA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统一的著录。本细则将重点关注RDA核心著录项的运用、实体间的关系著录以及特殊资源的处理。 2. 著录实体与著录原则 区分核心实体: 著录时必须清晰区分以下核心实体: 作品(Work): 作品是创作者的思想内容,是抽象概念。例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一个作品。 表达(Expression): 表达是指作品的具体语言、视觉或听觉形式。例如,《哈姆雷特》的英文译本、中文译本、戏剧演出版本等都是不同的表达。 载体(Manifestation): 载体是指作品的特定表现形式的物理或数字载体。例如,一本特定出版社、特定装帧的《哈姆雷特》印刷本,或一个特定的PDF格式的电子书文件。 物件(Item): 物件是指载体的具体实例。例如,国家图书馆馆藏中的某一本具体的、拥有特定馆藏号的《哈姆雷特》印刷本。 著录的层级: 一般情况下,优先著录作品(Work)和表达(Expression)的信息,然后是载体(Manifestation)的信息。物件(Item)的信息主要体现在馆藏信息中。 著录的独立性: 对每一个实体都应尽可能地提供其独有的属性信息。 以最可识别的标识为基础: 著录时,以资源本身提供的最权威、最可识别的信息为基础。 3. 著录项详解与具体操作 (以下仅列举部分关键著录项,详细内容将参考RDA Toolkit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 3.1. 标识与描述(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 Title proper (3.2): 记录作品或表达的题名。对于同一作品的不同表达,应分别记录其各自的题名。 操作: 优先著录资源首页或其他显著位置的题名。考虑同一作品的变体题名、副题名等。 Statement of responsibility (3.3): 记录对作品或表达负责的个人、团体或家庭。 操作: 准确记录作者、译者、编辑、绘者、主要表演者等,并区分其在作品或表达中的角色。 Edition statement (3.4): 记录资源的版本信息。 操作: 准确记录“Revised edition”, “2nd edition”, “Enlarged edition”等。 Publication statement (7.1): 记录资源的出版、发行、制作等信息。 操作: 包含出版地、出版者名称、出版日期。对于电子资源,可能包含发行地、发行者、发行日期等。 Extent (7.4): 记录资源的物理尺寸或数字大小。 操作: 对于印刷型资源,记录页数、卷数、张数等。对于电子资源,记录文件大小、可访问的页面数等。 Series statement (2.13): 记录资源所属的系列信息。 操作: 准确记录系列题名、系列号等。 3.2. 实体关系(Relationships) RDA非常强调实体间的关系,这将极大地提升书目数据的互联互通性。 工作与表达的关系 (WEMI - 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Item): 作品与表达: 记录作品与该作品不同表达之间的关系。例如,一本书的英文原版(Work)和其法文译本(Expression)之间存在“is an expression of”的关系。 表达与载体: 记录同一表达在不同载体上的关系。例如,某作品的电子版(Manifestation 1)和同一作品的印刷版(Manifestation 2)之间的关系。 载体与物件: 记录同一载体在不同物件上的关系。例如,两本同一版本、同一出版社的《哈姆雷特》印刷本(Manifestation)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馆藏信息(Item)体现。 人物、团体、家庭与其他实体关系: 作者与作品: 记录作者(Person)与作品(Work)之间的“is author of”关系。 译者与表达: 记录译者(Person)与被翻译的作品的某个表达(Expression)之间的“is translator of”关系。 团体与作品/表达: 记录团体(Corporate Body)与作品/表达之间的关系,如“is publisher of”、“is editor of”等。 3.3. 标识符(Identifiers)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 (ISBN) (024): 操作: 准确著录ISBN号,区分ISBN-10和ISBN-13。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 (ISSN) (022): 操作: 准确著录ISSN号,区分印刷型和电子型ISSN。 Other standard identifiers: 操作: 如DOI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Handle 等,用于电子资源。 3.4. 内容与主题(Content and Subject) Subject access points: 操作: 采用权威主题词表(如LCSH, MeSH, MeSH Chinese等),著录资源的学科主题、内容主题。 Genre/Form terms (8.3): 操作: 著录资源的体裁或形式,如“Fiction”, “Poetry”, “Drama”, “Encyclopedias”, “Journals”等。 3.5. 附加信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 Notes (2.15): 记录其他重要信息,如摘要、内容简介、参考文献、索引情况、附录等。 操作: 灵活使用各种类型的附注,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4. 特定类型外文文献资源的操作要点 期刊(Serials): 著录: 重点区分期刊的“作品”(Work)和“表达”(Expression)。例如,《Nature》是一个作品,其印刷版和电子版是不同的表达。 系列信息: 准确著录期刊的题名、ISSN、出版频率、出版者等。 集刊: 参照期刊进行处理,但需要注意其独立出版的特性。 电子资源(Electronic Resources): 访问方式: 明确电子资源的访问方式(如在线访问、下载)、访问平台、访问网址(URL)、访问限制等。 载体标识: 准确描述电子载体的特性,如文件格式(PDF, EPUB, HTML等)。 DOI/Handle: 优先著录DOI或Handle,作为电子资源的稳定标识符。 多媒体资源(Multimedia Resources): 载体类型: 准确描述资源的载体类型,如DVD, CD-ROM, Blu-ray, Video, Audio等。 内容描述: 详细描述资源的语言、格式、时长、表演者、导演等。 古籍善本(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著录: 参照RDA标准,并结合古籍善本的特点,如版本、校勘、批注、印记等信息。 特殊标识: 重点关注古籍特有的标识符和著录项。 5. 数据质量控制与检查 编目复核: 所有书目记录在发布前,必须经过资深编目员的复核,确保符合RDA标准和本馆细则的要求。 一致性检查: 定期对书目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纠正不规范的著录和错误。 术语规范: 严格按照本馆指定的权威术语表(如主题词表、人名地名表等)进行著录。 6. 持续学习与反馈 RDA Toolkit: 编目人员应熟练使用RDA Toolkit,并定期查阅最新更新。 内部交流: 建立编目疑难问题反馈和交流机制,及时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外部培训: 积极参与国内外RDA相关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结语 《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资源RDA本地政策声明暨书目记录操作细则》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图书馆在外文文献资源编目领域迈入了新的阶段。我们坚信,通过全馆人员的共同努力,严格遵循本细则,将能够构建一套高质量、高标准的书目数据体系,为国家知识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也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 本细则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以适应信息技术和编目理论的不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如此“内部”和“技术性”的指南,竟然能让人读出一种“匠心”来。或许是因为,它触及了图书馆服务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痛点——一致性和可发现性。外文文献资源浩如烟海,标准的统一性是确保我们能检索到所需信息的基石。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套将宏观的国际标准(RDA)消化吸收后,根据特定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调优的秘籍。它不像那些学术专著那样追求思想的穿透力,它的力量在于“落地”。比如,它对某些特定语种的特殊符号或排序规则的处理建议,这是任何通用的软件或标准手册里都难以详尽覆盖的。它体现了一种持续迭代和不断完善的精神,每一次政策的修订,似乎都对应着一线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这使得这本书拥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写完就束之高阁的定本,而是一份持续指导实践的动态文件。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仿佛架设了一座桥梁,一端是全球信息资源的最新规范,另一端是本馆工作人员的日常操作台。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频繁进行跨馆借阅和深度文献追踪的研究者而言,理解这套“本地政策”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我提交的请求是否会被快速准确地处理。我发现,许多复杂的文献传递请求之所以会卡住,往往不是因为资源不存在,而是因为著录信息不符合本地的校验规则。这本书极其详尽地解析了这些校验规则背后的逻辑和意图,使我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服务的用户,而能更主动、更精准地与图书馆系统进行“沟通”。它教会了我如何用更专业、更符合系统语言的方式去描述我需要的资源。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我获取特定外文资料的成功率,是任何面向公众的“使用指南”都无法比拟的深度体验。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是抱着一种“凑合着用”的心态。我更倾向于依赖在线数据库和现代化的检索工具,觉得传统意义上的“政策声明”已经过时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名字,更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但当我试着用它来指导我如何将一些分散在不同馆藏、不同年代的外文会议论文集合起来,并形成一个统一、可引用的资源列表时,我发现现代工具在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和“特殊格式兼容性”时,远不如这套详细的操作细则来得可靠。它像是一个资深老专家,手里攥着所有那些不合时宜但又无法绕开的“特殊规定”。通过这本书,我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的检索结果会显得有些混乱——那是因为在标准执行的交叉点上,存在着微妙的、需要人工介入判断的灰色地带。这本书的作用,就是在这些灰色地带划清界限,让信息流转更加顺畅。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实在有点……呃,晦涩难懂。我是在寻找关于如何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外文文献资源的实用指南时,无意中翻到它的。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纯粹的图书馆学教材,介绍一些冷冰冰的技术标准和流程。但读过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贴地气”一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提供了多么惊天动地的理论创新,而在于它将一个宏大、抽象的“RDA标准”落实在了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和基层工作人员都能理解和操作的层面上。比如,关于如何处理那些来源复杂、格式各异的古旧外文期刊的著录问题,书里给出的具体案例和操作步骤,简直就是救命稻草。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疑难杂症”时的那种细致入微。很多图书馆的政策声明都喜欢大而化地说一番,但这本书却敢于深入到字段级别的细节,告诉你当遇到某个特定类型的稀有文献时,应该优先遵循哪个内部细则,避免了大量的试错成本。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中的工具书”,实用性极高,能看出编撰者对日常工作痛点的深刻理解,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逻辑结构设计,初看之下确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那种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条款引用,仿佛是直接从某个国际标准文档里抠出来的。我得承认,我不是专业的图书管理员,第一次翻阅时,我几乎是跳着看的,主要关注那些与我正在进行的某个小型研究项目相关的部分。然而,当我真正需要解决一个具体的书目著录冲突时,我不得不回过头来,逐字逐句地研读那些看似乏味的“操作细则”。就是在那个时候,我体会到了它深层的价值——它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可追溯的决策树。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以及“如果情况A发生,你必须参照细则B”。这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虽然阅读过程略显费力,但一旦掌握了其中的内在规律,你在处理类似复杂情况时,效率和准确性都会得到质的飞跃。它展现了一种对信息准确性的近乎苛刻的追求,对于任何严肃的学术研究者来说,这种严谨性都是一种保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