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完整全译本,内外双封面,高级超感封面纸!
★版式疏朗,设计惊艳,字体优美,是您书架上的颜值担当!
★原汁原味老舍作品,无删节经典完整版!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
内容简介
《老舍精选集》收录老舍经典作品《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等,以及老舍十几篇散文!《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北平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北京市民的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一个时代对普通大众生存境况的挤压,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了底层贫苦市民积极努力致力于改变命运,却四处碰壁的图景。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一生勤勉,著述颇丰,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剧本《茶馆》《龙须沟》等。
目录
骆驼祥子/1
断魂枪/217
八太爷/225
敌与友/235
老字号/241
精彩书摘
一
我们所要介绍的是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那么,我们就先说祥子,随手儿把骆驼与祥子那点关系说过去,也就算了。
北平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年轻力壮,腿脚灵利的,讲究赁漂亮的车,拉“整天儿”,爱什么时候出车与收车都有自由;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弄好了,也许一下子弄个一块两块的;碰巧了,也许白耗一天,连“车份儿”也没着落,但也不在乎。这一派哥儿们的希望大概有两个:或是拉包车;或是自己买上辆车,有了自己的车,再去拉包月或散座就没大关系了,反正车是自己的。
比这一派岁数稍大的,或因身体的关系而跑得稍差点劲的,或因家庭的关系而不敢白耗一天的,大概就多数的拉八成新的车;人与车都有相当的漂亮,所以在要价儿的时候也还能保持住相当的尊严。这派的车夫,也许拉“整天”,也许拉“半天”。在后者的情形下,因为还有相当的精气神,所以无论冬天夏天总是“拉晚儿”。夜间,当然比白天需要更多的留神与本事;钱自然也多挣一些。
年纪在四十以上,二十以下的,恐怕就不易在前两派里有个地位了。他们的车破,又不敢“拉晚儿”,所以只能早早的出车,希望能从清晨转到午后三四点钟,拉出“车份儿”和自己的嚼谷。他们的车破,跑得慢,所以得多走路,少要钱。到瓜市,果市,菜市,去拉货物,都是他们;钱少,可是无须快跑呢。
在这里,二十岁以下的——有的从十一二岁就干这行儿——很少能到二十岁以后改变成漂亮的车夫的,因为在幼年受了伤,很难健壮起来。他们也许拉一辈子洋车,而一辈子连拉车也没出过风头。那四十以上的人,有的是已拉了十年八年的车,筋肉的衰损使他们甘居人后,他们渐渐知道早晚是一个跟头会死在马路上。他们的拉车姿式,讲价时的随机应变,走路的抄近绕远,都足以使他们想起过去的光荣,而用鼻翅儿扇着那些后起之辈。可是这点光荣丝毫不能减少将来的黑暗,他们自己也因此在擦着汗的时节常常微叹。不过,以他们比较另一些四十上下岁的车夫,他们还似乎没有苦到了家。这一些是以前决没想到自己能与洋车发生关系,而到了生和死的界限已经不甚分明,才抄起车把来的。被撤差的巡警或校役,把本钱吃光的小贩,或是失业的工匠,到了卖无可卖,当无可当的时候,咬着牙,含着泪,上了这条到死亡之路。这些人,生命最鲜壮的时期已经卖掉,现在再把窝窝头变成的血汗滴在马路上。没有力气,没有经验,没有朋友,就是在同行的当中也得不到好气儿。他们拉最破的车,皮带不定一天泄多少次气;一边拉着人还得一边儿央求人家原谅,虽然十五个大铜子儿已经算是甜买卖。
此外,因环境与知识的特异,又使一部分车夫另成派别。生于西苑海甸的自然以走西山,燕京,清华,较比方便;同样,在安定门外的走清河,北苑;在永定门外的走南苑……这是跑长趟的。不愿拉零座;因为拉一趟便是一趟,不屑于三五个铜子的穷凑了。可是他们还不如东交民巷的车夫的气儿长,这些专拉洋买卖的讲究一气儿由交民巷拉到玉泉山,颐和园或西山。气长也还算小事,一般车夫万不能争这项生意的原因,大半还是因为这些吃洋饭的有点与众不同的知识,他们会说外国话。英国兵,法国兵,所说的万寿山,雍和宫,“八大胡同”,他们都晓得。他们自己有一套外国话,不传授给别人。他们的跑法也特别,四六步儿不快不慢,低着头,目不旁视的,贴着马路边儿走,带出与世无争,而自有专长的神气。因为拉着洋人,他们可以不穿号坎,而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一见这样的服装,别的车夫不会再过来争座与赛车,他们似乎是属于另一行业的。
有了这点简单的分析,我们再说祥子的地位,就像说——我们希望——一盘机器上的某种钉子那么准确了。祥子,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这就是说,他是属于年轻力壮,而且自己有车的那一类:自己的车,自己的生活,都在自己手里,高等车夫。
这可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在他赁人家的车的时候,他从早到晚,由东到西,由南到北,像被人家抽着转的陀螺;他没有自己。可是在这种旋转之中,他的眼并没有花,心并没有乱,他老想着远远的一辆车,可以使他自由,独立,像自己的手脚的那么一辆车。有了自己的车,他可以不再受拴车的人们的气,也无须敷衍别人;有自己的力气与洋车,睁开眼就可以有饭吃。
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和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事实。假若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一定不会落在“胶皮团”里,而且无论是干什么,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不幸,他必须拉洋车;好,在这个营生里他也证明出他的能力与聪明。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生长在乡间,失去了父母与几亩薄田,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里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与诚实,凡是以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全作过了。可是,不久他就看出来,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作别的苦工,收入是有限的;拉车多着一些变化与机会,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与地点就会遇到一些多于所希望的报酬。自然,他也晓得这样的机遇不完全出于偶然,而必须人与车都得漂亮精神,有货可卖才能遇到识货的人。想了一想,他相信自己有那个资格:他有力气,年纪正轻;所差的是他还没有跑过,与不敢一上手就拉漂亮的车。但这不是不能胜过的困难,有他的身体与力气作基础,他只要试验个十天半月的,就一定能跑得有个样子,然后去赁辆新车,说不定很快的就能拉上包车,然后省吃俭用的一年二年,即使是三四年,他必能自己打上一辆车,顶漂亮的车!看着自己的青年的肌肉,他以为这只是时间的问题,这是必能达到的一个志愿与目的,绝不是梦想!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的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杀好了腰,再穿上肥腿的白裤,裤脚用鸡肠子带儿系住,露出那对“出号”的大脚!是的,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傻子似的他自己笑了。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有自己的打算,有些心眼,但不好向别人讲论。在洋车夫里,个人的委屈与困难是公众的话料,“车口儿”上,小茶馆中,大杂院里,每人报告着形容着或吵嚷着自己的事,而后这些事成为大家的财产,像民歌似的由一处传到一处。祥子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设若口齿灵利是出于天才,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他的事他知道,不喜欢和别人讨论。因为嘴常闲着,所以他有工夫去思想,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他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非过了这一关,他不能放胆的去跑。
脚好了之后,他敢跑了。这使他非常的痛快,因为别的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地名他很熟习,即使有时候绕点远也没大关系,好在自己有的是力气。拉车的方法,以他干过的那些推,拉,扛,挑的经验来领会,也不算十分难。况且他有他的主意:多留神,少争胜,大概总不会出了毛病。至于讲价争座,他的嘴慢气盛,弄不过那些老油子们。知道这个短处,他干脆不大到“车口儿”上去;哪里没车,他放在哪里。在这僻静的地点,他可以从容的讲价,而且有时候不肯要价,只说声:“坐上吧,瞧着给!”他的样子是那么诚实,脸上是那么简单可爱,人们好像只好信任他,不敢想这个傻大个子是会敲人的。即使人们疑心,也只能怀疑他是新到城里来的乡下老儿,大概不认识路,所以讲不出价钱来。及至人们问到,“认识呀?”他就又像装傻,又像耍俏的那么一笑,使人们不知怎样才好。
两三个星期的工夫,他把腿溜出来了。他晓得自己的跑法很好看。跑法是车夫的能力与资格的证据。那撇着脚,像一对蒲扇在地上扇乎的,无疑的是刚由乡间上来的新手。那头低得很深,双脚蹭地,跑和走的速度差不多,而颇有跑的表示的,是那些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们。那经验十足而没什么力气的却另有一种方法:胸向内含,度数很深;腿抬得很高;一走一探头;这样,他们就带出跑得很用力的样子,而在事实上一点也不比别人快;他们仗着“作派”去维持自己的尊严。祥子当然决不采取这几种姿态。他的腿长步大,腰里非常的稳,跑起来没有多少响声,步步都有些伸缩,车把不动,使座儿觉到安全,舒服。说站住,不论在跑得多么快的时候,大脚在地上轻蹭两蹭,就站住了;他的力气似乎能达到车的各部分。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拢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就是在拉包车的里面,这也得算很名贵的。
他换了新车。从一换车那天,他就打听明白了,像他赁的那辆——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叭——值一百出头;若是漆工与铜活含糊一点呢,一百元便可以打住。大概的说吧,他只要有一百块钱,就能弄一辆车。猛然一想,一天要是能剩一角的话,一百元就是一千天,一千天!把一千天堆到一块,他几乎算不过来这该有多么远。但是,他下了决心,一千天,一万天也好,他得买车!第一步他应当,他想好了,去拉包车。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加上他每月再省出个块儿八角的,也许是三头五块的,一年就能剩起五六十块!这样,他的希望就近便多多了。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了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
老舍精选集: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光 这部“老舍精选集”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老舍先生最为人称道的几部代表作:《骆驼祥子》、《茶馆》和《四世同堂》(上下册),构成了一个涵盖北京市民生活、社会变迁和人性百态的宏大画卷。这套精选集不仅是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数颗耀眼的明珠,更是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风貌、思想演变以及老舍先生独特文学风格的宝贵文本。 《骆驼祥子》:老北京的底层悲歌 《骆驼祥子》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一个年轻的祥子,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渴望,一步步被黑暗的社会现实所吞噬的悲惨故事。祥子,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青年,来到北京城,梦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过上安稳的日子。他的勤劳、善良和坚韧,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然而,生活的残酷远超他的想象。他经历了三起三落,洋车被抢,又屡屡攒钱,却又因虎妞的纠缠、小福子的悲剧以及社会底层无尽的压榨而希望破灭。 老舍先生以极其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祥子从一个充满希望的青年,逐渐沦为一个麻木、颓废、自私的“行尸走肉”的过程。这并非祥子个人意志的堕落,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无情碾压的结果。祥子的命运,是无数底层劳动人民在封建与半封建社会末期,以及军阀混战时期,挣扎求生的缩影。老舍先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他用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刻画了祥子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毁灭。 作品中对北京底层生活的描绘,可以说是栩栩如生。无论是臭皮匠家的拥挤,还是人力车夫们聚集的茶馆,亦或是城根下的贫民窟,都充满了真实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对北京方言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人物对话充满了个性,也让作品的情感更加饱满。祥子从最初对生活的憧憬,到一次次被命运击垮后的绝望,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骆驼祥子》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扭曲的有力控诉。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此轻易地摧毁一个原本善良而有希望的灵魂。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力量,至今仍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也让我们反思当今社会。 《茶馆》:百年风云下的众生相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另一部杰出代表作,被誉为“现代京剧的《哈姆雷特》”,它以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为中心,跨越了晚清、民国初期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个重要历史时期,描绘了在中国剧烈变革时期,形形色色北京市民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茶馆,作为北京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场所,承载了无数的欢笑与泪水,也见证了社会的风云变幻。“裕泰”茶馆的东家王利发,是一个精明却又无奈的小商人,他试图在乱世中求生存,却终究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而茶馆里的常客们,如王举人、常四爷、宋恩子、吴祥子等等,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和命运。 在晚清时期,茶馆还是个相对安稳的场所,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也为国家的命运担忧。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国初年的北京,充斥着军阀混战、政治动荡,茶馆里的谈话内容也从家常琐事变成了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担忧。王利发为了在新的时代生存,不得不曲意逢迎,但他的努力终究难以挽回茶馆的衰败。 到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让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茶馆的生意更是门可罗雀。昔日里谈笑风生的常客们,有的已经离世,有的则更加潦倒。王利发在绝望中,最终选择了自杀,也标志着“裕泰”茶馆的彻底消亡。 《茶馆》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折射出中国近一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和历史命运。老舍先生以其高超的戏剧技巧,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个侧面,他们的悲欢离合,交织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作品中充满了对旧社会的批判,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深思。 老舍先生对北京市民语言和生活习惯的精准把握,使得《茶馆》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人物的对话既有市井的俚语,又不乏对时事的评论,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茶馆,从一个热闹的场所,最终走向衰败,象征着旧时代的结束,也暗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这部作品,犹如一部凝固的历史,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及在其中沉浮的小人物们的命运。 《四世同堂》(上下册):历史洪流中的家族与民族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创作时间最长、规模最宏大的一部作品,它以北方一个普通家庭“祁家”为中心,展现了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北京城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遭遇,以及祁家四代人的命运沉浮。这部鸿篇巨制,不仅是一部描写家庭故事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现民族苦难与抗争的史诗。 故事发生在日军侵占北京之后,原本平静安宁的生活被战争的阴影笼罩。祁家,作为一个有四世同堂的老北京家庭,在时代的巨变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长子祁天佑,一个饱读诗书却不懂世事的读书人,在国破家亡的动荡中,精神逐渐崩溃;次子祁天祥,一个投靠日伪政权的“汉奸”,成为了家族的耻辱;孙子祁瑞宣,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坚守着民族气节,试图保护家人并参与抗争。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寇统治下北京城的种种苦难:人民遭受的欺压、掠夺,民族尊严的践踏,以及普通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难挣扎。老舍先生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他通过祁家的故事,以及他们周围邻居、亲友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痛苦与无奈。 然而,《四世同堂》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苦难的描绘。它更深刻地展现了在民族危机面前,不同人物的选择和命运。祁家内部,出现了汉奸、坚守者、以及在夹缝中求生的人们,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折射出整个民族在抗争与屈辱之间的撕扯。祁瑞宣的抗争,虽微弱,却代表着民族不屈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方式,对抗着黑暗,守护着良知。 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也极其深刻。无论是祁天佑的悲观绝望,还是祁瑞宣的焦虑与坚持,亦或是其他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都显得真实而感人。老舍先生用他那特有的京味儿语言,将北京市民的喜怒哀乐、家长里短,与民族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这部作品既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 《四世同堂》展现了老舍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它是一部关于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展现了在国难当头,个体命运如何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及普通人如何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这部作品,是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赞歌,也是对那段沉痛历史的深刻反思。 结语 “老舍精选集: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上下)”是老舍先生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对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描摹。无论是祥子的底层悲歌,茶馆里百年风云下的众生相,还是四世同堂在历史洪流中的坚守与抗争,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套精选集,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的珍贵宝藏,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深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