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的作者克洛德·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学习过绘画的西蒙与其说是在写不如说是在“画”小说。《导体》的风格独树一帜,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有的是巨细靡遗的细节描写与打破时空的蒙太奇片段,小说最后也没有所谓的结局,悄然结束,仿佛叙事已流入另一时空。西蒙的碎片化描写其实更接近我们的真实体验:回忆过去,想起的总是零星片段。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迫使读者与西蒙一起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线条、每一处光影,如译者所说,阅读《导体》足以细腻一颗心。
《导体》是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的小说,阅读此书如同经历一场艺术之旅——如同漫步于美术馆,从文艺复兴直到印象派,光线或明或暗,色彩或浓或淡;如同徜徉于博物馆,于奇珍异宝之间,感受时空交错的流光溢彩、光怪陆离;如同置身于电影院的放映大厅,大屏幕上的画面在美洲原始的森林、某个城市普通的巷陌、某一场没完没了的会议还有一对情侣无休无止的情欲之间,不断切换。
作者介绍: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 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充满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代表作及成名作为《弗兰德公路》。他不仅爱好文学与艺术,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亲历了西班牙内战与二战,对其一生有着深刻影响。
译者介绍:
焦君怡,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法语系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法国文学研究。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和法国文学。译著有《巴黎圣母院》《论诱惑》《普鲁斯特的空间》《冷记忆》等30余部。曾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等多种奖项。
“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将诗人、画家的丰富想象和他对时间作用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克洛德·西蒙的《导体》极其令人困惑、沮丧,但也很可能是一部相当值得一读的小说——如果可以称之为小说的话。”——《洛杉矶时报》
“作为一个画家一般的作家,他出色的描写如此形象生动,令人难忘,引人入胜,其所传递出的艺术的张力与激情恰到好处,不同于任何我所知道的作家的作品。”——《卫报》
“他是一位相当出色的作家——富于实验性与诗意,敢于打破传统。”——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多种奖项。
橱窗里,十来条相同的女腿一字排开,脚底朝上,大腿从腹股沟处被截下,放置在地板上,膝盖稍稍弯曲。这些腿似乎是从那些舞蹈队的哪一支里借来的,就在那一刻,她们全体将腿抬起,在那里亮相,就这般模样;或更有甚者,单调而众多的腿借自那些广告画中的哪一幅,表现着身穿连体衣的一位漂亮姑娘,正在穿长筒袜。她坐在一个软垫上,或是在凌乱的床边,上半身朝后仰着,那条腿上,她已经将长筒袜拉到很高处,一只小猫或小狗,卷毛的那种,快乐地踮起后爪站立着,一边叫唤,一边伸出粉红的舌头。这些腿是用一种塑料制成的,通体透明,呈赭石色,整块模压而成,让人想起某种轻型假肢器官。护士(或年轻的实习医生)腋下夹着一条截下的腿,就像夹着一个盒子。一位老者蓄着白色的山羊胡,戴着夹鼻眼镜,白色无边圆帽,穿着医院的白大褂,手持一把手术刀。他身后簇拥着十来个更为年轻的人物,戴着同样的无边圆帽,穿着同样的罩衫,这让他们看上去就像屠宰场的伙计。这种相像非常突出:他们高卷着衣袖,衣服上血迹斑斑,好几个人手里还拿着各种器具:锯子、止血钳、牵开器等,其中几把还带着血迹。罩衫在腹部有个口袋,就像袋鼠的口袋,从中露出剪刀的环形手柄,或者几把产钳。正是他们中的一人,腋下夹着那条截下的腿。另外一人拿着一个广口瓶,里面能看到一个蜷缩的胎儿,脑袋硕大。戴夹鼻眼镜的大胡子老头在前,年轻人紧跟其后,一起走向一张手术台,上面平躺着一个赤裸的女人:披着金色的秀发,一张酷似卡都宝宝 卡都宝宝(Bébé Cadum),法国婴儿护肤的百年品牌,其商标是一张标志性的婴儿脸。(本书注释均为译者注。)的脸。手臂垂在身体两旁,丝毫也不害怕,她还在笑,侧着头平躺着,脸转向观众,露出一排整齐的牙齿。她的乳头轮廓勾勒得很精细,粉嫩粉嫩的,硬朗坚挺。年轻实习医生们喜形于色。透明的长筒袜特别特别精细,介于深米色与浅米色之间,套在那些腿上。透过袜子的网眼,能看到模压的塑料闪着亮光。医生让他拉下裤子。在街道的尽头,他能看到一条与之相交的林荫大道,还有街心小花园里叶子变黄的瘦小树木、川流不息的交通,再远处就是酒店的挑棚,挑棚用玻璃和金属搭成,空架在人行道上方。街道与林荫大道的交叉口约在百米开外,过了林荫大道再走四十来米,就是酒店的大门口。树林稀稀落落的叶子,像出自赭石甚至铁锈的那种绿色,一副生病的模样,在大楼的淡灰色背景前轻轻摇曳;那座大楼矗立在街道和林荫大道的交汇处,呈现为垂直平行线状,就像是一架管风琴。在众多高大门面形成的狭小楼缝的开口处,能够看到泛白的天空。透过炎热的浓雾,通道的尽头依稀可辨。太阳染着一抹泛白的黄,街道的整个一侧都积满了灰尘,此刻,他正好穿行在这条街上。他站在橱窗边一动不动,橱窗里竖立着那排腿。在他撑在身体右侧的手心下,他能感觉到最下端的几根肋骨,肋骨下面,他的手指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腹部柔软的内壁。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为我正在准备的一个高级工程师资格考试做准备,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应试的工具书,但后来的体验让我惊喜万分。它超越了单纯的考试大纲,提供了一种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书中讨论了许多前沿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研究方向,比如拓扑绝缘体和量子电动力学的最新进展,这让我在准备现有知识的同时,也对未来科技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作者的学术态度非常严谨,对每一个结论都追溯其理论根源,但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自信和洞察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巩固了基础,更点燃了对未知领域探索的渴望,让我明白,科学的旅程永无止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百科全书级别的宝藏!我原本以为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没想到作者的叙述方式如此生动有趣,将那些复杂的物理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从电子的微观运动到宏观的电流效应,每一章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探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超导现象的章节,作者没有止步于解释其原理,更是深入探讨了其在现代科技,比如磁悬浮列车和高端医疗设备中的实际应用。那些详尽的图表和清晰的实验描述,让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掌握核心要点。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电力和电子设备有了全新的认识,仿佛打通了连接世界运行方式的任督二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绝对是理工科学生和所有对自然科学抱有好奇心的人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经典物理学中电磁学部分的参考书,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逻辑链条清晰到令人赞叹。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宏大而统一的知识体系。举例来说,他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解读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先从直观的几何图像入手,再逐步过渡到严密的数学表达,最后回归到对光和电磁波本质的深刻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每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它们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回顾,而是需要深度整合已有信息才能解答的开放性问题,极大地锻炼了读者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这是一本需要你慢下来、用心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高得惊人,这对于理解抽象概念至关重要。我以前在别处阅读相关内容时,常常因为缺乏直观的视觉辅助而感到困惑,但在这本书里,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原理都配有精心设计的示意图,这些图不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帮助理解的有效工具。特别是涉及场论和势能分布的部分,那些三维模型的呈现方式,直观到让你几乎可以“触摸”到那些看不见的力线。此外,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功力也值得称赞,他能够使用精确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词汇来描述现象,避免了技术术语的过度堆砌,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优雅的节奏感。对于需要通过视觉学习来加深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坦白说,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才翻开这本书的,一开始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市面上的科普读物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浮于表面。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平衡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脉络时的细腻手法,他不仅仅罗列了重大发现,更将那些科学发现背后的思想碰撞、争论和灵感迸发的瞬间描绘得活灵活现。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法拉第、欧姆等先驱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探索的激情。这种人文关怀与严谨科学的结合,使得阅读体验极其流畅且引人入胜。对于那些想真正了解“为什么”而不是仅仅记住“是什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视角,它教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书评价高的不行,特别好奇一定要看
评分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装帧很精美,版本也不错,还实惠!
评分他的书我都买了。喜欢他的风格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他的书我都买了。喜欢他的风格
评分很好,很棒,快递很快,包装完好,京东真的值得信赖
评分这书评价高的不行,特别好奇一定要看
评分第一次书压弯了 第二次很满意 京东快递认真负责
评分第一次书压弯了 第二次很满意 京东快递认真负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