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只知道吃:梁实秋美食随笔集

就只知道吃:梁实秋美食随笔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实秋 著
图书标签:
  • 美食
  • 随笔
  • 文学
  • 散文
  • 梁实秋
  • 饮食文化
  • 旧时光
  • 生活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76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287
品牌:阳光博客(sunnbook)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简单中的大智慧,平淡中的真感情;

  2.根植于中国文化底蕴的文学经典;

  3.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既能欣赏优美的文字和字里行间的诙谐幽默,也能从中体验人生哲理。

内容简介

  完整收录梁实秋先生98篇美食随笔。全书分为三部分:快活馋;舌尖上的故乡;至味在人间。先是热切探讨关于吃的一些理念和风俗,既而深情追录故乡北平的各色美食小吃,最后细心品评客居他乡时当地风格各异的市井味道。文字清雅、诙谐,透出梁实秋先生对美食一如既往的热爱和对生活平实悠然的态度。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莎士比亚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梁实秋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 值得一读再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快活馋

萝卜汤的启示_002

腌猪肉_004

酪_008

面条_012

请客_016

馋_020

吃_024

粽子节_026

大菜_027

喝茶_028

饮酒_032

狗肉_036

饭前祈祷_040

烧饼油条_048

厨房_052

窝头_056

炸活鱼_059

"麦当劳"_062

由熊掌说起_065

关于苹果_068

豆腐干风波_071

康乃馨牛奶_076

圣米舍尔酒厂_080

说酒_084

喜筵_087

由一位厨师自杀谈起_091

吃在美国_095

记日本之饮食店_099

"啤酒"啤酒_103

包装_107

吃相(一)_111

吃相(二)_113

《饮膳正要》_117

读《媛珊食谱》_121

读《烹调原理》_125

读《中国吃》_131

再谈"中国吃"_142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_149


舌尖上的故乡

烤羊肉_160

烧羊肉_162

烧鸭_164

酱菜_167

水晶虾饼_169

汤包_171

核桃酪_173

铁锅蛋_175

瓦块鱼_178

溜黄菜_181

酸梅汤与糖葫芦_183

锅烧鸡_186

煎馄饨_189

核桃腰_191

豆汁儿_193

芙蓉鸡片_195

乌鱼钱_198

韭菜篓_199

炸丸子_201

栗子_204

满汉细点_206

茄子_210

白肉_212

薄饼_214

爆双脆_217

味精_220

北平的零食小贩_222

东安市场_230


这世间的味道

西施舌_238

火腿_240

醋熘鱼_243

狮子头_245

两做鱼_247

炝青蛤_249

生炒鳝鱼丝_253

蟹_256

佛跳墙_260

海参_263

菜包_265

糟蒸鸭肝_267

鱼翅_269

莲子_272

干贝_274

鲍鱼_276

咖喱鸡_278

烙饼_280

笋_283

黄鱼_286

八宝饭_288

拌鸭掌_290

鱼丸_291

腊肉_293

粥_295

饺子_298

锅巴_300

豆腐_303

菠菜_306

龙须菜_308

鸽_310

精彩书摘

萝卜汤的启示

  抗战时我初到重庆,暂时下榻于上清寺一位朋友家。晚饭时,主人以一大钵排骨萝卜汤飨客,主人谦逊地说:"这汤不够味,我的朋友杨太太做的排骨萝卜汤才是一绝,我们无论如何也仿效不来,你去一尝便知。"杨太太也是我的熟人,过几天她邀我们几个熟人到她家去餐叙。

  席上果然有一大钵排骨萝卜汤。揭开瓦钵盖,热气冒三尺。每人舀了一小碗。哦!真好吃。排骨酥烂而未成渣,萝卜煮透而未变泥,汤呢?热、浓、香、稠,大家都吃得直吧嗒嘴。少不得人人要赞美一番,并且异口同声地向主人探询,做这一味汤有什么秘诀。加多少水,煮多少时候,用文火,用武火?主人只有咧着嘴笑,支支吾吾地说:"没什么,没什么,这种家常菜其实上不得台面,不成敬意。"客人们有一点失望,难道说这其间还有什么职业的秘密不成,你不肯说也就罢了。这时节,一位心直口快的朋友开腔了,他说:"我来宣布这个烹调的秘诀吧!"大家都注意倾听,他不慌不忙地说:"道理很简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也许他说的是实话,实话往往可笑,于是座上泛起了一阵轻微的笑声。主人顾左右而言他。

  宴罢,我回到上清寺朋友家。他问我方才席上所宣布的排骨萝卜汤秘诀是否可信,我说:"不妨一试,多放排骨,少加萝卜,少加水。"当然,排骨也有成色可分,需要拣上好的,切萝卜的刀法也有讲究,大小厚薄要适度,火候不能忽略,要慢火久煨。试验结果大成功。杨太太的拿手菜不再是独门绝活。

从这一桩小事,我联想到做文章的道理。文字而掷地作金石声,固非易事,但是要做到言中有物,不令人觉得淡而无味,却是不难办到的。少说废话,这便是秘诀,和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是一个道理。


腌猪肉

  英国爱塞克斯有一小城顿冒,任何一对夫妻来到这个地方,如果肯跪在当地教堂门口的两块石头上,发誓说结婚后整整十二个月之内从未吵过一次架,从未起过后悔不该结婚之心,那么他们便可获得一大块腌熏猪肋肉。这风俗据说起源甚古,是一一一一年一位贵妇名纠噶(Juga)者所创设,后来于一二四四年又由一位好事者洛伯特·德·菲兹瓦特(Robert de Fitzwalter)所恢复。据说一二四四至一七七二年,五百多年间只有八个人领到了这项腌猪肉奖。这风俗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年还没有废除,据说后来实行的地点搬到了伊尔福(llford)。文学作品里提到这腌猪肉的,最著者为巢塞《坎特伯雷故事集》巴兹妇人的故事序,有这样的两行:


The bacon was nought fet for him,I trowe,That some men feche in Essex at Dunmow.


(有些人在爱塞克斯的顿冒领取猪肉,我知道他无法领到。)


  五百多年才有八个人领到腌猪肉,可以说明一年之内闺房里没有勃谿的纪录实在是很难能可贵,同时也说明了人心实在甚古,没有人为了贪吃腌猪肉而去作伪誓。不过我相信,夫妻伴合过着如胶似漆的生活的人,所在多有,他们未必有机会到顿冒去,去了也未必肯到教堂门口下跪发誓,而且归去时行囊里如何放得下一大块肥腻腻的腌猪肉?

  我知道有一对夫妻,洞房花烛夜,倒是一夜无话,可是第二天一清早起来准备外出,新娘着意打扮,穿上一套新装,左顾右盼,笑问夫婿款式入时无,新郎瞥了一眼,答说:"难看死了!"新娘蓦然一惊,一言未发,转身入内换了一套出来。新郎回顾一下长叹一声:"这个样子如何可以出去见人?"新娘嘿然而退,这一回半晌没有出来。新郎等得不耐烦,进去探视,新娘端端正正地整整齐齐地悬梁自尽了,据说费了好大事才使她苏醒过来。后来,小两口子一直别别扭扭,琴瑟失调。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刚结婚就几乎出了命案,以后还有多少室家之乐,便不难于想象中得知了。

  我还知道一对夫妻,他们的结婚证书很是别致,古宋体字精印精裱,其中没有"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那一套陈词滥调,代之的是若干条款,详列甲乙二方之相互的权利义务,比王褒的《僮约》更要具体,后面还附有追加的临时条款若干则,说明任何一方如果未能履行义务,对方可以采取如何如何的报复措施,而另一方不得有异议。一看就知道,这小两口子是崇法务实的一对。果不其然,蜜月未满,有一晚炉火熊熊满室生春,两个人为了争吃一串核桃仁的冰糖葫芦而发生冲突,由口角而动手而扭成一团,一个负气出走,一个独守空房。这事如何了断,可惜婚约百密一疏,法无明文。最后不得不经官,结果是协议离婚。

  不要以为夫妻反目,一定会闹到不可收拾。我知道有一对欢喜冤家,经常的鸡吵鹅斗,有一回好像是事态严重了,女方使出了三十六计中的上计,逼得男方无法招架。事隔三日,女方邀集了几位稔识的朋友,诉说她的委屈,一副遇人不淑的样子,涕泗滂沱,痛不欲生,央求朋友们慈悲为怀,从中调处,谋求协议离婚。按说,遇到这种情形,第三者是插手不得的,最好是扯几句淡话劝合不劝离,因为男女之间任何一方如果控诉对方失德,你只可以耐心静听,不可以表示同意,当然亦不可以表示不同意。大抵配偶的一方若是不成器,只准配偶加以诟詈,而不容许别人置喙。这几位朋友之间有一位少不更事,居然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毅然以安排离异之事为己任。他以为长痛不如短痛,离婚是最好的结束,好像是痈疽之类最好是引刀一割。男方表示一切可以商量,唯需与女方当面一谈。这要求不算无理,于是安排他们两个见面。第二天这位热心的朋友再去访问他们,则一个也找不到,他们两位双双地携手看电影去了。人心叵测有如此者,其实是这位朋友入世未深。


  酪就是凝冻的牛奶,北平有名的食物,我在别处还没有见过。到夏天下午,卖酪的小贩挑着两个木桶就出现了,桶上盖着一块蓝布,在大街小巷里穿行,他的叫卖声是:"伊——哟,酪——啊!"伊哟不知何解。住家的公子哥儿们把卖酪的喊进了门洞儿,坐在长条的懒凳上,不慌不忙地喝酪。木桶里中间放一块冰,四周围全是一碗碗的酪,每碗上架一块木板,几十碗酪可以叠架起来。卖酪的顺手递给你一把小勺,名为勺,实际上是略具匙形的一片马口铁。你用这飞薄的小勺慢慢地取食,又香又甜又凉,一碗不够再来一碗。卖酪的为推销起见特备一个签筒,你付钱抽签,抽中了上好的签可以白喝若干碗。通常总是卖酪的净赚,可是有一回我亲眼看见一位大宅门儿的公子哥儿,不知为什么手气那样好,一连几签把整个一挑子的酪都赢走了,登时喊叫家里的厨子车夫打杂儿的都到门洞儿里来喝免费的酪,只见那卖酪的咧着嘴大哭。

  酪有酪铺。我家附近,东四牌楼根儿底下就有一家。最有名的一家是在前门外框儿胡同北头儿路西,我记不得他的字号了。掀门帘进去,里面没有什么设备,一边靠墙几个大木桶,一边几个座儿。他家的酪,牛奶醇而新鲜,所以味道与众不同,大碗带果的尤佳,酪里面有瓜子仁儿,于喝咽之外有点东西咀嚼,别有风味。每途经其地,或是散戏出来,必定喝他两碗。

  看戏的时候,也少不了有卖酪的托着盘子在拥挤不堪的客座中间穿来穿去,口里喊着:"酪——来——酪!"听戏在入神的时候,卖酪的最讨人厌。有一回小丑李敬山,在台上和另一小丑打诨,他问:"你听见过王八是怎样叫唤的吗?""没听过。""你听——"这时候有一位卖酪的正从台前经过,口里喊着"酪——来——酪",于是观众哄堂大笑。

  久离北平的人,不免犯馋,想北平的吃食,酪是其中之一。齐如山先生有一天请我到他家去喝酪。酪是黄媛珊女士做的,样子很好,味也不错,就是少那么一点点北平酪的香味,那香味应该说是近似酒香。她是大批地做,一做就是百儿八十碗,我去喝酪的那天,正见齐瑛先生把酪装上吉普车送往中华路一家店铺代售。我后来看到,那家店铺窗上贴着有"北平奶酪"的红纸条。可惜光顾的人很少,因为"膻肉酪浆,以充饥渴"究竟是北方人的习俗,而在北方畜牧亦不发达,所谓的酪只有北平城里的人才得享用。齐府所制之酪,不久成为绝响。

  我们中国人,比较起来是消费牛奶很少的一个民族。我个人就很怕喝奶,温热了喝有一股腥气,冷冻了捏着鼻子往下灌又觉得长久胃里吃不消,可是做成酪我就喜欢喝。喝了几十年酪,不知酪是怎样做的。查书《饮膳正要》云:"造法用乳牛勺锅内炒过,入余乳熬数十沸,频以勺纵横搅之,倾出,罐盛待凉,掠取浮皮为酥,

  入旧酪少许,纸封贮,即成酪。"说得轻松,我不敢尝试,总疑心奶不能那么容易凝结,好像需要加进一点什么才成,好像做豆腐也要在豆浆里点一些盐卤才成。过去有酪喝,也就不想自己试做。黄媛珊女士做了,我也喝了,就是忘了问她是怎么做的,也许问过了,现在又忘了她是怎么说的。我来美国住了一阵之后,在我女儿文蔷家里又喝到了酪,是外国做法,虽不敢说和北平的酪媲美,至少慰情聊胜于无。现在把制法简述于下,以飨同好。

一、新鲜全脂牛奶,一夸特可以做六饭碗。奶粉也行,总不及鲜奶。

二、奶里加酌量的糖,及香料少许,杏仁精就很好,凡尼拉也行,不过我以为用甜酒调味(rum flavor)效果更佳。也有人说用金门高粱也很好。

三、凝乳片(rennet tablet)放在冷水里溶化,每片可做两碗。这种凝乳片是由牛犊的胃内膜提炼而成的,美国一般超级市场有售。

四、牛奶加温至华氏一百一十度,不可太热,如用口尝微温即可,绝对不可使沸,如大热需俟其冷却。

五、将凝乳剂倾入奶中,稍加搅和,俟冷放进冰箱,冰凉即可食用。手续很简便,不到一刻钟就完成了,曾几度持以待客,均食之而甘,仿佛又回到了北平, "酪——来——酪"之声盈耳。

前言/序言


《饕餮食语:寻味人间烟火》 在寻常巷陌,在岁月流转的餐桌上,藏着我们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生活。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食谱,也非流于表面的美食评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吃”的散文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一次对味蕾的温柔探索。我们不追求名厨的绝技,不迷恋米其林的星级,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触手可及的、充满人情味的美食,那些伴随我们成长,承载着回忆的味道。 从清晨街角飘来的豆浆油条香,到午后阳光下的一碗清凉绿豆汤;从家常小炒里那恰到好处的火候,到逢年过节才能尝到的那一口传统年味。这些看似平凡的食物,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它们连接着我们与家人、与朋友、与故土的情感纽带。本书的作者,一位对生活有着细腻观察和深刻体悟的写作者,将以充满温情的笔触,带领读者一同走进这些美食的世界。 第一章:早点里的晨光熹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城市的脉搏开始苏醒。而唤醒这座城市味蕾的,往往是那些朴实无华的早点。作者将细致地描绘出早点铺里热气腾腾的景象:手擀面的劲道,灌汤包的鲜美,煎饼果子的香脆,以及那碗看似普通却滋味无穷的豆浆。这些早点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食物,更是早起人们一天辛劳的起点,是街坊邻里寒暄的媒介,是城市特有的节奏和温度的体现。 作者会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捕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老板娘娴熟地甩着面团,阿姨麻利地打着鸡蛋,顾客们边吃边聊家常。他会深入挖掘这些早点背后的故事,比如某家传承了数十年的老店,其独特的配方是如何代代相传的;又比如某种地方特色小吃,它如何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每一个细节,从面粉的质地,到油温的掌控,再到酱料的调配,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温度。 第二章:家常味,最暖的心 “家常菜”这三个字,自带一股暖意。它意味着不需隆重,不需繁复,却有着最动人的抚慰人心的力量。本书将着重描绘那些在自家厨房里诞生,却能唤起无数人温馨回忆的家常菜肴。作者或许会回忆起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父亲在外辛劳归来后,桌上那一盘盘热气腾腾的家常菜。 他会深入探讨家常菜的精髓所在:不是昂贵的食材,不是复杂的烹饪技巧,而是那份用心,那份对家人的关怀。一道简单的番茄炒蛋,如何通过火候的精准把握,将番茄的酸甜与鸡蛋的嫩滑完美融合?一锅炖菜,如何通过长时间的慢炖,将肉块的鲜美与蔬菜的清甜一同释放?作者会用充满情感的语言,为这些平凡的菜肴注入灵魂,让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仿佛也能闻到那熟悉的饭菜香。 第三章:街头巷尾的诱惑 城市的魅力,往往藏匿于那些不起眼的街头巷尾。那些露天的小摊,那些藏匿在居民楼下的餐馆,往往隐藏着最地道的美味。本书将带读者走进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角落,去发现那些令人垂涎的街头小吃。从香气四溢的烤串,到麻辣鲜香的串串香;从清爽解腻的凉皮,到香甜软糯的糖葫芦。 作者会生动地描绘这些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感官体验:烤肉时滋滋作响的声音,辣椒在油锅里翻滚的颜色,一口咬下时在口腔里爆炸的滋味。更重要的是,作者会关注那些在街头辛勤劳作的小商贩,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笑容,都构成了城市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小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是城市生活节奏的缩影,是底层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第四章:季节限定的馈赠 大自然总是在用最慷慨的方式,馈赠我们时令的美味。春天里鲜嫩的竹笋,夏天里饱满的西瓜,秋天里金黄的稻穗,冬天里暖身的炖品。本书将带领读者感受不同季节带来的独特美食体验。 作者会描绘出不同季节食材的特点,以及与之相搭配的烹饪方式。比如,如何处理春天的第一茬嫩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清甜的口感?又比如,如何制作一道夏日凉菜,才能既消暑解腻,又充满风味?这些季节限定的美食,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礼物,更承载着人们对时间流转的感知,对生活节奏的顺应。它们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品味每一个季节带来的独特馈赠。 第五章:节庆里的味道记忆 每一个重要的节日,都伴随着独特的味道。春节的饺子,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这些节庆美食,不仅仅是食物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家庭团聚的象征。 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节庆美食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作者会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在家中与家人一同包饺子、做月饼的场景,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温馨的画面,都与这些美食紧密相连。他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制作这些节庆美食时所呈现出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反映出的地域文化和家庭传统。这些味道,已经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体验,更是沉淀在心底的温暖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家庭与社会的纽带。 第六章:一杯茶,一本书,一段慢时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享受一顿美餐,或者仅仅是品一杯香茗,都成为一种奢侈。本书的作者,倡导一种慢生活的态度,鼓励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学会放慢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作者会分享自己独处的时光,在午后的阳光下,捧着一本书,泡上一壶好茶,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这种“独享”的美食体验,并非孤寂,而是一种与自我对话,与内心和解的仪式。他会探讨如何通过食物,来调养身心,如何在简单的食材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这些章节,将更多地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品味,将美食的享受升华到一种生活哲学的高度。 第七章:寻味,亦是寻心 《饕餮食语:寻味人间烟火》最终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对美食的描绘,更是通过美食,去理解生活,去感受生活,去热爱生活。每一个关于吃的篇章,都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情感的体悟。 从一蔬一饭,到山珍海味,食物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轨迹。它们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本书希望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美食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唤醒读者对生活的热情。在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找到诱人的美食,更能找到那份久违的温情,那份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与满足。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心”的书。它鼓励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留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用心品味,去感受那些细微的美好,去拥抱属于自己的“人间烟火”。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翻开《就只知道吃:梁实秋美食随笔集》之前,我对“美食随笔”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认知。我总觉得,谈论美食,要么是教你如何烹饪,要么是介绍米其林餐厅。然而,梁实秋先生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他笔下的“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度的渲染,却有一种朴素而真挚的力量。我尤其喜欢他描写那些日常的、家常的食物,比如一碗清淡的汤面,或者一份简单的点心。他能将这些平凡的食物写得活色生香,仿佛我置身其中,能闻到那股香气,尝到那份滋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食物,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情冷暖,以及他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写到某个菜肴,可能是因为勾起了童年回忆,可能是因为与某位故友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某种独特的烹饪技艺。这些故事,让食物不再只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载体,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梁先生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涤荡了我的心灵,让我重新思考“吃”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一种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梁实秋美食随笔集》,并非抱着对食物本身的强烈期待,反倒更像是对一位老友的一次拜访,想听听他细数那些流淌在岁月里的烟火人间。梁先生的文字,自有其温润醇厚之处,读来不急不躁,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他写食物,不是简单地罗列菜名、烹饪手法,而是将食物置于特定的时空、人情之中,让每一口味道都沾染了故事的色彩。他笔下的“吃”,更像是一种对生活的体悟,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某个午后,悠闲地坐在窗边,阳光透过纱窗洒下斑驳的光影,他手里或许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或许啃着一块酥香的烤鸭,他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儿时记忆中的某个小馆,或是与三五好友围坐畅谈的宴席。他不是一个只懂得大快朵颐的食客,而是一个善于从寻常食物中品味出不寻常韵味的生活家。他的文字,就像一幅幅徐徐展开的旧时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饮食风貌,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吃”这件事,它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能,升华成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梁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的从容淡定,他的豁达洒脱,都通过这些关于“吃”的篇章,悄无声息地浸润了我的心田。

评分

在阅读《就只知道吃:梁实秋美食随笔集》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字魅力。梁实秋先生的笔触,就如同他笔下的食物一样,不追求惊世骇俗,但求温润可口。他用一种极其自然、流畅的方式,将他对食物的观察和体验娓娓道来。我常常在读到他描述某种食物时,会忍不住停下来,想象那个画面,那个味道。他并非是在炫耀自己的美食阅历,而是在分享一种生活的美好。他写食物,总是与人、与情、与景紧密相连,让读者在品味食物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他笔下的“吃”,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一种对平凡日子里的小确幸的珍惜。我尤其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总能在不经意间引人发笑,却又让人回味无穷。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的话语,平实却充满智慧,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

评分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总是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智慧,这次读他的《就只知道吃:梁实秋美食随笔集》,更是让我体会到这一点。他写起美食来,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我并非一个特别讲究吃的人,平日里更多的是解决温饱,但梁先生的笔触,却能瞬间勾起我内心深处对食物的美好回忆。他写家常小菜,写街头小吃,写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无数温情的味道,让我觉得,原来“吃”也可以如此富有诗意,如此充满人情味。他不仅仅是在描述食物的味道,更是在描绘一种生活态度。他似乎总能抓住食物背后最动人的部分——是团聚的温馨,是故乡的思念,是与挚友分享的快乐。读他的文章,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回想自己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场景,回想那些在外求学时,最想念的家乡的味道。梁先生的文字,就像一把温柔的钥匙,打开了我心中关于“吃”的闸门,让我重新认识到,这件看似琐碎的事情,实则承载着我们最真挚的情感,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独特方式。他的文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高深,只是平实地叙述,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第一次接触梁实秋先生的《就只知道吃:梁实秋美食随笔集》,我原本以为会看到的是一份详尽的菜谱或者美食指南,但事实远超我的想象。梁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他写食物,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勾勒生活,描绘人情。他将普通的食材,平凡的餐桌,都写出了别样的风味。我被他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深深吸引。他似乎总能在最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并在这些美好中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写某个小吃,可能就引出了对童年伙伴的思念;他谈论一道菜,可能就带出了与家人围坐的温馨场景。这些片段,就像珍珠一样,被他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我从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对食物的品评,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梁先生的文字,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全是真情流露,读来让人心生亲近,仿佛他就在我身边,娓娓道来,分享着他的生活点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吃”的意义,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生理需求,升华成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好评,到货快,价格优惠,比较满意。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还没时间看呢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包装很到位,书也很精致,非常喜欢这种手感

评分

好书!有情有趣,言之有物。

评分

民以食为天,喜欢美食的人推荐阅读,谢谢京东

评分

- -还没时间看呢

评分

挺有意思的随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