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书法珍品》丛书共32册,精选历代书法名家精品,如王羲之《兰亭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草书《千字文》等代表作。采用大8开,高清全彩影印,锁线装订,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的鉴赏功能。
许裕长,男,1953年出生,广东陆丰市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粤风书院院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画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广东省海外书画交流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展览发表并获奖。
张即之(一一八六—一二六三),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南宋书法家。家世显贵,书香世家,为唐朝著名诗人张籍之后。其父张孝伯官居南宋参知政事,词人张孝祥为其叔。张即之天资聪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育,熟读典籍。据载,其『待人接物,唯谨唯和;恤贫极急,见义必为;奖善惩恶,威爱兼济。借观书籍,遇有残敝,必修整以还之。居家事事有法度,典型文献,内外严肃』,乃至当地『士大夫语家法,皆以即之为标准』。古代文人世家子弟,均以出仕安邦定国为人生目标。张即之仕途总体比较平坦,承父荫而出仕,历任监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粮科院、司农寺丞等。知嘉兴,未赴,以言者罢。后以直秘阁致仕。
张即之书法最早得自家传,其父张孝伯也是南宋早年的书法家。其书从家学入手,有了一定的根基以后,张即之又参摹唐人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等人的书迹,再转师北宋米芾之书风,糅合汉魏诸碑帖之学,终成一家独立之书体。其书法风格端庄、稳健厚重、雄浑开放。用笔简洁,行笔稳健,笔画俊朗。点画之间互相呼应,结体方正茂密,方中见圆,刚中见柔,笔画劲健,力足中锋,观之有气势宏大、圆润浑厚之美感。
张即之书法诸体皆擅,楷、行、草、隶等皆精,各有风貌。而究其书学,张即之最擅长的还是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其书风在整个南宋沉闷的书坛上,令人耳目一新。《宋史》本传称其『以能书闻天下』,大字古雅遒劲,细书尤俊健不凡。后人以为在整个宋朝书法史上,张即之是能够与米芾、黄坚等相提并论的书家。宋朝书法以北宋四家(苏轼、黄坚、米芾、蔡襄)及宋徽宗赵佶为代表,南迁以后,书法上并未达到前人的高度,整体上趋向于保守,较为刻板,缺乏生气。而张即之打破了北宋以来书法既定之程式,用笔十分犀利,字大胆,枯笔处如苍松老练,收笔处时见顿挫,笔画间轻重交替,结字俊秀而骨力遒劲,生动而明快。其下笔简捷凝练,运笔坚实峻健,点画顾盼生情,清爽不落俗套。
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其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无温润典雅之感,而多瘦硬冷峻之态。后人对其书风赞誉者有之,然批评者也有。明人詹景凤赞其楷书『以鲁公(颜真卿)法中函分书,方劲古拙,斩钉截铁』,然而『笔精熟而俗,乏高古之趣。盖其意欲为古,乃失古而浅;欲为苍,又失苍而濡;欲为拙,又失拙而卑,病在不超世,着意用工力而为之耳』。宋朝历代皇帝多热衷书法,南宋高宗赵构本身也是书法高手。随着北宋刊刻的《淳化阁帖》在南宋书坛的广泛传播,宋四家及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学得以盛行。与此同时,帖学也在南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鼎帖》《淳熙秘阁续帖》《世釆堂帖》等先后问世。赵构还设置了书学学堂,为书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善书者众。但是总体上来说,南宋书法摆脱不了前人的桎梏,远不及北宋时期的创新与突破,只是在保守与模仿,书风总体比较沉闷。而张即之的作品可以说是其中少有的将个人精神与品性融入书法的创作,为沉寂如一潭死水的书法领域注入一股清泉,对其后元明清的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后人也将之与苏、黄、米、蔡四家及赵佶相提并论,称为『宋六家』。
张即之的书法在当时就负有盛名,甚至流传到国外,尤其受金人的喜爱。其时金人与宋处于敌对之中,但仍不远千里,设法重金求购他的作品,可见其影响之大,对北方书风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其传世作品有《佛遗教经》《金刚经》《度人经》《双松图歌卷》《待漏院记》《汪氏报本庵记》等。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图册,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人精神史。每位被收录的书家,他们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他们的笔端。翻阅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微型的中国历史巡礼。我能感受到魏晋风度的洒脱不羁,唐人法度的森严规范,以及宋人尚意抒情的文人情趣。这种无声的叙事力量,远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来得更为直观和深刻。它引导着读者去思考,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是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和个人修为,促成了这些流传千古的书法杰作的诞生。这种对“神韵”的捕捉和呈现,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
评分深入品读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呈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书中所选取的那些经典篇章,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像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直接投射。透过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画提按,我仿佛能窥见创作者在特定心境下的挣扎、喜悦或是哲思。比如某几页中那种遒劲有力的线条,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书家挥毫时的那种气势磅礴;而另一些较为温婉秀丽的作品,则让人心绪平和,感受到一种内敛而深沉的美学力量。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并非简单的年代排序,而是似乎经过了精心设计的艺术脉络梳理,引导读者逐步领略书法艺术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演变和升华。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这种层次感和深度,是其他同类读物中少见的。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研究古代碑帖的习书者,我对这类汇编书籍的实用性要求是很高的。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所提供的那些原帖的清晰度,已经达到了近乎可以替代原件临摹的程度。很多过去因为影印技术限制而模糊不清的细微之处,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惊人的还原。无论是涨墨的处理,还是枯笔飞白的状态,都一览无余。这对于我们练习者来说,是莫大的福音,意味着在没有条件接触到珍贵原件的情况下,也能进行高标准的对临和揣摩。我甚至会特意去比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家在处理同一个字时的细微差异,这本书提供的细节信息量,足够我进行长期的、深入的对比研究。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和对艺术的敬畏。封面选用的纸张质地非常细腻,触感温润如玉,即便是简单的黑白设计,也透出一种古典的韵味。内页的印刷质量更是没得说,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每一个笔触的细节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墨汁在宣纸上晕开的瞬间。尤其是那些大幅作品的展示,排版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既突出了主体,又给观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对作品年代、作者生平的标注,都采用了非常典雅的字体,既保证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又没有破坏整体的艺术氛围。对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是阅读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让翻阅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与古人对话的仪式感。
评分坦白讲,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一本实体艺术书籍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成本,更需要对艺术的真诚热爱。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快餐式阅读潮流的一种有力反击。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欣赏那些需要时间沉淀才能体会的美。书中的某些选篇,其独到之处在于它们跳脱了传统上那些被过度神化的“标准范本”,转而呈现了一些风格更加鲜明、更具个性的作品。这种策展的眼光,显示了编纂团队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真正下功夫去挖掘了书法宝库中那些低调却同样光芒四射的珍品。它拓宽了我对“经典”的理解范围,也让我对未来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充满了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