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峄山碑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邱振中主编 附简体释文 篆书字帖毛笔书法字帖

李斯 峄山碑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邱振中主编 附简体释文 篆书字帖毛笔书法字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斯
  • 峄山碑
  • 篆书
  • 书法
  • 字帖
  • 古代碑帖
  • 中国书法
  • 毛笔字帖
  • 邱振中
  • 简体释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25818
商品编码:1194201870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全50册

      点击书名可以直接购买哦 
26 
27 
3 28 
29 
30 
31 
32 
33 
3
10  35 
11  36 
12  37 
13 38 
14 39 
15  40
16  41 
17  42 
18  43 
19 44 
20  45 
21  46 
22  47 
23  48 
24 49

25


01

05

02 

06 

03 

07 

04 


附简体释文

书名: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峄山碑

定价:28.00元

作者: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25818

页码:37页

开本:8开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内容提要

李斯与《峄山碑》
于有东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为郡小吏(或称“乡小史”),从荀卿那里学成帝王之术后,认为楚王不足以成事,选择入秦。曾任秦国长史、客卿、廷尉、丞相等,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谋臣。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崩于沙丘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此后虽竭尽曲承,而终被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市。
历来论及秦代书法,必称李斯工于篆书,并将因秦始皇出巡而诞生的秦刻石篆书归于李斯名下。秦刻石篆书是否出于李斯之手已无从考证,权且因循旧说,李斯擅长篆书却是事实。汉字发展史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罢六国“不与秦文合者”之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字政策,直接影响了后世汉字形态的发展和演变,李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叙》等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当年,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以此颁行天下。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嬴政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颂赞秦国功德而立,此为始皇刻石之始(此后相继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等)。此碑原本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登临峄山将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传世无原石拓本。大诗人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等诗句,因此可知,此碑在唐代即有传刻,可惜现在不见传本。目前所见传本,是宋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993)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或“陕本”,碑石现藏于西安碑林。
《峄山碑》产生于秦代官方,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其实任何一时代的文字书写,大体都有官方与民间的区别。作为官方的文字书写,尤其是出现于殿堂、庙宇的碑刻文字,一般都用当时通行的官方正体,如秦代石刻用标准的小篆,东汉石刻用隶书,北魏碑刻用楷书;民间的文字书写相对随意,尤其是日常的记录、抄写,一般都因追求方便、快捷而有潦草化倾向。《峄山碑》作为秦代官方的产物,文辞方面以歌功颂德为主调,文字书写方面则高度体现了小篆的森严“法度”。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就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可见此作有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束缚,作者能穷尽变化而不逾小篆规矩。
具体到笔墨线条,此碑书法用笔方圆兼施,笔笔中锋;线质珠圆玉润,线条浑然如“玉箸”,因此而有“玉箸篆”之誉;结构严密,布白匀称;通篇整齐有序,字形规整,较易辨认。唐人张怀瓘《书断》所言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在这里有了充分的体现。清代杨守敬赞此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绝非虚言。
启功先生提倡在学习经典碑刻书法时,应当“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在临习《峄山碑》时就应遵循这一原则,力争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用笔圆转流畅、粗细均匀的同时,凝聚敦实的力量,做到流畅而不浮滑,华润而不软沓。

于有东:书法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