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全50册 | 点击书名可以直接购买哦 |
| 1 | 26 |
| 2 | 27 |
| 3 | 28 |
| 4 | 29 |
| 5 | 30 |
| 6 | 31 |
| 7 | 32 |
| 8 | 33 |
| 9 | 3 |
| 10 | 35 |
| 11 | 36 |
| 12 | 37 |
| 13 | 38 |
| 14 | 39 |
| 15 | 40 |
| 16 | 41 |
| 17 | 42 |
| 18 | 43 |
| 19 | 44 |
| 20 | 45 |
| 21 | 46 |
| 22 | 47 |
| 23 | 48 |
| 24 | 49 |
25 | |
01 | 05 |
02 | 06 |
03 | 07 |
04 |
附简体释文
书名:中国古代碑帖经典彩色放大本 峄山碑
定价:28.00元
作者: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25818
页码:37页
开本:8开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图册类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高端画册质量不断提高,影响逐渐波及普通读物,今天一部中等价格的图册已堪称精美。这对书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迹。以前作为稀世珍宝的名作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笔法的交搭、节奏的细微变化,历历在目,对于敏感的学习者,感悟其中的奥秘已不再是难事。对此人们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进步,大家或许关注较少。一位印刷专家说,书法类图书*难印的是印谱。仔细想想,深有道理。虽然盖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种颜色,但盖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线的作用下,色彩变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难印出来。碑帖拓本与此相似,仔细观赏过拓片实物的人们都知道,由于拓制时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迹有一种无法言传的体积感。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这种体积感。一流的拓本中,点画像是书写出来的,只要稍加想象,与墨迹便几乎没什么差别。在**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开始表现出清晰的书写的感觉。
书法学习者从这种高质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这是以往的时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极少数特权者、富有者有摩挲经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机会,其他人只能对着质量成问题的复制品冥思苦想。从这里几乎没有可能走向书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几乎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开始我们对书法的感受与训练。
江西美术出版社在众多的书法出版物之外编选了这部碑帖选。选择大的开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这正好暗合了临写的需要。临写时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过大,因为原帖笔画尺度一般较小,原大临摹时,笔尖一触纸,不等你操纵毛笔完成应有的动作,已经到达应有的粗细,起不到练习的作用,但是如果临写扩放过大,笔画内部运动的方式便完全改变,那也已经不是我们要求的临摹了。因此临摹的字迹应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这部碑帖选集正好符合我们的需要。
它们也可作为欣赏的对象。
欣赏有两种方式。一是细细品读,精微到一个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这种种变化的深层契机——运动、心理、材质、惯习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长此以往,感觉与形式糅合在一起,赏鉴力自然不断提高,四五册这样读下来,便是一位有经验的鉴赏者了。也可以挑一册喜爱的杰作放在床头,每天入睡前翻开一页,看一眼便合上亦无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觉,无论是身影,还是风度、气息,都没关系。庄子说:“目击而道存。”这是从细处入手注意不到的东西。
希望这部碑帖选集的出版,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不时增添一份发现的喜悦。
内容提要
李斯与《峄山碑》
于有东
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曾为郡小吏(或称“乡小史”),从荀卿那里学成帝王之术后,认为楚王不足以成事,选择入秦。曾任秦国长史、客卿、廷尉、丞相等,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重要谋臣。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崩于沙丘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矫诏,废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此后虽竭尽曲承,而终被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市。
历来论及秦代书法,必称李斯工于篆书,并将因秦始皇出巡而诞生的秦刻石篆书归于李斯名下。秦刻石篆书是否出于李斯之手已无从考证,权且因循旧说,李斯擅长篆书却是事实。汉字发展史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罢六国“不与秦文合者”之文字,实行“书同文”政策,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字政策,直接影响了后世汉字形态的发展和演变,李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汉书?艺文志》及《说文解字叙》等载,秦始皇实行“书同文”政策当年,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以此颁行天下。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嬴政东巡峄山,丞相李斯等颂赞秦国功德而立,此为始皇刻石之始(此后相继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等)。此碑原本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登临峄山将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传世无原石拓本。大诗人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等诗句,因此可知,此碑在唐代即有传刻,可惜现在不见传本。目前所见传本,是宋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993)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或“陕本”,碑石现藏于西安碑林。
《峄山碑》产生于秦代官方,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其实任何一时代的文字书写,大体都有官方与民间的区别。作为官方的文字书写,尤其是出现于殿堂、庙宇的碑刻文字,一般都用当时通行的官方正体,如秦代石刻用标准的小篆,东汉石刻用隶书,北魏碑刻用楷书;民间的文字书写相对随意,尤其是日常的记录、抄写,一般都因追求方便、快捷而有潦草化倾向。《峄山碑》作为秦代官方的产物,文辞方面以歌功颂德为主调,文字书写方面则高度体现了小篆的森严“法度”。赵宧光在《寒山帚谈》中就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可见此作有法而又不为法度所束缚,作者能穷尽变化而不逾小篆规矩。
具体到笔墨线条,此碑书法用笔方圆兼施,笔笔中锋;线质珠圆玉润,线条浑然如“玉箸”,因此而有“玉箸篆”之誉;结构严密,布白匀称;通篇整齐有序,字形规整,较易辨认。唐人张怀瓘《书断》所言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在这里有了充分的体现。清代杨守敬赞此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绝非虚言。
启功先生提倡在学习经典碑刻书法时,应当“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在临习《峄山碑》时就应遵循这一原则,力争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用笔圆转流畅、粗细均匀的同时,凝聚敦实的力量,做到流畅而不浮滑,华润而不软沓。
于有东:书法博士,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这部关于篆书学习的工具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学者量身定制的良心之作。我一直对秦代的文字,尤其是那种古朴庄重的气息心生向往,但市面上的碑帖大多要么字太小,看不清细节,要么释文缺失,查阅起来费时费力。这本“彩色放大本”的理念真是太棒了,每一个字都处理得清晰透彻,笔画的起收、转折处的提按顿挫,甚至是墨色的浓淡干湿,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和呈现。我特意拿它和以前买的一本影印本做了对比,后者简直是模糊一团,很多地方的笔锋细节根本无从辨认。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考究,不仅有碑文原貌的清晰呈现,还特别加入了简体释文,这对我这种需要对照理解字形和字义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不用频繁地在碑帖和字典之间来回切换,学习效率直线上升。而且,作为一本专业的字帖,它对书写者姿势和执笔法的细微指导,虽然没有在正文里大篇幅展开,但从其对每个字的精细处理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邱振中先生作为大家在引导我们进入古人书写世界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拓片的简单复刻,更像是一堂无声的、关于篆书精神的入门课。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习者的体贴,在每一个细节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我对后续的练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说实话,我刚开始对邱振中主编的版本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毕竟名家主编的书往往期待值会很高,一旦有瑕疵就更容易被放大。然而,实际使用下来,我发现这本书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对篆书笔画的解析上,它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我曾尝试临摹过其他版本的碑帖,经常苦恼于“描不像”的问题,总感觉自己的线条软弱无力,缺乏篆书应有的那种“金刚怒目”的力度感。这本书的放大效果,让我得以近距离观察到古人是如何用“圆转藏锋”来处理提笔和收笔的,那些看似平滑的线条中,蕴含着极强的控制力和内敛的张力。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个字长什么样”,而是更深层次地展示了“这个字是如何被写出来的”。我发现,很多平时忽略的细节,比如笔画交汇处的微妙处理,在这本放大本里变得一目了然。这种精细到极致的展示,极大地帮助我纠正了自己过去在运笔上的随意性,迫使我在每一个落笔和行进的过程中,都必须带着明确的意图和力量的传导,这对于提升我的篆书技艺,可谓是醍醐灌顶般的指导。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研究中国书法史的爱好者,我深知“见字如见人”的道理,而碑刻文字更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这本彩色放大本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先秦文字面貌的学者来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学习资料,更是一种可靠的、经过精心筛选和校对的图像资料。我对比了多方史料中对峄山碑不同阶段的拓本描述,这本书在色彩还原和细节捕捉上,无疑走在了前列。它让我们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与两千多年前的刻工和书写者对话。特别是它对碑文磨损部分的保留,为我们研究当时书写者(或刻者)在特定条件下的处理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直观证据。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字帖的范畴。它为我们理解秦朝统一文字、规范书体演变提供了实证基础,是梳理篆书脉络时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光是放在书架上,看着它印刷的精美度和对历史气息的还原度,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我通常在选择学习材料时,非常注重实用性和携带性,但对于篆书这种需要精研细摩的字体,我愿意为质量做出妥协。这本“彩色放大本”虽然篇幅和重量相对较大,但它的“实用性”恰恰体现在它无可替代的细节展示上。我平时在家里的书桌上,会把它摊开,配合放大镜进行研究,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给予的。它的附带的简体释文部分,编排得也十分清晰,不仅标注了对应的篆字,还用极为简洁的方式标注了字义的演变,这对于我们理解篆书的造字逻辑——即“六书”的运用——大有裨益。我发现,通过反复对比原碑的结构和释文的解释,我对“象形”和“指事”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书本概念上,而是真正通过具体的文字结构感受到了古人的思维方式。它让我意识到,学习篆书,不仅是学习一种笔法,更是重新学习一种看待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方式。这本厚重的书,真正做到了以最直观、最详尽的方式,将古典的魅力和学习的路径,完美地呈现在了每一个渴望探索的读者面前。
评分我收藏的书法字帖很多,涵盖了行、草、楷、隶等多种书体,但真正能让人沉下心来,静静品味古人气息的,往往是那些“有味道”的碑帖。这套书在装帧和纸张的选择上,就透露出一种沉稳的大气。它不像一些追求花哨的出版物那样华而不实,而是将重点完全放在了内容的呈现质量上。对于研究秦汉篆书的人来说,光有清晰度是不够的,更需要体会那种“金石气”。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仅“照亮”了文字,还“保留”了时间留下的痕迹。比如,在观察那些被风化侵蚀的边缘时,你能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雕刻痕迹,那种粗犷与精微并存的矛盾美感,是电脑重制完全无法替代的。我尤其欣赏它对于碑文整体结构的布局展示,在学习篆书时,章法布局与单字结构同等重要。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是如何处理整篇作品的气韵流转和疏密关系的,这对于我以后尝试创作长篇篆书作品至关重要。这是一种从“形”到“神”的跨越,它提供的视觉体验,远超出了一个普通字帖的范畴,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文物资料的深度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