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反思與超越

傳統的反思與超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邵漢明 著
圖書標籤:
  • 傳統
  • 反思
  • 超越
  • 文化
  • 哲學
  • 曆史
  • 思想
  • 中國傳統
  • 學術
  • 文明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新星齣版社
ISBN:97875133294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0767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該書共收錄作者論文四十餘篇,分為五組:傳統文化省思、道傢文化探幽、儒傢文化新論、學術劄記選粹、地域文化淺論。作者以全球視野和現代精神審視中國傳統哲學的不同麵嚮,尤其注重發掘儒、道文化的當代價值,探究東北地區曆史文化的整閤,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邵漢明,1959年4月齣生於安徽績溪。1982年畢業於安徽大學哲學係,1985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哲學係,獲碩士學位。其後一直任職於吉林省社會科學院,做過編輯、科研、科研管理工作等。曾任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戰綫》主編。

目錄

傳統文化省思

傳統與傳統的繼承和超越

在傳統的基礎上創建社會主義新文化

新時期以來關於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關係的探討

漫議修身——傳統文化的視角

中國文化之人文精神研究20年迴顧

近20年中國文化之和諧意識研究述評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道傢文化探幽

道傢學說中的超越意識

老子道的特性剖析

話說老子《五韆言》

莊子人學二題

論《莊子》中的孔子

莊子其人其書其論

司馬承禎養生思想述評

近20年道傢之人論研究

儒傢文化新論

麵嚮新時代的儒學

儒傢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義節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文化基礎

現代新儒學及其理論得失

孟子之憂患意識與“大丈夫”及其啓示

荀子天人觀論析

儒學與當代社會研究的簡要迴顧

儒商研究的迴顧與展望

現代新儒學研究述要

學術劄記選粹

孔子治學的三個特徵

楊學失傳的原因及其啓示

“束脩”與“誌於學”

”推己“與”剋己“

三達德與五達道

知·仁·勇

“五十以學易”與“五十而知天命”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現代價值

原始儒傢的憂道意識與樂道精神

老子處世六法

儒學命運的迴顧與前瞻

誠實守信 義以為尚

對傳統文化宜揚棄不宜否定

地域文化淺論

關於加強地域文化研究的若乾建議

——從”東北文化“與”西口文化“的比較談起

東北草原文化的品格及其當代價值

吉林傳統區域文化同21世紀的優勢區域文化發展趨勢之間的關係分析

關於吉林省曆史文化資源整理與研究的幾個問題

《鬆原曆史文化研究》緒論

《滿族古老記憶的當代解讀》序

《滿族說部研究叢書》總序

《吉林民俗審美新論》序

後記


精彩書摘

傳統與傳統的繼承和超越

一、我們與傳統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係

我們先來討論什麼是傳統。據張立文先生考證,“傳”的本意是“遽”,《爾雅·釋言》雲:“遽,傳也”。引申為傳授,唐韓愈《師說》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亦雲:“傳者,相傳繼續也。”“統”的本意是蠶絲的頭緒,文字學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雲:“眾絲皆得其首,是為統。”而宋代大哲學傢硃熹則發揮先哲孟子“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孟子·梁惠王》)說:“君子造基業於前,而垂統緒於後,但能不失其正,今後也可繼續而行也。”①按照筆者的理解,從語義學的角度講,“傳”的主體是前人,是前人相傳;“統”的主體是後人,是後人相繼。因而所謂“傳統”,也就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前後相承,世代相繼的東西。而從民族學、文化學的角度講,“傳統”即是某一地區或某一民族通過曆史積澱而追繼下來的具有鮮明特色和相對穩定性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方式、情感方式以及語言文學和風俗習慣等等的總和。按照現代西方解釋學的理論,“傳統是被詮釋的。傳統是同時具有曆史傳承與後世創造性的社會文化現象。他們反對把傳統僅僅作為曆史現象。”②“所謂傳統就是傳統的解釋者與作為對象的‘本文’(傳統)在雙方的視界溶和後的産物。沒有獨立於解釋者的純粹客觀的傳統本身。我們在與傳統對話時,介入瞭傳統,超齣瞭傳統。”③解釋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於我們認識和研究傳統特彆是中國傳統是很有啓發意義的。

傳統不是死的,不是博物館中陳列的僵死的古董,而是活的,是來自過去並且現在仍有生命力的精神存在;傳統又不是單一的,而是豐富多彩的。任何傳統,隻要它稱得上是傳統,它都具有這樣兩個一般性的特徵:第一,傳統是多樣性與一元性的統一。所謂多樣性,指的是任何民族傳統都不可能是單一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多種成分構成的;所謂一元性,指的是在眾多傳統中,總有一傳統居於主導的地位,它的興衰對其他次傳統的生存和發展將産生極為重大的影響。第二,傳統還是流動性與恒常性的統一。所謂流動性,說的是任何傳統都不可能鐵闆一塊地延續下來,隨著曆史的發展和時代的變更,它的內容和形式亦將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以適應不斷發展著的時代要求;所謂恒常性,說的是在傳統的變化發展中,總有一種常住性的東西被保存下來,這種常住性的東西是該傳統所以為此一傳統而非彼一傳統或區彆於其他傳統的內在根據或內在精神。

關於傳統和傳統之特徵的認識有助於加深傳統與我們之關聯的理解和把握。傳統與我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係?作為現實的人能不能離開傳統而存在?照筆者的意見,我們既有不理解傳統的自由,也有對傳統作齣不同理解或解釋的自由,卻沒有不生活於其中的自由。什麼意思呢?如果我們對傳統茫然無知,可以不理解它,有不理解的權利;如果我們對傳統有所認識或者有各不相同的認識,我們可以對傳統作齣不同的理解和說明,即有理解的權利;但不管我們對傳統采取何種態度,是欣賞、贊成抑或厭惡,隻要他生存於一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他就不能不受到該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特定的精神傳統的製約和影響。換句話說,他就不能不生活在傳統之中。他要想與傳統判若兩物,一無瓜葛,便是不可能的。五四時期的鬍適,可以說是反傳統的勇士,但他的為人、他的性格、他的生活方式,卻是典型的傳統式的,即是最好的說明。



《傳統的迴響》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集體記憶與個體精神探索的史詩。它追溯瞭那些塑造我們文明基石的古老智慧,不僅僅是那些被記載於史冊的宏大敘事,更是那些彌漫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在節日習俗裏的細微傳承。本書深入挖掘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如何看待時間、空間、傢庭、社會以及宇宙的運行法則。 在第一部分,“古韻新聲”,作者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從遠古的神話傳說開始,審視那些關於創世、英雄、命運的早期故事,它們如何影響瞭後世的哲學思想與倫理觀念。我們看到,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如何與東方古國的宇宙圖景相互映照,而那些被視為“蠻族”的早期文明,其藝術、音樂與生活方式又在不經意間為後來的文化注入瞭新的活力。這部分著重於呈現傳統的“源頭活水”,探究它們為何能夠穿越韆年而不朽,成為人類精神世界的寶貴財富。 第二部分,“時代的烙印”,則聚焦於近現代以來,傳統在麵對劇烈社會變革時的掙紮與演變。工業革命的浪潮、全球化的進程、科技的飛速發展,這些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著根深蒂固的習俗與觀念。作者不迴避那些陣痛與衝突,而是深入分析瞭在這些挑戰下,傳統如何被重塑、被質疑,甚至是被遺忘。從西方啓濛運動對理性與個體的強調,到東方國傢在現代化過程中對自身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我們看到瞭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石塊,而是充滿生命力的動態過程。書中探討瞭民族主義的興起如何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而現代藝術與文學又如何在解構與重構中尋找傳統的新意義。 第三部分,“記憶的岸邊”,將視角轉嚮個體與集體的關係。我們每個人都身處曆史的長河之中,既是傳統的接受者,也是其潛在的塑造者。作者通過生動的案例,展現瞭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繼承、理解與轉化傳統。這包括對傢庭觀念的變遷、對節日慶祝方式的創新、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改良,以及在麵對生死、離彆等人生大事時,傳統所給予的慰藉與指引。本書強調,傳統不僅僅是博物館裏的展品,更是活在我們血液裏的基因,是我們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的重要參照係。它審視瞭身份認同與文化歸屬感的復雜性,尤其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當下,個體如何在眾多的傳統迴響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本書不迴避傳統中的矛盾與局限,例如對性彆角色、社會等級的固化影響,但其核心在於挖掘傳統中那些具有普適性價值的部分,以及它們如何激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作者認為,即使在最激進的變革時期,人類對和諧、公正、愛與意義的渴望,往往能在古老的智慧中找到共鳴。 《傳統的迴響》是一次對人類文明精神脈絡的深情迴溯,一次對曆史與現實交織之地的深刻洞察。它鼓勵讀者帶著開放的心態,去傾聽那些來自過去的低語,去感受它們在我們當下的生命中激起的波瀾,並從中汲取力量,以更豐富、更深刻的視角去理解我們自身,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這並非一份簡單的懷舊,而是一次關於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安頓身心、尋找意義的嚴肅思考。它旨在喚醒我們對自身文化基因的自覺,促進跨文化的理解與對話,為構建一個更具韌性與智慧的未來提供思想的滋養。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因為工作的壓力而感到有些疲憊,讀一些能夠讓人靜下心來的書,是我放鬆身心的方式之一。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質感,沒有過多的裝飾,反而透著一股沉穩的氣息,這讓我覺得它可能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書。我翻看瞭目錄,一些章節的標題,比如“曆史的迴響與當下的抉擇”,“文化基因的重塑與新生”,都讓我覺得內容會非常引人入勝。我個人一直對曆史與現實的交織有著濃厚的興趣,也常常在思考,我們今天的種種睏境與成就,有多少是源於過往,又有哪些是需要我們去打破和重塑。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些思考的工具和方法,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的裝幀也很精美,拿在手裏有一種厚重感,讓我覺得它承載著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尋找一些能夠提升個人精神層麵的讀物,而這本書的書名《傳統的反思與超越》恰好擊中瞭我。我總覺得,在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遺失瞭一些重要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往往就蘊藏在那些被我們稱為“傳統”的文化和思想之中。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排版都非常舒適,閱讀起來不會感到吃力,這對於一本需要深度思考的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細節。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讀到作者對於那些根植於我們文化深處的價值觀念的深入剖析,去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又如何在時代變遷中麵臨挑戰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超越”的綫索,如何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又能勇於創新,為我們的當下和未來注入新的活力。這本書的包裝也很仔細,看得齣來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瞭解到這本書的,當時是在一個關於文化傳承的綫上講座上,主持人提到瞭這位作者,並簡略介紹瞭他的一些觀點,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我平時就對一些曆史人文類的書籍情有獨鍾,總覺得從中能獲得很多不同於日常生活的視角。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傳統的反思與超越”,這幾個字似乎直擊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思考。我一直在思考,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對待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是全盤接受,還是有所取捨,又或者需要注入新的生命力?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啓發性的答案。雖然我還沒有時間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讓我對作者將如何展開論述充滿瞭好奇。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打開我新的視野,讓我對“傳統”這個概念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知。

評分

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衝動很大程度上源於它的作者。我之前讀過他的一些文章,覺得他的思想非常有深度,而且錶達方式也很獨特,總能引發我很多共鳴。所以當我知道他齣瞭新書,而且是關於“傳統”這個我一直都很感興趣的主題時,毫不猶豫地就入手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藝術感,那種低飽和度的色彩和抽象的圖案,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簡單說教的書,而更像是一種思想的藝術呈現。我還沒有開始細讀,但我已經能想象到,作者會用他特有的細膩筆觸,去剖析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去揭示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甚至可能提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些驚喜,能夠挑戰我固有的認知,讓我對“傳統”這個詞有更豐富、更動態的理解,而不僅僅是過去僵化的遺産。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是一種沉靜的藍色,點綴著一些淡淡的金色綫條,勾勒齣山巒和河流的意象,頗有幾分古韻。翻開書頁,印刷清晰,紙質也很好,觸感溫潤。我尤其喜歡開篇的引言,文字優美,意境深遠,仿佛一下子將我帶入瞭一個沉思的世界。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全書,但僅憑這前期的鋪墊,就足以讓我對作者的文筆和思想深度産生瞭極大的期待。我總覺得,一本好書,就像一位老友,初識便能感受到其內在的溫度和智慧,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與之深度交流。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關於時間、記憶、以及個體在曆史長河中位置的深刻探討,希望能從中汲取一些前行的力量,或者至少,能在這喧囂的世界裏,找到片刻的寜靜和反思的空間。這本書的厚度適中,裝幀考究,無論作為案頭讀物還是贈予友人,都顯得非常得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