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书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2018年重点推出的书法碑帖类图书,近期将陆续面世。全书采用大八开彩色印刷,由名家主编,选本精良、图版清晰、释文严谨、技法娴熟、印装精美。
该系列书分为:天卷真书、地卷草书、玄卷隶书、黄卷篆书、宇卷行书五个大的序列,每个序列包含多部分卷,其中天卷真书30卷和玄卷隶书12卷将提前上市。
孙伯翔,现代书法家。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出版有《孙伯翔书法集》。李刚田,幼承家训醉心书法、篆刻,擅多种书体,以隶、行见长。所作纵横舒展,意态俊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华人德 号维摩,斋号维摩方丈室。1947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著有《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注》《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卷》等书,发表书法史学论文39余篇。书法创作上,初学颜、柳、赵诸体楷书,后上溯北魏、两汉,潜心钻研碑志、简牍、铜器、砖瓦之属,不再涉二王一下名家藩篱。现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沧浪书社总执事、苏州大学图书馆参考特藏部主任、研究馆员。
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实在是太棒了,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既有古朴的书卷气,又不失现代审美,让人一看便知这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饱满的史晨碑拓片。我本身对隶书就情有独钟,而史晨碑更是其中的翘楚。这本《人美书谱》在字帖的选择上可谓是慧眼独具,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刻,更像是将历史的温度和艺术的灵魂一同呈现在我的眼前。每一笔、每一画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仿佛能听到那古老石碑在风雨中吟唱的故事。翻阅的过程中,我仔细地对比了不同部分的细节,字形的变化、笔画的起承转合,都得到了极大的展现。这种深入的观察,让我对隶书的结构和美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这样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这本字帖不仅仅是临摹的工具,更是激发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毛笔,跟随史晨碑的笔意,去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书法之美。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文物情有独钟的普通爱好者,对书法的了解不多,但一直对古老的石刻碑文很感兴趣。《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这本字帖,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书法教材,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能够如此清晰地看到东汉时期的隶书,就像是直接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我惊喜于史晨碑字体的结构之美,那种规整中又不失灵动的线条,饱满而又内敛的气韵,都让我感到由衷的赞叹。我常常会想象,在两千年前的东汉,人们是如何在石碑上刻下这些字迹的,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这本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能够清楚地展现出碑文的肌理感,甚至能感受到石头的质地,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已经足够令人震撼。我更看重的是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它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成就。
评分我是一个对书法史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便被深深吸引。我并非专业的书法家,更多的是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体会。这本书最令我赞赏的地方在于它的严谨性。它没有选择那些被过度解读或者过于现代化的版本,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东汉史晨碑的原貌。书中的拓片清晰度极高,甚至能够看到一些细微的刻痕,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也能够感受到石碑本身的质感和年代感。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注释,虽然不多,但恰到好处地点明了史晨碑在隶书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碑帖的不同之处。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逐渐建立起对隶书和史晨碑的认知。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只是静静地看着书中的字,想象着当年书写者的心境,以及这块碑石经历的风雨。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老师,没有高深的理论,却通过精美的呈现,让我一步步走进了隶书的殿堂。
评分我是一名对古文字学颇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字帖,更是一个研究东汉时期隶书风格的窗口。我尤其看重的是它对原碑的忠实还原。在古文字研究中,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导致错误的解读。这本书的拓片印刷质量极高,能够清晰地展现出笔画的残缺、刀痕的痕迹,甚至包括一些碑面上可能存在的剥蚀。这些细节对于研究隶书的书写技法、笔势走向,以及东汉时期的书写习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常常会将书中的字与我收集的其他资料进行比对,从中发现史晨碑的独特之处。例如,它在继承秦隶的基础上,又有哪些创新和发展,这些都在这本书的呈现下,得以一目了然。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隶书演变过程的人来说,这本字帖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文本基础。
评分我是一名美术院校的学生,主修的专业是书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经常会推荐一些经典的碑帖。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是我最近接触到的,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首先,从视觉呈现上,这本书的设计感很强。它不是那种冰冷、机械的排版,而是充满了艺术气息。字体的选择、大小的比例、页面的留白,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美感。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一杯茶,翻阅这本书。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独立的画,充满了力量和韵味。在技法层面,这本书的拓片清晰度非常高,能够让我清晰地看到史晨碑的笔画质感,以及墨迹的枯润浓淡。我常常会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揣摩书写者是如何运用工具、控制笔墨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我的书法创作非常有启发。它让我意识到,书法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寄托。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但书法基础相对薄弱的读者。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的出现,让我对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之前对隶书的印象,就是那种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风格,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隶书竟然如此灵动多变。史晨碑的每一个字都好像有一个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朝气和活力。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把隶书讲得高深莫测,而是通过精美的字帖,直接将最美的部分呈现给读者。我喜欢它那种朴实无华的风格,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只有最纯粹的书法之美。我常常会选择其中一些我喜欢的字,尝试去临摹,虽然进步很慢,但每一次落笔,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专注。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书法世界里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也让我对中国汉字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我是一名热爱集藏的普通人,尤其喜欢收集各种古籍善本和艺术品。《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这本字帖,绝对是我近期的收藏亮点之一。它在装帧、纸张、印刷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完全符合我对一件艺术品的要求。我尤其欣赏它对史晨碑字体的忠实还原,没有进行过度的处理,保持了碑文原有的风格和韵味。这种严谨的态度,对于收藏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喜欢将这本书与其他一些名家字帖进行对比,从材质、排版、墨色等各个方面去品鉴。这本书在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强,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充满了古朴典雅的气息。我也会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一些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我相信,收到这份礼物的人,一定也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评分作为一名在学习隶书的初学者,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是我近期最得力的助手。我之前尝试过其他一些隶书字帖,但总感觉抓不住其精髓。而这本字帖,通过其高清的拓片,让我能够非常清楚地看到史晨碑的点画走势、结构安排以及整体的气韵。它没有像一些字帖那样,将字写得过于“漂亮”而失真,而是保留了史晨碑那种古朴、雄浑、自然的特点。每一页的排版都非常用心,字与字之间留白恰当,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方便我一笔一画地去揣摩和描摹。我常常会对着字帖,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起笔、行笔、收笔,体会笔锋的运用。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生命力。我还会尝试将一些字拆解开来,分析它的结构构成,然后尝试自己去组合。这种反复的实践,让我对隶书的笔法和结构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让我的隶书学习之路更加顺畅。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有研究的学者,虽然平时主要关注绘画和雕塑,但对书法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主要从其学术价值的角度去评价。首先,它所选择的史晨碑版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很好地展现东汉隶书的典型特征。其次,本书在拓片处理上非常到位,清晰度高,能够展现出碑文的每一个细节,这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我常常会仔细分析书中的字形结构、笔画特征,并将其与我所研究的同期其他碑刻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进而推断出当时的书写演变趋势。虽然本书的注释相对简略,但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原碑的忠实呈现,这本身就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有力支持。对于想要深入研究汉隶的学者而言,这本字帖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参照。
评分我是一名书法教师,我的学生们来自各个年龄段,有初学者,也有一些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为他们选择字帖时,我总是非常慎重。这本《人美书谱-玄卷-隶书-东汉史晨碑》是我最近引进的,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它最突出的优点是字帖的清晰度和规范性。史晨碑本身就是隶书中的经典范本,结构严谨,笔画清晰,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而这本字帖将碑文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的形态、结构、笔画都非常清晰,方便学生去模仿和学习。我常常会利用这本书,为学生们讲解隶书的基本笔画、结构规律,以及史晨碑的独特风格。我还会引导学生们去观察字帖中的细节,比如笔画的起收、转折,以及字的整体布局。这本书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学生们能够更直观、更系统地学习隶书,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