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迟子建散文典藏》是“迟子建散文系列”的礼盒套装版,内含“迟子建散文系列”5册和精美笔记本1册。“迟子建散文系列”是迟子建的散文自选集,包含《光明于低头的一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锁在深处的蜜》《我的世界下雪了》《云烟过客》5种,全方位呈现迟子建各个时期散文代表作。2016年7月出版后,已多次重印。其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更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董卿主持的大型文化栏目上,赞誉如潮。迟子建的散文,内容涵括漠北风情、童年记忆、哲思感悟、行旅感触、作家生涯、记人怀人等方面。这些来自极北寒冷中的温情文字,明亮晶莹、丰厚典雅,展现了极地的风情之美,温暖的伤怀之美,诗画的意境之美。
作者简介
迟子建,女,1964年元宵节出生于漠河。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六百余万字,出版有八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踏着月光的行板》《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等。出版有《迟子建长篇小说系列》六卷、《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四卷以及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作品有英、法、日、意、韩、荷兰文等海外译本。
精彩书评
读迟子建的时候,我总是看到莹莹白雪、绿色的草莽和一星扑朔迷离的殷红。无论她是写童年还是今日的都市,这几种颜色总是像雾岚一般缠绕在字里行间。
——毕淑敏
目录
笔记本
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我对黑暗的柔情
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忧伤之美,是一个帝国的所有黄金和宝石都难以取代的
伤怀之美
我对黑暗的柔情
雪山的长夜
谁能让我带走星空
风雨总是那么的灿烂
上个世纪的飞雪和溪流
奏捷之驿
鼠儿戏“猫”
火炉闲话
鹤之舞
萨尔图落日
水墨丹青哈尔滨
水袖烟波
紫气中的烟火
听时光飞舞
一个独行者,才能体味到黄沙鞭打心灵的那种疼痛和温暖
听时光飞舞
阿央白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
西栅的梆声
黄沙蔽天时
萤火一万年
钟声上海滩
周庄遇痴
寻道都江堰
飞向泥土的箭
今日水犹寒
从此岸到彼岸
山水豆花
苍苍琴
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尼亚加拉的彩虹
大西洋城
光明于低头的一瞬
农事博览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土著的落日
邦迪海滩的驯犬者
风景
最苍凉的海岸
柏林墙的第十七层防线
伦敦的“黄金之路”
酒吧中的欧洲杯
狗屎与鲜花
最是沧桑起风情
我想在万物生长的声音中,他的灵魂,在另一世也会生长吧
艺术之“缘”
最深的湖水
看见的和看不见的镣铐
石头与流水的巴黎
非洲木雕的“根”
鹿皮袋里的劈柴
最是沧桑起风情
废墟上的雄鹰和蝴蝶
2.锁在深处的蜜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只有平淡的开始才会有灿烂的结局
遥远的境界
我们的源头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把哭声放轻些
遐想片段
玉米人
作家的那扇窗
自觉与被动
靠近人
小说的气味
激情与沧桑
江河水
有关创作的札记
锁在深处的蜜
不管它藏得多么深,总会有与之相配的生灵发现它
寒冷的高纬度
灯影下的大自然
时远时近的光
寒凉中的《解冻》
屠宰之歌
你在第几地
关于《起舞》
锁在深处的蜜
时间之河的玫瑰
愿为赏花人
心在千山外
文学的山河
每个故事都有回忆
如果心灵能生出歌声,我愿它飞越万水千山
我的第一本书
雪中的炉火
我能捉到多少条“泪鱼”?
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自序
《踏着月光的行板》自序
迟子建中篇小说编年自序
在北方的原野上
《树下》自序
一条狗的涅槃
从山峦到海洋
珍珠
每个故事都有回忆
《迟子建作品精华·日记卷》序
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
好书如寂寞开放的樱花
每一本看过的书,都是一片谢了的花瓣
窗里窗外的世界
枕边的夜莺
好书如寂寞开放的樱花
“红楼”的哀歌
拾贝壳的人
麦田里的守望
那些不死的魂灵啊
俄罗斯:泥泞中的春天
上帝如何加盖邮戳
背叛与赎罪
赎罪日前夜
听海的心
3.
我的世界下雪了
好时光悄悄溜走
当我抚弄你脸上露珠的时候,好时光已悄悄溜走
好时光悄悄溜走
年画与蟋蟀
伐木小调
农具的眼睛
会唱歌的火炉
撕日历的日子
最是花影难扫
拾月光
寻石记
照相去
暮色中的炊烟
不管我走多远,那儿才是我真正的家
暮色中的炊烟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农人的浴室与茅楼
露天电影
邻里间的围栏
棺材与竹板
马背上的民族
木匠与画匠
动物们
昆虫的天网
带笤帚的小鸟
年年依旧的菜园
人一代代地老下去,菜园却永远不老
年年依旧的菜园
北方的盐
采山的人们
蚊烟中的往事
故乡的吃食
油茶面儿
家常豆腐
食物的“后宫”
精彩书摘
谁说春色不忧伤
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虽说年分四季,但由于南北不同和季节差异,四季的长度是不相等的,有的春短,有的秋长。而我们那儿,最长的季节是冬天。它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人们在呼号的风中得大声说话,不然对方听不清。东北人的大嗓门,就是寒风吹打的吧。你走在户外,男人的髭须和女人的刘海,都被它染白了,所以北国人在冬天,更接近童话世界的人,他们中谁没扮过白须神翁和白毛仙姑呢。
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了、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它的前奏和序幕拉得很长。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红瓦的现出热烈的红色,青瓦的现出深沉的钢青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到了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
春天就是一个宝石库,那里绿翡翠最多。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这时窗缝的封条撕下来了,门上用于抵御寒风的棉毡也取下来了,人们换下棉衣棉裤,家禽们又可以寻觅园田肥美的虫子,作为它们的小点心了!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
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我对最美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两个年份的春光,分别因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化为了化石,嵌在我骨头缝里,无法忘怀。
我在大兴安岭师专读二年级时,也就是三十四年前,春末时分,我突患牙痛。先是一颗牙起义,疼了起来,跟着它周边的牙呼应它。半口牙痛起来的感觉,你甚至想当自己的刽子手,砍下头颅。我还记得童年时一个杀猪的因为牙痛,要喝农药,他老婆喊邻人阻止丈夫愚蠢行为的情景。有过牙痛经历的人都知道,那种痛锥心刺骨,尤其是夜深它扰得你不能安眠时。记得我被牙痛连续折磨了两昼夜,一天凌晨,天还没亮,我实在忍耐不住,一个人悄悄穿衣起来,出了集体宿舍,走向校园西侧的原野。那天有雾,我张开嘴,希望雾气能像止痛散,发挥点作用。当我步出宿舍区,接近原野的时候,发现了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是台用于耕地的拖拉机!我想起白天时,曾望见它在原野上工作。拖拉机驾驶室的门,居然一拉就开了。我像发现了一个古堡,兴奋地跳上驾驶室。完全不懂驾驶技术的我,试图开动它。好像拖拉机的履带一转,我的病痛就会被碾碎似的。我不知哪里是油门刹车,双脚乱踏,手抚在方向盘上,振振有词地喊着前进前进,可拖拉机纹丝不动。但这丝毫没有减淡我的热情,我像对付一匹野马似的,执意要驯服它,一直和它战斗,直到雾气野鬼似的在日出中魂飞魄散,我才大汗淋漓地休战。太阳从背后升起来,照亮了我面前的原野。它的绿是那么的鲜润,就像一块刚压好的豆腐,只不过这是块巨大的翡翠豆腐!这片触目惊心的绿震撼了我,我跳下拖拉机。牙痛就在我奔向原野的时刻,突然止息了。病牙撤兵,整个身心都获得了解放。我感恩地看着春天的原野,想着它蛰伏一冬,冲出牢笼后出落得如此动人,可我从未细心打量过它,辜负如此春色,实在不该。
另一片记忆中的至美春色,是与二〇〇二年联系在一起的。那年五月三日,爱人在归乡途中车祸罹难,我赶回故乡奔丧。料理完丧事,回到塔河,正是新绿满枝的时候。姐姐见我很少出门,有一天领着孩子,拉着我去堤坝走走。太阳已经很暖了,可走在土路上,我却觉得脊背发凉。堤坝是我和爱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曾在河边打水漂,采野花,看两岸的山影、庄稼和牛羊。我走下堤坝,看到几棵嫩绿的柳蒿芽,随手采了,那是我和爱人喜欢吃的野菜,把它用开水焯了,蘸酱吃鲜美无比。我采了柳蒿芽,又看见了野花,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星星似的眨眼。我没有采花,因为以往采回的野花,会放到床头桌上,照亮两个人的梦境。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落泪了。“万木皆春色,唯我枝头泪”,这是我为《白雪乌鸦》里丧夫的女主人公写的一句内心独白,它其实也是我的内心独白。那天我怕姐姐看见我的泪,便朝茂密的柳树丛走去。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四野寂静,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我想一颗依然能感受春光的心,无论怎样悲伤,都不会使她的躯壳成为朽掉的木。爱情的春光抽身离去,让我成为无人点燃的残烛,可生命的春光,依然闪烁!
我最爱的词人辛弃疾,曾写过“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名句。是啊,春风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蓝了天,染白了云,可它不能把我们的白须白发染黑,不能让岁月之河倒流。但春风能染红唇,能让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吐露心语,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问一声你还好吧?
……
前言/序言
野草的呼吸(序言)
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
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
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
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阅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儿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消玉殒。
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
哈尔滨的春花,终于在四月中旬次第开放。先是迎春,接着是桃花、榆叶梅和樱花。李子树、杏树和梨树,紧随其后绽放,它们承担着坐果的使命,耽搁不得。再之后开花的,就是蔷薇和满城的丁香了。当丁香花释放着浓郁的香气,把哈尔滨变成一座大大的香坊时,爱音乐的人就聚集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了。拉手风琴和大提琴的,吹萨克斯和笛子的,莫不神采飞扬,激情荡漾。此时的松花江漂荡着谢落的榆树钱,它们挤挤挨挨在一起,涌动着向前,好像在为这春天的旋律鼓掌。
到了六七月,哈尔滨树上的花儿大都闭嘴了。不过不要紧,树下的草本花卉依附着大地,七嘴八舌地开了。园丁们栽培的郁金香、芍药、牡丹、鸢尾、玫瑰、石竹、瓜叶菊、孔雀草、凤仙花等等,一样千娇百媚,争奇斗丽。只是赏这样的花儿,人得一副奴隶的姿态,蹲伏着与其相视,不似与木本花卉比肩对望时,来得惬意。
但无论是树上还是树下的花朵,在去年都不如一盆野草带给我惊艳之感。
我不是把曾记录了四季海棠花事的花盆,弃在阳台角落了吗?虽说花叶无踪影了,可盆中残土犹存。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从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
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
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
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里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誓着它的春天。
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
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
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寒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枝头,与你同在。
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迟子建
2016年5月26日
《迟子建散文典藏(附笔记本 套装共5册)》内容详尽解读 这套“迟子建散文典藏”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学馈赠,它汇集了中国当代文坛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之一——迟子建的散文精华。套装共五册,精心编排,不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文本,更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与艺术追求。本书系全面呈现了迟子建散文创作的广度与深度,从北国风光到人生百态,从童年记忆到生命哲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既有地域特色又富含普遍情感的精神世界。 第一册:北方的风,故乡的歌 此册是迟子建散文的“根”与“魂”,集中展现了她对故乡黑龙江的深情描绘。作者以其标志性的细腻笔触,勾勒出北国大地的四季更迭,寒来暑往,白雪皑皑与春意盎然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这里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她情感的栖息地,童年记忆、乡间生活、朴实而坚韧的北方人民,都化作她笔下鲜活的生命。 篇章中,读者可以跟随迟子建的文字,体验一场关于“冷”的艺术。她笔下的冷,不是空洞的凄凉,而是蕴含着生命顽强的力量,是万物在严寒中积蓄力量,等待生长的勃勃生机。她描绘的雪,不是简单的白色覆盖,而是有着不同的质感、形状,甚至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承载着时光的痕迹与岁月的记忆。故乡的河流、森林、小镇,以及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灵魂。她回忆起童年时玩耍的场景,那些简单的游戏,纯粹的情感,在时光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这些篇章充满了怀旧的温情,但也绝不沉溺于过去,而是从中汲取力量,照亮当下的生活。 此外,本册还涉及了迟子建对于生命中一些重要亲人的回忆,比如她的外婆,一位充满智慧与慈爱的长者,她的言传身教,对迟子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亲人的描绘,迟子建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情感纽带,以及个人成长中那些无法磨灭的印记。 第二册:都市的影,人间的味 如果说第一册描绘的是故乡的辽阔与纯净,那么第二册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与更为复杂的人类情感。迟子建的散文并非仅仅停留在个人抒情,她同样关注社会变迁中人们的命运与选择。 本册中,迟子建笔下的城市,不再是冰冷的水泥森林,而是充满了市井气息与人间烟火。她观察着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奋斗,她的文字如同一个善于倾听的友人,记录着那些平凡生命的闪光点。她会写到繁华街市背后被忽视的角落,写到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努力生存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许渺小,但在迟子建的笔下,却拥有了不朽的价值。 同时,她也审视着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情感的疏离与连接,孤独与陪伴,在她的笔下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她会用一种近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醒。 此外,本册还可能包含一些关于文学创作的思考,她对文字的热爱,对表达的追求,以及作为一名作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她会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那些灵感的火花,那些困惑与挣扎,都以真诚的态度呈现给读者。 第三册:生命的韧,岁月的痕 这套典藏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便是迟子建对于生命力,特别是女性生命力的深刻洞察与赞颂。第三册集中展现了这一点,她笔下的女性,无论是来自乡村的淳朴女性,还是城市里坚韧生活的职业女性,她们都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生命韧性。 迟子建擅长描绘女性在困境中的坚强,在苦难中的不屈。她们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事业,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守护着家庭的温暖,传递着爱与希望。她会写到母亲的辛劳,妻子的付出,女儿的成长,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女性形象。 同时,本册也深入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关系。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迹,有的是伤痛,有的是智慧,有的是沧桑。迟子建的文字,却总能从中发现美的存在。她不会回避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但更愿意去发现生命中的坚韧与顽强。她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映射生命的循环与更替,以及在万物生息的自然法则中,个体生命所承载的意义。 她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本册中尤为突出。她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人生的得失,功过,以及那些真正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她的文字充满了人文关怀,引导读者去反思生命的本质,去理解生命的重量。 第四册:想象的翼,灵魂的栖 迟子建的散文,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与思考,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艺术张力。第四册是她想象力的绝佳展现,她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现实与虚幻巧妙地融合。 本册中,读者可能会看到她以一种非现实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赋予它们别样的生命。她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也常常会激发她超乎寻常的联想。她笔下的花草树木,飞鸟走兽,都可能拥有人类的情感与智慧。 她也擅长在回忆与现实之间穿梭,将过往的经历与当下的感悟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韵味。她对梦境的描绘,对童话般的想象,都为她的散文增添了奇幻的色彩。 更重要的是,本册展现了迟子建对“灵魂”的关照。她笔下的故事,往往触及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读者对自身灵魂的思考。她会探讨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以及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归属。 她的想象力,并非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她通过想象,得以更深层次地揭示生活的本质,更清晰地描绘人性的复杂。 第五册:生活的光,情感的泉 这第五册,可以看作是整个散文集的情感升华与价值浓缩。它更加聚焦于生活本身,以及那些滋养心灵、滋润情感的源泉。 迟子建的文字,总是能从最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动人的情感。她会写到一顿家常饭,一次偶然的邂逅,一个温暖的微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在她的笔下,却能折射出人生的温暖与美好。她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美好,并将其放大,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光辉。 她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真挚而动人。她会展现出家人之间的相互扶持,朋友之间的肝胆相照,以及恋人之间的深情依恋。这些情感,是支撑我们走过人生旅途的重要力量。 同时,本册也包含了迟子建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热爱。她会分享阅读带给她的启发,写作带给她的慰藉,以及文学在丰富人生、连接心灵方面的重要作用。她相信,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这套“迟子建散文典藏”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次与一位伟大作家的深度对话。它以其真挚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无论你身处何方,经历何种生活,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共鸣,获得力量,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韧性。随书附赠的笔记本,更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记录自己心绪、描绘自己生活的空间,让阅读与创作的体验得以延伸,将迟子建散文中的那份温暖与力量,转化为自己生命中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