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用丰富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多彩的图片,详细介绍了涉及人类、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诸多百科领域的知识点,读者可以全方位接触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的由来与奥秘,能够促使读者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书适合学生课外阅读,也适合家庭与图书馆收藏。
本套丛书定位自然科学,根据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分册对自然、动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面进行精彩介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特别适合学生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
宇宙与地球
简述 2
太平洋 5
大西洋 7
印度洋 9
北冰洋 11
非 洲
概况 14
埃及 18
利比亚 20
突尼斯 22
阿尔及利亚 23
摩洛哥 25
西撒哈拉 27
毛里塔尼亚 28
塞内加尔 29
冈比亚 31
马里 31
布基纳法索 34
佛得角 35
几内亚比绍 35
几内亚 36
塞拉利昂 38
利比里亚 39
科特迪瓦 41
加纳 42
多哥 43
贝宁 44
尼日尔 45
尼日利亚 47
喀麦隆 49
赤道几内亚 50
乍得 51
中非 52
苏丹 54
埃塞俄比亚 55
吉布提 57
索马里 58
肯尼亚 59
乌干达 61
坦桑尼亚 62
卢旺达 64
布隆迪 65
刚果(金) 65
刚果(布) 67
加蓬 69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70
安哥拉 70
赞比亚 72
马拉维 74
莫桑比克 74
科摩罗 76
马达加斯加 76
塞舌尔 78
毛里求斯 79
津巴布韦 80
博茨瓦纳 81
纳米比亚 83
南非 84
斯威士兰 86
莱索托 87
厄立特里亚 88
圣赫勒拿 89
留尼汪岛 90
……
简述
宇宙是天地万物,是物质世界。“宇”是空间的概念,是无边无际的;“宙”是时间的概念,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限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的统一。宇宙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任何宇宙空间无一不是物质的或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一部分物质以电磁波、星际物质(气体、尘埃)等形式呈连续状态弥散在广漠的空间;另一部分则积聚成团,表现为各种堆积形式的实体,如地球、月球、其他行星、恒星和星云等。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当前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已可观测到200亿光年的遥远目标,这就是现今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它只是无限宇宙的一个小小局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宇宙范围的认识将不断扩大。
太阳系
太阳系是银河系一个极微小的部分,离银河系中心近3万光年。太阳系由8颗大行星以及无数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大行星由太阳起往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离太阳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密度大、体积小、自转慢、卫星少,内部成分主要为硅酸盐,具有固体外壳。木星和土星被称为巨行星,它们是气态行星,主要成分是氢、氦和不同物理状态下的水,体积和质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表面温度低。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称为远日行星,其体积适中,主要是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10万个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岩石组成的不规则的小星体)。在太阳系中,现已发现1?600多颗彗星,还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流星体,有些流星体是成群的,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产物。大流星体降落到地面则成为陨石。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自中心向外的第三颗行星,已有46亿年的历史,到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573?000千米(日地平均距离被称作1个天文单位)。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平均为每天大约59分,线速度为每秒30千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6天。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也绕自己的轴旋转,每23小时56分4秒自转一周。地球为太阳系第五大行星,赤道圆周长40?076千米,表面积约50?960万平方千米,其中约29%为陆地。地球的大气层由气体混合物组成,主要是氮和氧。地球只有一个自然卫星——月球,距地球约384?400千米。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实体板块构成,各自在热地幔上漂浮。它们的漂浮具有两个过程:扩大和缩小。扩大指两个板块互相远离,下面涌上来的岩浆形成新地壳;缩小则指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其中一个的边缘部分伸入了另一个的下面,在地幔中受热而破碎。在板块分界处有许多断层,大洲板块间也有碰撞,地震经常发生在这些板块交界处。目前地球有六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陆地
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陆地的平均高度为875米,大体分为大陆、岛屿和半岛。大陆是面积广大的陆地。全球有6个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总称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群岛屿称群岛。世界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15。岛屿按成因可分为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
地球表面高低悬殊,形态多样。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态,陆地大体可分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形态;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强烈影响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而边缘无崖壁的地区,海拔一般为200米以下。山地是由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脉组成的。山地地面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对高度大。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叫山系。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脉多是在地壳运动特别强烈的地带逐渐形成的。高原一般指高度较大、起伏较小、边缘通常以崖壁为界的地区。丘陵一般指地表起伏小、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对高度一般小于山地,丘顶呈浑圆状。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区。
有些知识对个人而言,多则有益,少亦无碍。但世界地理知识不是这样,缺少它不仅会给生活带来很多障碍和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当你迷失在亚马孙的原始丛林中时,当你感叹金字塔的壮观却对它的悠久历史所知甚少时,当你漫步佛罗伦萨的街道却难以理解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时,当你俯视科罗拉多大峡谷却不知道它的地貌成因时……这一点你会深切地体会到。
我们评价一个人有学问,常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句话,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人对地理知识的重视。然而一个人掌握知识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编写目的正在于此,将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使读者在短时间内纵览世界锦绣山河、全球风土人情,同时了解相关的人文历史知识。
本书具备体例简明、信息丰富、阅读轻松的鲜明特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海陆状况、气候、居民及四大洋的基本概况,后五个部分则分别对非洲、亚洲、大洋洲、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和欧洲予以讲解,以国家为单元,用生动流畅的语言、科学翔实的数据,辅以“国家概况”等相关列表,详细介绍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属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经济、习俗、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多角度解读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世界各国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可以说,这是一部便捷实用的世界地理百科全书。
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本书的审美要求,力图把它打造成一部艺术性与知识性相融合、包罗万象的工具书和优秀的旅游指南。因此,在配图方面,我们精心选取了约200幅精美图片,包括景色怡人的自然奇观、文化厚重的历史遗迹、宏伟壮丽的都会名城、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等,结合新颖时尚的版式设计和简明科学的体例,全方位展现各国地理的丰富多彩,使读者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加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本书广征博引,融知识性、实用性及科学性为一体,图文并茂、蔚然大观。它可读、可藏、可用,能使读者轻松获取地理知识,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得到更广阔的审美感受和愉快体验。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涉猎纯粹的艺术理论书籍,但手边这本关于印象派绘画技法的专著却意外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画家的生平八卦,而是几乎像一本“解剖学”指南一样,详尽地分析了莫奈、雷诺阿等人在光影处理上的具体“技巧”。书中大量使用了高清晰度的画作局部放大图,配以色彩理论的专业解释,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笔触分离”和“非混合色彩”这些术语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原来他们是如何通过眼睛自身的视觉混合,来模拟自然光瞬间变化的。作者对于不同时间段(比如清晨、正午、黄昏)光线特点的归纳总结,简直是一份实用的户外写生指南。更妙的是,作者还引入了当时光学仪器的发展背景,说明了科学进步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这本书读起来不累,反而在理解了技法之后,再次观看原作时,心中会油然生出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极大地提升了对艺术审美的层次。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影响,手头的一本生态学报告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科学严密,它首先建立了一个基于古气候数据的基准模型,然后逐步引入了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变量,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物种入侵。其中关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化的章节,读起来令人警醒。作者用非常直观的经济学模型,计算了珊瑚礁白化对沿海社区渔业收入的影响,以及森林砍伐导致的水土流失对下游农业的负面效应。这些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直接与人类福祉挂钩的现实成本。全书的论证逻辑链条极其坚固,引用了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从生物地理学到宏观经济学都有涉猎,展现出极高的学术水准。但最让我赞赏的是,它在提出严峻问题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悲观主义,而是系统性地梳理了全球范围内正在实施的、具有潜力的适应性管理和减缓策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框架。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宇宙起源的书,简直让人大开眼界。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学概念娓娓道来。从大爆炸的奇点,到早期宇宙的暴胀,再到恒星的诞生和超新星的爆发,整个叙事线索清晰流畅,仿佛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宇宙史诗画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深入分析了当前科学界的主流假说及其面临的挑战,让读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魅力。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擅长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形象,比如将宇宙膨胀比作烤箱里正在发酵的面包,非常巧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头顶那片星空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好奇心,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背景,而是充满了活力和秘密的动态系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哲学思辨之旅,激发了我对时间和空间本质的无限遐想。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聚焦于古代文明兴衰的书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式”的解构方法来分析。它挑选了几个关键的历史断裂点——比如农业革命、文字的出现、以及大规模帝国崩溃——然后深入剖析了这些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气候和技术因素的相互作用。书中对苏美尔、古埃及和玛雅文明的比较分析尤为精彩,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他们的成就,而是着重探讨了他们各自社会结构中内在的脆弱性,是如何最终导致其文明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灌溉系统的过度依赖如何最终引发了巴比伦的盐碱化危机,这一论述结合了地理学和历史学的交叉视角,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个推论都有坚实的考古学或文献证据支撑,但同时行文又保持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节奏,避免了学术著作的枯燥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观,让我们跳出单一民族叙事的局限,去思考人类文明共同的命运与规律。
评分一本关于决策心理学的畅销书最近被我加入了“常读清单”。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完全是基于大量行为实验的结果构建起来的,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作者非常擅长设置一些小小的“思维陷阱”案例,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审视:比如“锚定效应”是如何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影响对高价商品的判断,或者“确认偏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加剧群体极化。书中对“损失厌恶”的深入剖析,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同等收益和损失时,对损失的恐惧感会远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渴望。作者的文风幽默风趣,充满了对人类非理性行为的善意调侃,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完全没有阅读学术论文的那种压迫感。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变得“完全理性”(因为作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而是如何识别和规避那些常见的认知偏差,从而在投资、健康选择乃至人际关系中,做出更明智的“次优选择”。这本书对理解自我和他者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极其实用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