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叢書用豐富的知識、通俗的語言和多彩的圖片,詳細介紹瞭涉及人類、動物、植物、天文、地理等諸多百科領域的知識點,讀者可以全方位接觸瞭解世界萬事萬物的由來與奧秘,能夠促使讀者萌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之心。
本書適閤學生課外閱讀,也適閤傢庭與圖書館收藏。
本套叢書定位自然科學,根據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習慣,用豐富多彩的圖片和通俗易懂的語言,分彆分冊對自然、動物、地球、宇宙、地理等方麵進行精彩介紹,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特彆適閤學生課外閱讀,擴大知識麵。
宇宙與地球
簡述 2
太平洋 5
大西洋 7
印度洋 9
北冰洋 11
非 洲
概況 14
埃及 18
利比亞 20
突尼斯 22
阿爾及利亞 23
摩洛哥 25
西撒哈拉 27
毛裏塔尼亞 28
塞內加爾 29
岡比亞 31
馬裏 31
布基納法索 34
佛得角 35
幾內亞比紹 35
幾內亞 36
塞拉利昂 38
利比裏亞 39
科特迪瓦 41
加納 42
多哥 43
貝寜 44
尼日爾 45
尼日利亞 47
喀麥隆 49
赤道幾內亞 50
乍得 51
中非 52
蘇丹 54
埃塞俄比亞 55
吉布提 57
索馬裏 58
肯尼亞 59
烏乾達 61
坦桑尼亞 62
盧旺達 64
布隆迪 65
剛果(金) 65
剛果(布) 67
加蓬 69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70
安哥拉 70
贊比亞 72
馬拉維 74
莫桑比剋 74
科摩羅 76
馬達加斯加 76
塞舌爾 78
毛裏求斯 79
津巴布韋 80
博茨瓦納 81
納米比亞 83
南非 84
斯威士蘭 86
萊索托 87
厄立特裏亞 88
聖赫勒拿 89
留尼汪島 90
……
簡述
宇宙是天地萬物,是物質世界。“宇”是空間的概念,是無邊無際的;“宙”是時間的概念,是無始無終的。宇宙是無限的空間和無限的時間的統一。宇宙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即任何宇宙空間無一不是物質的或由物質構成的,宇宙中物質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樣性,一部分物質以電磁波、星際物質(氣體、塵埃)等形式呈連續狀態彌散在廣漠的空間;另一部分則積聚成團,錶現為各種堆積形式的實體,如地球、月球、其他行星、恒星和星雲等。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當前最大的光學望遠鏡已可觀測到200億光年的遙遠目標,這就是現今人類所能觀測到的宇宙部分,它隻是無限宇宙的一個小小局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範圍的認識將不斷擴大。
太陽係
太陽係是銀河係一個極微小的部分,離銀河係中心近3萬光年。太陽係由8顆大行星以及無數小行星、彗星、流星體等天體圍繞太陽公轉構成。太陽是太陽係的核心,占整個太陽係質量的99.86%。大行星由太陽起往外的順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離太陽較近的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稱為類地行星,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密度大、體積小、自轉慢、衛星少,內部成分主要為矽酸鹽,具有固體外殼。木星和土星被稱為巨行星,它們是氣態行星,主要成分是氫、氦和不同物理狀態下的水,體積和質量都很大,平均密度小,錶麵溫度低。天王星和海王星被稱為遠日行星,其體積適中,主要是由分子氫組成的大氣,通常有一層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類的冰物質覆蓋在其錶麵上,再以下就是堅硬的岩核。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10萬個以上的小行星(即由岩石組成的不規則的小星體)。在太陽係中,現已發現1?600多顆彗星,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流星體,有些流星體是成群的,這些流星群是彗星瓦解的産物。大流星體降落到地麵則成為隕石。
地球
地球是太陽係自中心嚮外的第三顆行星,已有46億年的曆史,到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573?000韆米(日地平均距離被稱作1個天文單位)。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平均為每天大約59分,綫速度為每秒30韆米,公轉一周的時間為365.256天。地球繞太陽公轉時,也繞自己的軸鏇轉,每23小時56分4秒自轉一周。地球為太陽係第五大行星,赤道圓周長40?076韆米,錶麵積約50?960萬平方韆米,其中約29%為陸地。地球的大氣層由氣體混閤物組成,主要是氮和氧。地球隻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距地球約384?400韆米。
闆塊學說
闆塊學說認為,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闆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它們的漂浮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指兩個闆塊互相遠離,下麵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縮小則指兩個闆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分伸入瞭另一個的下麵,在地幔中受熱而破碎。在闆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闆塊間也有碰撞,地震經常發生在這些闆塊交界處。目前地球有六大闆塊:美洲闆塊、南極洲闆塊、亞歐闆塊、非洲闆塊、印度洋闆塊、太平洋闆塊。
陸地
陸地是指地球錶麵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陸地的平均高度為875米,大體分為大陸、島嶼和半島。大陸是麵積廣大的陸地。全球有6個大陸,按麵積大小依次為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大陸、南美大陸、南極大陸、澳大利亞大陸。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總稱為洲。全球有七大洲,按麵積大小依次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和大洋洲。島嶼是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塊陸地,彼此相距較近的一群島嶼稱群島。世界島嶼總麵積為970多萬平方韆米,約占世界陸地總麵積的1/15。島嶼按成因可分為大陸島、海洋島(火山島、珊瑚島)和衝積島。
地球錶麵高低懸殊,形態多樣。按照高度和起伏形態,陸地大體可分為平原、山地、高原、丘陵和盆地五大形態;此外,還有受外力作用強烈影響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平原是指寬廣平坦或略有起伏而邊緣無崖壁的地區,海拔一般為200米以下。山地是由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高峻山脈組成的。山地地麵起伏大,山坡陡峻,相對高度大。綫狀延伸的山體叫山脈,成因上相聯係的若乾相鄰山脈叫山係。目前世界上的高大山脈多是在地殼運動特彆強烈的地帶逐漸形成的。高原一般指高度較大、起伏較小、邊緣通常以崖壁為界的地區。丘陵一般指地錶起伏小、坡度較緩、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丘陵海拔和相對高度一般小於山地,丘頂呈渾圓狀。盆地一般指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地區。
有些知識對個人而言,多則有益,少亦無礙。但世界地理知識不是這樣,缺少它不僅會給生活帶來很多障礙和不必要的麻煩,而且會失去許多美好的東西。當你迷失在亞馬孫的原始叢林中時,當你感嘆金字塔的壯觀卻對它的悠久曆史所知甚少時,當你漫步佛羅倫薩的街道卻難以理解這個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時,當你俯視科羅拉多大峽榖卻不知道它的地貌成因時……這一點你會深切地體會到。
我們評價一個人有學問,常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這句話,這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齣國人對地理知識的重視。然而一個人掌握知識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時間)是有限的,對於一個普通讀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掌握必需的地理知識,構建閤理的知識結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書編寫目的正在於此,將地理知識和人文曆史有機融閤,使讀者在短時間內縱覽世界錦綉山河、全球風土人情,同時瞭解相關的人文曆史知識。
本書具備體例簡明、信息豐富、閱讀輕鬆的鮮明特點。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介紹瞭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上的海陸狀況、氣候、居民及四大洋的基本概況,後五個部分則分彆對非洲、亞洲、大洋洲、美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和歐洲予以講解,以國傢為單元,用生動流暢的語言、科學翔實的數據,輔以“國傢概況”等相關列錶,詳細介紹瞭世界上200多個國傢和屬地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徵、氣候、經濟、習俗、旅遊等方麵的知識,多角度解讀世界自然和人文地理,係統、全麵地展示瞭世界各國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特色。可以說,這是一部便捷實用的世界地理百科全書。
同時我們也沒有忽視本書的審美要求,力圖把它打造成一部藝術性與知識性相融閤、包羅萬象的工具書和優秀的旅遊指南。因此,在配圖方麵,我們精心選取瞭約200幅精美圖片,包括景色怡人的自然奇觀、文化厚重的曆史遺跡、宏偉壯麗的都會名城、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等,結閤新穎時尚的版式設計和簡明科學的體例,全方位展現各國地理的豐富多彩,使讀者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加鮮明而深刻的印象。
本書廣徵博引,融知識性、實用性及科學性為一體,圖文並茂、蔚然大觀。它可讀、可藏、可用,能使讀者輕鬆獲取地理知識,提升文化素養,同時得到更廣闊的審美感受和愉快體驗。
我最近翻閱瞭一本聚焦於古代文明興衰的書籍,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敘事,而是選擇瞭一種“主題式”的解構方法來分析。它挑選瞭幾個關鍵的曆史斷裂點——比如農業革命、文字的齣現、以及大規模帝國崩潰——然後深入剖析瞭這些事件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氣候和技術因素的相互作用。書中對蘇美爾、古埃及和瑪雅文明的比較分析尤為精彩,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他們的成就,而是著重探討瞭他們各自社會結構中內在的脆弱性,是如何最終導緻其文明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比如,書中詳細描述瞭灌溉係統的過度依賴如何最終引發瞭巴比倫的鹽堿化危機,這一論述結閤瞭地理學和曆史學的交叉視角,非常具有啓發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嚴謹性,每一個推論都有堅實的考古學或文獻證據支撐,但同時行文又保持著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節奏,避免瞭學術著作的枯燥感。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宏大的曆史觀,讓我們跳齣單一民族敘事的局限,去思考人類文明共同的命運與規律。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不太涉獵純粹的藝術理論書籍,但手邊這本關於印象派繪畫技法的專著卻意外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新穎,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畫傢的生平八卦,而是幾乎像一本“解剖學”指南一樣,詳盡地分析瞭莫奈、雷諾阿等人在光影處理上的具體“技巧”。書中大量使用瞭高清晰度的畫作局部放大圖,配以色彩理論的專業解釋,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瞭“筆觸分離”和“非混閤色彩”這些術語背後的物理學原理——原來他們是如何通過眼睛自身的視覺混閤,來模擬自然光瞬間變化的。作者對於不同時間段(比如清晨、正午、黃昏)光綫特點的歸納總結,簡直是一份實用的戶外寫生指南。更妙的是,作者還引入瞭當時光學儀器的發展背景,說明瞭科學進步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藝術傢的創作理念。這本書讀起來不纍,反而在理解瞭技法之後,再次觀看原作時,心中會油然生齣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極大地提升瞭對藝術審美的層次。
評分我最近在研究氣候變化對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長期影響,手頭的一本生態學報告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科學嚴密,它首先建立瞭一個基於古氣候數據的基準模型,然後逐步引入瞭現代工業化進程中的關鍵變量,如溫室氣體排放、土地利用變化和物種入侵。其中關於“生態係統服務”價值量化的章節,讀起來令人警醒。作者用非常直觀的經濟學模型,計算瞭珊瑚礁白化對沿海社區漁業收入的影響,以及森林砍伐導緻的水土流失對下遊農業的負麵效應。這些數據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直接與人類福祉掛鈎的現實成本。全書的論證邏輯鏈條極其堅固,引用瞭大量的跨學科研究,從生物地理學到宏觀經濟學都有涉獵,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水準。但最讓我贊賞的是,它在提齣嚴峻問題的同時,並沒有陷入悲觀主義,而是係統性地梳理瞭全球範圍內正在實施的、具有潛力的適應性管理和減緩策略,為政策製定者提供瞭切實可行的參考框架。
評分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宇宙起源的書,簡直讓人大開眼界。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富有畫麵感的方式,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物理學概念娓娓道來。從大爆炸的奇點,到早期宇宙的暴脹,再到恒星的誕生和超新星的爆發,整個敘事綫索清晰流暢,仿佛一幅正在徐徐展開的宇宙史詩畫捲。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探討,它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深入分析瞭當前科學界的主流假說及其麵臨的挑戰,讓讀者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科學探索的艱辛與魅力。作者的文筆非常老練,擅長運用類比和比喻,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理解的形象,比如將宇宙膨脹比作烤箱裏正在發酵的麵包,非常巧妙。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頭頂那片星空有瞭更深層次的敬畏和好奇心,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背景,而是充滿瞭活力和秘密的動態係統。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人贊嘆,它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哲學思辨之旅,激發瞭我對時間和空間本質的無限遐想。
評分一本關於決策心理學的暢銷書最近被我加入瞭“常讀清單”。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完全是基於大量行為實驗的結果構建起來的,而不是空泛的理論說教。作者非常擅長設置一些小小的“思維陷阱”案例,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地自我審視:比如“錨定效應”是如何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影響對高價商品的判斷,或者“確認偏誤”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加劇群體極化。書中對“損失厭惡”的深入剖析,解釋瞭為什麼人們在麵對同等收益和損失時,對損失的恐懼感會遠遠大於對同等收益的渴望。作者的文風幽默風趣,充滿瞭對人類非理性行為的善意調侃,讀起來非常輕鬆愉快,完全沒有閱讀學術論文的那種壓迫感。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變得“完全理性”(因為作者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而是如何識彆和規避那些常見的認知偏差,從而在投資、健康選擇乃至人際關係中,做齣更明智的“次優選擇”。這本書對理解自我和他者的思維模式,提供瞭極其實用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