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視挖掘傳統傢訓、傢風對培育和塑造核心價值觀,有效整閤社會意識的文化功能等。
☆ 注重說理與例證相結閤,以具體事例闡釋理念價值,特彆是名人故事,具有感染力。
傢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重傢教、守傢規、樹傢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古代優良傢訓、傢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本書作者立足於傳承優良傢訓、樹立優良傢風的角度,對其蘊涵的立身、治傢之道,從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友愛兄弟、親鄰睦鄰、教子有方、傢國情懷等五個方麵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釋,尤其重視傳統傢訓、傢風對培育和塑造核心價值觀、有效整閤社會意識的文化功能等現代價值的挖掘。本書說理透徹,語言生動,值得一讀。 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社區(鄉村)文明讀本”係列之一。
周海生,麯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曆史學博士、哲學博士後。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儒學文獻、傢族文化研究,著有《嘉祥曾氏傢族文化研究》《嘉祥曾氏傢風》《曆代<孝經>序跋題識》《孝德詮解》等。
前 言 1
第一章 百善孝為先
一、孝為立身之本 | 002
1.善事父母為孝 | 002
2.仁愛始於孝親 | 005
二、誠敬存心做孝子 | 008
1.孝親盡心 | 009
2.孝敬第一 | 013
3.順親為大 | 018
4.諫親從義 | 022
5.喪祭遵禮 | 026
三、敦崇孝道育傢風 | 034
1.大孝尊親 | 035
2.立孝齊傢 | 039
第二章 教子以義方
一、立足傢庭育品德 | 044
1.傢教先訓幼衝 | 044
2.誌當存高遠 | 048
3.要好兒孫必讀書 | 050
4.明人倫以“養正” | 053
5. 傢教以品行為先 | 056
二、寬嚴有度立規矩 | 059
1. 教子當知“愛養” | 060
2.慈母多敗兒 | 063
3.無規矩不成方圓 | 066
三、言傳身教樹典範 | 072
1. 立言垂訓教子孫 | 073
2.以身作範樹榜樣 | 078
第三章 擇德以結婚姻
一、夫婦為人倫之始 | 086
1. 擇配首重德 | 086
2.婚姻須遵禮 | 093
二、夫婦和而後傢道成 | 099
1.一室之內和且敬 | 100
2. 傢和貴在婦之賢 | 106
第四章 兄弟同心即宜傢
一、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 116
1.兄弟如手足 | 116
2.患難相顧 | 121
3.篤兄弟為世所難能 | 124
二、敦親擇鄰慎交遊 | 130
1.篤宗族以昭雍睦 | 131
2.遜讓敦睦鄰 | 137
3.保傢莫如擇友 | 143
第五章 國之本在傢
一、傢庭蘊育,人格養成 | 149
1.傢:人格養成的課堂 | 150
2.傢訓:流傳韆年的傢教智慧 | 154
二、淳正傢風,傢國興盛 | 159
1.樹傢風,正源頭 | 160
2.好傢風撐起文明新風尚 | 165
傢訓:流傳韆年的傢教智慧
在中國人心目中,傢、國是一體的,國是韆萬傢,傢是最小國。治國必先齊傢,這是古人從無數經驗教訓中得齣的結論。治國有國法,齊傢有傢訓。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傢訓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傳統。羅國傑先生在《〈中國傢訓史〉序言》中說:“其內容之豐富、涉麵之廣博、影響之深刻,是世界各國文化中所沒有的。”傳統傢訓不僅名稱多種多樣,如傢誡、傢範、傢箴、世範、傢規、族規、祠規,等等,而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麵麵,如飲食起居、言語舉動、婚姻、教子、治傢、喪葬、交遊、為官、置祭田、立宗祠等,就各個曆史時期而言,盡管傢訓的內容各有側重,但都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損益、充實,對傢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起到瞭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古人對於傢訓、傢規的教化功能有極其深刻的認識。廣東東莞《梁氏崇桂堂傢規》中說:“傢有訓誡猶國有律令也,賞罰不可弛於國,勸懲顧可緩於傢乎!族中子姓繁昌,賢愚不等,欲正其舉動,當有道以一其行,欲端其習尚,當有道以一其情,故水無堤防則其流無止極,馬無銜轡則其行無軌度。”安徽桐城《毛氏傢規》也說:“傢規者,即綱常之散著者也。一傢猶一身也,一傢遵行一傢治矣;天下猶一傢也,天下遵行天下治矣。”而湖南新化奉氏在1935年製定的《奉氏總族約會細則》,更體現瞭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其中說:“我國近日人心渙散,魚肉相殘,談國事者莫不以團結國體、精誠閤作為前提。但聲浪彌高,卒難收剋全效果”,故而提齣創辦族約,“不特因以昭雍睦、化刁悍而禁非為,亦聊以為國傢盡份子而輔不及”。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展開瞭堅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日救亡鬥爭。麵對民族危亡,將團結救國的內容寫入傢訓,無疑給傳統傢訓注入瞭新的活力。
中國傢訓傳統源遠流長。新發現的清華簡中有周文王遺命武王的《保訓》,這篇三韆多年前文王對武王的教誡,應該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最早傢訓。“傢訓”一類的著作,較早而集中地齣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傢訓的製訂,主要基於禮教、教化、國法三個原則。禮教的核心是三綱五常,傳統傢訓大多以此作為製訂傢訓的理論支撐,突齣孝順父母、尊老愛幼、和睦鄉鄰、勤儉節約、各安生理等儒傢教化思想,同時也告誡子孫遵守國法,急賦稅,清漕運,使傢訓與國法相輔相成。
顔之推曾說:“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顔氏傢訓·序緻》)傢訓凝聚著祖先治傢的智慧,蘊含瞭父母教子的心得,內容包羅萬象,涉及領域極其廣泛,但其主要內容不外乎睦親治傢、教子立身、勤儉持傢、處世之道等方麵。
在傳統社會的傢庭內部,孝占據著無與倫比的地位,不孝是最大的罪惡。曆代傢訓從寥寥百字的精悍短篇,到洋洋萬言的鴻篇巨製,無一例外地將孝順父母、敦睦親族置於突齣的地位加以強調,視之為傢庭興旺發達的保障。孫奇逢在《孝友堂傢訓》中提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元氣固接而傢道昌隆,此不必蔔之氣數也。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人人淩竟,各懷所私,其傢之敗也,可立而待。”與敦崇孝道相聯係,傢訓亦強調兄友弟恭、夫義婦聽、妯娌相親對傢庭和睦的重要性。
由於子孫們擔負著延續傢族、光宗耀祖的重任,所以傢訓都把教育傢人子弟立身修德作為“齊傢”的重中之重,反復強調。諄諄告誡子弟勵誌勉學,“明道理,做好人”(《孝友堂傢訓》),“忠信篤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後望其在人者”(《袁氏世範》)。總之一句話,在傢為孝子,許國為忠臣。不忠不孝,就是傢族的不肖子孫。
當然,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農耕社會,傢訓曆來耕讀並重,強調治生之道。品德教育是子女立身之本,治生技能則是子女謀生之道。顔之推說:“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産;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殖之物也。至能守其業者,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清代學者張履祥也宣稱:“治生以稼穡為念,捨稼穡無可為生者。”(《顔氏傢訓·治傢》)不僅如此,他還把從事農業勞動視為興禮儀、正人心的根本:“能稼穡,則可無求於人;無求於人,則能立廉恥。知稼穡之艱難,則不妄求於人;不妄求於人,則能興禮讓。廉恥立,禮讓興,而人心可正,世道可隆矣。”(《訓子語》)
重視農耕,勤儉持傢自是其題中應有之義。曆覽古今,未有勤儉而不興,侈惰而不敗者。因此,勤儉可以說傢訓恒久不變的訓條。《硃子治傢格言》告誡子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姚舜牧《藥言》也強調:“居傢切要,在勤儉二字。”孫奇逢曾問兒子:“居傢勤儉,孰為居要?”一個兒子答:“勤非儉,終年勞瘁,不當一日之侈靡。《書》曰:‘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子曰:‘禮,與其奢也,寜儉。’似儉尤要。”一個兒子說:“一生之計在勤,一年之計在春,一日之計在寅。治傢、治國、治身、治心,道豈有先於此者乎?似勤尤要。”孫奇逢聽後,不無慨嘆地說道:“二者皆要,尤要在剋勤剋儉之人耳。”(《孝友堂傢訓》)勤以開財之源,儉以節源之流;勤可以豐傢,儉可以長久。要想傢庭興旺,勤、儉缺一不可。士不勤則學問不博,農不勤則衣食不給,工不勤則藝術不精,商不勤則貨物不廣。但是,“勤”還須有“儉”相輔,否則,一入奢侈,浪費無節,即使傢財巨萬,也會立見消敗。
針對社會上不思經營生理而袖手怨貧、不能勤儉節用而背義生財的不良現象,宋代葉夢得的《石林治生傢訓要略》全篇十四條,專講“治生之道”,他認為士、農、工、商“治生”的意義不同:齣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但是,士為四民之首,尤其應當作錶率。他提齣,“治生”的基本精神就是勤和儉。他說,治生要勤,每日起早,凡生理所當為者,須及時為之,“若有因循,今日姑待明日,則費事損業,不覺不知,而傢道日耗矣。且如芒種不種田,安能望有鞦之多獲?勤之不得不講也。”同時,治生也要儉,他認為儉是守傢第一法:“凡日用奉養,一以節省為本,不可過多。寜使傢有盈餘,毋使倉有告匱。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像葉氏這樣專門論述“治生之道”的傢訓著作,還有陸九韶的《居傢正本製用篇》、張英的《恒産瑣言》等,這在中國傢訓史上也是一個突齣的亮點。
一個傢庭、傢族要能自立於社會並獲得長遠發展,不僅要處理好傢庭內部的關係,而且要處理好與外人、與社會的關係,因而傢訓也非常注意對子弟傳授處世之道,比如尊長上、崇信實、隆師友、慎交遊、恤孤寡、和鄰裏、毋倚勢、戒爭訟、釋仇忿、禁窩竊,等等,提倡恭敬謙遜,以禮待人;見利思義,樂善好施;潔身自好,慎獨自律;見賢思齊,比德遷善;處世公正,赤誠無私;鞠躬盡瘁,盡忠報國。如此種種,都是傢訓一再強調的處世要義。
寓教於傢庭生活,寓教於親情感化,是傢訓的顯著特徵。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和鼓勵,子女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使得傢訓貫穿著一種不可替代的親情化教育。《顔氏傢訓·序緻》就說:“凡人之鬥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教諭。”小兄弟之間偶爾打架,你給他講堯舜的大道理,還不如自傢妻子的規勸誘導管用。所以,傢訓在論及治傢的道德要求時,總是強調傢長以身作則、正身率下。司馬光的《居傢雜儀》就指齣:“凡為傢長,必謹守禮法,以禦群子弟及傢眾。”在傢長的示範帶動下,在日常生活中,磨礪孩子的節操品行,就能習慣成自然,遷善改過,日新又新。
傳統傢訓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局限性。傳統傢訓雖不是“篇篇藥石,言言龜鑒”,但總體上仍不失為先人們留下的一筆豐厚而寶貴的文化遺産。從另外一個方麵說,傳統傢訓所依托的傳統農業社會的社會架構和政治體製的消失,“並不意味與之相結閤的價值觀念、道德意識、思想和行為方式都失去瞭存在的閤理性”。傳承優良傢訓,去蕪存菁,不但對今天的傢庭文明建設有促進作用,而且對於涵養當代中國的價值觀有重要意義,可以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接地氣,更見實效。
剛收到這本書,就被它質樸的書名吸引瞭:《守傢訓 樹傢風——自古齊傢即有方》。雖然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書名就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厚重感,仿佛能聽到古人溫厚的聲音在耳邊迴響。我一直覺得,一個傢庭的風氣,就像一棵大樹的根基,穩固瞭纔能枝繁葉茂,纔能蔭蔽後代。而傢訓、傢風,便是這根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常常忙於追逐外在的成就,卻似乎忽略瞭內心最柔軟、最根本的東西。這本書的齣現,恰似在嘈雜的世界裏,提供瞭一個靜心迴望、沉澱自我的契機。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重新審視“傢”的意義,學習古人那些流傳韆年的智慧,如何在現代生活中落地生根,滋養齣真正有力量、有溫度的傢風。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傢書,承載著前輩的囑托與期盼,指引著我們如何更好地守護和傳承那份珍貴的傢庭紐帶。
評分對於“傢風”這個詞,我一直抱有一種敬畏和嚮往。它不僅僅是掛在牆上的標語,更是潛移默化影響著傢庭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價值取嚮。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切中瞭我的需求。我一直想瞭解,那些曆史上著名的傢庭,是如何在嚴謹的傢規傢訓下,培養齣無數纔俊的?他們的經驗,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傢庭,又有哪些藉鑒意義?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傢風案例,讓我們看到傢風的多樣性與共性。或許,它會講述一些名人的傢訓故事,讓我們感受到榜樣的力量;或許,它會分析一些傢族衰敗的原因,讓我們警醒;或許,它會提供一些構建健康傢風的原則和方法,讓我們有跡可循。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個寶貴的參考,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傢風的重要性,並為我的傢庭樹立起一麵有價值的旗幟。
評分這本書的定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係列讀物”,這一點讓我非常驚喜。這意味著它不是枯燥的說教,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用一種更易於接受、更貼近生活的方式,將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到“傢”這個最基本、最核心的單元中。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許多生動的故事、鮮活的案例,講述古人如何通過傢訓、傢風來教育子女、凝聚親情、影響社會。我想象著,它會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娓娓道來,引導我理解孝道、仁愛、誠信、勤儉這些傳統美德在傢庭教育中的實際運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識所淹沒,而這本書,我相信會提供一個係統性的視角,幫助我梳理和構建自己傢庭的價值體係。它不僅僅是為瞭“讀”,更是為瞭“用”,為瞭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轉化為實際行動,塑造齣健康、和諧、積極嚮上的傢庭氛圍,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在當下,代代相傳。
評分拿到這本《守傢訓 樹傢風》,我有一種強烈的預感,它會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啓發我的書。書名中的“自古齊傢即有方”這句話,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曆史的沉澱和智慧的結晶。它暗示著,古人早已為我們摸索齣瞭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治理傢庭,而這些方法,在漫長的歲月中依然閃耀著光芒。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這些“方”。是具體的傢規、傢訓的解讀,還是關於如何建立良好傢庭溝通、如何處理親子關係、如何培養健全人格的指導?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而不是空泛的道理。畢竟,理論再好,如果不能落地,就隻是一紙空文。我更希望它能引導我去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結閤我們自身的特點,去繼承和發展這些優秀的傳統傢風。我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幫助我找到那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古老的智慧在我的傢庭中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為我的孩子構建一個堅實的心靈港灣。而“傢風”的建設,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一環。這本書的題目《守傢訓 樹傢風——自古齊傢即有方》,讓我瞬間覺得抓住瞭問題的核心。它不僅僅是關於“守”,更是關於“樹”,意味著這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過程。我好奇,書中會如何將“傢訓”與“傢風”有機地結閤起來?傢訓是具體的文字,而傢風則是無形的影響。我想象,書中會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生動地闡釋傢訓如何轉化為代代相傳的傢風,又如何通過傢風來鞏固傢訓的價值。它會不會引導我們去反思,自己傢庭的“傢訓”是什麼?我們想要塑造什麼樣的“傢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路徑,比如如何引導孩子理解和踐行孝道、誠信、勤儉等傳統美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傢風的教育,讓這些古老的智慧,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堅實的基石,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能夠“守”住這份珍貴的傢業,並“樹”立起屬於自己的良好品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