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中華圖像文化史的研究,還原中華民族上萬年的生活形態、思想觀念和精神曆程,啓發讀者從人類視覺文明的角度來思考圖像文化的重要價值。
本書的編著體現瞭可貴的創見性,在圖像的生産場域、自身的構成場域和其社會傳播場域所建構的語境中闡釋圖像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彌補瞭傳統史學研究領域的不足,不僅凸顯瞭圖像的文化史學價值,更為今後圖像學研究開闢瞭具有中華文化特點的學術路徑。
佛教圖像自漢代傳入中國,就開始瞭在富有特色的中國文化背景中發展、演變的漫長曆程。《中華圖像文化史·佛教圖像捲 上》是“中華圖像文化史”係列圖書中的類型史之一,根據中國佛教圖像大乘化、多樣化、本土化的主要特點,從圖像生産、構成、傳播三大場域對中國佛教圖像文化史作係統的解釋和重構。本書主要包括“東漢、魏晉十六國時期的佛教圖像”“南北朝時期的佛教圖像”兩大部分內容,前者分析瞭中國早期的佛教圖像,後者則敘述瞭中國佛教圖像進入快速發展期的曆程。通過對對佛教圖像的解讀,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佛教圖像自身的發展及其與中國本土文化融閤的過程。
於嚮東:1972年6月齣生於江蘇鹽城。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佛教美術史、圖像史領域研究。自2007年以來,完成國傢教育部項目“五至十世紀中國佛教美術的藝術成就”研究;完成東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項目一項;目前主持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隋唐佛教圖像與信仰研究”。
武利華:祖籍山東,1956年齣生於江蘇徐州。大學學曆,中國漢畫學會(國傢一級學會)副會長,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研究員,徐州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杭州師院漢畫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大型學術期刊《中國漢畫研究》編委(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江蘇省館藏文物定級專傢委員會成員。
韓叢耀:南京大學曆史係/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曆史學傢,圖像傳播學者。曾獲得第四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奬,國傢教學成果二奬,兩次獲得中國個人藝術成就奬——中國攝影金像奬(理論評論奬),三次獲得省部級優秀社科成果奬。“中國影像史”叢書、“中華圖像文化史”叢書主編。
拿到這本《中華圖像文化史·佛教圖像捲 上》,我最先感受到的是它在視覺呈現上的用心。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高質量的圖像資料,並且這些圖像能夠得到恰當的編排和清晰的標注。佛教圖像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承載著宗教教義、曆史記憶和文化信仰的重要載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看懂”這些圖像,理解它們是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地域環境下,被創造齣來、傳播開來,並被不同的人群所理解和接受的。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講解那些復雜的佛陀、菩薩的身份象徵,比如觀音菩薩的十八變,地藏菩薩的慈悲形象,還有那些象徵著不同法力的羅漢。此外,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佛教圖像在建築、雕塑、繪畫、以及工藝品等不同載體上的體現?這些不同形式的圖像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聯係和差異?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讓我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去認識和理解中國佛教圖像的博大精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一種莊重而又神秘的氛圍撲麵而來,金色的祥雲紋樣與深邃的藍色背景交織,仿佛預示著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盛宴。我尤其喜歡書脊上的“佛教圖像捲”這幾個字,它精準地概括瞭本書的主題,讓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古老寺廟壁畫、石窟造像、以及各種精美器物上承載著信仰與故事的圖像。盡管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看目錄,我就被其中豐富的內容所震撼。從古代的早期佛教圖像,到唐宋時期佛教藝術的鼎盛,再到元明清時期佛教圖像的演變,似乎囊括瞭中國佛教圖像發展脈絡的每一個重要節點。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讀那些耳熟能詳的佛陀、菩薩、羅漢的形象,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深刻宗教意義和文化內涵。同時,對於那些可能不太為人所知的圖像,我也充滿瞭好奇,希望作者能夠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想象力和智慧的佛教圖像世界,去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虔誠與藝術的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窺見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和佛教信仰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對中國佛教藝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空白。我一直以來都對佛教圖像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到好奇,但往往受限於資料的零散和研究的深度,難以形成一個係統的認識。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係統梳理和深入解讀的可能性。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會從圖像學的角度,對佛教圖像進行嚴謹的分析,比如,圖像的構圖、色彩、綫條、以及人物的姿態和錶情,都蘊含著怎樣的宗教意義和文化信息?同時,我也希望書中能夠結閤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為我們呈現一個更加真實可信的佛教圖像發展圖景。我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佛教圖像的傳播路徑,例如,它是如何從印度傳入,又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並最終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體係?這本書能否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讓我感受到佛教圖像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我反復翻閱、從中汲取養分的經典之作。
評分剛拿到這本《中華圖像文化史·佛教圖像捲 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雖然還未細讀,但僅憑觸感和視覺上的初步印象,就足以讓我對其品質有瞭高度的期待。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翻頁時沙沙的聲響帶來一種沉靜而踏實的感覺,這對於一本承載著厚重曆史與文化內涵的書來說,是極好的載體。我特彆留意到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珍貴的、鮮為人見的佛教圖像資料,畢竟,圖像是曆史最直觀的語言。我腦海中浮現齣敦煌莫高窟那些色彩斑斕的壁畫,西藏布達利宮中那琳琅滿目的唐卡,以及古代銅器、玉器上精美的佛像雕刻。我想象著書中會如何將這些零散的圖像碎片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清晰的文化發展綫索。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在解讀圖像時,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造型和裝飾,更能深入挖掘其背後所代錶的社會背景、宗教思想、以及當時的審美情趣。畢竟,圖像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那個時代人們精神世界的縮影。這本書的厚度和精美的排版,都讓我感到它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具有很高學術價值和藝術鑒賞價值的作品,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更加宏大而深邃的佛教圖像研究領域。
評分這本書散發著一種獨特的學術氣息,讓我感受到作者在佛教圖像研究領域的深厚功力。雖然我隻是一個對此領域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但從書的整體架構和初步瀏覽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嚴謹而詳實的著作。我尤其關注書中對不同時期佛教圖像風格演變的梳理,因為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一直在與本土文化進行著復雜的融閤與創新,這種演變必然會在圖像上留下深刻的痕跡。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呈現這種融閤的,比如,早期佛教圖像中印度笈多風格的痕跡,是如何逐漸被中國本土藝術語言所吸收和改造的?到瞭唐代,佛教圖像又為何會呈現齣如此輝煌燦爛、氣象萬韆的景象?而到瞭宋元明清,佛教圖像又呈現齣怎樣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這本書能否提供清晰的脈絡和獨到的見解,幫助我理解這些演變背後的文化邏輯和藝術驅動力?我期待書中能夠用豐富的實例和深入的分析,解答這些我一直以來都想探究的問題。一本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能傳遞知識,更能激發讀者的思考和探索欲,我相信這本書有潛力做到這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