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Japan]

日本 [Japa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韓鐵英 著
圖書標籤:
  • 日本
  • 日本文化
  • 旅遊
  • 曆史
  • 地理
  • 風俗
  • 社會
  • 經濟
  • 藝術
  • 美食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0335
版次:3
商品編碼:1231563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誌(新版)
外文名稱:Japan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560
字數:53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日本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兩國既有兩韆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近代以來日本侵略和掠奪我國,給我國造成深重災難的曆史。當今,日本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並嚮著實施政治大國戰略和增強軍事實力的方嚮邁進。為將中日關係在“以史為鑒,麵嚮未來”的前提下推嚮前進,為瞭對我們東方鄰國日本加深瞭解,本書將提供對日本國的全麵係統、客觀公正的介紹。
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相關專傢學者編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文字流暢,述論俱佳。
此次為修訂後的第三版。

作者簡介

韓鐵英,男,1952年生於遼寜省興城市。1981年開始從事日本政治、行政的研究。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日本學刊》常務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著有《日本政治概論》(閤著)、《21世紀日本沉浮辨》(閤著)、《一筆難畫日本人》(閤著)等,譯著《政治體製》等多部,發錶學術論文多篇。

目錄

導 言/1
第一章 概覽/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1
    一 國土/1
    二 地形與氣候/1
    三 行政區劃/10
    四 人口/14
    五 民族與語言/23
    六 國旗、國歌、國徽、國鳥和國花/30
  第二節 宗教與民俗/31
    一 宗教/31
    二 民俗/43
    三 節日/54
  第三節 特色資源/57
    一 名勝古跡/57
    二 著名城市/61
第二章 曆史/71
  第一節 貴族統治的古代(遠古~公元1192年)/71
    一 原始社會/71
    二 古墳時代/74
    三 律令時代/78
    四 莊園社會/82
  第二節 武人掌權的中近世(1192~1868年)/88
    一 鐮倉幕府/88
    二 室町幕府/92
    三 戰國時代/97
    四 德川幕府/101
  第三節 對外侵略擴張的近代(1868~1945年)/106
    一 明治維新/106
    二 自由民權運動/111
    三 對外侵略擴張/115
    四 大正民主運動/118
    五 戰爭體製及全麵戰爭/122
第三章 政治/127
  第一節 國體與政體/127
    一 當代日本政體的憲法基礎及形成過程/127
    二 日本政體的基本特徵/129
  第二節 中央政府/131
    一 內閣的構成及其運行機製/131
    二 內閣的下屬行政組織/133
    三 公務員製度/142
    四 行政機構的主要特徵/144
  第三節 立法機構/146
    一 國會的組織構成/146
    二 國會的職能及其運作程序/148
    三 國會在立法過程中的作用/151
  第四節 司法製度/152
    一 現代司法製度的形成/153
    二 當代司法組織/154
    三 司法審級製度/157
    四 日本司法製度的特點/158
  第五節 地方自治與地方政府/163
    一 地方自治的理論依據/163
    二 地方自治體的組織/165
    三 地方自治體的職能/169
    四 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170
  第六節 政黨與團體/175
    一 政黨/176
    二 團體/193
    三 日本政黨政治的主要特徵/198
第四章 經濟/201
  第一節 經濟發展曆程/201
    一 從明治維新到二戰結束的日本經濟/201
    二 戰後復興與經濟高速增長/203
    三 七八十年代的穩定增長/207
    四 20世紀90年代——失去的十年與經濟的轉摺/211
    五 21世紀前十年——停滯的十年/216
    六 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日本經濟/217
    七 “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的影響/221
  第二節 農業/223
    一 農業發展概況/223
    二 日本農業的“小農結構”/224
    三 日本的農業協同組閤/227
  第三節 工業/231
    一 發展曆程/232
    二 産業布局/235
    三 金屬工業/236
    四 機械工業/238
    五 化學工業/246
  第四節 金融/247
    一 金融發展與改革/248
    二 金融機構/252
  第五節 財政/261
    一 財政概況/262
    二 戰後日本財政的變遷/266
第五章 軍事/273
  第一節 軍事簡史/273
    一 冷戰初期的日本軍事(1950~1969年)/273
    二 冷戰中後期的日本軍事(1970~1989年)/275
    三 後冷戰時代初期的日本軍事(1990~1999年)/277
    四 21世紀的日本軍事(2000年以後)/279
  第二節 國防體製與軍事預算/281
    一 軍事安全決策與指揮體製/281
    二 兵役製度與人事體製/285
    三 國防預算/287
  第三節 軍事安全政策基本原則/289
    一 作為軍事安全政策前提的“和平憲法”/289
    二 行使集體自衛權問題/291
    三 安全保障法製及其變化/293
    四 防禦性原則及其變化/295
  第四節 軍事安全戰略/297
    一 軍事安全戰略的基本特點與手段/297
    二 具體戰略舉措/300
  第五節 武裝力量/304
    一 陸上自衛隊/304
    二 海上自衛隊/307
    三 航空自衛隊/313
  第六節 國防科技與國防工業/317
    一 戰後日本軍工産業的發展/317
    二 日本軍工産業現狀/319
    三 部隊主要武器裝備/321
    四 衛星、火箭與核軍事潛力/323
  第七節 對外軍事閤作/325
    一 與美國的軍事閤作/325
    二 與亞太國傢的軍事閤作/326
    三 與歐洲國傢的軍事閤作/329
第六章 社會/331
  第一節 國民生活/331
    一 人口結構與傢庭結構的變化/331
    二 傢庭收入/333
    三 國民消費情況/334
    四 國民就業狀況/338
    五 國民的社會保障與福利/340
    六 移民情況/344
  第二節 社會管理/348
    一 社會管理的演變過程/348
    二 社會管理的模式/350
    三 社會現象與社會熱點/352
  第三節 醫藥衛生/353
    一 醫療/353
    二 衛生/362
    三 藥品/370
  第四節 環境保護與治理/372
    一 環境問題與環境政策/373
    二 環境保護/375
    三 垃圾處理及其經驗/378
第七章 文化/385
  第一節 教育/385
    一 簡史/385
    二 現狀/390
  第二節 科學技術/400
    一 二戰前科技簡況/400
    二 二戰後大力發展科技産業/401
    三 當代日本的科學技術管理體製與研究機構/407
    四 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閤作/409
  第三節 文學藝術/413
    一 文學/413
    二 戲劇與電影/423
    三 音樂與舞蹈/432
    四 美術與傳統藝術/438
  第四節 體育/444
    一 簡史/444
    二 現狀/445
  第五節 新聞齣版/451
    一 報紙/451
    二 廣播/453
    三 電視/455
    四 圖書期刊/456
    五 互聯網/457
第八章 外交/459
  第一節 外交簡史/459
    一 冷戰時期的“經濟中心主義”外交/460
    二 冷戰結束前後的“國際國傢”外交/464
    三 21世紀初期的“戰略性外交”與“價值觀外交”/468
  第二節 日本的對外戰略及安倍內閣的外交政策調整/473
    一 安倍關於日本對外戰略及外交政策的構想/473
    二 日本“戰略性亞洲外交”對地區格局構建的影響/476
    三 日本對外關係的曆史修正主義路綫/479
  第三節 日美同盟關係/482
    一 冷戰時期日美同盟關係的確立/483
    二 冷戰後日美同盟的“漂流”、調整及“再定義”/484
    三 “9·11”事件後日美同盟關係的強化/486
    四 21世紀日美同盟的走嚮/488
  第四節 日俄關係/489
    一 領土問題取代冷戰思維成為日俄關係的主題/489
    二 日俄兩國就締結和平條約的互動與磋商/491
    三 日俄兩國探索促進雙邊關係的“創新方式”/493
  第五節 日本的聯閤國外交/497
    一 以“聯閤國中心主義”為名,行力圖改革聯閤國之實/497
    二 不斷調整“入常”策略,尋求發展中國傢的支持/500
    三 日本聯閤國外交的“工具主義”態度/501
  第六節 中日關係/502
    一 二戰後中日關係的發展曆程/503
    二 正確處理曆史認識問題是發展中日關係的基礎/505
    三 解決釣魚島、東海問題是發展中日關係的關鍵/508
大事紀年/513
參考文獻/527
索 引/533

前言/序言

導  言

對中國來說,日本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傢。靜思其因,無非是因為日本這個國傢“大”而“近”的緣故。
先說“大”。雖然中國古代曾有“日本蕞爾小國”之說,但若認真冷靜觀察,就會感到現在已不能簡單地襲用這個說法瞭。從經濟上看,盡管日本已不像20世紀80年代那樣被稱作“超級經濟大國”,但目前日本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仍名列世界第三,海外純資産則名列世界第一,可以說日本還是“經濟大國”。截至2015年,日本已有22人獲得諾貝爾奬,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六,在自然科學領域更名列世界第二。在軍事實力上,有瑞士媒體評齣日本名列世界第四,著名的英國軍事雜誌《簡氏防務周刊》(HIS)2015年初認為日本海軍實力名列世界第二。如此看來,可以說日本至少當入“不小”之列。日本在較短時期裏迅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至今仍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至於“近”,大傢都知道日本是與中國隔海相望的“一衣帶水”的鄰國。中國釣魚島與日本與那國島僅相隔100多海裏。坐飛機從中國首都北京到東京隻需4個小時即可抵達,比去拉薩還要快。當然,“近鄰”這一要素在兩國關係上是一柄雙刃劍,它既是一種便於雙方進行各種交流的“正能量”,也很可能因處置不當而成為“負能量”,譬如一方的核事故、沙塵暴等環境汙染會殃及對方,更容易因領土等問題産生紛爭甚至開啓戰端。當“近鄰”雙方實力相近時,這種“雙刃劍”效果更會被進一步放大。這一點已為近現代中日關係史所證明。
從曆史上看,中日之間雖然也發生過幾次戰爭,但大部分時間裏還是和平共處甚至是友好相處的。在經曆瞭70年前的那場慘禍之後,兩國關係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進入瞭“蜜月期”,那時日本是嚮中國提供政府開發援助最多的國傢,兩國人民之間的親近感也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盡管近年來兩國關係趨冷,但到2015年,中國仍是日本的最大貿易夥伴,日本仍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對象國;東京是中國人的第三大齣境旅遊目的地,2015年有約500萬中國人去日本旅遊,而同年日本在中國設有2.3萬傢企業,有13萬日本人生活在中國,中國是日本僑民第二多的國傢。毋庸諱言,目前兩國在曆史認識和領土問題上還存在著一時難以解決的紛爭。正因如此,如何與日本這個近鄰更好地相處下去,實現“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這個美好願望,的確是每個國人必須認真思考的大問題。為此,我們必須對日本的曆史和現狀有係統的瞭解和準確的把握。本書就是以此為目標進行編撰的。
當然,準確把握一個國傢並非易事,當年學界老前輩夏衍曾把日本稱作“難解之謎”。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我國的日本研究已經取得瞭紮實的進展和不菲的成績。本書的作用則是在學界既有的研究基礎之上再謀新篇,力爭客觀、全麵、準確地把日本的全貌介紹給讀者。
本書是集體創作的成果。創作團隊成員當中,既有享譽國內外的資深學者,又有活躍在科研第一綫的中青年學術骨乾。具體分工是:由韓鐵英主持編寫和審改全書書稿,並撰寫瞭導言、第一章和第三章,改編增補瞭大事紀年。北京大學教授王新生撰寫瞭第二章。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馮昭奎撰寫瞭第四章。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盧昊博士撰寫瞭第五章。同所副研究員張義素撰寫瞭第六章和第七章。同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東撰寫瞭第八章。
本書的撰寫吸收瞭學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得到瞭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列國誌齣版中心張曉莉主任的熱情幫助,在此謹錶示誠摯的感謝!
《日本》 這並非一本關於櫻花、富士山或武士的旅遊指南,也非一本梳理曆史年錶的學術著作。它是一本深邃的書,試圖描繪一個民族在特定時空下的精神光譜,探究那些塑造瞭其獨特文化肌理的微妙力量。 本書並非以宏大的敘事展開,而是從一個個看似獨立的片段切入,如同一位細緻入微的觀察者,在紛繁的日常景象中捕捉時代變遷的脈搏。它關注的是那些隱藏在社會錶象之下的潛流,是人們在觀念、情感和行為上的細微調整,是如何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纍積,最終形成一種集體性的感知和錶達方式。 書的開篇,或許會從一個極小的切麵入手。比如,一個傢庭儀式中某個被忽視的細節,一位職場新人麵對的微妙溝通睏境,或是街頭巷尾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裏,人們如何消磨時光。這些看似瑣碎的場景,卻被賦予瞭不尋常的重量。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的方式,去發掘這些微小瞬間背後所蘊含的社會邏輯與情感圖譜。我們看到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如何被經曆,如何被解讀,以及由此摺射齣的個體與群體的心理坐標。 隨著閱讀的深入,讀者會逐漸意識到,作者並非簡單地記錄,而是在進行一種“解碼”。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觀察,都像是一個密碼單元,需要與其他單元相互印證,纔能逐漸拼湊齣全貌。這種拼湊的過程,或許會經曆一些睏惑,一些停頓,但正是這種不一蹴而就的探索,纔使得最終的理解更加紮實,也更加令人迴味。 書中可能不會直接齣現“愛國情懷”或“集體主義”這樣的字眼,但讀者在字裏行間,會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凝聚力,一種對某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共同體”的維護。這種凝聚力,可能體現在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對秩序的天然遵從,以及在麵對外部衝擊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堅韌。這種力量,不是強加的,而是內化的,深深地根植於個體的心靈之中。 作者或許會運用大量的意象和隱喻,不直接給齣結論,而是引導讀者自行感受。書中可能描繪的,是人們如何在一個高度發達、卻又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他們如何平衡個人自由與集體責任,如何在競爭壓力下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堅持某些永恒的價值。 這種對內在世界的探索,也體現在對人際關係的描繪上。書中可能不會聚焦於轟轟烈烈的友情或愛情,而是描繪那些在沉默中流淌的情感,在微妙的互動中建立的信任,以及在疏離感中尋求的慰藉。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既是清晰的,又是模糊的,這種復雜性,被細膩地捕捉。 本書並非要揭示某個驚天秘密,或是批判某個社會弊病。它的野心在於,通過對一個個具體而生動的側麵的描繪,讓讀者看到一個民族如何在看似尋常的生活中,構建起一套獨特的心靈秩序,如何在物質繁榮背後,維係著某種精神的底色。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進一個充滿內在張力的世界,去感受那股溫和而堅韌的力量,去理解那些超越錶象的深刻聯係。 閱讀此書,如同置身於一個精心布置的畫廊,每一幅畫作都獨立而完整,但將它們並置,又會産生新的意義。你可能在某處看到一個熟悉的場景,卻發現它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深度。你可能在另一處,被一個陌生的人物觸動,卻發現他身上摺射齣某些普遍的人性光輝。 這本《日本》,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種體驗。它關乎感知,關乎理解,關乎那些我們可能忽視,卻又真實存在於我們周遭的,無形的力量。它並非要告訴你“日本是什麼”,而是邀請你一同去“感受日本”。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購書的緣由,純粹是一次偶然的觸動。平日裏,我更偏愛那些情節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鮮明的虛構故事,或是能夠深入剖析某個社會現象的非虛構作品。然而,當我無意間瞥見一本封麵設計簡潔卻蘊含著某種寜靜氣息的書籍,它的標題——“日本”,便如同一個靜默的邀請,讓我産生瞭想要瞭解的衝動。我並非是那種熱衷於文化研究的學者,也未曾有過刻骨銘心的日本情結,隻是單純地被它所代錶的那種“他者”視角所吸引。我好奇,在世界的另一端,那個擁有獨特曆史脈絡和文化符號的國度,究竟是如何構建其社會肌理,又如何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保持著自身獨有的韻味。這本書,在我心中,更像是一扇被輕輕推開的窗,我期待著透過它,能瞥見一些新奇的風景,能碰撞齣一些未曾有過的思考,能讓我的閱讀視野,在不知不覺中,拓展齣一片新的疆域。它並非是急需解決某個睏惑的答案,而是對未知世界的一次溫柔探索,一次對自身好奇心的小小滿足。

評分

這次閱讀體驗,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好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多麼華麗的辭藻或跌宕起伏的情節。這本書,就像一位溫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瞭“日本”的內心世界。它並沒有強迫我接受任何觀點,而是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呈現瞭許多我從未觸及過的麵嚮。例如,書中對一些傳統文化的介紹,並沒有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精神內涵,讓我理解到,那些看似古老甚至有些繁瑣的儀式,其實承載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自然的敬畏。我特彆欣賞作者的觀察力,他能夠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並將這種發現轉化為文字,觸動讀者的心靈。這本書,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它讓我放下瞭對“日本”固有的標簽和刻闆印象,以一種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重新審視它,也重新審視我自己的生活。

評分

作為一名平日裏對人文地理類書籍涉獵不深的讀者,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像是一場意外的驚喜。我一直認為,要瞭解一個國傢,最好的方式莫過於親身前往,但受限於各種客觀條件,書籍便成瞭最便捷的橋梁。在翻閱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隻是想獲得一些關於“日本”的初步印象。然而,作者的筆觸卻齣乎意料地細膩和富有感染力。他沒有采用宏大的曆史敘事,也沒有過於強調某些刻闆印象,而是將目光聚焦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上,例如一次街角的偶遇,一次茶道的體驗,一次對傳統手工藝的觀察。這些零散的片段,在作者的組織下,卻逐漸匯聚成一幅生動而真實的畫麵,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立體、更有人情味的認識。我不再是那個僅僅知道“日本”這個名字的旁觀者,而是仿佛能感受到那裏吹來的風,聽到那裏的市井之聲,甚至能品嘗到那裏獨特的味道。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心中湧現的是一種復雜而微妙的情感,仿佛是初次品嘗一種味道濃鬱卻又迴味悠長的茶。它沒有像某些攻略類書籍那樣,事無巨細地羅列景點和美食,也未曾像曆史專著那樣,引經據典地講述王朝更迭。相反,它更像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片段,勾勒齣一個國傢的精神肖像。那些關於傳統節慶的描寫,讓我感受到瞭時間的流轉和世代的傳承;那些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捕捉,又讓我窺見瞭現代社會中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侘寂”美學的探討,那種對不完美、短暫和樸素的欣賞,與我們通常追求的宏大敘事和完美主義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卻又在內心深處激起一種莫名的共鳴。它讓我開始反思,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當下,是否忽略瞭生活本身所蘊含的簡單美好。這本書,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拋齣一些引子,讓讀者自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解讀,去感受字裏行間傳遞齣的那種寜靜緻遠的東方哲學。

評分

坦白說,我在購買這本書之前,對“日本”這個國傢的瞭解,大多來自於新聞報道、影視作品或者一些淺層的文化符號。我總覺得,這個國傢是如此的遙遠和神秘,仿佛隔著一層難以逾越的屏障。然而,翻開這本書,我發現,這種隔閡感在不知不覺中被消弭瞭。作者並沒有試圖去“定義”日本,而是邀請我一起去“感受”它。那些關於人情味的描繪,那些對社會變遷的記錄,那些對文化傳承的探討,都顯得那麼真實和貼切。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國度,與當地人一起呼吸著同樣的空氣,體驗著同樣的喜悅和憂愁。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人性化、更加多元化的“日本”,它不再是一個模糊的符號,而是一個由無數個鮮活生命和獨特故事構成的溫暖傢園。它不僅拓寬瞭我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化交流的意義——用一顆開放的心去傾聽,用一種尊重的態度去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