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廠小誌

琉璃廠小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殿起 著
圖書標籤:
  • 琉璃廠
  • 古玩
  • 收藏
  • 文化
  • 北京
  • 民俗
  • 曆史
  • 舊物
  • 藝術
  • 手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齣版社
ISBN:978720013410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7550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在琉璃廠的隨見隨錄、零星抄存。全書設有概述、時代風尚、書肆變遷記、販書傳薪記、文昌館及火神廟、學人遺事等6章,另設有編纂凡例、琉璃廠示意圖、附錄等,是一本研究琉璃廠文化街沿革演變的珍貴資料。領略琉璃廠的前世,瀏覽琉璃廠的今生。


作者簡介

孫殿起,版本目錄學傢、藏書傢。字耀卿,彆字貿翁。河北冀縣人。對目錄學、版本學有較深造詣,尤精於古書版本鑒彆、考證。主要著作有《販書偶記》、《販書偶記續編》、《清代禁書知見錄》等。


目錄

編纂凡例
琉璃廠示意圖
第一章 槪述附敘廠詩輯………………………………………一
第二章 時代風尙附瑣記……………………………………七九
第三章 書肆變遷記附古玩業、其他行業………………一〇〇
第四章 販書傳薪記附古玩字畫等業……………………一九六
第五章 文昌館及火神廟附慈仁寺書市、雜事詩輯、琉璃廠附近之名跡等………………………………………… 二七三
第六章 學人遺事附訪書瑣記……………………………三二三
附錄
琉璃廠書畫題跋匯編……………………………………三七三
海王村所見書畫錄…………………………………… 四六四
海王村遊記………………………………………………四八七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概述
  琉璃廠,遼時京東附郭一鄉村耳,元於其地建琉璃窰,始有今名。清乾隆後,漸成喧市,特商賈所經營者,以書鋪為最多,古玩、字畫、文具、箋紙等次之,他類商品則甚少。舊時圖書館之製未行,文人有所需,無不求之廠肆;外省士子,入都應試,亦皆趨之若鶩。蓋所謂琉璃廠者,已隱然為文化之中心,其地不特著聞於首都,亦且馳譽於全國也。茲特匯集古今關於琉璃廠事跡之記述,以供後人研究琉璃廠曆史變遷之參考。所收資料,首重全麵,其記敘某一部分之資料,則列於次要。
  琉璃廠沿革考
  張涵銳
  琉璃廠,在遼時,地處京城東郊,野曠人稀。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年),窰工取土於廠中隙地,於地穴下得李內貞銘石,有埋葬於京東燕下鄉海王村等字,始知地卽遼之海王村也。舊有延壽寺,寺基原極廣廓,東至五鬥齋,西至方壺齋,故老相傳“東有五鬥,西有方壺”,卽指此。廠址則北至西
  河沿,南至臧傢橋及孫公園,東至延壽寺街及桶子鬍同,西南、北柳巷。廠甸中間有橋一座,橋北卽琉璃窰。今則僅和平門外,從西河沿以南,直抵琉璃廠中間(南新華街北口)南北十字路口一帶,始稱廠甸。自廠橋以東,俗名廠橋東,西稱廠橋西;直至清中葉,仍是荒村景象。在元代(一二七七年—一
  三六七年)官方開始在此建立窰廠,製造琉璃瓦器(按:一九五三年,北京師範大學在此增建房捨,開基取土時,發現琉璃磚瓦及磨製瓦漿之大石磨盤數座)。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設窰四座,琉璃廠窰為其中之一。分廠在三傢店,派工到西山采取製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運至海王村之琉璃窰,以備燒製。緣元代由此地至西山,水道暢通,可以用船隻啓運也。至明代,琉璃窰規模更為擴充,嚮由宮內太監掌管窰廠。清代仍如明舊,有時兼派工部郎中分掌各職。
  琉璃廠窰所製器物,有背獸、仙人、走獸、垂脊、攛頭、套獸、吻匣、閤角吻、勾頭、滴水、正當勾、斜當勾、壓帶條、平口條、門當花、扇麵、穿花龍扇麵、花槅帶、花歡門等類花樣,以及其他器物。按製造所用原料,乃一種白色軟石,質細色白,由山中鑿挖以後,碾成細粉,再和泥成漿,以腳踏之,使其糅潤粘閤,揑成各式磚瓦形狀,曝於烈日之下,使其中水分退淨,再以細刀鎸刻各種花樣,復置於陰涼處,然後始能入窰。至於琉璃之色彩原料,多係金屬礦質,絶非植物色素,例如緑色乃取銅中精華,藍色乃洋素翠料,此項材料,齣自龍門之赤城,所稱紫石者是也。以水和金屬礦質之色素細研成漿,調以馬牙石,成後則可閃爍發光。凡用琉璃瓦蓋成之殿宇屋頂,終年纍月暴於風雨烈日中,而永不褪色者,以色彩融閤在礦質分子中,故經久不變。按琉璃廠所製器物方法,昔人曾編有專書,名琉璃誌,所記極詳,雖至微如每件磚瓦以及各種器物之尺寸質量、售價,皆有詳細記載,惜齣書極少,流傳不多。
  明末詩人吳梅村詩集中,有詠及琉璃廠詩雲:“琉璃舊廠虎坊西,月斧修成五色泥。徧插禦花安鳳吻,縧繩扶上廣寒梯。”所稱舊廠,當是彼時早已知名。吳梅村故宅在騾馬市魏染鬍同,卽窰廠之西南約半裏許,彼時居民不多,房捨亦少,可以遙望也。
  明代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七日有燈市,嚮在東華門一帶展齣,隨後漸漸延長至燈市口。清初,南移於琉璃窰前,搭棚懸燈,一時稱盛。日間窰廠之前,百戲雜陳,鑼鼓震天,遊人紛集。同時為適應社會需要,齣售書籍、字畫、古玩、兒童玩具及各種食物攤,鱗次櫛比,此卽廠甸市集之開始與書肆之來源。
  北京書市之變遷源流,有資料可考者,遠在明代。鬍應麟少室山房集中有述及北京城內鬻書情形,蓋卽琉璃廠書市之濫觴。吾人欲知北京書市,溯本求源,當此段資料為最早。鬍氏雲:“凡燕中書肆,多在大明門之右,及禮部門之外,及拱宸門之西。每會試舉子,則書肆列於場前。每花朝後三日,則移於燈市。每朔望並下澣五日,則徙於城隍廟中。燈市極東,城隍廟極西,皆日中貿易所也。燈市歲三日,城隍廟月三日,至期百貨萃焉,書其一也。”當時書市在內城者,卽今前門內及東
  城之燈市口、西城之城隍廟街一帶。
  ……

前言/序言

  齣版說明
  自清朝中葉起,北京的書店和字畫、文具等業逐漸集中在琉璃廠一帶。百餘年來這裏形成瞭文化市街;它不僅在北京有名,在全國也是著稱的。同時,每年新春,廠甸有集市,書店和其他商業都在此設攤,遊人極多,成為北京的歲時盛事。因而清代以來,有關琉璃廠的吟詠記載散見於各傢集內和報刊上的很多,但過去還沒有人整理過。
  本書是前琉璃廠通學齋書店孫殿起先生用瞭很長時間所搜集的資料,有的是摘自書刊,有的是訪問所得,其中除包括有關琉璃廠書業情況和變遷、廠甸風光、書畫題跋以及當時文人故居等資料外,還有關於慈仁寺、隆福寺等處書店的記載。絶大多數詩文是寫於清代的。
  孫殿起先生在琉璃廠幾十年,平日留心書籍,曾齣版過‘叢書目録拾遺’、‘販書偶記’、‘清代禁毀書目(補遺)’和‘清代禁書知見録’各書。本書是他隨見隨録、零星抄存的,凡有關琉璃廠和書肆的文字,雖屬點滴,概予收入,原稿未及整理,孫先生卽逝世;孫先生故後,經他的外甥雷夢水以及張次溪、陳懷榖、趙羨漁先生略加整理,分彆門類,編成此書。
  我們齣版這本書,僅是提供有關琉璃廠的一些原始資料,供研究者做參考。至於章節編排,都依原稿,未作更動。


琉璃廠小誌 簡介: 《琉璃廠小誌》並非一部宏大的史詩,亦非跌宕起伏的傳奇。它是一本關於生活、關於時光、關於那些被歲月輕輕拂過的細微之處的書。它將目光投嚮我們日常所見的,卻又常常忽略的角落,用一種溫和而細緻的筆觸,描繪齣那些尋常卻又值得玩味的風景。 在這本書中,你找不到驚心動魄的陰謀,也看不到叱吒風雲的人物。它更像是一次閑適的漫步,一次不期而遇的駐足。作者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捕捉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藏在尋常巷陌中的煙火氣,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真情實感,那些勾勒齣時代剪影的細小物件。 書中可能描繪的是一條老街上,一傢不起眼的茶館裏,老人們圍坐一桌,談笑風生,手中的紫砂壺氤氳著淡淡的茶香。他們的言語間,或許有對過往歲月的追憶,有對當下生活的感慨,亦有對晚輩的期許。那不是轟轟烈烈的故事,卻是人間最真實的溫情。 又或許,它會細緻地描摹一傢老字號的點心鋪,從揉麵、發酵到烘烤齣爐,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匠心。那金黃酥脆的外皮,內裏綿軟的餡料,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幾代人傳承下來的手藝與堅持。字裏行間,你能感受到時間在指尖流淌,技藝在世代傳遞的厚重。 《琉璃廠小誌》裏的“小”,並非意味著內容的淺薄,而是指代一種視角,一種對微觀世界的關注。它可能是一篇關於童年時收集的彈珠、一封泛黃的舊信、一張褪色的老照片、一次與陌生人萍水相逢的溫暖對話。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串聯起我們共同的記憶,摺射齣時代的變遷,映照齣人性的光輝。 本書的文字風格,如同清晨的薄霧,又如傍晚的斜陽,不張揚,不濃烈,卻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淡雅。它不急於給你答案,而是邀請你一同去感受,去體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或許會不自覺地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發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之處。 這是一本沒有明確的“主人公”的書,因為書中每一個被提及的人,每一件被描繪的事物,都可能成為你心靈的觸動點。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的是你我生活中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影像,喚醒的是你我內心深處那些柔軟的情感。 《琉璃廠小誌》是一本適閤在午後陽光下,或是在寂靜的夜晚,慢慢品讀的書。它不提供喧囂的娛樂,卻能帶來內心的平靜與慰藉。它讓你在喧囂的世界裏,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寜靜,重新拾起對生活的熱愛與好奇。讀罷此書,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本身,便是最動人的故事。它就像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或許平淡,但細品之下,迴味悠長,餘韻無窮。 這本書,將帶你走進一個充滿煙火氣、人情味的世界,讓你在尋常中體味不凡,在細節中感悟人生。它是一份小小的誌嚮,記錄著大大的溫暖。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是被《琉璃廠小誌》的書名吸引的。我總覺得“琉璃廠”三個字就帶著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氣息。讀完之後,我發現它完全沒有辜負我的期待。作者的文筆非常老道,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輕鬆自然,卻又不失深度。書裏沒有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的描寫,比如對一傢老鋪子陳設的細緻描摹,對街頭巷尾發生的趣事的記錄,都顯得格外真實可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寫人物時那種不動聲色的觀察力,他能從細微之處捕捉到人物的性格特徵,讓人仿佛能看到那個鮮活的個體。這本書讀起來一點都不纍,反而有一種越讀越想讀下去的衝動。它讓我對琉璃廠這個地方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不單單是旅遊景點,更是一個活生生的、充滿故事的文化空間。

評分

《琉璃廠小誌》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老物件盒子,裏麵散發齣的不僅是時光的味道,還有那份屬於老北京獨有的雅緻與從容。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用最樸實的語言,勾勒齣最動人的畫麵。我常常會在閱讀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去想象書中所描繪的場景:午後陽光灑在泛黃的書頁上,一位老先生正悠閑地品著茶,目光落在遠處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這種寜靜而有韻味的生活,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完美的展現。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的刻畫,那些經營著百年老店的掌櫃,那些四處尋覓寶貝的行傢,以及那些在街頭巷尾擦肩而過的普通人,都被作者賦予瞭生命和溫度,讓人讀來倍感親切。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由無數鮮活個體串聯起來的生動故事。

評分

讀完《琉璃廠小誌》,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那種老北京特有的慢悠悠的生活節奏。作者仿佛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書裏描寫的那些場景,無論是雨後初霽的古街,還是燈火闌珊的夜晚,都被描繪得如詩如畫。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幾位老藝人的篇章,他們對技藝的執著,對傳承的堅守,那種樸實無華卻又充滿力量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雖然我並不懂他們所從事的具體手藝,但通過文字,我能感受到他們指尖流淌齣的智慧和歲月沉澱下來的情懷。讀這本書,就像在品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微澀,細品則甘醇綿長,越品越有味道。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慢”的價值,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能有一本書讓我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細節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情,實屬難得。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些老北京的韻味,偶然翻到這本《琉璃廠小誌》,雖然我本身對古玩字畫並非專傢,但讀起來卻彆有一番滋味。書裏沒有那些枯燥的鑒賞知識,更多的是在講述琉璃廠這條街巷的人情世故,仿佛置身其中,能聽到當年老先生們在茶館裏侃大山,聞到那股子紙墨香混著陳年普洱的味道。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寫到哪傢老字號,哪怕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覺得仿佛親眼所見。我特彆喜歡其中一段寫到的某個老字號裏的夥計,雖然隻是個小人物,但作者把他寫得有血有肉,那種對職業的敬畏和對老物件的感情,透過文字撲麵而來,讓人動容。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好像也穿越迴瞭那個年代,對琉璃廠有瞭更深的理解,不再僅僅是一條商業街,而是一個承載著曆史、文化和無數故事的鮮活生命。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動聲色地滲透,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透的直白,而是像慢火燉煮的湯,越熬越有味道。剛拿到《琉璃廠小誌》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隻覺得書名頗有幾分雅趣。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被書中描繪的那個充滿煙火氣又帶著幾分文化底蘊的琉璃廠所吸引。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卻又極其精準,他寫到一件器物,你仿佛就能觸摸到它的質感;他寫到一個人,你仿佛就能感受到他的呼吸。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老物件背後故事的挖掘,那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在作者的筆下,都講述著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讓人不禁感嘆曆史的厚重與人情的溫暖。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瞭解瞭一個地方,更像是與那個地方建立瞭一種深刻的情感連接,那份屬於琉璃廠的韻味,至今仍在我的心中迴蕩。

評分

不錯的一本書,值得購買收藏,好評。

評分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官方宣布

評分

終於重印,收藏幾種,就是書價太貴

評分

好好學習天天嚮上官方宣布

評分

好東西不錯過,支持京東?!?!

評分

瞭解北京琉璃廠,天橋市場的古代景象。

評分

好書不貴,京東購書有實惠。

評分

好書不貴,京東購書有實惠。

評分

京東活動太垃圾,所謂百減五十,先提至全價,搶個五十券,90%的書用不瞭,下來也就五摺、坑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