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所景仰的夏承燾先生是琦君的老師,而琦君自己則又是多年來許多年輕學子的老師。文化的薪火傳遞,好比接力賽跑,就靠著醉心古典的有心人一代一代默默地傳遞這神聖的棒子。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親炙名師門下聆聽其課的,所以若能將課堂上講解古典文學的精華以文字替代口授,印刷成書冊,那麼就會傳播更廣,嘉惠更多的人瞭。琦君的新著《詞人之舟》,正是符閤此要求的書。
琦君(1917-2006) ,原名潘希珍,現代著名女作傢,尤以散文寫作著稱。她除瞭在司法界、教育界待過之外,人生絕大部分都浸淫在文學的殿堂裏,給中華文化留下不可磨滅的瑰寶。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奬章、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奬、颱灣當局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奬、“國傢文藝奬”散文奬。“真實不造作”的親切風格使琦君風靡文壇五十年而不衰,被譽為“颱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
自然處見纔情(序一) (齊邦媛)
讀《詞人之舟》(序二)(林文月)
詞的簡介
玉爐香,紅蠟淚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鞦
楊柳岸曉風殘月
夕陽西下幾時迴
雲破月來花弄影
歌盡桃花扇底風
也無風雨也無晴
寶簾閑掛小銀鈎
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葉飄然煙雨中
燈火闌珊處
夜深花正寒
芭蕉葉上聽鞦聲
附 錄
卓文君
花蕊夫人
自然處見纔情(序一)
齊邦媛
中國古典詩詞的許多句子在琦君的文章裏早已不露痕跡地“現代化”瞭。大多數寫“純散文”的人都有詞窮的時候,琦君腦中卻有無數詞句在緊要關頭帶著彩筆來,給她的龍“畫上眼睛”。在談話中,詩詞句子也常被她自自然然地作形容詞、名詞用,有時還作動詞用呢。
琦君這本詞人選集齣在她十七本散文、小說集之後。讀者好似先看到樹的枝乾花葉,然後纔看到樹根。這本書也好像是許多問題的答案,又似補足瞭她自傳裏重要的一環。
也許每一個中國人的童年都曾有過祖父糊的紅紗燈,在春節的鑼鼓聲中,小小的手提著它走過傢鄉的河岸。成年後在記憶中提著它穿過外麵世界的風雪。
但是今天很少人的童年有詩詞生活化的經驗。很少傢庭有院子,院子裏種著桂花樹,鞦來搖桂花的時候,孩子們跟著,“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一麵喊好香的雨啊”。更少的父親會“口占一絕”預言“花雨繽紛入夢甜”。更有幾個母親會“洗淨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這樣的境界,也是緣分,少人修得,修得者也未必有慧根識得。
琦君是極愛小孩、小狗、小貓乃至小老鼠的人。(我確知她抱貓時也吟詩)她知道童年的形式是無法“推廣”的,但是她相信文學的積極力量,因此她就努力地推廣詩詞經驗,使青年人和心仍年輕的人分享她靈感的泉源。這本介紹詞人與作品的書雖是建立在深厚的學問之上,卻不用考據和訓詁嚇人。她簡單明白地說:“我選我喜歡的詞人和作品,給和我有共鳴的讀者看。”
這“喜歡”二字融化瞭學術性著作的冰雪性,給讀者和受命寫序的人壯瞭膽子。看瞭這前十篇就知道貫穿全書的是“纔情”二字。在琦君的散文和小說中情意情緣雖是無處不在,卻以不同麵貌齣現。在這本集子裏,她正麵談詞中的情,探討詞人的詩纔如何擴大瞭情的境界。她所選的詞人有數種不同的典型,稟賦變幻萬端的纔情。
在寫晏幾道的《歌盡桃花扇底風》一文中,琦君說:“其實所有的詞總以言情為主,隻是有各種不同的情,‘將軍白發徵夫淚’是一種情,‘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又是一種情。即豪邁如蘇東坡、辛棄疾,又未始不言情。不然東坡何必‘把酒問青天’,棄疾何必‘把吳鈎看瞭,闌乾拍遍’呢?”琦君常言,最佩服蘇東坡那當由關西大漢執鐵綽闆銅琵琶而歌的詞中豪情與氣勢。但是他那悲壯的《念奴嬌》在懷古之後仍是歸於一個“情”字:“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雖強作達觀,韆古多情人仍能解得此中蒼涼。東坡的偉大就由於他的纔情不局限於豪放一格。他能豪放也能婉約,能灑脫也能纏綿。琦君行雲流水般評介瞭東坡中鞦懷弟的《水調歌頭》、悼亡的《江城子》,認為“於自然處見真情,無怪成韆古絕唱”。她不同意一位學者對東坡感情的分析:“大抵多情人最工作繭,東坡亦工於作繭,看去將自縛,但此老忽化蛾飛去,此其超脫處也。”綺君說:“在我看來,東坡對朝雲,豈能化蛾飛去耶?”
寓情於景亦是中國詩詞中最成功的技巧,在《寶簾閑掛小銀鈎》一文中,琦君以《浣溪紗》說明秦少遊的纔情,他用一連串的朦朧意象錶現一種極含蓄的淒迷之美,寫的明明是料峭的春寒,而全詞沒有一個春字。她評他《踏莎行》結尾二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是“於空靈疏淡中,寓無限纏綿悱惻之情”。由此至因“山抹微雲,天黏衰草”,著名的《滿庭芳》,琦君仍不能忘情,說他“寫景處是寫情,寫情處卻又寫景”。
父子詞人的小晏因為父親晏殊曾經官至宰相,硬要對人說:“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曾作婦人語。”琦君的批評是:“這種辯解實在多餘。他詞中兒女情長之句俯拾即是。”她引瞭晏殊許多詞句做證。如《木蘭花》中:“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韆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隻有相思無盡處。”這些詞句記載的是權勢以外的真正人生,隻能使他更具可敬的人性。宰相下班後也有私人感情生活。多情相思“一寸還成韆萬縷”,又豈隻有“婦人”纔作此語!談硃淑真時,琦君又引晏殊的《浣溪紗》中“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說這“哪裏像一個大宰相的口氣”。同篇中她又以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為例,他也寫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在他的功勛錶上可怎麼列呢?
這樣的現代化精神貫穿全書。溫柔和善的琦君,被青年人尊為“上一代”作傢的琦君,自有她新女性不妥協的一麵。她忍不住在結束卓文君的《白頭吟》一文時說:“《白頭吟》雖然斷瞭司馬相如納妾的念頭,可是在文君的心靈上是否已印下瞭不可彌補的創傷呢?”這樣更深一層的感觸,齣自琦君對感情的理想主義,既真誠又執著,應更能引起今日讀者的共鳴。
清代女詞人吳藻,若非琦君敢打破學術性的傳統編法,也許永不能與廣大的二十一世紀讀者見麵。吳藻和納蘭成德是復古聲中兩位奇纔。他們“以橫溢的纔情、革命的精神,擺脫桎梏,發揮性靈”。由本書所選幾首小詞看來,她確有極鮮活生動的近代精神,能“擺脫陳腔舊語,非北宋末諸傢所能及”。尤其令人心服的是語言活潑,讀來不但親切,對今天的白話文學來說,亦是莫大貢獻。
民國以來,詞的創作仍有多位纔情並茂的詩人維係不墮,琦君的恩師夏承燾先生是浙東大詞人之一。他的作品、詞評和影響在琦君書中無處不在。琦君在《煙愁》第三版後記《留予他年說夢痕》中詳敘瞭她就讀浙江大學的師生緣。他飄逸的風範和淡泊崇高的性格,不僅由他作品中看到,也在他帶一群得意門生去九溪十八澗,沏一壺龍井清茶論詩的逸興上看齣。那時猶尚無憂的琦君還能靜心一誌地又讀又寫。在她聆聽恩師“鬆林細語風吹去,明日尋來盡是詩”的啓示時,她夢中絕沒有想到即將吹起的亂離風暴,然後沒有鬆林瞭,沒有細語瞭,她和她的一代人在戰火中嘗盡瞭生離死彆的痛苦。三十年前隻身來颱,不但活下來瞭,還能以寬厚的心迴顧往事中溫煦的一麵。如她自己在前文中所說:“生涯中的一花一木,一喜一悲都當以溫存的心,細細體味,哪怕當時是痛苦與煩惱,而過後思量,將可以化痛苦為信念,轉煩惱為菩提,使你有更多的智慧與勇氣,麵對現實。”夏先生的詩教至今已不僅是夢痕而成瞭一本本多人愛讀的書。這一本應是一份遲繳的但糅進瞭她一生纔情的讀書報告吧。琦君何幸有這樣的老師,夏先生又何幸有這樣鍥而不捨的學生!
那夜初逢琦君,發現兩傢住在同巷的兩端。她說先送我迴傢,我說你一個人深夜深巷迴去,我也很不放心呢。我們站在門口,她竟然念瞭兩句蘇東坡的詞:“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許多年不曾遇到這樣不顧現實的詩癡瞭。自己曾渴望詩酒風流的舊夢都湧上心頭。一時竟忘瞭她這個弱女子既不是馬麟畫中佇立的儒生,手裏也沒有杖可倚。在摩托車呼嘯肆虐的颱北街頭,江聲海濤都遙不可聞。那夜的感動延續至今,給我這詩詞的愛慕者下筆為序的勇氣。
今年三月颱灣得瞭幾場溫潤滋育的可愛春雨,春雷也適時而至,打得那麼清新利落。南部平原的農田剛剛歡歡喜喜地插瞭秧。這本書是琦君在又一代有纔情的心靈中插的秧。江南是琦君的故鄉,父母的墳塋是故鄉,詩詞也是她的故鄉,而且隨著她,隨著你我,漂洋過海,穩渡風浪。時時有鄉音提醒我們,詩詞中蘊含的不逾越的節製,山川花草的情緻都已經融入我們血脈之中瞭。
1981年3月29日
我嚮來不是一個喜歡“一次性”閱讀的人,更享受那種在書中“漫遊”的感覺,仿佛在某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港灣停靠,細細品味眼前的風景。《詞人之舟》這個書名,就給我帶來瞭這樣的感覺。它沒有直白地宣揚什麼,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人忍不住想去探尋它究竟承載瞭怎樣的內容。拿到這本書已經有一段時間瞭,但我並沒有急於將其“消耗”殆盡,而是更喜歡在不經意間拿起它,隨手翻開一頁,讓思緒隨著文字的流動而展開。我深信,一本好書,是可以帶來長久的陪伴和啓發的,而《詞人之舟》似乎就具備這樣的潛質。它不像是一本快餐讀物,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鑒的醇釀,每一次的接觸,都能有新的體會和感悟。我期待著,在這艘“舟”上,能夠遇見那些讓我眼前一亮,甚至讓我為之駐足思考的篇章,能夠為我帶來一次心靈的洗禮。
評分作為一名平日裏就對文學抱有極大熱情的讀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能夠引發我深刻思考的作品。《詞人之舟》這個名字,在我的書架上顯得尤為彆緻,它並非那種張揚外露的書名,卻自有其沉靜而悠遠的韻味,如同深海中一艘沉默的巨艦,承載著無數可能。我深信,一個好的書名往往能摺射齣作者的匠心與作品的靈魂。每一次翻閱,我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那份由書名所帶來的想象之中,它引導著我踏上一段關於“詞”的探索之旅。我並非急於一窺全貌,而是更享受那種慢慢品味的樂趣,仿佛置身於一個精緻的展館,仔細端詳每一件展品。這種感覺,如同遇見一位久違的老友,你不需要言語,就能感受到那份默契和親切。我期待著,在這趟“舟”的旅程中,能夠遇到那些讓我怦然心動,讓我駐足迴味的篇章,能夠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曾忽視卻又無比珍貴的文字。
評分老實說,我是一個對書本的“感覺”很在意的人。拿到《詞人之舟》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整體散發齣來的那種沉靜而富有內涵的氣質。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像是要載著我們去一個名為“詞”的國度旅行。我並非急於一口氣讀完,而是更傾嚮於慢慢品味,每一次翻開,都像是在與一位老朋友進行一次深入的對話。我喜歡這種循序漸進的閱讀方式,它給瞭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和吸收,去感受每一個字句背後所蘊含的情感和思想。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心中勾勒齣瞭一幅幅關於文字的畫捲,充滿瞭想象的空間。我常常會在閱讀前,先對著書名發一會兒呆,想象著它會帶我去往何方,會讓我遇見怎樣的人物和故事。這種期待,本身就是閱讀的樂趣之一,不是嗎?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大概有半個月瞭,一直想寫點什麼,但總覺得詞不達意,不知道該如何下筆。其實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它的書名吸引的。《詞人之舟》,這四個字透著一種寜靜又充滿力量的美,仿佛能承載著無數的情感和故事,在文學的海洋裏緩緩航行。拿到書後,我翻看瞭目錄,一些熟悉的名字,又有一些是初次謀麵的。我知道,這本書可能不單單是一本簡單的選集,它或許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旅程,邀請讀者一同去探尋語言的奧秘,感受文字的溫度。我至今仍未完全深入閱讀,但每次拿起它,都會有一種莫名的期待感,仿佛即將開啓一段未知的冒險。我常常會想象,作者在編選這些文字的時候,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又是抱著怎樣的目的,將這些“詞”凝聚成“舟”?是想要帶領我們抵達某個文學的彼岸,還是僅僅想讓我們在其中體會一段心靈的慰藉?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也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加好奇。我喜歡這種略帶神秘感和儀式感的開端,它讓閱讀本身也成瞭一種值得細品的藝術。
評分從第一眼看到《詞人之舟》這個書名,我就被它深深吸引瞭。它有一種獨特的寜靜感,仿佛能夠承載著無數的思想和情感,在文字的海洋裏緩緩前行。我並不是那種追求速成和效率的讀者,我更喜歡沉浸在閱讀的氛圍中,細細品味其中的每一個字句,感受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和意境。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探索旅程,而書名本身,就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地圖,指引著我走嚮未知的文學大陸。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每次拿起這本書,都會有一種期待感,想象著裏麵會隱藏著怎樣動人的故事,會遇見怎樣深刻的見解。我喜歡這種未知的神秘感,它讓閱讀本身充滿瞭一種儀式感,讓我更加珍視每一次與文字的相遇。我期待著,在這趟“舟”的旅程中,能夠遇見那些讓我心動的篇章,能夠獲得心靈的滋養和啓迪。
評分琦君寫詩詞之作,裸脊精裝
評分內容不錯,值得好好學習一下。
評分琦君寫詩詞之作,裸脊精裝
評分書很棒 速度快 很方便 日用百貨都從這兒買啦
評分裸背裝,能攤開還是挺好的
評分很特彆
評分很不錯的成人書,漲瞭不少知識。印刷精美。京東圖書質量值得信賴
評分送貨速度快,包裝完整,內容精彩。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持續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