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地球上所有的文明都有龙的存在?
为什么它们要守护那些神秘的财富?
龙是否让我们想起某种曾经捕猎过人类的生物?
本书详细描述了世界各地人们对于龙巨大力量的崇拜和和理解,附录包括世界各地很多与龙相关的建筑及地点,更有古典的手绘插画丰富读者的眼界。
龙是一种人们幻想世界中*为神秘、复杂和具有争议性的动物,从未被人们在现实中所见,但它却是神话故事以及旅者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对龙的描述刻画经常出现于它们原本*不应出现的地方,比如基督教的教堂中。异教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的教堂绘画中,它们的口中伸出植物枝条的嫩芽,代表着肥沃与丰产。本书中作者研究了世界各地人们对龙的各种理解和传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与龙相关的有趣知识和概念。
著作者乔伊斯.哈格里弗 ,美国科普作家。
翻译 张慧,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曾翻译《海洋深处》(译林出版社)。
什么是龙
早期的自然学者认为,龙是真实存在的。很多外国的地图上曾经标注着诸如“此处有龙”的字样,通常这种区域都是当时还未探索开发的荒凉之地。在17 世纪,爱德华·托普赛尔所著的《四足猛兽史》一书中,龙被描述为一种像蜥蜴以及蛇一般的爬行动物。今天,人们的足迹已经可以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几乎可以十分确定地说,至少从视觉能及的层面而言,龙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
现代人对龙的描述通常都是有四条腿,蛇一般长长的身体,钩状的尾巴,锐利的脑袋,蝙蝠的双翅,锋利的爪牙,并且口中喷火。然而,更早期的描述刻画中,龙与蛇的形象几乎是完全相同的。“达拉肯”与“达拉科”两词在希腊以及罗马帝国的历史中一直被用来描述巨蛇,今天“龙”一词就是直接来源于这两个名字。达拉肯不仅表示巨蛇,还表示会飞行的生物(尽管如同中国的龙一样,这种龙具有神秘的力量,没有翅膀也能高飞),古代及早期的文本中无足的蛇与龙之间区别甚微。
提亚玛特
出土于伊拉克古城尼尼微的七块石板上记叙了以长诗形式出现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古巴比伦的创世纪史诗),其铭文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 年,经过修复翻译之后,母龙提亚玛特的故事呈现于世人眼前。
石板铭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创世伊始天地混沌未辟之际,只有两位原始神存在,一位是阿普苏,淡水之神;另一位是提亚玛特,咸水与混乱之神,它被描绘成是一条具有蛇身、犄角和长尾的母龙。在故事中,提亚玛特诞下众神,由于他们的父亲阿普苏想毁灭他们,因此他们合力杀死了他。此等弑父之举使得提亚玛特怒不可遏,她向自己的亲生骨肉开战,并孵化出十一头怪物助她取胜,分别是毒蛇、鲨鱼、蝎人、风暴魔鬼、巨狮、龙、疯狗及其他四只无名怪兽。战神马尔杜克接受与提亚玛特的战斗,他带着弓箭、闪电和四方之风编成的网向敌人发起进攻,经过一番殊死搏斗之后,马尔杜克成功地将提亚玛特囿于网中,他将毒风吹进她的嘴巴使她变得脆弱,并最终毁灭了她,将其身体一分为二,上一半为天,下一半为地,造就了巴比伦世界的秩序。
因此,提亚玛特代表了最初的混沌,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的书,它拒绝被快速消费。作者在行文上展现出一种极其老练的叙事技巧,善于设置悬念和铺陈细节,使得每一个章节的结束都让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页会揭示什么。我最初是冲着“科学天下”这个宏大的标题进来的,期待能看到一部现代科学如何“驯服”和“解构”古代神话的斗争史。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没有采取这种对立的姿态。相反,它呈现出一种和解的姿态,似乎在暗示,那些看似非理性的崇拜,其实孕育着早期的科学好奇心。书中的语言风格是高度精炼的,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充满了哲思的韵味,读起来很有韵律感,但有时候这种文采可能会掩盖住核心论点的清晰度。特别是那些关于时间观和空间感的描述,读起来像是在欣赏一首晦涩的现代诗歌,美则美矣,但如果想从中提取出清晰的知识点,则需要反复回溯和揣摩。这种对文学性的高度追求,使得它在科普读物的范畴内显得非常独特,但也可能让一些追求直给信息的读者感到有些“绕”。
评分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结构上采用了非常非线性的方式组织材料,这与许多传统的学术著作大相径庭。它更像是一系列主题演讲的汇编,每个主题都从不同的切入点——历史、艺术、心理学——来探讨“龙”这个核心母题。例如,在描述龙图腾的力量崇拜时,作者并没有过多纠缠于考古学上的证据链,反而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对集体潜意识中“巨型爬行动物恐惧”的心理学分析上,这种跨学科的融合非常大胆。我个人对这种尝试是欣赏的,因为它拓宽了我们理解文化现象的维度。不过,这种自由散漫的结构也意味着读者需要自己去构建知识框架。如果期待的是一个从A点到Z点的清晰脉络,这本书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迷失方向。它更像是一张铺开的星图,上面布满了闪烁的知识点,需要读者自己去连接它们,形成属于自己的星座。这种阅读体验是高度个人化的,不同的人可能会从中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处理“科学”与“神话”之间关系的态度。我原以为会看到一方对另一方的贬低或简化,但作者却巧妙地保持了一种近乎平等的对话姿态。书中有一段关于古代水利工程与龙王信仰的论述尤其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将后者视为迷信,而是将其视为早期人类在面对不可控的自然力量时,为建立秩序感和预测性所做的最富想象力的尝试。这种对人类认知发展历程的深刻同情,贯穿了全书。文笔上,作者表现出一种近乎老教授的从容不迫,语速平稳,论证时总会适当地引入一些他本人的阅读心得或轶事,使得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亲切起来。只是,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使得本书的篇幅显得相当可观,对于时间有限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分段阅读,细细品味。总体而言,它成功地在科学的理性光芒和人类信仰的温暖火焰之间,搭建了一座充满张力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科学天下: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着实吸引人,光是“龙图腾”这个意象就让人浮想联翩,它似乎在试图搭建一个宏大叙事,将科学的严谨与古老神话的神秘力量连接起来。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篇关于龙这种文化符号如何在不同文明中演变,以及它如何被赋予了“力量”的象征意义,或许还会穿插一些古代冶金、天文历法等与早期科学萌芽相关的讨论。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时,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跨学科的散文集,每一章都像是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里漫步。作者的笔触时而锐利如手术刀般剖析现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时而又变得温暖而富有诗意,描绘古代哲人对宇宙本源的追问。这种风格的跳跃性非常大,让人在追逐一个明确论点的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尤其是在探讨“科学之美”的部分,作者似乎更倾向于从美学和哲学的角度进行阐释,而非直接展示科学实验的数据或数学模型,这对于渴望硬核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适应这种更偏向感性的论述方式。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但叙事的主线似乎有些模糊,像是在多个并行的轨道上运行,而非汇聚于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风格,第一眼看上去就透露出一种典雅的、老派的学术气息,那种厚重的纸张和细小的宋体字,让人联想起图书馆里那些尘封已久的珍本。我原本预想它会是一本专注于龙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从甲骨文的刻辞一路追溯到现代影视作品中龙的形象变迁,并辅以大量的图例和考据。但阅读体验告诉我,作者的兴趣点远比这个要广阔和发散。书中对“力量的崇拜”这一概念的探讨,更多地落在了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构建上,而非单纯的图腾崇拜。比如,有一部分章节深入分析了中世纪欧洲的炼金术实践,并将其与现代化学的萌芽期进行了对比,这种横向的比较非常具有启发性。不过,这种广博也带来了一些阅读上的挑战,那就是论述的深度有时显得不够。感觉作者像是收集了无数有趣的碎片,然后试图用一根细线将它们串起来,但那根线有时显得过于单薄,承载不住所有宝石的重量。特别是当他试图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东方神秘主义进行类比时,这种跳跃感让人不禁会心一笑,但同时也会疑惑这背后的学术支撑是否足够扎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