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大家系列:于右任翰墨聚珍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于右任翰墨聚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元飞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于右任
  • 中国书法
  • 书法作品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字帖
  • 鉴赏
  • 书法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7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619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8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于右任先生年轻时科举成绩不凡,由此可知其馆阁体水平当不低,可惜此类作口叩较难见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他曾倾力觅集各种刻石,北魏墓志尤多。有诗句说:“朝写石门铭,暮临二十品。竟夜集诗联,不知泪湿巾”。可见其醉心于北魏书之深。再之后,于先生领衔组织人员,以改革汉字为己任,把草书标准化,以备文字推广,对草书的研习有意无意地促进了其书风的形成。北碑的雄强与草书笔势的盘屈跌宕奔泻,于先生腕底,如同其为人的正气凛然,和人生经历的波澜壮阔。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于右任翰墨聚珍》的出版发行将为学书者提供一份较难得的艺术大餐。

内页插图

目录

草书张继《枫桥夜泊》
行书古诗一首
行书翠亨村纪事诗中堂
行书节录《中庸》中堂
行书旧读唐诗立轴
草书王维诗立轴
行书论张伯英书中堂
草书杜甫《为农》诗中堂
草书道本无为立轴
行书风雨横幅
楷书旷怀公论五言联
楷书云鹤飞鸿五言联
行书海为天是五言联
楷书朗抱高文五言联
行书道积德盛五言联
行书心积手成五言联
行书渔洋山人四联屏
行书张志和《渔父》诗中堂
行书清坐虚堂七言联
行书窗临郭映七言联
行书园中湖上七言联
草书天机心地七言联
草书吴凤庙献花七言绝句
行书黄山谷七绝立轴
行书画立轴
行书孟浩然诗
行书杜诗摘句立轴
行书清露太华八言联
行书劲节昌言八言联
历代书法大家系列:颜真卿风骨与气象 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书法艺术作为独特的东方美学符号,历经千载沉淀,不断演化出绚烂的风格流派。在浩如烟海的书法名家中,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以其雄浑博大、气势磅礴的书风,独树一帜,成为后世景仰的丰碑。他不仅在书法技艺上达到了前人未曾企及的高度,更将个人的人格风范、家国情怀熔铸于笔端,使得其作品具有震古烁今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本书《历代书法大家系列:颜真卿风骨与气象》,旨在深度挖掘和全面展示颜真卿楷书的艺术成就及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我们力求通过对大量珍贵墨迹、碑刻的细致梳理与精妙解读,为读者呈现一位立体、鲜活的艺术巨匠形象,探寻其“颜体”横空出世的时代背景、技术密码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 第一章:时代的召唤——盛唐气象与颜真卿的崛起 本书首先将目光聚焦于颜真卿所处的时代——大唐开元盛世向安史之乱转折的关键时期。盛唐,国力强盛,文化自信达到顶峰,这为书法艺术的恢宏发展提供了沃土。书法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更是士人表达胸襟、彰显德行的重要载体。 1.1 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土壤: 详细分析唐代书法由初唐的尚法、尚韵向盛唐的尚意、尚气转变的趋势。探讨科举制度对书法普及的推动作用,以及士族阶层对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1.2 师承与探索:初习的积累: 颜真卿的书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本章将追溯其早年师法的问题,重点研究他如何吸收初唐虞世南、欧阳询等名家的精髓,尤其关注他对魏晋碑版(如钟繇、王羲之的笔法在隶书、楷书中的遗存)的深入研习,为日后“颜体”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古意”基础。 1.3 宦海沉浮与人格铸就: 颜真卿一生正直忠贞,历经坎坷。他的政治抱负、对百姓的深切关怀,以及在战乱中表现出的凛然气节,是理解其书法风格的关键钥匙。本节将结合其重要任职经历,探讨“书如其人”在颜真卿身上体现的必然性。 --- 第二章:颜体的结构密码——力、势、骨的精妙平衡 颜真卿楷书,被后人尊为“颜体”,以其雄健、端庄、浑厚著称,与王羲之的“秀逸”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中国楷书的“双峰对峙”。本章将深入解构“颜体”在笔画、结构、章法上的核心技术特征。 2.1 笔法:方圆兼备的内在张力: 深入剖析颜真卿楷书的用笔特点——“屋漏痕”、“锥入涩出”等概念的形象解读。重点分析其藏锋的起笔、中锋的行笔以及蓄势待发的收笔,如何赋予点画以充沛的内在生命力。研究其横画的微小变化(如“蚕头雁尾”的内化),以及竖画的“欲上先下”的结构处理。 2.2 结构:内擫与外拓的宏大气象: 颜体的结构处理是其最具辨识度的特征之一。本章详述其“险中求正”的布局智慧。 字形处理: 颜体字形往往扁方、饱满,给人以稳定感。但其内宫开放,使得字形在端正中不失灵动。 笔画间的关系: 研究笔画间的避让、呼应与承接。特别是提笔和捺脚的处理,如何在保持厚重感的同时,确保字体的疏密得当,避免臃肿。 “向背”之妙: 探讨颜真卿如何通过主笔的欹侧和次要笔画的支撑,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态平衡,体现其坚实而不板滞的艺术追求。 2.3 墨韵与体势:雄浑气象的形成: 阐释颜体在墨色运用上的特点——多用浓墨,表现出金石般的质感。分析其整体行气布局,如何在单字结构稳固的基础上,实现通篇气脉贯通,形成一种昂扬向上、正大光明的总体气势。 --- 第三章:代表作的深度赏析——从碑刻到墨迹的艺术之旅 本章精选颜真卿最具代表性的碑刻与墨迹,进行分门别类的细致品鉴,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其艺术演变的不同阶段和侧重点。 3.1 碑刻的永恒力量: 碑刻是颜真卿传世作品的主体。我们将重点分析: 《多宝塔碑》: 作为其楷书成熟的标志,解析其初唐余韵与颜体雏形的结合,学习其规范严谨的笔法。 《颜氏家庙碑》与《告身碑》: 探讨晚年颜真卿书风的极致表现,其笔力之遒劲、气势之博大,以及融入的魏晋古朴之意,如何达到“庙堂之高”的境界。 3.2 墨迹的生命律动: 墨迹因其书写时的即时情感流露,更具生命力。 《祭侄文稿》的悲怆: 深入剖析这部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墨迹,如何在楷书的规范中,融入行书的奔放与情感的宣泄。分析其在情感波动下,笔画的欹侧、墨色的浓淡变化,如何完美诠释“忠义”的主题。 《裴休碑》等其他墨迹的风格侧写: 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墨迹,展示颜真卿书法的多面性与适应性。 --- 第四章:书风的流变与影响——颜体的传承与光大 颜真卿的书法开辟了楷书发展的新篇章,其影响贯穿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 4.1 宋代的“尚法”回归: 研究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对颜体的取法与创新。特别是苏轼,他如何从对“欧、颜、柳”的批判中,最终回归并重拾颜体的中正与气度。 4.2 元代的复古思潮: 探讨赵孟頫在复兴晋唐书风的过程中,如何借鉴颜体的结构雄强,并将其与晋人笔法相结合,实现“圆转”的转型。 4.3 明清的集大成与分化: 分析明代吴门书派(如文徵明)如何将颜体作为楷书的基石,以及清代碑学兴起后,碑学大家(如邓石如、包世臣)如何从颜真卿的碑刻中汲取金石入书的源头活水,将颜体的雄浑推向新的高度。 结语 颜真卿不仅是书法家,更是士大夫精神的象征。他的书法,如同他的人格一般,沉稳厚重,正直不阿。本书的梳理,旨在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尘烟,亲身体验颜真卿“力透纸背”的艺术魅力,从而在学习其笔法技艺的同时,亦能感悟其高尚的家国情怀与不朽的文人风骨。通过对这些“翰墨聚珍”的深入探究,我们期望读者能够真正领会,何为“盛唐气象”,何为“楷书之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历代书法大家系列》的书籍,我一口气收了好几本,每一本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窗户。就拿我最近沉迷的那一本来说吧,那种纸张的质感,微微泛黄,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古朴,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分量。装帧设计上,每一册都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韵味,装裱得一丝不苟,那种对传统的敬畏之情溢于言表。内容上,选取的碑帖和法帖样本,绝对是经过严格考证的,绝非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盗版可比。尤其是一些罕见的拓片高清扫描件,细节纤毫毕现,即便是对着原作,恐怕也难以捕捉到如此丰富的笔触变化和墨色洇化。我常常花上几个小时,对着其中一幅小楷的“之”字反复揣摩,那提按顿挫之间的气韵生动,简直让人心驰神往。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已经超越了一般图书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真正想深入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是案头上不可或缺的宝典,让人在阅读和临摹中,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最近淘到的这本《书法精粹赏鉴录》,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饕餮盛宴”。首先,它的版式设计非常大胆且具有现代感,没有被传统刻板的布局所束缚,但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古典元素,比如扉页上的篆刻印章图案,小小的细节却彰显了编者的用心。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意境”的探讨,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偏重技法分析的书籍,这本书深入挖掘了书家创作时的心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乃至个人际遇,如何影响了他们笔下线条的粗细、转折的方圆。比如,书中对某一朝代盛行草书的成因分析,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佐证,论证严密,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欣赏它在对比分析上的功力,它能将不同风格的书家作品放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点出其神韵的差异,就像一位高明的老师在耳边细细讲解,不再是冷冰冰的图解,而是充满了温度的教诲。这本书让我对“看字”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不再仅仅关注“写得像不像”,而是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写”。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装帧华丽但内容空泛的“大部头”敬而远之,但新近入手的一本关于“中国书法史论”的论集,却让我大为改观。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时间线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专题研究的方式。比如其中一节专门探讨了“书写速度与笔势的内在关联”,讨论了行书创作中“一气呵成”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学支撑,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它的学术深度令人称道,引用的文献资料包罗万象,从魏晋的文人笔记到清代的书法理论,都有详实的考证和论述,这对于想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虽然内容相对专业,但编者在关键处用图示或简练的文字进行了解读,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没有让专业性成为理解的障碍。它不是一本适合速成的工具书,而是一本需要你静下心来,边读边思考,时常停下来回味和印证的“思想体操”。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那些汗牛充栋的书籍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但偶然翻到的这本关于“篆隶章法探源”的书,简直是股清流。它的视角非常独特,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楷书或行书这些大家熟知的领域,而是扎根于金文和碑刻的源头。书中对不同时期简牍、钟鼎文的形制演变做了非常细致的梳理,那些图片和拓片,清晰度高得令人咋舌,尤其是对锈蚀斑驳处的研究,简直到了“考古”的地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隶书的“蚕头燕尾”的结构定型,书中通过大量的横向对比,展示了这种笔法是如何在实用性与艺术性之间找到平衡点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作者的文笔老辣而富有激情,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不遗余力地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对于想打牢基础,追溯书法源流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让你在落笔之前,心里就有了万千气象的构架。

评分

最近入手的一本装帧风格极其简约,封面几乎是纯白的书籍,名为《书法审美入门指南》,但它的内涵却远超其朴素的外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极其注重“个人感受”的培养。它没有过多强调某位大家的技术如何登峰造极,而是引导读者去体会书法作品中的“韵味”和“气场”。比如,书中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对比了不同书家作品中的“动感”差异,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则似行云流水,它教会你如何用眼睛去“听”到线条的节奏。我特别喜欢它对“空白”的论述,如何看待墨迹之间的留白,如何理解“计白当黑”的艺术哲学,这在很多技法导向的书里是很少被深入探讨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温柔、细腻,像一位知心好友在陪伴你探索未知的领域,它不给你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自我探索的思维框架。读完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任何一幅字帖的眼光都变得不一样了,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表达,而非表面的形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