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

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謙慎 著
圖書標籤:
  • 詩詞
  • 古籍
  • 文學
  • 藝術
  • 傳統文化
  • 文化遺産
  • 中國古典文學
  • 情感
  • 迴憶
  • 散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81236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755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藝術經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66
字數: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收錄瞭十五篇短文,有的寫於1997年,有的在2017年,前後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錄一篇)寫的是十位老師和前輩,基本上根據作者認識他們的時間前後來排列。這些師長都齣生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蕭鐵先生生於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於1905年,是世紀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迴憶他們的。

內容簡介

  白謙慎是著名的書法史研究專傢和書法傢,在書法界享有盛名。“雲廬”是白謙慎的齋號,《雲廬感舊集》是作者迴憶學書的曆程。文章有《滬上學書摭憶》《淩雲健筆意縱橫——章汝奭先生的小楷》《憶趙寶煦老師對我的藝術活動的關心和支持》《紀念王方宇先生》《汪世清先生帶我去讀書》《萊溪主人的情懷——記翁萬戈先生》《憶和曹寶麟兄在北大時的交往》等。

作者簡介

  白謙慎,1982年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畢業,1996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美國西密執安大學藝術係和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2004年獲波士頓大學終身教職。現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2003),《天倪——王方宇、瀋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寜等閤作,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2003),《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2003;精裝本,2015),《白謙慎書法論文選》(2010),《吳大瀓和他的拓工》(2013)。

目錄

滬上學書摭憶——從傅山《哭子詩捲》說起
王老師的故事
身殘猶作汗漫遊——記鄧顯威老師
我的老師章汝奭先生
附錄:記與恩師章汝奭先生的最後一次會麵巧
憶趙寶煦老師對我的藝術活動的關心和支持
八大山人的異代知己——紀念王方宇先生
充和送我進耶魯
汪世清先生
汪世清先生帶我去讀書
萊溪居主人的情懷——記翁萬戈先生
憶和曹寶麟兄在北大時的交往
華人德和民間社團及其他
憶我和潘良楨兄的交往
一事能狂便少年——悼念樂心龍兄
懷念周永健兄

精彩書摘

  《雲廬感舊集/藝術經典》:
  身殘猶作汗漫遊——記鄧顯威老師
  上海銀行係統確實有很多善書者。上世紀50年代初,鄧老師在市分行上班時,曾和翁闓運先生(1912—2006)在同一個辦公室裏工作。翁先生因字寫得好,又喜好研究書法,後來調到上海書法傢協會工作。鄧老師曾給我看過翁先生送給他的一本字帖,上麵有翁先生的小楷題跋,十分古雅,和後來人們常見到的翁先生以顔體為根基的行楷很不相同。翁先生在70年代的上海書法界甚有名聲,他有個女弟子周慧珺名氣更大。在古代碑帖不允許齣版的年代,周女士1974年齣版的行書字帖《魯迅詩歌選》風靡全國。得知鄧老師認識翁間運先生,我便問鄧老師能不能帶我去拜訪,他同意瞭。他多年未見翁先生,也很想和這位年長自己十多歲的老同事重逢話舊。鄧老師和翁先生聯係後,我們在一個晴朗的休息日,前往地處虹口區的翁宅拜訪。那天,鄧老師搖著他的車子,我跟在車旁,邊走邊談到瞭翁先生傢,行程大約在一個小時。翁先生很健談,除瞭和鄧老師敘敘舊之外,得知我正在臨習顔碑,就專門以上海街頭一些小店用濕麵團做春捲皮的收尾動作來比喻顔字的收筆,生動而又形象,至今記憶猶新。
  不似平常人可以在閑暇時間逛街、走親戚、看朋友,鄧老師平時的休閑大概就是看報、讀書、練字。我後來知道,他還賦詩填詞。上世紀70年代,我國正緻力於發展人造衛星。某年,一個衛星發射成功,舉國歡慶。一兩日後,我去鄧老師的辦公室,他給我看瞭鋼筆字寫的詞稿,是慶賀衛星發射成功的。年代久遠,忘瞭詞牌(不是小令之類的短章),具體的詞句也記不清瞭,隻記得其中描繪衛星在汗漫遨遊的恢宏氣象,讓我震驚,也讓我看到瞭我所不熟悉的鄧老師的一麵。遙想他曾經的少年,品行皆優,對未來充滿憧憬。可一場疾病,給他留下永久的創傷,極大地限製瞭他實現各種理想的可能性和選擇。但是他卻沒有沉淪在頹喪中。如今,他在詞中,馳騁想象,“遊心太玄”。我終於明白,為什麼鄧老師的大字會和他的詞一樣——氣勢豪邁!
  鄧老師住在上海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那是四明銀行於1932年建成的石庫門建築群,位於上海展覽館的對麵,離我的另兩位老師王弘之和金元章先生的傢很近。很多藝術傢曾經在四明村居住,如吳待鞦、王福庵、吳青霞、高式熊等。從我傢騎車到鄧老師傢,大約不到十分鍾。但在我的老師中,鄧老師傢我去的次數最少。一方麵是因為他和我同一單位,上班時(那時一周上班六天)請教非常方便;另一方麵,登門拜訪對他來說甚是不便。鄧老師住在由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旁的亭子間裏,房間不足十平方米,並不直接連著廁所。雖說四明村在上海算是很好的住宅區,但石庫門的樓梯還是相當陡,對鄧老師來說,上下十分不便。我如有事去鄧老師傢,他聽見敲門聲,就會打開窗子,用一根繩子把鑰匙吊下來,我拿著鑰匙打開門,然後上樓找他。正因為如此周摺,我通常不去他傢打擾。
  鄧老師和哥哥們的感情非常深,兄長們也十分牽掛這位在上海的弟弟。鄧老師一生未婚,和他一起生活的是他哥哥的女兒。這位哥哥在唐山工作,好像也是由上海支援外地建設的工程師。他有三個女兒,二女兒住在上海,平時可以照顧鄧老師,小女兒隨父母住在唐山。不幸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小女兒遇難。
  大約在2003年,我去鄧老師傢看望他。那輛手搖車還放在露天的門外,用一張塑料布蓋著,看得齣來,已經很久沒有用過瞭。鄧老師仍然住在那個亭子問,屋子內很擠,床的周邊堆放著日常生活用品和報紙雜誌,床對麵有個小電視機,連接著他和外麵的世界。看到我,他特彆高興,忙著要衝麥乳精給我喝。他告訴我,經濟上沒有問題,退休工資足夠花,醫生定期上門為他檢查身體。隻是隨著年事增高,身體越來越弱,上下樓亦愈發不方便瞭。侄女早已結婚,有瞭孩子,在浦東買瞭房子,周末去住。
  ……

前言/序言

  這本小書收錄瞭十五篇短文,最早的寫於1997年,最晚的在2017年,前後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錄一篇)寫的是十位老師和前輩,基本上根據我認識他們的時間前後來排列。這些師長都齣生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蕭鐵先生生於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於1905年,是世紀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迴憶他們的。在我的老師中,章汝爽先生年紀最輕,生於1927年,今年9月7日他在上海去世,享年91歲。前輩中僅存之碩果,是翁萬戈先生,今年100歲,精神矍鑠,還在山中著書立說。祝他健康長壽!後五篇寫的是與我同輩的書法傢,其中兩位英年早逝,另外三位,我認識他們的時候纔三十多歲,如今也都年過古稀瞭。
  把我和書中的十五位人物連接起來的是兩件事:書法和學術。自從1973年入蕭鐵先生門下學習書法,這門藝術注定地成為瞭我的終身愛好。而1978年考上大學後,學術研究便成瞭我立身的職業。1990年由政治學轉入藝術史後,書法從愛好變為職業。此生能以愛好為業,何其幸哉!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在朋友的督促下結集的。雖然,這些年來我在不同的場閤發錶過一些懷舊文章,但按照自己的本意,結集之事可以在退休之後。目前教學、帶研究生、收集資料、寫作、臨帖,占去瞭我的大部分時間。我正在做的吳大瀲研究,資料浩瀚。雖說研究本身充滿著樂趣,我從未覺得枯燥艱辛,但這項工作耗時甚巨,常令我無暇旁顧。此次好友邀我結集齣版感舊文字,雖不在計劃之中,卻難以推辭。某些已經發錶但尚需修改的短文和那些打算寫的憶舊文字,隻能等將來編《雲廬感舊集》(二)時再收人瞭。
  往昔與師友們的交往,曆曆在目,但距今起碼都已二十多年瞭。本書為這數十年來的經曆留下些許雪泥鴻爪。
古典園林意境的現代迴響:一部探討傳統美學與生活哲學的著作 書名: 鏡園幽思:文人園林中的空間、時間與生命哲學 作者: 陸修遠 內容簡介: 《鏡園幽思:文人園林中的空間、時間與生命哲學》並非一本聚焦於某一特定文集或藝術史的工具書,而是一次深入中國古典園林精神腹地的哲學漫遊。本書以“園林”為核心載體,探討的卻是超越建築本體的深層文化議題:中國人如何通過人工的山水構建起人與自然、個體與宇宙的對話關係,以及這種空間哲學如何滲透到文人的日常生活、審美情趣乃至生死觀之中。 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推進層層深入,從具體的景觀元素入手,逐步拔高至抽象的形而上思考。全書共分為五個主要部分,脈絡清晰,論證詳實。 第一部分:造園的“意”與“境”——空間哲學的物化 此部分首先厘清瞭中國園林,特彆是文人園林(如蘇州園林、浙中園林)的本質區彆於西方園林的差異。它並非追求宏大敘事或幾何對稱,而是緻力於在有限的空間內,模擬無限的自然景象,達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作者聚焦於“框景”、“藉景”、“對景”等造園手法。這些手法被視為一種空間哲學的具象化體現:如何通過巧妙的遮蔽與顯露,引導觀者的視綫在時間中流動,而非固定於某一瞬間。例如,對“漏窗”的研究,不僅僅是探討其裝飾性,更是將其解讀為一種模糊邊界、實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媒介。漏窗不僅分隔瞭空間,更連接瞭“內”與“外”、“動”與“靜”,象徵著人與自然的若即若離、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此外,本書深入剖析瞭“疊山理水”背後的哲學觀。山石並非單純的堆砌,而是“氣”的凝聚,是天地初開的縮影。水,則象徵著生命力的流動、變化與無常。通過對假山布局中陰陽、虛實的把握,作者揭示瞭古人在營建微縮景觀時,如何將《易經》的辯證思想融入到物質形態之中。 第二部分:時間性的景觀——園林中的時間哲學 古典園林,尤其是文人私傢園林,是承載時間流逝感最復雜的空間之一。本書認為,園林中的時間不是綫性的、曆史性的,而是循環的、感性的、與生命體驗交織在一起的。 作者詳細考察瞭“四時之景”在園林中的體現。春日新綠、夏日濃蔭、鞦日蕭瑟、鼕日禪寂,這些季節的更迭在園林中被精心地預設和安排。但更重要的是,園林創造瞭一種“慢時間”。當文人於園中品茗、撫琴、題詩時,他們實際上是在主動拉伸、甚至暫時中止世俗時間的流逝,進入一種與自然節律同步的“永恒的此刻”。 書中特彆討論瞭“苔痕”和“銹蝕”在園林美學中的意義。這些時間的痕跡被視為一種積極的審美因素,而非需要清除的瑕疵。它們是物哀精神在空間中的體現,提醒著觀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將逝去,而接受這種逝去本身,纔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這種對時間痕跡的珍視,與文人對生命短暫性的深刻體悟緊密相關。 第三部分:居遊之間的張力——文人的自我棲居 園林是文人進行“修身”與“養性”的場域。本書探討瞭園林如何成為文人逃離官場傾軋、實現精神自由的“世外桃源”。然而,這種“齣世”並非徹底的遁世,而是一種策略性的“入世的後退”。 作者細緻分析瞭園林中書房、草堂、軒榭的功能。它們是自我對話的空間,是知識與情感得以沉澱的容器。例如,對“聽雨軒”的研究,揭示瞭傾聽自然之聲如何幫助文人進行內心的整理與反思,將外部的喧囂轉化為內在的秩序。 這裏的“居”與“遊”構成瞭一種辯證關係:人居住在園中,但精神卻在園林中遊走,通過移步換景的體驗,達到“心遊萬仞”的境界。園林因此成為一種“可居、可遊、可思”的混閤空間,是文人“格物緻知”的微觀宇宙。 第四部分:詩意的棲居:情景交融的審美範式 本書將園林的美學風格與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範式進行深度聯結。文人園林的美感,本質上是一種“詩化”的空間敘事。 這裏不再是簡單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是探討園林如何將詩句的意境轉化為可感知的物質存在。比如,對“幽”與“寂”意境的營造,如何通過植被的稀疏、光綫的幽暗來實現。這些審美範式背後,是對“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追求。園林要提供足夠的“留白”,讓觀者的想象力參與到最終的審美完成中。 書中特彆分析瞭文人在園林中留下的題詠碑刻,這些文字作為“第二層景觀”,激活瞭空間的文化記憶,使園林從一個物理空間升華為一個曆史的、情感的文獻庫。 第五部分:超越形態的哲學——生命觀與園林倫理 在全書的收束部分,作者將視野從具體空間提升至形而上的生命哲學探討。園林最終體現瞭中國傳統士大夫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 園林是“有限性”的勝利:在有限的尺度內,創造齣無限的可能,象徵著個體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無限拓展。它也體現瞭一種剋製的倫理觀——不與自然爭高下,而是順應其勢,與之和諧共生。 《鏡園幽思》的結論在於,文人園林是東方智慧在空間藝術上的最高體現之一。它不是為瞭展示財富或權力,而是為瞭安放一個敏感而高貴的靈魂。它提供瞭一種對抗世俗喧囂、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永恒路徑,是古代知識分子自我療愈與文化傳承的秘密聖殿。 本書特點: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建築史、美學、哲學、文學批評等多個領域,論證立體而深刻。 語言典雅而精確: 采用紮實的學術語言,兼具古典園林描述的韻味,避免晦澀。 注重觀念梳理: 強調對“意境”、“氣”、“時空”等核心哲學概念在園林語境下的重新解讀。 本書適閤對中國古典文化有深入興趣的研究者、園林設計師、以及所有尋求在現代生活中重拾精神棲居之所的讀者。它邀請讀者,不僅要看懂園林的美,更要理解它背後那套曆經韆年沉澱的生命哲學。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帶著一種古典文學的韻味,讀起來讓人心神寜靜。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其考究,沒有絲毫的堆砌感,每一個詞語的齣現都像是經過瞭韆錘百煉,恰到好處地服務於錶達的意境。特彆是當描述場景或人物內心活動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仿佛能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空氣中流動的微塵和時間停滯的瞬間。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某一句精妙的措辭而停下腳步,細細品味其中的妙處,甚至忍不住會拿起筆在旁邊做些批注。這種閱讀的愉悅感,已經超越瞭獲取信息本身,更像是一場與文字大師的私密對話。這種文字的審美價值,是很多現代作品所缺失的。

評分

盡管主題嚴肅,但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軼聞卻處理得極其自然,為整本書增添瞭許多人情味和趣味性。這些穿插的片段不僅沒有打斷嚴肅的論述,反而像是連接曆史與當下的橋梁,讓那些宏大的敘事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獻時所錶現齣的那種幽默感和自嘲精神,使得閱讀過程保持瞭一種輕鬆的氛圍,避免瞭陷入學術的枯燥泥潭。這種平衡感掌握得極好,顯示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讀者感受的關懷。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像是在聽一位博學的老者娓娓道來,既能學到真知,又能獲得精神上的放鬆和愉悅,是那種讓人願意一口氣讀完的佳作。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遠超我的預期,尤其是對某個曆史時期文化現象的剖析,簡直是鞭闢入裏。作者的敘事邏輯清晰流暢,雖然涉及的專業知識點非常密集,但通過大量的實例和深入的論證,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跟上節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的洞察力,不帶多餘的情緒色彩,完全基於事實和理論構建起一個堅實的分析框架。讀到關鍵章節時,我甚至需要反復迴味幾遍,因為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新穎且具有顛覆性,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過去的一些既有認知。這絕非是那種淺嘗輒止的“通俗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消化的嚴肅之作,其智力上的迴報是巨大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中透著精緻的氣質,讓人愛不釋手。紙張的選擇很有講究,觸感溫潤,油墨的印製清晰細膩,即便是色彩對比強烈的插圖也能保持極佳的層次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製作者的匠心。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的處理,比如書脊的燙金工藝,低調卻不失華貴,翻閱時那種輕微的摩擦聲,都讓人覺得是一種享受。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內容,但僅憑這外在的呈現,就已經足以判斷這是一本精心打磨的作品,值得收藏。它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散發著一股沉靜而有力量的氣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索裏麵蘊藏的知識與美學。對於注重閱讀體驗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質形態無疑已經成功地建立瞭一個極高的起點。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體現瞭極高的編排智慧。開篇的引言部分便奠定瞭全書的基調和研究範圍,條理清晰,讓人對即將展開的旅程充滿期待。隨後章節之間的遞進關係處理得如同精密的鍾錶齒輪咬閤,層層深入,環環相扣。每一個新章節的引入都像是對前一階段討論的自然延伸和深化,絕無跳躍或重復之感。這種行文的內在秩序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可以清楚地追蹤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從一個基礎概念發展到復雜的理論建構的全過程,這種結構上的嚴謹性,本身就是對讀者智力投入的一種尊重。對於希望係統性學習某一領域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堪稱範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