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谦慎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古籍
  • 文学
  • 艺术
  • 传统文化
  • 文化遗产
  • 中国古典文学
  • 情感
  • 回忆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23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55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艺术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收录了十五篇短文,有的写于1997年,有的在2017年,前后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录一篇)写的是十位老师和前辈,基本上根据作者认识他们的时间前后来排列。这些师长都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萧铁先生生于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于1905年,是世纪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回忆他们的。

内容简介

  白谦慎是著名的书法史研究专家和书法家,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云庐”是白谦慎的斋号,《云庐感旧集》是作者回忆学书的历程。文章有《沪上学书摭忆》《凌云健笔意纵横——章汝奭先生的小楷》《忆赵宝煦老师对我的艺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纪念王方宇先生》《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莱溪主人的情怀——记翁万戈先生》《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等。

作者简介

  白谦慎,1982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1996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美国西密执安大学艺术系和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2004年获波士顿大学终身教职。现任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2003),《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书画》(与张子宁等合作,2003),《傅山的交往和应酬——艺术社会史的一项个案研究》(2003),《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关于书法经典问题的思考》(2003;精装本,2015),《白谦慎书法论文选》(2010),《吴大瀓和他的拓工》(2013)。

目录

沪上学书摭忆——从傅山《哭子诗卷》说起
王老师的故事
身残犹作汗漫游——记邓显威老师
我的老师章汝奭先生
附录:记与恩师章汝奭先生的最后一次会面巧
忆赵宝煦老师对我的艺术活动的关心和支持
八大山人的异代知己——纪念王方宇先生
充和送我进耶鲁
汪世清先生
汪世清先生带我去读书
莱溪居主人的情怀——记翁万戈先生
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
华人德和民间社团及其他
忆我和潘良桢兄的交往
一事能狂便少年——悼念乐心龙兄
怀念周永健兄

精彩书摘

  《云庐感旧集/艺术经典》:
  身残犹作汗漫游——记邓显威老师
  上海银行系统确实有很多善书者。上世纪50年代初,邓老师在市分行上班时,曾和翁闿运先生(1912—2006)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工作。翁先生因字写得好,又喜好研究书法,后来调到上海书法家协会工作。邓老师曾给我看过翁先生送给他的一本字帖,上面有翁先生的小楷题跋,十分古雅,和后来人们常见到的翁先生以颜体为根基的行楷很不相同。翁先生在70年代的上海书法界甚有名声,他有个女弟子周慧珺名气更大。在古代碑帖不允许出版的年代,周女士1974年出版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风靡全国。得知邓老师认识翁间运先生,我便问邓老师能不能带我去拜访,他同意了。他多年未见翁先生,也很想和这位年长自己十多岁的老同事重逢话旧。邓老师和翁先生联系后,我们在一个晴朗的休息日,前往地处虹口区的翁宅拜访。那天,邓老师摇着他的车子,我跟在车旁,边走边谈到了翁先生家,行程大约在一个小时。翁先生很健谈,除了和邓老师叙叙旧之外,得知我正在临习颜碑,就专门以上海街头一些小店用湿面团做春卷皮的收尾动作来比喻颜字的收笔,生动而又形象,至今记忆犹新。
  不似平常人可以在闲暇时间逛街、走亲戚、看朋友,邓老师平时的休闲大概就是看报、读书、练字。我后来知道,他还赋诗填词。上世纪70年代,我国正致力于发展人造卫星。某年,一个卫星发射成功,举国欢庆。一两日后,我去邓老师的办公室,他给我看了钢笔字写的词稿,是庆贺卫星发射成功的。年代久远,忘了词牌(不是小令之类的短章),具体的词句也记不清了,只记得其中描绘卫星在汗漫遨游的恢宏气象,让我震惊,也让我看到了我所不熟悉的邓老师的一面。遥想他曾经的少年,品行皆优,对未来充满憧憬。可一场疾病,给他留下永久的创伤,极大地限制了他实现各种理想的可能性和选择。但是他却没有沉沦在颓丧中。如今,他在词中,驰骋想象,“游心太玄”。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邓老师的大字会和他的词一样——气势豪迈!
  邓老师住在上海延安中路913弄的四明村,那是四明银行于1932年建成的石库门建筑群,位于上海展览馆的对面,离我的另两位老师王弘之和金元章先生的家很近。很多艺术家曾经在四明村居住,如吴待秋、王福庵、吴青霞、高式熊等。从我家骑车到邓老师家,大约不到十分钟。但在我的老师中,邓老师家我去的次数最少。一方面是因为他和我同一单位,上班时(那时一周上班六天)请教非常方便;另一方面,登门拜访对他来说甚是不便。邓老师住在由一楼通往二楼的楼梯旁的亭子间里,房间不足十平方米,并不直接连着厕所。虽说四明村在上海算是很好的住宅区,但石库门的楼梯还是相当陡,对邓老师来说,上下十分不便。我如有事去邓老师家,他听见敲门声,就会打开窗子,用一根绳子把钥匙吊下来,我拿着钥匙打开门,然后上楼找他。正因为如此周折,我通常不去他家打扰。
  邓老师和哥哥们的感情非常深,兄长们也十分牵挂这位在上海的弟弟。邓老师一生未婚,和他一起生活的是他哥哥的女儿。这位哥哥在唐山工作,好像也是由上海支援外地建设的工程师。他有三个女儿,二女儿住在上海,平时可以照顾邓老师,小女儿随父母住在唐山。不幸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小女儿遇难。
  大约在2003年,我去邓老师家看望他。那辆手摇车还放在露天的门外,用一张塑料布盖着,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有用过了。邓老师仍然住在那个亭子问,屋子内很挤,床的周边堆放着日常生活用品和报纸杂志,床对面有个小电视机,连接着他和外面的世界。看到我,他特别高兴,忙着要冲麦乳精给我喝。他告诉我,经济上没有问题,退休工资足够花,医生定期上门为他检查身体。只是随着年事增高,身体越来越弱,上下楼亦愈发不方便了。侄女早已结婚,有了孩子,在浦东买了房子,周末去住。
  ……

前言/序言

  这本小书收录了十五篇短文,最早的写于1997年,最晚的在2017年,前后整整二十年。前十篇(外加附录一篇)写的是十位老师和前辈,基本上根据我认识他们的时间前后来排列。这些师长都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萧铁先生生于1904年,金元章先生生于1905年,是世纪之初,第一篇文章便是回忆他们的。在我的老师中,章汝爽先生年纪最轻,生于1927年,今年9月7日他在上海去世,享年91岁。前辈中仅存之硕果,是翁万戈先生,今年100岁,精神矍铄,还在山中著书立说。祝他健康长寿!后五篇写的是与我同辈的书法家,其中两位英年早逝,另外三位,我认识他们的时候才三十多岁,如今也都年过古稀了。
  把我和书中的十五位人物连接起来的是两件事:书法和学术。自从1973年入萧铁先生门下学习书法,这门艺术注定地成为了我的终身爱好。而1978年考上大学后,学术研究便成了我立身的职业。1990年由政治学转入艺术史后,书法从爱好变为职业。此生能以爱好为业,何其幸哉!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在朋友的督促下结集的。虽然,这些年来我在不同的场合发表过一些怀旧文章,但按照自己的本意,结集之事可以在退休之后。目前教学、带研究生、收集资料、写作、临帖,占去了我的大部分时间。我正在做的吴大潋研究,资料浩瀚。虽说研究本身充满着乐趣,我从未觉得枯燥艰辛,但这项工作耗时甚巨,常令我无暇旁顾。此次好友邀我结集出版感旧文字,虽不在计划之中,却难以推辞。某些已经发表但尚需修改的短文和那些打算写的忆旧文字,只能等将来编《云庐感旧集》(二)时再收人了。
  往昔与师友们的交往,历历在目,但距今起码都已二十多年了。本书为这数十年来的经历留下些许雪泥鸿爪。
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回响:一部探讨传统美学与生活哲学的著作 书名: 镜园幽思:文人园林中的空间、时间与生命哲学 作者: 陆修远 内容简介: 《镜园幽思:文人园林中的空间、时间与生命哲学》并非一本聚焦于某一特定文集或艺术史的工具书,而是一次深入中国古典园林精神腹地的哲学漫游。本书以“园林”为核心载体,探讨的却是超越建筑本体的深层文化议题:中国人如何通过人工的山水构建起人与自然、个体与宇宙的对话关系,以及这种空间哲学如何渗透到文人的日常生活、审美情趣乃至生死观之中。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推进层层深入,从具体的景观元素入手,逐步拔高至抽象的形而上思考。全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脉络清晰,论证详实。 第一部分:造园的“意”与“境”——空间哲学的物化 此部分首先厘清了中国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如苏州园林、浙中园林)的本质区别于西方园林的差异。它并非追求宏大叙事或几何对称,而是致力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无限的自然景象,达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作者聚焦于“框景”、“借景”、“对景”等造园手法。这些手法被视为一种空间哲学的具象化体现:如何通过巧妙的遮蔽与显露,引导观者的视线在时间中流动,而非固定于某一瞬间。例如,对“漏窗”的研究,不仅仅是探讨其装饰性,更是将其解读为一种模糊边界、实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媒介。漏窗不仅分隔了空间,更连接了“内”与“外”、“动”与“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若即若离、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此外,本书深入剖析了“叠山理水”背后的哲学观。山石并非单纯的堆砌,而是“气”的凝聚,是天地初开的缩影。水,则象征着生命力的流动、变化与无常。通过对假山布局中阴阳、虚实的把握,作者揭示了古人在营建微缩景观时,如何将《易经》的辩证思想融入到物质形态之中。 第二部分:时间性的景观——园林中的时间哲学 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私家园林,是承载时间流逝感最复杂的空间之一。本书认为,园林中的时间不是线性的、历史性的,而是循环的、感性的、与生命体验交织在一起的。 作者详细考察了“四时之景”在园林中的体现。春日新绿、夏日浓荫、秋日萧瑟、冬日禅寂,这些季节的更迭在园林中被精心地预设和安排。但更重要的是,园林创造了一种“慢时间”。当文人于园中品茗、抚琴、题诗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主动拉伸、甚至暂时中止世俗时间的流逝,进入一种与自然节律同步的“永恒的此刻”。 书中特别讨论了“苔痕”和“锈蚀”在园林美学中的意义。这些时间的痕迹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因素,而非需要清除的瑕疵。它们是物哀精神在空间中的体现,提醒着观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逝去,而接受这种逝去本身,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这种对时间痕迹的珍视,与文人对生命短暂性的深刻体悟紧密相关。 第三部分:居游之间的张力——文人的自我栖居 园林是文人进行“修身”与“养性”的场域。本书探讨了园林如何成为文人逃离官场倾轧、实现精神自由的“世外桃源”。然而,这种“出世”并非彻底的遁世,而是一种策略性的“入世的后退”。 作者细致分析了园林中书房、草堂、轩榭的功能。它们是自我对话的空间,是知识与情感得以沉淀的容器。例如,对“听雨轩”的研究,揭示了倾听自然之声如何帮助文人进行内心的整理与反思,将外部的喧嚣转化为内在的秩序。 这里的“居”与“游”构成了一种辩证关系:人居住在园中,但精神却在园林中游走,通过移步换景的体验,达到“心游万仞”的境界。园林因此成为一种“可居、可游、可思”的混合空间,是文人“格物致知”的微观宇宙。 第四部分:诗意的栖居:情景交融的审美范式 本书将园林的美学风格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范式进行深度联结。文人园林的美感,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空间叙事。 这里不再是简单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是探讨园林如何将诗句的意境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质存在。比如,对“幽”与“寂”意境的营造,如何通过植被的稀疏、光线的幽暗来实现。这些审美范式背后,是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追求。园林要提供足够的“留白”,让观者的想象力参与到最终的审美完成中。 书中特别分析了文人在园林中留下的题咏碑刻,这些文字作为“第二层景观”,激活了空间的文化记忆,使园林从一个物理空间升华为一个历史的、情感的文献库。 第五部分:超越形态的哲学——生命观与园林伦理 在全书的收束部分,作者将视野从具体空间提升至形而上的生命哲学探讨。园林最终体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园林是“有限性”的胜利:在有限的尺度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象征着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精神的无限拓展。它也体现了一种克制的伦理观——不与自然争高下,而是顺应其势,与之和谐共生。 《镜园幽思》的结论在于,文人园林是东方智慧在空间艺术上的最高体现之一。它不是为了展示财富或权力,而是为了安放一个敏感而高贵的灵魂。它提供了一种对抗世俗喧嚣、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永恒路径,是古代知识分子自我疗愈与文化传承的秘密圣殿。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建筑史、美学、哲学、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论证立体而深刻。 语言典雅而精确: 采用扎实的学术语言,兼具古典园林描述的韵味,避免晦涩。 注重观念梳理: 强调对“意境”、“气”、“时空”等核心哲学概念在园林语境下的重新解读。 本书适合对中国古典文化有深入兴趣的研究者、园林设计师、以及所有寻求在现代生活中重拾精神栖居之所的读者。它邀请读者,不仅要看懂园林的美,更要理解它背后那套历经千年沉淀的生命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编排智慧。开篇的引言部分便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和研究范围,条理清晰,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旅程充满期待。随后章节之间的递进关系处理得如同精密的钟表齿轮咬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每一个新章节的引入都像是对前一阶段讨论的自然延伸和深化,绝无跳跃或重复之感。这种行文的内在秩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我可以清楚地追踪作者的思路是如何从一个基础概念发展到复杂的理论建构的全过程,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本身就是对读者智力投入的一种尊重。对于希望系统性学习某一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范本。

评分

尽管主题严肃,但作者在行文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和轶闻却处理得极其自然,为整本书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和趣味性。这些穿插的片段不仅没有打断严肃的论述,反而像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让那些宏大的叙事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用早期文献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幽默感和自嘲精神,使得阅读过程保持了一种轻松的氛围,避免了陷入学术的枯燥泥潭。这种平衡感掌握得极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读者感受的关怀。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既能学到真知,又能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是那种让人愿意一口气读完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精致的气质,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选择很有讲究,触感温润,油墨的印制清晰细腻,即便是色彩对比强烈的插图也能保持极佳的层次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却不失华贵,翻阅时那种轻微的摩擦声,都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就已经足以判断这是一本精心打磨的作品,值得收藏。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散发着一股沉静而有力量的气场,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里面蕴藏的知识与美学。对于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质形态无疑已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极高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带着一种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让人心神宁静。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考究,没有丝毫的堆砌感,每一个词语的出现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恰到好处地服务于表达的意境。特别是当描述场景或人物内心活动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空气中流动的微尘和时间停滞的瞬间。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一句精妙的措辞而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甚至忍不住会拿起笔在旁边做些批注。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已经超越了获取信息本身,更像是一场与文字大师的私密对话。这种文字的审美价值,是很多现代作品所缺失的。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尤其是对某个历史时期文化现象的剖析,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流畅,虽然涉及的专业知识点非常密集,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论证,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洞察力,不带多余的情绪色彩,完全基于事实和理论构建起一个坚实的分析框架。读到关键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反复回味几遍,因为它提供的视角是如此新颖且具有颠覆性,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过去的一些既有认知。这绝非是那种浅尝辄止的“通俗读物”,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的严肃之作,其智力上的回报是巨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