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导论》出版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了。近段时间,中医脉诊似乎成为中医实践推广的热点。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脉诊之书、各种不同的脉诊流派、层出不穷的脉诊学习班。从这个现象出发,我想明确两个问题。问题l:“导论”的意思是什么?我想导论的意思应该是,作者对某一学科的发生、发展及其内在结构提出的整体性、指导性的意见。问题2:中医的脉学理论与临床学习需要这样一个总结与指导的意见吗?我的回答是:需要。
张仲景《伤寒论·序》中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指出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回到经典,即在《黄帝内经》:难经》等经典中探求本源。又指出学习中医*的困难就是“各承家技”,而这正是脉诊学习的难点。汉代以降,脉诊之学花样翻新。王叔和著《脉经》欲一统脉诊之学,其志未酬。高阳生因之著《王叔和脉诀》,反到在后世形成‘《脉诀》出,《脉经》隐”之论。自此以降,所出脉书,多是褒《脉经》,而贬《脉诀》。明·李时珍著《脉诀考证》,其意即在辨析不同脉诊流派之异同。清·周学霆著《三指禅》,所言所论则皆独出心裁,与众不同,但内容却是中规中矩。这些事例说明,要想立足传统、面向未来,在脉诊体系中还真得要有一个“导论”性的著作出现。
决疑篇
第一章什么是脉诊
第二章脉诊因何成疑
第三章我的脉诊实践
一、初识脉诊
二、发现手感
三、认识全息
四、读书生疑
五、手感决疑
第四章脉诊的诱惑
一、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1.望闻难凭
2.问诊多惑
3.脉诊有度一h
二、脉诊提示中医临床能力
三、脉诊与临证巧思
四、脉诊与中西医结合
五、脉诊是中医对人体生命状态的重要探求方式
六、脉诊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与重要体现
第五章怎样学习脉诊
一、明理为先
1.脉求全象
2.脉求因果
3.立志当明
二、手感次之
1.认识手感
2.手感先天,后天可补
3.手感明理
三、读书第三
1.由浅入深
2.熟读经典
3.广泛涉猎
4.相信古人
5.学会存疑
四、临证第四
1.脉证相应
2.脉有所变
3.脉有所藏
4.相信自己
第六章古今脉辨
一、寻找立足点
1.西医的立足点——分析与解剖
2.中医的立足点——系统与整合
二、分析与解剖式的脉论
1.心脏的泵原理
2.脉搏波的原理
3.定义与批判
4.臆断
三、系统与整合式的脉论
1.脉是波动
2.脉的形态学变化
3.脉的多因素相关
第七章脉象仪的发明
一、脉诊理念问题
二、技术先进性的疑问
三、信息处理的难度
1.变量的设定
2.电脑的发明与应用
……
经典篇
实践篇
结束语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颇感兴趣的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让我入门的书籍。之前也翻阅过一些脉诊的书,但要么太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简单,流于表面,无法深入理解。这次拿到《脉诊导论(第2版)》,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惊喜不断。书中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对中医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理解。作者在讲解脉象时,不仅仅是罗列各种脉象的名称和特点,而是结合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讲解浮脉的时候,作者将其比喻成“水面上飘浮的落叶”,形象地展现了其轻浅的特点。又如,讲解沉脉时,则类比为“沉入水底的鹅卵石”,点明了其位置深陷的特征。这种“化繁为简”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饶有兴致地读下去,并且能够牢牢记住那些关键的知识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这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对于理解脉象的细微差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文字描述可能显得苍白无力,但有了图的辅助,就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脉象之间的区别。我觉得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一点点地引导读者进入脉诊的世界,让我觉得学习中医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可以轻松掌握的技能。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文化研究者,我一直对中医的神奇之处充满好奇,尤其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脉诊,更是让我着迷。虽然我并非医学专业出身,但一直渴望能对中医脉诊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脉诊导论(第2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愿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优雅,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枯燥的医学教材,而是在欣赏一篇关于生命奥秘的深度文章。作者在介绍脉象时,并没有一味地强调技术操作,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智慧,让我从更宏观的层面理解脉诊的意义。比如,在讲解“寸口脉”时,作者将其与人体的经络气血运行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脉搏不仅仅是血液的流动,更是人体生命能量的体现。书中对于各种脉象的描述,既有精准的医学术语,又穿插了大量的诗意化的语言,比如用“春日柳絮,飘忽不定”来形容“虚脉”,用“秋夜寒霜,迟缓凝滞”来比喻“涩脉”,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让我在感受到脉象特征的同时,也品味到了中医的文化韵味。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中医药历史和文化的介绍,让我了解到脉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发展演变。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医脉诊的独特视角,让我从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这门古老而精深的医学。
评分我是一位有多年中医临床经验的医生,一直致力于在中医教学一线耕耘。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提升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但同时也是许多学生学习的难点。市面上关于脉诊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够系统性、科学性地将脉象讲解清楚,并且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却寥寥无几。《脉诊导论(第2版)》的出现,可以说是为我们一线教学人员和广大学生带来了福音。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逻辑严谨的编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作者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从基础的脉象形成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临床意义以及鉴别要点。这种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脉象认知框架,避免了碎片化学习带来的混乱。书中对于脉象的描述,既有中医经典的理论依据,又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解,使得脉象的阐释更加科学、客观。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善于运用对比、类比等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区分浮沉脉时,作者通过对不同部位按压时脉搏感受的差异进行详细描述,并配以生动的插图,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此外,本书还提供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病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临证能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无论对于中医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中医爱好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脉诊导论(第2版)》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医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它的内容所吸引,而且越看越觉得精彩。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让人读起来不会感到乏味。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脉象分类来逐个介绍,而是将脉象的学习过程设计得像一场循序渐进的探索之旅。一开始,作者会从一些最基础、最容易理解的脉象入手,比如“平和脉”,然后逐渐深入到一些相对复杂的脉象。这种由简入繁的学习路径,让我感觉每一步都能够牢牢掌握,不会感到压力。而且,书中在讲解每一个脉象的时候,都会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关系。比如,在讲解“洪脉”的时候,作者会详细解释其可能与心火亢盛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心火亢盛可能带来的其他症状。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让我不仅仅停留在记住脉象的表象,而是能够真正理解脉象背后的病机。更令人称道的是,本书在讲解脉象时,非常注重实践操作的指导,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放松手指,如何调整按压力度,如何观察患者的面色等等,这些细节的指导,对于想要学习实际脉诊操作的人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教导我如何去感知、去理解、去应用脉诊这门艺术。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简直感觉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中医脉诊是一种非常神秘、高深的学问,非得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刻苦学习才能窥其一二。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脉象。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脉象的描述,不是干巴巴地列出“浮、沉、迟、数”这些词汇,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每个脉象背后所代表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生活中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让我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举个例子,书中在讲解“滑脉”时,用了“珠子滚过玉盘”的比喻,一下子就勾勒出了其连贯、流畅的特点,让我过目不忘。而且,作者还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如何触诊,如何感受脉搏的跳动,如何分辨脉搏的快慢、深浅、有力与否,这些细节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还提供了一些练习方法,鼓励读者多多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能够亲身去体验、去感受脉诊的魅力。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医,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朋友,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它绝对是你开启中医脉诊之旅的绝佳起点,你会发现,原来学习中医也可以如此有趣和富有成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